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变局: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
1554700000024

第24章 信息技术革命(3)

(3)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拉长。从1991年3月到2000年6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已达111个月,是美国经济增长史上最长的时期。

2. 信息技术的作用

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对推进美国新经济持续增长起到关键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1}

(1)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设备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日益升级,增加就业机会。从1990年美国对信息产业投资第一次超过其他行业投资开始,该领域投资持续增长。据美国商务部调查数据显示,在90年代对电脑方面的投资提高了14倍,1996年达2120亿美元。信息设备投资占美国企业资本支出的比例从1993年的33%,快速增长到1998年的58%,成为全美企业最大宗的资本支出。这一切推动了新产业群的出现,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以软件业为例,这个行业现在从业人员达到80万,每年的就业机会增加达13%,而其他民间经济部门则只有25%。据美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劳动力的一半将投入信息产业。

(2)信息产业技术革命对经济的推动,更主要体现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上。信息技术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1}信息产业本身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格林斯潘在1999年美联储年中报告中指出,美国生产力水平在过去的5年里得到迅速提高,而生产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信息产业{2}。另外,《OECD经济展望》指出,信息产业中的计算机工业的技术进步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年贡献1/4个百分点{3}。

{2}信息技术在其他经济部门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美国公司对产业结构的改造和改组。美国企业纷纷用计算机化和网络化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自1993年以来,美国企业在计算机、电信及其他高技术设备方面的投资实际年增长率高达25%{4}。在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同时,企业还进行了大改组,把过去金字塔形重叠式的组织简化为水平型横向管理,减少层次,大量裁减冗员,使效率大大提高。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的普及还使企业能更好地掌握市场信息,管理库存,减少库存过剩,提高生产的稳定性。这样就增强了美国公司在全球的竞争能力,改善了美国经济的微观基础。这一点正是美国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在过去很长时期内,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增长率一直为1%左右。但近年来,增长率已经上升到2%,1998年最后一个季度与前一个季度相比,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7%。

(3)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信息产业动摇了传统商业贸易的基础,同时,技术创新和更快地将新产品和服务推进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美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高新技术的采用也有利于跨国贸易壁垒的清除。信息技术也正通过促进国际贸易来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美国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性逐步增大,表现在其经济开放度越来越大。1989年,美国商品和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占GDP的比重分别为9.4%和10.8%,到1997年,则分别上升为11.9%和13.1%。在投资方面,美国对外国和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额占GDP的比重在1989年分别为15.3%和9.8%,而1997年则分别上升为22.1%和20.0%{1}。信息产业对美国国际贸易有重要作用,1993—1998年,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平均每年增长11.8%,比重达到商品进出口的19%。同时,信息服务业快速增长,比重已经达到私人服务业的5%,随着网络技术的开发,这个比重必将迅速提高。

(4)信息技术还使工人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技术产业工人的附加值年平均增长10.4%,这无疑能极大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种种迹象表明,信息技术发展是90年代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995—1998年,全美经济增长35%来源于信息技术及产业的贡献。

3. 新经济的衰退

2001年11月28日,美国权威机构——全国经济研究局正式宣布,美国经济于2001年3月陷入衰退,从而结束了曾经令世人瞩目的美国“新经济”长达10年的连续繁荣。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这次衰退是美国“新经济”的一个正常调整阶段,其本身并不意味着“新经济”的失败{2}。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大致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经济持续增长76个月,然后出现衰退;60年代,除1960年发生一次较短的经济衰退之外,直到1969年10月才又陷入另一次衰退,在此期间,经济持续增长长达106个月;70年代,滞胀;80年代,经济从1982年年底由衰退转入复苏,到1990年6月,持续增长了91个月;自90年代以来,从1991年3月走出衰退直至2001年3月重又陷入衰退,经济持续增长整整10年,创下了战后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时间最长的纪录。鉴于美国经济的突出表现,以至于有人认为:传统的经济周期规律在美国“新经济”中已经不复存在,传统经济学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美国“新经济”。然而,2001年3月开始的这次衰退证明,无论“新经济”还是“旧经济”,经济总归还是经济,其发展都必然遵循由增长、衰退、复苏、再增长交替循环所构成的经济周期规律。美国“新经济”也不例外。

