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一位温和的向导,但他的温和不超过他的谨慎和正确。“必须深入了解事物的天然状态并准确认识天然状态要求的东西”。我到处搜寻天然状态的踪迹:因为我们把天然状态的踪迹同人为的痕迹混同起来了;“按天然状态生活”这个逍遥派确立的经院式的至善原则,因此而变得难于界定和说明;与之相近的斯多葛派确立的至善原则,即赞同天然状态的原则亦复如是。认为有些行为很有必要但并不高尚的观点岂非谬误?因此,谁也无法消除我头脑里的这个观念:快乐与必要性相得益彰;一位古人曾说,诸神永远与必要性相投合。我们何苦去肢解分离接合得如此天衣无缝的组织?相反,我们应当通过它们相辅相成的作用经常将它们重新连接起来。愿精神激活笨重的肉体,愿肉体阻止精神轻率并使精神稳定下来。“谁赞灵魂为至善而责肉体为恶,他必定在肉欲里寻求灵魂,并在肉体上逃避肉欲。因为他判断的依据是人的虚妄而非神的真理”。在上帝对我们的馈赠里没有一样东西不值得我们关心,甚至为一根毫毛我们都应当感谢上帝。对人来说,按人本身的状况引导人并非敷衍塞责的差事:这差事是明确的、天然的也是首要的,造物主把这差使交给我们时态度极为认真、极为严厉。只有权威能引导普通理解力的人,而且用外国语言引导更有分量。让我们从此处开始承担我们的重任吧!“谁能否认,蠢行的特性在于做当做之事疲塌又违心,在于将肉体推向一边,又将心灵推向另一边,并在反向的运动之间犹豫不决”。
伊索,这位伟人,看见他的老师一边散步一边小便,说道:“这么着,我们就该在跑步时大便了?”爱惜时间吧,我们还有许多时间被闲置和使用不当。我们的智力如果不在它所必须的有限时间之内摆脱身体的影响,便不可能有别的足够时间干工作。有人想站到自身之外并避开人,那是发疯:他们不仅不能转变成天使,还会变成畜生;不仅不会变得高大,还会突然倒下。我害怕这种超常的禀性,犹如害怕高不可攀的去处。
善于忠实享受自己的生命,这是神一般的尽善尽美。我们寻觅别的条件,因为我们不会利用自身的条件;我们脱离自身走出去,因为我们不明白自身的状况如何。我们踩高跷是白费力气,因为在高跷上也得靠自己的腿走路。坐上世界最高的宝座也只能靠自己的屁股。
依我看,最美好的人生是向合情合理的普通样板看齐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有序,但无奇迹也不荒唐。
心灵感悟
生活是一杯清淡的茶,只有用心品味、慢慢体会,才能尝出其中的滋味。人生不必追求太多的奇迹,平淡有序也是一种生活轨迹,也能演绎出别样的人生。
我的叔叔于勒(节选)/【法国】莫泊桑李玉民译
必读理由《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这篇文章主要通过“我”一家人在去哲赛尔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态情形。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主要作品有《羊脂球》《漂亮朋友》《项链》等。
一个白胡子的老头儿向我们要求布施。我的同学约瑟甫·达夫朗什给了他一枚值五个金法郎的银币。我吃惊了。他向我说了这样一件故事:
这个可怜的人使我记起了一个故事,这件事我一直没有忘记过。现在我就可以告诉你,你听我说吧。
我的家原是住在勒阿弗尔的,并不富裕。靠大家想法子应付罢了,没有旁的办法。父亲在外工作,定要到天晚才从办公室回家,而收入并没有多少。当时我还有两个姊姊。
我母亲因为我们生活得不宽裕很感痛苦,时常操着好些尖刻的话,好些遮遮掩掩的和不顾信义的闲话去对付我的父亲。这位可怜的丈夫当时有一个教我伤心的手势。他每每张开手掌搁在额头上,俨然是去擦汗一般,可是汗呢,并没有,而且他绝不答辩。我感到他在懦弱中痛苦着。大家尤其注意节约,从来不接受邀请去吃一顿夜饭,为的是免得回请;家里买的食品之类全是大减价的东西,种种陈货。姊姊们的裙袍全是自家缝的,为了三个铜元一公尺的滚条,也要在价格上商量好久。我们通常的食品仅仅是浓汤和牛肉杂烩。那仿佛是有益卫生的和滋补的,不过我宁愿吃旁的东西。
为了我失落了钮扣和撕破了裤子,他们就对我大嚷大闹。不过每逢星期日,我们就打扮得齐齐整整到港口的防洪堤上去走一遭。父亲,穿上方襟大礼服,戴上丝光高帽子,套上手套,伸起胳膊给母亲挽着,母亲插戴得花花绿绿像是一艘过盛节的海船挂着各种旗子。姊姊都是早已打扮停当,专心等候出发的信号,不过到了最后的那一刹那,总有人在家长的方襟大礼服上头发现了一处油迹,于是不得不赶忙用一块浸着汽油的破布头儿去擦掉它。
