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1546900000028

第28章 洞察微末,把握细节(3)

袁术双管齐下,一面准备攻打刘备,一面凭借手中玉玺僭称帝号,“建号仲氏,立台省等官,乘龙凤辇,祀南北郊,立冯方女为后,立子为东宫”。袁术本想立吕布女儿为东宫妃,不料吕布却将前去迎亲的韩胤送到许都,被曹操所杀。袁术大为愤怒,立即兵分七路攻打吕布。

败后,袁术向孙策借兵报仇,孙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并把他羞辱一番。此后,袁术毫无作为,因骄奢无度而众叛亲离,于是想把玉玺送给袁绍,结果在前往冀州途中丧命。

孙策的做法无疑是明智的。他看清了军队与玉玺的本质区别,从而做出了正确的抉择。有了玉玺,如果没有军队作为强大后盾,称王称帝不过是一场梦。要么不能够称王称帝,要么在短暂的称王称帝后被更多的实力派给除掉,从而连保身都变成了困难。

在关键的时刻,要善于分析利弊,做出正确的取舍。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机会将舍去的东西再夺回来。

公元616年,李渊奉命留守太原,北边的突厥曾多次以数万精兵进攻太原。为守城池,李渊派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可结果却一败涂地,几乎落得个全军覆灭的下场。

后来,李渊用计吓住了突厥兵,暂时守住了太原城。虽然突厥兵被吓走了,可是郭子和等人依靠突厥的支持和庇护,又纷纷向他挑衅,这让李渊防不胜防,隋炀帝随时都可能以失职为借口,要了他的命。

面对内忧外患,大多数人都可能认为,李渊为自保必然会奋起反击。可出乎意料的是,李渊并没有那样做,他反而甘愿向突厥称臣,也愿意把自己所有的财宝全部进献给突厥可汗。

很多人都不理解李渊这样做的用意,其实,他早已经分析了天下大势,决定要起兵反隋。可怎样才能反隋成功呢?惟一的办法就是西入关中。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并不是他理想的发家基地。西入关中是最明智的选择。可是,如果太原失守,对李唐大军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那么怎样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李渊当时手下多说有三四万人马,就算要与突厥决一死战,也未必能守住太原,更何况在应付突厥的同时,还要抵抗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这样看来胜利的机会显然是微乎其微。而现在要进入关中,留下重兵把守显然不是一个好方法。惟一的办法就是与突厥讲和,甘愿献宝、称臣。所以李渊甘愿忍让向突厥低头。

李渊的让步策略果然奏效,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

李渊对突厥的让步,得到了突厥的许多资助,始毕可汗送他大量的马匹和士兵,李渊又乘机购买了许多马匹,这为李渊兴建一支强硬的战斗队伍,奠定了强而有力的基础。加之当时,汉人一向惧怕突厥兵的英勇善战,而李渊军中恰恰又有突厥骑兵,这一优势自然为他增长了不少势气。

正因为李渊当时的让步,才保住了打天下的资本。虽然当时向突厥称臣,李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无论是名誉还是物质。可是,当时的情形,他选择让步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后来,李唐建国后,突厥鉴于唐朝的强大,向唐朝求和称臣,做了唐朝的臣民。李渊当时的付出与突厥称臣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的拿破仑,为了让东方人也匍伏在他的脚下,他精心组织了一支50万人的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俄国。法国不宣而战,挥师跨过俄国边境,并很快切断俄国两个集团军的联系,占领了莫斯科,长驱直入。

处在存亡之秋的俄国拼死抵抗。老帅库图佐夫临危受命担任了俄军总司令。拿破仑和库图佐夫可以说是老对头,五年前两人就有过交锋。但这次库图佐夫明显处于劣势。双方经过紧张部署后,在博罗委诺村附近拉开了战幕。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大血战,惨烈的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最后俄军被迫撤离,拿破仑占领了库图佐夫的阵地。

