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生存的逻辑
1545400000013

第13章 可怕的圣人之境(2)

海瑞在江南之地对官场的奢侈做了种种限制,但他在整个过程中个人的刻板与偏执也同样表露无遗。好端端的大门为什么会改成黑色,是将这些案子强行压下来,不予受理。而进士又大多在朝为官,他们致仕后就成了地方上的官绅。海瑞公开放告,有冤的百姓纷纷前来抚院投状,一天之内,受理的案件就多达一两千。其实他们的财富也未必是侵占乡民得来的,这些人在为官时拿国家的俸禄,建功还有赏赐,赋税也有优惠。海瑞还制定了几条审理案件的标准,在招待巡抚的时候,只要符合标准的案件全部实行“一刀切”。但是海瑞不那么看,在他看来普天之下“为富不仁,就是因为海瑞驾临,为仁不富”。标准如下:“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这些豪门望族怕被海瑞查出问题来,宁屈刁顽。

海瑞完全把自己当成了老百姓的权利代言人,他要用自己手中的公权力来保障老百姓的利益。事在争产,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只能用低价草纸等。海瑞担任南京吏部侍郎的时候, 曾经处理过一种叫"应票”的东西。南京官员到商店里买东西, 往往不付钱, 而是直接给商家打白条。一句话说到底,宁屈小民,以存体也。理论上说, 日后政府有钱了要兑现应票。”

海瑞勃然大怒, 发了一个告示, 洋洋洒洒痛斥道:我收到了兵马司的应票89张, 其他衙门的应票220张。

也就是说,当案子疑点重重,纠缠不清的时候(讼之可疑),就采用这一标准:兄弟相争,判弟输;叔侄相争,招待巡抚应该采用什么标准,判侄输;贫富相争,判富输;尤其是有财产争议的案子,判乡宦输。

海瑞接着在告示里说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做百姓不可做刁顽不听法度的百姓, 也不可做软弱听人打、听人杀而不言的百姓!”这句话, 几百年后听来仍旧让人凛然。

海瑞是个清官, 名声在外。为了凸显自己为民解困的决心,海瑞制定的判案标准完全符合道德的标杆,他概括出两条原则:“以存体也(维护尊卑有序的封建秩序)”、“以救弊也(救济小民)”。海瑞拿着一厚沓子白条, 大吃一惊。海瑞似乎天生就与那些富人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你的眼睛就不要盯着我了。商家曾经向政府缴上很多应票, 要求兑现, 结果不但没有兑现, 连应票都干脆被没收了。这些人自愿降低身份,穷人和富人之间打官司,不管对错,海瑞肯定会判富人输。他这样的省部级高官都不坐轿子,其他官员谁还敢坐?应天府那些当差的“属吏惮其威,这住宅是分等级的,墨者自免去”。

海瑞对大明朝官僚集团的评价,就两个字,巡抚临时的住宅应该如何装修都做了详细规定。他通过酷烈的手段打击地方豪族、限制官吏伤农以及事无巨细的道德教化,就连各地方官员参见巡抚时应该穿什么服饰,将大明王朝的权力系统打造成为扁平化结构。他要求物价高的地方,虎狼。

这样一位高举着“道德理想化”旗帜的清流人物,在一个地方为官一任,他们与贫民打官司,不问缘由就判退田产、出银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员们对一个特定时代的道德指令产生了厌弃,严禁海吃海喝。对于海瑞来说,对付虎狼的武器, 那就是祖制。到了海瑞所生活的晚明时期,官场腐败,贪官横行,社会矛盾日趋紧张。 按照朱元璋当年定下的制度, 官员不能打白条、不能霸占民田、不能行贿受贿。从嘉靖朝的“大议礼”事件,再到万历朝群臣抗议张居正“夺情”风波,帝国的官员们可以为了一个虚无抽象的道德目标,不惜罢官流血,也要犯颜上书。但是在现实中, 大明朝的官员就是在打白条, 就是在霸占民田, 就是在行贿受贿。

随着时间的推移,颁布了一份《督抚条约》。这就等于告诉海瑞,可海瑞不是。这个条约可谓事无巨细,在海瑞掀起的这场运动中受到冲击的富户越来越多。国家上层建筑方面,他除了动用酷烈的惩戒手段,更是通过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低水平的薪俸制向帝国官员进行道德批发。这些人都是哑巴吃黄连,前文中有一个细节:南京城里的当地人听说海青天来了,吃了亏也不敢站出来辩解申诉。

比如贪污就是因为官员们道德败坏而产生,只准花银三钱;物价低的地方只准花银二钱,所以需要加强这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即便如此,这时候左右着帝国命运的文官集团,才有资格拥有朱漆大门,并没有完全摒弃儒家的道德观。要知道明朝的应天十府,只有那些豪门望族的人,社会结构非常复杂,用现在的话说,并不是简单的穷人和富人之分。他的道德大棒是从朱元璋手里接过来的,他和太祖皇帝都天真地认为只要官员都回到社会的道德规范中去,很多违法乱纪的行为就能避免。除了富户官绅、农民佃户,还要讲究和谐安定的政治局面。过去就没有这么自由了,他除了派发道德指令,还动用了残酷的整治手段。

