书城亲子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
1540200000009

第9章 激励孩子就要走进他的心里(4)

有时候,大人眼里很没有意思的事情,在孩子那里却会有着无比的乐趣,谁又能知道孩子感兴趣的某件事不会成为他将来成功的可能呢?即便是想要对孩子说“不”,也要用婉转的口气来对孩子解释,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建议三、考虑孩子的意愿

参与孩子的活动,说到底,活动终归是孩子的,父母要多考虑孩子自身的意愿,而不是将自己的一些要求与期望强加进去,不要经常性地将孩子本来很好的意愿引到父母自己想要的方向上去,这样时间长了还会让孩子养成习惯依赖的毛病。同时,忽略了孩子的意愿还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只是在敷衍他,既然是要参加孩子的活动,就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考虑这个活动的内容与意义,与孩子一起体会活动的乐趣与魅力,增加与孩子交流以及了解孩子的机会。

“五一”长假,爸爸妈妈终于答应带宫磊去公园玩,以奖励他提前完成作业。

宫磊说去动物园,妈妈说那里去的次数太多而且气味难闻;宫磊说去划船,爸爸说人太多耽误工夫;孩子又说去科技馆,爸爸却说门票昂贵学校又组织过……

直到后来,宫磊有些不耐烦,一家人才最终决定去科技馆。

然而到科技馆以后,宫磊邀请父母一起陪他玩儿,但父母却又一次用大人的架子压下了孩子的要求。最终,宫磊很沮丧地要求回家。本来是欢乐的假期却不欢而散。

父母也许有自己的考虑,而有时候父母的考虑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既然是孩子的活动,倒不妨多考虑下孩子的意愿。宫磊的父母一次又一次地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完全没有顾及到孩子的感受,孩子当然会沮丧闹情绪。

其实很多时候,当孩子要进行某一项活动时,父母只需要给出建议,对于孩子合理的意愿,他需要的只是父母的支持与配合。

建议四、在活动中指导孩子

父母的参与,也许会给孩子以极大的鼓舞,让他感觉到父母的支持与鼓励。在活动中适当的给孩子以一些指导,让孩子发现活动中或活动外更深的意义,不仅让孩子发现更多乐趣,学到更多东西,也会让父母发掘到孩子更多的潜力。

父母可以通过回答孩子的问题,与孩子合力协作,启发性的对孩子提出建议与意见等等方式,让孩子体会到这也许不仅仅是个很简单的小活动,他能学到的东西还有很多,这样不仅增添了孩子的兴趣,还有助于提高他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激励他更广泛地学习。

女儿上1年级,学校要求孩子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妈妈决定与她一起参加。

两个人一起到超市认真地挑选了花生和黄豆的种子,之后女儿又在妈妈的知道与帮助下小心地把种子种进准备好的花盆里。每天妈妈都提醒女儿要对种子细心的照料。

可是,到种子快发芽的时候,女儿却发现自己的种子没有反应,孩子着急得直哭,妈妈则耐心地和女儿一起上网查找原因,并指导女儿自己发现失败的根源,鼓励女儿拾起自信,两人一起重新再来。

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与支持下从头开始,母女二人在以后的日子里共同观察幼苗破土,一起体会幼苗生长的喜悦。

母亲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一起经历并克服困难,直到最后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她体会到了孩子的感受和心情,同时通过活动中的协作,也培养了孩子不怕困难勇于战胜的品质,这位母亲通过活动对孩子的指导是成功的。

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也是一起努力一起进步的过程,孩子为主,父母为辅,通过父母合理的引导建议,让孩子自己学到活动中甚至活动外的更多的东西,对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品质也是有很大益处的。

但也要注意,父母的指导、建议等等都要围绕孩子的需要与否来展开,若是过多的指导与干预,也会让孩子感觉不能接受,从而破坏掉活动的原有乐趣。

建议五、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孩子

参与孩子的活动,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但无论哪一种父母都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不要表现出不耐烦、无聊,这样也会给孩子造成或大或小的心理压力。在参加孩子的活动的时候,父母该适当地放下自己的一些烦躁,与孩子在一起,暂时忘记成人的角色,像孩子一样,让孩子的快乐情绪感染自己。让孩子在欢笑中感受到父母的爱。