这次衰退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美国经济内部存在大隐患{1}。

1)债务过高而储蓄过低

在基础层面上,新经济的繁荣主要得益于高投资和高消费。据统计,美国20世纪90年代花在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上的钱,超过了英、法、德、意、日、加国的总和。美国个人消费开支占其GDP的比重则高达2/3。高额投资和消费的来源一般有:储蓄和借债。自90年代以来,美国个人储蓄持续下降。1998年10月甚至出现0.2%的负储蓄率,1999年5月更进一步下降到-1.2%,创下自1959年美国商务部有该指标以来的最低值。在国内总储蓄率仅为15%左右的情况下,国家、企业和个人只有大量借贷,才能满足投资、消费与储蓄之间的缺口。为此,自90年代以来,美国公私负债状况明显恶化;联邦国债达5.5万亿美元,相当于政府平均欠每个美国人约2万美元,国债利息每年高达2000亿美元,占联邦预算总支出的12%左右;外债为1.2万亿美元,外国投资者还另外持有1.4万亿美元的美国股票;在私人负债方面,由于过度消费,美国家庭负债占其每年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经从1980的67%上升到1998年的90%,仅以1998年计,美国私人债务总额就超过了10万亿美元,可以说,美国家庭是用“寅吃卯粮”支撑着美国的消费。

2)经常项目长期巨额逆差

自1991年新经济步入增长以来,美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连年赤字,其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

(1)数额不断扩增。1992年经常项目赤字仅为506.3亿美元,1995年就达1135.7亿美元,3年内足足翻了1倍多;而到2000年,经常项目赤字扩增到4446.9亿美元,占当年GDP的比重高达4.5%,是1995年该项比率的3倍。

(2)赤字主要来自商品贸易逆差。10年来,美国商品贸易逆差数额一直都高于其经常项目赤字余额。仅以2000年为例,美国当年商品贸易逆差为4495.7亿美元,而经常项目赤字是4446.9亿美元,前者比后者高出48.8亿美元。显然,这一差额主要是由服务贸易的顺差来抵补。这说明,商品贸易逆差是导致经常项目赤字的主要原因。持续递增并日趋严重的贸易逆差使美国新经济的长期繁荣缺乏坚实基础。

这种国际收支状况至少会从两个方面危及美国经济:

(1)影响美元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2)使美国不得不以背负巨额外债为代价,来支撑国内经济发展。

在经常项目长期巨额逆差的条件下,经济增长要长久持续,显然是不可能的。也许正因为如此,克鲁格曼才将长期巨额贸易逆差称为美国“持久的痛苦与折磨”。

3)金融市场赢利率远远超出企业实际生产能力

综合来看,美国股市在20世纪90年代表现出两个主要特点:

(1)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相对合理阶段和信用过渡阶段。前者为1990—1994年,股市价格平均上涨,公司利润平均上涨,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基本相符;1995年以后则是信用过渡阶段,股票市值日渐超过GDP,其价格增长到令人震惊的23.6%,比实际价值高出4倍,是公司利润的2倍,虚拟经济日益严重地脱离了实物经济。

(2)股票价格持续飙升,尤以代表科技股的Nasdaq股指上涨为猛。90年代以来,美国股市不断升温,道琼斯工业股票价格指数、Nasdaq综合价格指数等各种股指持续加速上升,1995年后尤其突出。因此,1995年以后,美国股市在为新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已经日益泡沫化。许多股票的市赢率远远超出企业实际利润率。其中又以那些和信息产业相关的股票最为脱离实际。这无疑增加了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一旦虚拟经济受实物经济发展制约而不得不向实际水平回归,那么,由股市暴跌带来的经济衰退就在所难免。

四、信息技术革命助韩国步入发达行列

在20世纪后半叶,韩国是世界上实现经济起飞的最成功的国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韩国还是一个贫穷的国家。经历了30多年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到20世纪末,韩国以加入OECD为标志正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在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中,韩国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曾为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的许多大型企业集团或倒闭或重组。但是,韩国经济在经历了改革的阵痛之后迅速得以恢复,特别是包括半导体产品、通信设备、消费电子和网络游戏在内的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重新改变了韩国的经济面貌。韩国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经济也充满活力。

(一)韩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之路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在韩国尚不时髦,韩国政府集中力量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而且电子产品也主要是由小企业生产的。从第四个五年计划(1977—1981年)开始,政府对计算机和半导体工业越来越重视。80年代以后,政府一直集中在面向未来长期的和大规模的研究。信息技术在这种未来政策中占有显著位置。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政府不仅发展信息技术产业,而且推动韩国社会的“信息化”,实现信息技术迅速扩散{1}。

1. 60年代

在60年代,韩国的信息产业处于萌芽状态,主要是生产家用电器的电子工业。对于新兴的电子工业,韩国政府以立法的形式予以了扶持和保护。1965年,韩国颁布了《电子工业促进法》,这标志着韩国走出了发展信息产业的第一步。60年代中期,随着韩国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由进口替代向出口替代转变,韩国政府鼓励企业出口产品,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1969年,韩国政府颁布了《电子工业振兴法》,并制定了《1969—1976年电子工业振兴8年基本计划》,电子工业被列为韩国的战略产业之一,以特殊的优惠政策护持其发展,目的是为了把电子工业培育成面向国际市场的出口战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