作为一个首领,放弃一方领地,实属无奈,但库图佐夫的放弃又不全是无奈之举。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和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现尽管拿破仑夺取了俄军要塞,但实力已被削弱,由进攻之势转为防御之势。再者,法军长驱直入,孤军作战,如果在此长久相持下去,必然对其不利。到那时,俄军可重振雄风。于是他发布了一个让众人震惊而又大惑不解的决定——放弃莫斯科。消息传出后,人们都呼吁反对。是啊,把自己国家的首都拱手让给敌人,这是一种何等的耻辱!于是,全国响起一片“情愿战死在莫斯科,也不交给敌人”的呼声,就连沙皇也下令坚守都城。此刻,库图佐夫的心情比谁都沉重,放弃莫斯科对他也是一种屈辱,然而作为一名军事家,他清楚地意识到,假如凭一时之气,争一时输赢,坐等法国转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全军覆灭最后导致国破家亡。为了顾全大局,库图佐夫顶着国内的压力,毅然下令:“现在,我命令,撤退!”时隔不久,拿破仑的军队占领了莫斯科。

得意忘形的拿破仑没有想到,他失败的命运已由此决定了,俄国人留给他们的是一个一无所剩的废墟,继之而来的是乏粮、饥饿和严寒,法军思乡情绪上升军心涣散。拿破仑只好下令撤出莫斯科,然而已经晚了,俄国人是不会轻易放走占领他们首都的侵略者的,一场恶战,使法军四面楚歌,占领莫斯科是拿破仑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做人心眼:

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一定要做出理智的选择。有些东西表面看起来很珍贵,但却可以通过以后的努力得到,比如金钱;有些东西看起来很普通,却能够创造出珍贵的东西,比如勤劳的双手。

7、从内部攻破堡垒

水可干而不可夺湿,火可灭而不可夺热,金可柔而不可夺重,石可破而不可夺坚,

——《任子》

关羽是位有血性、讲义气的男子汉,要想让他投降是很困难的。然而,他在失守下邳后,却向曹操投降了。那么,关羽为什么会投降呢?关键在于张辽的劝降技巧。

关羽被曹军诱出下邳城后,又被截断归路,只得屯兵在一座土山上。此时,张辽骑马跑上山来。几句简单的交谈过后,关羽知道张辽前来做说客,于是表示自己“今虽处绝地,视死如归”,让他速速离去。张辽此时并没有放弃劝降的念头,而是大笑道:“兄此言岂不为天下笑乎?”他的这句话深深地击中了关羽。试想,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如果被天下人笑话,那是怎样的奇耻大辱!于是,关羽反问道:“吾仗忠义而死,安得为天下笑?”

关羽如果对张辽的那句话置之不理,张辽的劝降无疑是失败的。但是,张辽知道自己的那句话在关羽心中的分量,关羽是不可能对其置之不理的。当关羽反问他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已经成功了一半。接着,他继续说道:“兄今即死,其罪有三。”关羽自然愿闻其详。于是张辽列举了关羽的三大“罪状”:一是有负当年盟誓,不能继续帮助刘备成大事;二是不能照顾好刘备的家眷,完成不了刘备的托付重任;三是逞匹夫之勇,虽文武兼备却不思与刘备同匡汉室。

关羽听完张辽的诉说后,遂向张辽征求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张辽的劝降目的一步步实现了。

如果张辽直接来劝降,无疑达不到目的。但他没有直接与关羽的顽固性格相抵触,而是迂回前进,攻破了关羽的心理防线,从而顺利地达到了目的。

堡垒之所以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是因为堡垒的外部是坚固的,而内部是空虚的。人也是如此。一个表面看起来再坚强的人,他的心也有脆弱的时候。如果能够看到这一点,在办事的时候常常能够轻松达到目的。