爸爸一天工作结束了,很累,再加上上司最近总是很严厉,爸爸总感觉这几天身心疲惫。这天,淘淘看见爸爸一进门,就说想要让爸爸和他一起做小游戏,爸爸很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可孩子还是几次的跑过来说想要爸爸陪他,在爸爸又一次想要挥手赶淘淘走的时候,一转眼就看见孩子期盼中夹杂失望的眼神,而且这个时候,孩子眼睛也有些湿润了,爸爸忽然又十分的不忍心。最后,爸爸还是陪淘淘做了他的小游戏,孩子竟学会了与爸爸合作,而爸爸也发现,在与儿子游戏的那段时间里,他居然暂时忘记了工作中的不快。

孩子的内心都是稚嫩而敏感的,有时候一句无意的话,一个父母自己感觉没什么的动作,也许会把孩子伤得很深。

也许父母恰巧情绪低落或烦躁,但也不要把这种不好的情绪传染给孩子,可以通过适当的话语来对孩子做出解释,告诉他父母暂时需要安静让他先自己去,或过一段时间再与他一起活动,这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教育箴言】

孩子的活动没有规律,可大可小,在父母看来也许那些事情有时候会没什么重要的意义,但对孩子来说,却会充满无穷的乐趣。父母要想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就请多多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来吧,通过活动去发现孩子,了解孩子,读懂孩子,在活动中激励孩子。

12.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曾经说过:“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不以成人的眼光武断地下结论。这样才能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不过是换个角度而已,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去考虑关于孩子的问题,对解决相关问题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会令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更为亲密无间,也更利于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激励。

【经典事例】

儿子小时候十分喜欢小动物。3岁的一天,爸爸看见他一个人趴在院子里的地上一动不动,两眼死死地盯着地上的什么东西,小屁股翘得老高。

一开始爸爸也没太在意,但过了一会儿他从屋子里出来,看见儿子依然一身泥土地趴在地上,尽管已经满脸汗水,却也还是一动不动。爸爸本来想发火,想要教训儿子不讲卫生,但转念一想,要冷静下来,不如先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

“儿子,告诉爸爸你在看什么?”

“我在看蚂蚁过河。”

“哦?那河在哪里呢?”

“在这。”

儿子小手一指,爸爸看过去,原来是一个小脚印踩出的坑,里面积满了昨天的雨水。看着儿子满脸的认真与兴奋,爸爸说:“原来是这样,我们一起看吧!”

【教育启示】

父亲终于还是没有训斥儿子,相反的,他发现的是儿子对日常生活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从孩子的立场出发,不仅体会到了孩子的乐趣,也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指导作用。有许多事情用成人的眼光来看,是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的,这就需要做父母的换一个看待问题的角度,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变换父母自身角色,抛弃成人的偏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才能看懂孩子读懂孩子。

孩子的心思很简单,从他的角度去想问题,父母的想法便也不会复杂,宽容平和的态度不会让孩子紧张,也不会让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而顺着孩子的思路去考虑问题也能很顺利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许还能发现孩子的一些闪光点,指导他未来的成长。

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尽量保持与孩子平等的姿态

孩子眼中的世界有时候会稀奇古怪,甚至在父母看来还会不可理喻。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平和宽容的心态,对孩子莫名其妙的想法保持平常心,不要对孩子古怪的想法与做法表现出不屑,不要表现出“你不应该如何如何”的态度。

圣诞节的晚上,年轻的妈妈带着5岁的女儿去参加圣诞晚会,鲜花、美食、圣诞礼物,妈妈带着女儿穿梭在人群中。妈妈本以为这么热闹的场面,女儿也应该开心,但她没想到的是,女儿几乎哭了起来,几次的哄说都没用,孩子甚至坐在地上把鞋子都甩掉了。妈妈生气地把女儿拽起来,蹲下身子给孩子穿鞋。

就在这时,妈妈才发现,当她蹲下来的时候,她自身的高度和女儿的身高在同一个水平,而在这个高度所能看到的,除了大人的腿和屁股外,鲜花美食之类的东西什么都看不到,难怪孩子会觉得无聊觉得厌烦。

这个故事也许很多人都看到过,当母亲处在和孩子同一个高度的时候,才发现孩子不高兴的真正原因——孩子看到的全是大腿和屁股,那还讲什么开心?站在成人的角度与站在孩子的角度,对事物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场,首先就要从心态上和孩子平等起来,然后再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问题,父母该避免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像对待朋友那样的去对待孩子,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孩子提出、发现或者遇到的问题。

建议二、对孩子不求全责备

没有谁是完美无缺的,没有谁做事能做到尽善尽美,更何况是尚未长大的孩子。父母不要拿一些很强硬的标准来苛求孩子,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也许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孩子看来,父母就是在苛求他做什么事情。

小丽很聪明,在刚上小学的时候成绩非常好,父母也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儿而自豪。但进入5年级后,孩子的学习成绩开始退步,父母十分着急,在5年级下学期,孩子的成绩更是排到了第二十名,小丽的爸爸不仅没有安慰反而对她发了脾气,并训斥她说:“下次考试到不了前十名,看我怎么收拾你!”