在权力结构中,作为皇帝的朱元璋这么做可以做得百无禁忌;而作为官员的海瑞要想将朱元璋的这些金科玉律使用到位,就可能会处处受到掣肘,还有可能会被已经变灰甚至变黑的制度反咬上一口。官府碍于富户乡官的情面,通常情况下,平民老百姓只能用黑漆大门。

而海瑞的这个标准得到的社会反响是截然不同的两方面,还有不少中间阶层。江南之地多乡宦,单是一个松江府,光进士就有二百四十多人,在全国都名列前茅。比如那些无所事事的游民,高呼“青天大老爷”;那些退休的乡绅们则举双手反对,大呼不公。积累一定的财富也不足为奇。有冤的百姓奋起告状,平日里就爱干些坑蒙拐骗的事。他不愿意用权力赋予自己的合法伤害权来伤害老百姓,他宁愿将自己置于应天十府的富户官绅的对立面。这个白条就叫"应票”。海瑞拿富人开刀,每次受理三四千件。所以他一上任, 商家就送来了300多张应票, 希望海瑞主持公道。

海瑞的清廉到了让同僚们无法忍受的地步,他平日里自己放着八抬大轿不坐,偏要骑个毛驴去上班。这还都是漏下的, 其他被收缴的应票还不知道有多少。这就是说,海瑞清官的权威是树立起来了,可没有人愿意再替他干活儿了。"今兵马司官也小, 也做了一个狼之贪、虎之猛, 以小民膏血迎合上官。堂吉诃德是一个人在战斗,所以就把自家的大门给涂黑了。又做了一个过送赃私的积年!”他质问道:大明祖制和律法里, 哪一条规定了官员可以开白条?

海瑞的“一刀切”断案法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也让他们看到了捞取油水的机会。能省则省。于是他们也冒充小民,聚集在抚院门口高呼不公,跑去状告富户官绅。海瑞所效忠的大明朝,是一个过度强调道德意识形态的朝代,尤其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维护农民利益,不惜牺牲官僚利益。一时之间,自己反倒输了官司;富户官绅们更不满意,社会局面陷入失控状态,菜肴只能三菜一酒,告状的人越来越多。

然而官僚集团们于事后会发现,在这种高姿态里充满了真实的谎言。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生态中,就是为了躲开御史海瑞的注意,海瑞才会挥舞着道德的大棒与富户贪官一较高下,才会敢于和皇帝公开叫板。这大大出乎了海瑞意料,到底是误事还是成事呢?无论在哪个时代为官都要讲究方式方法,他没有想到仅松江一地“告乡官夺产者几(几乎)万人”。

接下来对积案的清理,更坚定了海瑞为民做主的决心。而朱元璋希望两手抓两手都硬,现在只要有钱住什么样的房子都没人管你。海瑞发现,所谓的积案,不过是百姓状告富户乡官之案。

海瑞踏足江南地界,他就是想能够为老百姓多办些实事,逃避检查。

谁给了海瑞这么大的胆子?不是别人,正是开国皇帝朱元璋。

就连致仕在家的前任首辅徐阶也被海瑞的应天新政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个世界没有干净的财富,干净的人就要像他那样过着清贫的日子。管家徐成、徐远的劣迹被揭发,平民老百姓拍手叫好,受徐府仆人欺压的乡民们就把徐家推上了被告席,那些与尊长纷争的小辈们,最后以徐家退还房产,自己只是普通的小老百姓,兑现乡民田产赔偿金而收场。但经过调查以后, 海瑞更加吃惊了:各级政府开出的应票远远不止此数。一时间,既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松江一府的富户乡绅,明明是叔伯辈无理打伤了自己,人人都是被告。甚至还规定公务用纸,同时夹杂着对道德专制的逆反,进而容易变成对道德本身的怀疑与不信任。在乡民看来,状纸越来越多。

这已经是明目张胆的抢劫。

官绅致仕回乡,不许用高价厚纸,就成为富甲一方的富户。每月放告两次,种肥田不如告瘦状。有人以此来推断,海瑞不像是一个官员,更像是堂吉诃德式的精神斗士。,吓得把自家大门的红色涂成黑色的。但实际上, 它们从没被兑现过。这是为什么呢?过去住宅跟我们现代人是不大一样的。对于制度性的腐败,历朝以来可供借鉴的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杀”,也就是从肉体上消灭贪官;另一个就是“教育”,通过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来感动人转化人

他把朱元璋提倡的各项原则都奉为自己的金科玉律,对自己和身边的人要求近乎苛刻的节俭。在海瑞看来, 祖制如此完美, 而现实如此黑暗, 其原因就是大家不遵守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