战国末期,燕国的一位将领率领燕军攻下了齐国的聊城。

此时,聊城有人去燕国离间燕国国君和这位燕将的关系。燕将听说燕王中了聊城人的离间计后,害怕回国后被燕王诛杀,不敢回去,于是就死死把守聊城。

齐国失了聊城后,齐王派田单率军前去夺回领地。田单在聊城苦战了一年多的时间,不仅没有攻下聊城,而且牺牲了很多士兵。正在此时,鲁仲连出现了。

鲁仲连,齐国人。他口舌伶俐,能言善辩,而且不拘一格,能够运用多种奇特而又巧妙的计策说服别人。

鲁仲连见齐军久久不能攻下聊城,于是前来为田单出谋划策。他给燕将写了一封信,然后让士兵用箭将信射进城中。

鲁仲连在信中对燕将说:

“我听说,智者不会因错过时机而失去本可以得到的好处,勇士不会因惧怕死亡而使自己的名声毁于一旦,忠臣不会因保全自己而不顾国君的安危。如今,您因一时的愤怒而固守聊城,不愿意归国,使得燕王失去了一位臣子,这是对燕王的不忠。为了保全性命,您打算与聊城同归于尽,从而不能令齐国人感到敬畏,这是对自己勇气的否定。您虽攻下了城池,却因对燕王不忠而毫无功劳可言;您虽能够暂且保住性命,却因贪生怕死欲与聊城同归于尽而毫无名声可言。您的做法只能够使你功败名灭,这是没有智慧的表现。因此,为了不失忠诚和名声,为了能够载入史册,忠臣不会离开国君,勇士不会惧怕死亡,这也正是智者的作为。此时正是有关死生、荣辱、贵贱、尊卑的关键时机,而且这个时机一去便不会复返,希望您能够认真考虑,作出超出世俗的决定。

“楚国攻打齐国的南阳,魏国攻打齐国的平陆,而在这种紧急情况下,齐国仍然没有归顺秦国的心思。因为,齐国能够分清轻重缓急。如今,秦国大势已经形成,魏国因与秦国接壤将会受到直接的威胁;秦国一旦起兵,楚国形势便会变得非常危急。在这种情况下,楚、魏两国即使想占有齐国的领地,也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齐国是不会担心失去南阳和平陆的。至于聊城,齐国自然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更何况,齐国已经将楚、魏两军赶出了齐国领地,正在商讨夺回聊城,但燕王此时是不会派兵前来救援的。如此以来,您将会面临双重困难。一方面,齐国会动用全国的军队来围攻您;另一方面,您据守聊城已经长达一年,粮草辎重日益枯竭。依我所见,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聊城恐怕要被攻破。

“而且,燕国国内已经大乱,燕王和众臣都举手无措。燕国丞相栗腹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赵国,却被赵军围困在赵国。燕国虽是万乘之国,却要削地与赵国求和,令天下人耻笑。燕国如今破烂不堪,灾祸不断,国内百姓不知何去何从。在这种情况下,您却要死守衰破的聊城,与齐国全军对抗,无疑是墨翟之守,以卵击石;您手下的将士饿得几乎要啃食人骨,根本无心拒外,如同孙膑之兵,一触即溃。这些道理都是很明显的,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能够想明白。

“我站在您的立场上考虑,认为与其死守聊城、殊死挣扎,不如保全军队、返回燕国。如果您能够把军队带回燕国,燕王肯定会非常高兴;士兵返回燕国后,能够见到自己的亲人,给亲人讲述你们在齐国如何与齐军作战的,您的功劳自然会得到燕国人的认可。如此以来,您既可以辅佐国君管理群臣,又可以安抚百姓稳住民心,功名可立。除此之外,您还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投奔齐国。齐国会给你分封土地,让你比范蠡更加富有。您返回燕国也好,投奔齐国也罢,总之各有各的好处。希望您能够果断决策,为自己选一条路。