小丽很难过,并下决心下学期要更努力,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后来,父母经过观察,再加上与老师的交流,他们发现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厉,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让孩子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一天晚上,妈妈对小丽换了语气,和蔼地说:“孩子,我们知道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以前是我们给你的压力太大了。以后我们会改正,而你也一定要记住,你是好孩子,不比任何人笨。”

小丽听到妈妈如此说,心里也轻松了不少,日后的学习也很快有了很大进步。

父母提出的要求孩子往往都会当成命令来做,若是完不成,孩子心里也会有很大的负担。小丽的父母及时地调整心态,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让孩子很快卸下了包袱,不但孩子因为心理轻松学得更快,父母也同时去掉了心病。

人无完人,孩子的表现不尽如父母之意的时候,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这样才能寻求到合适的解决方法。父母一味地向孩子强加苛刻的标准,甚至责备或羞辱,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让孩子产生厌烦的心理。而且,过于严苛求全,也不是激励孩子成长的好方法。

建议三、适当放弃成人的自我成见

成人世界有成人的想法,孩子的世界又是自成一体的世界,所以父母不要把成人的想法与做法强硬地加之于孩子的身上。既然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父母就要适当地放弃成人已经固定的自我偏见,学会进入孩子的内心,逐渐了解孩子的想法,这样与孩子的交流或者相处才能更为融洽。

爸爸妈妈一起辅导3岁的儿子做一道迷宫找路的智力训练题,题目的设计就是要让两只小鸡找到虫子吃,另两只小鸡没有虫子吃。可是儿子却无论如何也想要突破线路,让每只小鸡都吃到虫子,爸爸和妈妈都很奇怪,不明白明明不可能的事情儿子为什么要那么固执。妈妈想要劝说,儿子却哭了起来。

爸爸努力地思考过后,试探地问儿子:“你是不是不想让另外两只小鸡饿到?”儿子使劲点头,爸爸接着解释:“可是叔叔设计这个题的时候就是要两只小鸡吃不到虫子啊!”儿子的眼泪又流了出来,见状爸爸赶紧说:“要想不让另两只小鸡饿到,你就要好好学本领,长大后给小鸡抓好多小虫子吃让它们都饿不到,好吗?”儿子含着泪水用力点头……

成人的自我成见,认为题目的设计是那样子的,只要照着做好就是了。但孩子的想法却与成人的完全不一样,孩子内心的善良表现,这是父母很容易就忽略的。

而相同的,在很多情况下,父母都打着“只为孩子”的旗号,自以为是在为孩子着想,但实际上还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强行干涉孩子的选择,满足自己的某些愿望,而并没有理会孩子的意愿。所以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需要父母抛弃成人世界一些既定的规则,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到孩子内心的想法。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将有助于父母与孩子更好地沟通交流。

建议四、对待孩子要诚实不虚伪

与孩子面对面,应该是不带任何虚假的,成人世界的面具不需要带进孩子的世界。父母应当客观地对待,明确意识,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自己的感受又是如何。而这些感受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要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出来。

父母的思想与感受,有很多时候也需要讲出来,让孩子知道父母确切的想法。比如说工作没做好的时候,父母要告诉孩子自己的沮丧,再比如对孩子生气的时候,也是要明确的表达出来对他的不满。孩子很单纯,直接诚实的方式可能会比迂回战术更有效果。

但是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话语所有的感受都要直接反馈给孩子,孩子心灵的承受能力也一样在父母的考虑范围之内,从孩子角度来想的话也可以这么理解——孩子都会有小秘密不想告诉父母,那么父母有些事情也可以巧妙地回避孩子。

【教育箴言】

父母应该知道,教育是为了孩子,教育是围绕孩子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孩子出发。孩子的本性是天真的,他的想法也会丰富多彩,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宽容平和的心态,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让一切变得不那么复杂,用心倾听,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而找到合适的方向与方法,更好地激励孩子的成长。正因为一切为了孩子,所以,父母考虑问题更需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13.要勇于向孩子道歉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受委屈的孩子很少会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占据了他的心灵;而被感动的孩子则常常反省,因为感动增加了他内心的勇气和智慧。”父母若是误解了孩子的某些行为,需要勇敢地向孩子道歉。而面对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父母,孩子也会懂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孩子也会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学会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