我父亲依旧把丝光高帽顶在头上,大礼服是脱不了的。露出两只被衬衣袖子笼着的胳膊,去等候旁人把油迹擦干净,这时候,我母亲戴好那副近光眼镜,并且脱下了那双手套,免得弄脏,忙个不住。
大家彬彬有礼地上路了。姊姊们彼此挽着胳膊在前面走。她们都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当时父母们都要教她们在城里露露脸。我靠住母亲的左边,她的右边由父亲护卫。我现在还记得我的可怜的父母在星期日散步之中的庄严气概,他们脸上的严肃,他们态度上的正经。他们挺直了脊梁,伸直了腿子,郑重地走,仿佛一桩极端重要的事件要靠着他们的这种态度才能完成一样。
每逢星期日看见那些从陌生的远地方回来的大海船,父亲始终毫不变更地说着同样的话:“哈!倘若于勒就在那里面,那是何等惊人的喜事啊!”我的于勒叔——父亲的兄弟,当初全家都对他躲避不及,而那时算是家庭里的唯一希望了。我自从童年时代就听见大家谈到他,我对他是那么熟识,所以我仿佛一见面就认得出他。他在动身到美洲那天以前的一切详细情形,我统统知道,尽管大家只轻轻地谈着他人生中的那一个时期。
他像是曾经有过一种不良的品行,这就是说他曾经吃空了一些儿银钱。对于贫穷的家庭这就是莫大的罪状了。在富有的家庭里,一个寻快乐的人做些糊涂事情,那就被旁人在微笑之中称呼他做花花公子。在日用短缺的家庭里,若是一个孩子强迫父母消耗了本钱,必然变成一个坏人、一个光棍、一个游荡子弟!
即便事实是同样的,而这种分别始终算正确的,因为只有结局才能够判别行为的严重程度。
总而言之,于勒叔在吃光他自己那一份遗产之后,此外还大大地减少了我父亲可以得到的遗产。
旁人如同当年的惯例一样,教他搭上一艘从勒阿弗尔到纽约的商船到美洲去了。
一到那地方,于勒叔就做了商人,不过什么行业,我们却不知道,并且他不久曾经写信回来,说自己赚了点儿钱,希望能够补偿他从前替我父亲造成的损失。这封信给家庭里带来一种深深的激动了。于勒,从前有人说他毫无价值,居然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正派人、一个有良心的孩子、一个真正姓达夫朗什的人,纯洁正直得和所有姓达夫朗什的一样。
此外,一个船长从前告诉过我们,说于勒叔租了一家大店铺,并且经营一种重要的买卖。
两年之后,第二封信来了,他说:“我亲爱的菲力普,我写信给你是为了请你不要记挂我,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做得不坏。明天我动身到南美洲去作一次长期旅行。将来也许有好几年没有消息给你。倘若我没有信来,你不必记挂。一到发了财,我一定回勒阿弗尔。现在希望这次一定不会等得太久,并且我们将来一定能够舒舒服服一块儿过活……”
这封信竟变成了家庭里的《福音书》了。大家时常读着,大家拿给所有的人看。
在十年当中,事实上,于勒叔再也没有消息回来了,不过时间越久,我父亲的希望就越大,后来我母亲也时常说:“将来好心眼儿的于勒回来之后,我们的情况自然不同了。那是一个很能干的人!”
每逢星期日,瞧着那些向天空吐出蛇一样的煤烟的黑壳子大轮船从水平线上走过来,我父亲就重述着他那句永不变动的话:
“哈!倘若于勒就在那里面,那是何等惊人的喜事啊!”并且大家几乎指望看见他扬起一方手帕唤着:“噢嗨!菲力普。”
心灵感悟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金钱并不是万能的,真情才是最重要的。
假如给我
三天光明(节选)/【美国】海伦·凯勒孙笑语译
必读理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我们大家都读过一些令人激动的故事,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仅仅活在有限并且特定的时间内,有时长达一年,有时短到24小时。但我们总是有兴趣发现,那命中注定要死的是那些有选择自由的人,而不是那些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定了的判了刑的犯人。
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思考,在相似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作为终有一死的人,在那最终的几个小时内安排什么事件、什么经历、什么交往?在回顾往事时,我们该找到什么快乐、什么悔恨?
