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变局: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
1554700000006

第6章 经济危机:从历史看现实(5)

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一)美国次贷危机大事记

1. 2007年

4月2日,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6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两只基金因次级抵押债券出现严重亏损,成为次贷危机中最先倒掉的一批基金;8月,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等向市场注入资金;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8月9日,巴黎银行暂停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交易;欧洲央行向相关银行提供948亿欧元资金;自8月9日至30日,美联储已累计向金融系统注资1472.5亿美元;9月,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诺森罗克银行,因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出现融资困难,该银行遭遇挤兑风潮;9月18日,为应对次贷危机以及可能的经济衰退后果,美联储决定降息0.5个百分点。从此,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10月,全球最大券商美林证券财报称,第三季度由于在次贷相关领域遭受约80亿美元损失;30日,美林证券首席执行官斯坦·奥尼尔成为华尔街首位直接受次贷危机影响丢掉饭碗的CEO;11月,阿联酋主权基金阿布扎比投资管理局宣布将投资75亿美元购入花旗集团4.9%的股份,全球最大金融机构花旗因次贷事件受到重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普林斯宣布辞职;12月,美、欧、英、加、瑞士央行宣布,将联手向短期拆借市场注资。

2. 2008年

2月12日,美国政府和六大房贷商提出“救生索计划”,以帮助那些因还不起房贷而即将失去房屋的房主;2月13日,布什正式签署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大幅退税,刺激消费;3月14日,美联储决定,让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通过摩根大通银行向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提供应急资金;7月13日,美财政部和美联储宣布救助“两房”,并承诺在必要情况下购入两公司股份;7月26日,美国参议院批准总额为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两房”股票;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房”;9月14日,有着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美联储联合美国十大银行成立700亿美元平准基金,用来为存在破产风险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保障;9月15日,美国第一大零售银行美国银行宣布以440亿美元协议收购美林公司。9月16日,美国政府同意向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以控股79.9%方式接管AIG;9月18日,美联储、加拿大银行、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瑞士国民银行和日本银行,罕见地宣布联手救市。美联储表示,将向全球五大央行新增1800亿美元货币互换额度;9月19日,日本银行再向短期金融市场注资3万亿日元;欧洲中央银行以及英国和瑞士的中央银行也再向金融系统注资900亿美元;9月20日,美国政府公布的巨额救市方案,拟动用7000亿美元购入“不流动”按揭证券,并将国债法定上限提升至11.3万亿美元,成为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最大型的救市方案;9月21日,华尔街仅存的两大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发布公告,将接受美联储监管,转型成为银行控股公司;9月25日,华盛顿互惠银行25日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接管,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最大规模银行;10月3日,美国众议院投票表决通过《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获批准;10月10日,冰岛因次贷危机基本冻结了外汇资产,并将三大银行国有化,但因债务问题与英国等国发生外交纠纷;12月11日,美国汽车三巨头将获援助150亿,高管薪酬受限制。

(二)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遭受重创,面临着严重的衰退{1}。

1. 消费增长明显放缓

2008年7月和8月,美国实际消费同比增长0.4%和0.1%,不仅低于6月的1.1%,还低于次贷危机爆发近13个月平均的1.73%和自1991年以来近212个月平均的3.21%。消费增长放缓的原因有:

(1)个人可支配收入下降。2008年6—8月,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环比增长率分别为-1.8%、-0.8%和-0.9%,自1959年有统计数据以来首次出现连续三个月负增长。

(2)消费模式潜在转变。2008年7月和8月,美国消费者信贷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9%和3.8%,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首次跌破5%,还大大低于1943年至今近787个月平均的9.98%。

