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的青山/【英国】高尔斯华绥高健译
必读理由本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者再次登上附近的小山后的感想,以“青山”为意象,表述了自己对自由与和平的向往。
作者简介
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有产业的人》《庄园》《友爱》等。
不仅仅是在这刚刚过去的三月里(但已恍如隔世),在一个充满着痛苦的日子——德国发动它最后一次总攻的那个星期天,我还登上过那座青山吗?正是那个阳光美好的天气,南坡上的野茴香浓郁扑鼻,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我俯身草上,暖着面颊,一边因为那新的恐怖而寻找安慰,这进攻发生在连续四年的战祸之后,益发显得酷烈出奇。
“但愿这一切快结束吧!”我自言自语道,“那时我就又能到这里来,到一切我熟悉的可爱的地方来,而不致这么神伤揪心,以致随着我的表针的每下滴答,就有一批生灵惨遭涂炭。啊,但我又能——难道这事真的永远完结吗?”
现在总算有了完结,于是我又一次登上这座青山,头顶是沐浴着十月的阳光,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这时心头不再感到痉挛,身上也不再有毒气侵袭。和平了,仍然有些难以相信。不过再不用过度紧张地去倾听那永无休止的隆隆炮声,或去观看那些倒毙的人们、壮烈的伤员与死亡。和平了,真的和平了!战争继续了这么长久,我们不少人似乎已经忘记了一九一四年八月战争全面爆发之初的那种盛怒与惊愕之感。但是我却没有忘记,而且永远不会。
在我们和一些人中——我以为实际在相当多的人中,只不过他们表达不出罢了——这场战争主要会给他们留下了这种感觉:“但愿我能找到这样一个国家,那里人们所关心的不再是我们一向所关心的那些,而是美丽,是自然,彼此仁爱相待。但愿我们能找到那座远处的青山!”关于俄忒克里托斯的诗篇,关于圣弗西斯的高风,在当今的各个国家里,正如东风里草上的露珠那样,早日渺为可见。即使过去我们的想法不同,现在我们的幻想也破灭。
不过和平终归已经到来,那些新近屠杀掉的人们的幽魂总不致再随着我们呼吸而充塞在我们胸膛。
和平之感在我们的思想上正一天天变得愈益真实和愈益与幸福相连。此刻我已能在这座青山之上为自己还能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而赞美造物主。我能在这温暖阳光的覆盖之下安然睡去,而不会睡后又是过去那种恹恹欲绝。我甚至能心情欢快地去做梦,不致醒后好梦打破,而且即使做了噩梦,睁开眼睛后也就一切消失。我可以抬头仰望那蔚蓝的晴空而不会突然瞥见那里拖曳着一长串狰狞可怖的幻象,或者人对人所干出的种种伤天害理的惨景。我终于能够一动不动地凝视着晴空,那么澄澈的蔚蓝,而不会时刻受着悲愁的拘牵;或者俯视那光艳的远海,而不致担心波面上再会浮起屠杀和血污。
天空中各种禽鸟的飞翔,海鸥、白嘴鸭以及那些往来徘徊于白蛋坑边的棕色小东西对我都是欣慰,它们是那样的自由自在,不爱拘束,一只画眉正鸣啭在黑莓丛中,那里叶间还晨露未干。轻如蝉翼的新月依然隐浮在天际;远处不时传来熟悉的声籁;而阳光正暖着我的脸颊。这一切都在愉快。这里见不到凶猛可怕的苍鹰飞扑而下,把那快乐的小鸟攫去。这里不再有歉疚不安的良心把我从这逸乐之中唤走。到处都是无限欢欣,完美无瑕。这里张目四望,不管你看看眼前的蜗牛甲壳,雕镂刻画得那般精致,恍如童话里小精灵头上的细角,而且角端是薇薇色;还是俯瞰从此处至海上的一带平芜,它浮游于午后阳光的微笑之下,几乎活了起来,这里没有树篱,一片空旷,但有许多炯炯有神的树木,还有那银白的海鸥,翱翔在色如蘑菇的耕地或青葱翠绿的田野之间;不管你凝视的是这株小小的粉约雏菊而且慨叹它的生不逢时,还是注目那棕红灰褐的满谷林木,下面乳白的流云低低悬垂,暗影浮动——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是只有大自然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而且那观赏大自然的人的心情也分外悠闲的时候,才能见到的。
在这座青山之上,我对战争与和平的区别也认识得比往常更加透彻。在我们的一般生活中,一切几乎没有发生多大改变——我们并没有领得更多的奶油或更多的汽油,战争的外衣与装备笼罩着我们,报纸杂志上还充溢着敌意和仇恨;但是精神情绪上我们确已感到了巨大差别,那久病之后逐渐死去还是逐渐恢复的巨大差别。据说,此次战争爆发之初,曾有一位艺术家闭门不出,把自己关在家中和花园里面,不订报纸、不会宾客,耳不闻打伐之声,目不睹战争之形,每日唯以作画赏花自娱——只不知他这样继续了多久。难道他这样做法便是聪明,还是他所感到的痛苦比那些不知躲避的人更加厉害?难道一个连自己头顶上的苍穹也能躲得开吗?连自己同类的普遍灾难也能无动于衷吗?