有时我想到,过好每一天是个非常好的习惯,似乎我们明天就会死去。这种态度鲜明地强调了生命的价值。我们应该以优雅、精力充沛、善知乐趣的方式过好每一天。
而当岁月推移,在经常瞻观未来之时日、未来之年月中,这些又常常失去。当然,也有人愿按伊壁鸠鲁的信条“吃、喝和欢乐”去生活(译注: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生活的主题目的是享乐,而最高的享受唯通过合理的生活,如自我控制才能得到。因为生活享受的目的被过分强调,而达此目的之手段被忽视,所以伊壁鸠鲁的信徒现今变为追求享乐的人。他们的信条是:“让我们吃喝,因为明天我们就死亡”),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被即将面临死亡的必然性所折磨着。
在故事里,注定要死的主人公往往在最后一刻由某种命运的突变而得救,但几乎总是他的价值观被改变了。他们对生活的意义和它永恒的精神价值变得更具欣赏力了。常常看到那些生活或已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中的人们都赋予他们所做的每件事以芳醇甜美。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把生活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知道,某一天我们一定会死,但通常我们把那天想象在遥远的将来。当我们心宽体健时,死亡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很少想到它。时日在无穷的展望中延展着,于是我们干着琐碎的事情,几乎意识不到我们对生活的倦怠态度。
恐怕,困倦的懒散也成为利用我们所有的本能和感觉的特点。只有聋子才珍惜听力,唯有瞎子才体会到能看见事物的种种幸福,这种结论特别适合于那些在成年阶段失去视力和听力的人们,而那些从没有遭受视觉或听觉损伤之苦的人却很少充分利用这些天赐的官能。他们模模糊糊地眼观八方、耳听各音,毫无重点,不会鉴赏,还是那相同的老话,对我们所有的官能不知珍惜,直至失去它,对我们的健康意识不到,直至生病时。
我常常想,如果每个人在他成年的早期有一段时间致瞎致聋,那会是一种幸事,黑暗会使他更珍惜视力,寂静会教导他享受声音。
我不时地询问过我的能看见东西的朋友们,以了解他们看到什么。最近,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来看我,她刚从一片森林里散步许久回来,我问她看到了什么,她答道:“没什么特别的。”如果我不是习惯了听到这种回答,我都可能不相信,因为很久以来我已确信这个情况:能看得见的人却看不到什么。
我独自一人,在林子里散步一小时之久而没有看到任何值得注意的东西,那怎么可能呢?我自己,一个不能看见东西的人,仅仅通过触觉,都发现许许多多令我有兴趣的东西。我感触到一片树叶的完美的对称性。我用手喜爱地抚摸过一株白桦那光滑的树皮,或一棵松树的粗糙树皮。春天,我摸着树干的枝条满怀希望地搜索着嫩芽,那是严冬的沉睡后,大自然苏醒的第一个迹象。我抚摸过花朵那令人愉快的天鹅绒般的质地,感觉到它那奇妙的卷绕,一些大自然奇迹向我展现了。有时,如果我很幸运,我把手轻轻地放在一棵小树上,还能感受到一只高声歌唱的小鸟的愉快颤抖,我十分快乐地让小溪涧的凉水穿过我张开的手指流淌过去。对我来说,一片茂密的地毯式的松针叶或松软而富弹性的草地,比最豪华的波斯地毯更受欢迎。对我来说,四季的壮观而华丽的展示是一部令人激动的、无穷尽的戏剧。这部戏剧的表演,通过我的手指尖端涌淌出来。
有时,由于渴望能看到这一切东西,我的内心在哭泣。如果说仅凭我的触觉,我就能感受到这么多的愉快,那么凭视觉该有多少美丽的东西显露出来。然而,那些能看见的人明显地看得很少,充满世间的色彩和动作的景象被当成理所当然,或许这是人性共有的特点;对我们具有的不怎么欣赏,而对我们不具有的却渴望得到。然而,这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在光明的世界里,视力的天赋仅仅作为一种方便之用,而没有作为增添生活美满的手段。
如果我是一所大学的校长,我就要开设一门强制的必修课“如何应用你的眼睛”。这门课的教授应该试图给他的学生显示怎样能以看见那些在他们面前一现而过的东西来增添他们生活的乐趣,这位教授应该试图唤醒他们沉睡和懒散的天赋。
或许,如果让我来应用我的眼睛,比方说,仅仅用三天吧,我能以我想象的最喜欢看见的东西来很好地说清楚这个问题。而且,当我想象的时候,设想你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也只有三天的时间看东西,你该如何应用你自己的眼睛。如果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三个夜晚的黑暗,你又知道,太阳对你来说,永不再升起了,那么你该怎样度过这插进来的宝贵的三天呢?你最想要注视的东西是什么呢?
当然,我会最想看到我多年的黑暗中对我变得珍贵的事情,你也会想让你们的目光停留在那些对你已经变得珍贵的事情上。这样,你就能随着你进入那逼近在你面前的长夜而永远记住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