“我还听说,成大事的人是不会拘泥于小节的,立大功的人是能够容忍小屈辱的,古代的管仲和曹子便是这样的人。管仲不择手段射杀齐桓公中,这是因为他想篡权;不愿意陪主人公子纠一起死,这是因为他怕死;后来被齐桓公束缚在囚车中,这是一种耻辱。如果一个人有过这三种经历,君主不会认为他是一个合格的臣子,平民百姓也不愿意接受他。如果管仲一直被囚禁,或者到死都没有被送往齐国,那么他的名字免不了会成为污秽之人和卑贱行为的代表。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奴隶都不愿意与他为伍,更何况世人!然而,管仲不以身遭囚禁为耻而以不能治理天下为耻,不以未与公子纠同死为耻而以不能够在众诸侯国中树立威望为耻,正是因此如此,它能够身带这三种令君主和百姓都不齿的行为而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使得自己名扬天下而光照邻国。曹子身为鲁国大将,三战三败,使得齐国丧失了五百里的领土。如果曹子计较这三次败绩而不愿意悔过,或者无颜再见鲁国国君而刎颈自杀,那么,他的名字免不了成为败军禽将的代表。然而,曹子将三次败绩抛在一旁,返回鲁国与鲁国国君商议大计。后来,在齐桓公召集天下、会见各路诸侯时,曹子在会坛上仅凭着一把剑指着齐桓公的心口,脸色不变,言辞不乱,将三次战败带来的耻辱在一日之内洗清,令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信顿时盛传。如果鲁仲连和曹子这两个为了能够不受小辱而被小节约束,以至于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就不会立下功名,这是不智慧的。因此,远离愤怒招致的怨恨,就能够立下终身的名气;抛弃无关大局的琐碎事情,就能够定下累世的功业。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功业可以与三王争流,名气可以与天壤相比。希望您能够从中选择一条路。”

燕将看完鲁仲连的信后,悲哭了三天,还是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是好。他想返回燕国,可是已经与燕王之间出现了感情上的裂痕,担心回去后会被诛杀;他想向齐国投降,可是已经杀了很多齐国俘虏,担心投降后会被齐人侮辱。他感叹地说:“与其被别人所杀,不如自杀。”随后便了解了性命。

鲁仲连的一封书信便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令人叹服。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在于他的说服技巧。

他首先指出了燕将犯了不勇、不忠、不智的错误;然后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让燕将感到手足无措;最后又站在燕将的立场上为其出谋划策。燕将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自杀。

当鲁仲连发现通过强攻的方式难以攻下聊城时,他并没有建议齐军继续攻城,而是巧妙地利用了燕将的脆弱心理达到了夺城的目的,让人叹服。

生活中,当我们要说服某一个人或有求于某一个人时,不妨从人心入手。一旦能够融化他的心,便能够征服他,让他心甘情愿地向你认输或帮助你。

做人心眼:

堡垒是坚固的,如果不知道变通,只会从外部进攻,只会徒劳而返。堡垒虽然坚固,但防守堡垒的人心并不会像堡垒那样坚固。善于攻破堡垒的人,常常能够从堡垒的内部入手,先动摇人心。堡垒如此,人亦如此。一个正常的人都是有感情的,多多少少都有些顾忌。正是因为这些顾忌,每个人的人心都变得脆弱。要想征服一个人,不妨从他的顾忌入手,打开他的心房,动摇他的心。

8、适时放弃可以得到更多

小利,大利之贼;小祸,大祸之津。敬贪小利则大利必亡,不遗小祸则大祸必至。

——刘昼

曹操挥师西进,尽管经过了长途跋涉,最终还是平定了汉中。平定汉中后,曹操按兵不动。西川百姓听说曹操攻占了东川,西川必将岌岌可危,于是人心动荡。

为了解除危机,诸葛亮向刘备献上了一计:“曹操分军屯合淝,惧孙权也。今我若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还吴,遣舌辩之士,陈说利害,令吴起兵袭合淝,牵动其势,操必勒兵南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