整个世界逐渐恢复——生命这株伟大花朵的慢慢重放——在人的感觉与印象上的确是再美不过的事了。我把手掌狠狠地压在草叶上,然后把手拿开,再看看那草叶慢慢直了过来,脱去它的损伤。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战争的创伤已深深侵入我们身心,正如严霜侵入土地那样。在为了打人流血这桩事情而在战斗、护理、宣传、文字、工事,以及计数不清的各个方面而竭力努力的人们,很少人是出于对战争的真正的热忱才去做的。但是,说来奇怪,这四年来写得一篇最优美的诗歌亦即朱利安·克伦菲尔的《投入战争》,竟是纵情讴歌战争之作!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自那第一声战斗号角之后一切男女对战争所发出的深切诅咒全都聚集起来,那些哀歌之多恐怕连笼罩地面的高空也盛装不下。
然而,那美与仁爱所在的“青山”离开我们还很遥远。什么时候它会更近些?人们甚至在我所偃卧的这座青山也打过仗。根据在这里白垩与草地上的工事的痕迹,这里曾住宿过士兵。白昼与夜晚的美好、云雀的欢歌、花香与芳草、健美的欢畅、空气的澄鲜、星辰的庄严、阳光的和煦,还有那清歌与曼舞、淳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人们渴求不餍的。但是我们却偏偏要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所以战争能永远停止吗?……
这是四年零四个月以来我再也没有领略过的快乐,听任思想自由飞翔,那安祥如海面上轻轻袭来的和风,那幸福如这座青山上的晴光。
心灵感悟
放松和悠闲是一种从容的心态、坦然的享受。万簌俱寂的深夜面对笔下流淌的美丽文字是一种悠闲;星期天去公园散一会儿步,听听大自然生命的足音,看看花开,听听鸟鸣,沉淀一下烦躁的心情,这也是一种放松;当读一本喜欢的书,听一首动听的曲子,或跟心灵相契的好友打个电话聊一聊,更是一种放松心态的良药……人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但生活在继续,学会放松心情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乡村/【俄国】屠格涅夫张守仁译
必读理由本文描写细致,画面感很强,有流动的色彩,也有静谧的场景。相互映衬,有一种宁静丰富之美,再加上流畅自然的语言,更给这个乡村增加了一种恬淡的感觉。
天上只有一朵云彩,似乎是在飘动,似乎是在消散。
六月里最后的一天。周围是俄罗斯千里幅员——亲爱的家乡。
整个天空一片蔚蓝。天上只有一朵云彩,似乎是在飘动,似乎是在消散。没有风,天气暖和……空气里仿佛弥漫着鲜牛奶似的东西!
云雀在鸣啭,大脖子鸽群咕咕叫着,燕子无声地飞翔,马儿打着响鼻、嚼着草,狗儿没有吠叫,温驯地摇尾站着。
空气里蒸腾着一种烟味,还有草香,并且混杂一点儿松焦油和皮革的气味。大麻已经长得很茂盛,散发出它那浓郁的、好闻的气味。
一条坡度和缓的深谷,山谷两侧各栽植数行柳树,它们的树冠连成一片,下面的树干已经龟裂。一条小溪在山谷中流淌。透过清澈的涟漪,溪底的碎石子仿佛在颤动。远处,天地相交的地方,依稀可见一条大河的碧波。
沿着山谷,一侧是整齐的小粮库、紧闭门户的小仓房;另一侧,散落着五六家薄板屋顶的松木农舍。家家屋顶上,竖着一根装上椋鸟巢的长竿子。家家门檐上,饰着一匹铁铸的扬鬃奔马。粗糙不平的窗玻璃,辉映出彩虹的颜色。护窗板上,涂画着插有花束的陶罐。家家农舍前,端端正正摆着一条结实的长凳。猫儿警惕地竖起透明的耳朵,在土台上蜷缩成一团。高高的门槛后面,清凉的前室里一片幽暗。
我把毛毯铺开,躺在山谷的边缘。周围是整堆整堆刚刚割下、香得使人困倦的干草。机灵的农民,把干草铺散在木屋前面:只要再稍稍晒干一点儿,就可藏到草棚里去。这样,将来睡在上面有多舒服!
孩子们长着卷发的小脑袋,从每一堆干草后面钻出来。母鸡晃着鸡冠,在干草里寻觅种种小虫。白唇的小狗,在乱草堆里翻滚。
留着淡褐色卷发的小伙子们,穿着下摆束上腰带的干净衬衣,登着沉重的镶边皮靴,胸脯靠在卸掉了牲口的牛车上,彼此兴致勃勃地谈天、逗笑。
圆脸的少妇从窗子里探出身来。不知是由于听到了小伙子们说的话,还是因为看到了干草堆上孩子们的嬉闹,她笑了。
另一个少妇伸出粗壮的胳膊,从井里提上一只湿淋淋的大桶……水桶在绳子上抖动着、摇晃着,滴下一滴滴闪光的水珠。
我面前站着一个年老的农妇,她穿着新的方格子布裙子,登着新鞋子。
在她黝黑、精瘦的脖子上,绕着三圈空心的大串珠。花白头发上系着一条带小红点儿的黄头巾,头巾—直遮到已失去神采的眼睛上面。
但老人的眼睛有礼貌地笑着,布满皱纹的脸上也堆着笑意。也许,老妇已有六十多岁年纪了……就是现在也可以看得出来:当年她可是个美人呵!
她张开晒黑的右手五指,托着一罐刚从地窖里拿出来的、没有脱脂的冷牛奶,罐壁上蒙着许多玻璃珠子似的水汽;左手掌心里,老妇拿给我一大块还冒着热气的面包。她说:“为了健康,吃吧,远方来的客人!”
雄鸡忽然啼鸣起来,忙碌地拍打着翅膀,拴在圈里的小牛犊和它呼应着,不慌不忙地发出哞哞的叫声。
“瞧这片燕麦!”传来我的马车夫的声音。
啊,俄罗斯自由之乡的满足、安逸、富饶!啊,宁静和美好!
于是,我想到:皇城里圣索菲娅大教堂圆顶上的十字架以及我们城里人正孜孜以求的一切,算得了什么?
心灵感悟
乡村,比不上城市繁荣喧闹,却更加安逸快乐、温馨宁静。在这样安适的氛围中,再浮躁的心也能恢复平静,再淡漠的情也能消融回暖。这里没有精准的时间、空间,也没有刻板的规章条例。在乡间,你只需轻松享受。
故乡的野菜/【中国】周作人
必读理由本文着意于描写故乡的日常生活琐事和风土人情,表现归返自然、顺乎天性的生活情趣。平和恬淡,从不同侧面描写中国的传统文化,追求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的统一。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般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妹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称通鼠熬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做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做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日内,用做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来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们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心灵感悟
生活中处处都是美,那许多微小却极富乐趣与美感的事物,需要人们的慧眼方能发现,那生活中的一切细微而又引起感触的事物,总会使人们如品香茗,回味无穷。
沙漠/【法国】纪德盛澄华译
必读理由作者以狂热的歌者的形象出现,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大漠的雄浑、悲壮、凄凉,对人生、对生命的本源进行冷峻的思考,可以称得上是一幅精雕细琢的图画。
作者简介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小说《伪币制造者》《田园交响曲》,随笔《人间的食粮》等。
多少次黎明即起,面向霞光万道、比光轮还明灿的东方——多少次走向绿洲的边缘,那里的最后几棵棕榈枯萎了,生命再也战胜不了沙漠——多少次啊,我把自己的欲望伸向你,沐浴在阳光中的酷热的大漠,正如俯向这无比强烈的耀眼的光源……何等激动的瞻仰、何等强烈的爱恋,才能战胜这沙漠的灼热呢?
不毛之地,冷酷无情之地,热烈赤诚之地,先知神往之地——啊!苦难的沙漠、辉煌的沙漠,我曾狂热地爱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