(3)消费信心受挫。2008年7—9月,世界大企业联合会消费者现况指数为65.8、65和58.8,大大低于二季度和次贷危机前的平均水平。

2. 企业生产开始萎缩

2008年7—9月,美国工业产值环比增长率分别为0%、-1%和-2.8%,远低于1920年至今近1066个月平均的0.29%,其中,9月的-2.8%创自1974年12月以来的最差表现。在产量下降的同时,美国企业还在减少生产能力的使用,2008年7—9月,美国设备利用率分别为79.6%、78.7%和76.4%,不仅低于二季度末的79.7%,还大大低于自1967年至今近502个月平均的81.38%,其中9月的76.4%创下自2003年10月以来的新低。

3. 批发零售额同时下降

2008年7—9月,美国商品零售环比增长率分别为-0.6%、-0.4%和-1.2%,不仅是自1992年以来首次连续三个月负增长,还低于二季度末的0.1%和自1992年以来近200个月平均的0.41%,其中9月的-1.2%创自2005年8月以来的新低。2008年9月,美国汽车销售环比下降8.76%;8月,工厂订单和制造业销售分别环比下降4%和1.8%;7月和8月,批发销售则分别环比下降0.8%和1%,批发零售各项指标均在三季度发生趋势逆转,进入负增长状态。

4. 就业形势不断恶化

2008年7—9月,美国失业率分别为5.7%、6.1%和6.1%,高于二季度末的5.5%和自1948年以来近729个月平均的5.59%,8月和9月的6.1%创自2003年9月以来的新高。截至2008年9月,美国非农就业人口连续9个月负增长,累计减少76万人,其中三季度减少29.9万人;金融保险地产行业减少2.9万人,服务业减少11.1万人,6—9月,美国服务业就业连续4个月下降,类似情况最近一次还是发生在2001年年底和2002年年初,表明美国就业压力已经从金融领域向其他行业扩散。

5. 房产市场深度萎靡

2008年7月和8月,美国现房销售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2.8%和-10.7%,连续31个月负增长;新房销售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4.7%和-34.5%,连续33个月负增长;建筑开支同比增长率均为-5.9%,连续22个月负增长;7—9月,建筑开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2.2%、-35.7%和-29.5%,连续31个月负增长;截至9月30日,彭博美国房产指数为198.71点,同比下降16.9%。

(三)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国际经济界多数意见认为,虽然次贷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据此判断会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形势尚在“可控制范围内”。但也有少数人认为,次贷危机有可能导致本轮世界经济繁荣周期发生逆转。索罗斯认为,次贷危机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60年内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时代的终结。英国《金融时报》评论家沃尔夫将次贷危机视为盎格鲁—撒克逊金融体系的危机。

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2}。

1. 美国贸易进口萎缩

次贷危机酿成全球危机的渠道之一是国际贸易,美国经济下滑和市场疲软将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影响全球经济。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进口市场,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将会降低美国的进口需求,这将导致其他国家出口减缓,进而影响到这些国家的GDP增长。这对那些依靠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或地区(如德国、加拿大、墨西哥、东亚新兴市场国家、石油输出国等)的影响尤为显著。此外,美元大幅贬值将会损害其他国家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那些与美国出口商品构成同质性竞争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如欧盟和日本。

2. 资本“乱流”

次贷危机会加大全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从短期来看,为了弥补亏损,缓解资本充足率压力,美国金融机构纷纷从全球市场抽回投资;同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也加大了对美国金融机构的投资力度,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方向是从其他国家流入美国。从中期来看,美国金融机构为了重新赢利,以及美联储继续降息和美国经济持续疲软,将会导致国际短期资本从美国流向新兴市场国家进行套利,从而助长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价格。从长期来看,一旦次贷危机尘埃落定,美国经济触底反弹,美联储重新步入加息周期,美元币值转跌为升,国际短期资本将会重新由新兴市场国家回流美国。最后这种情景尤其需要引起关注,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历次金融危机,往往发生在美元加息和美元升值之后。

3. 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已成定局

2007年,主要工业国家增长减速,由于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并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美国经济增长放慢的不利影响,世界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从目前获得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机构的预测报告看,虽然对世界经济是否陷入衰退还存在疑问,但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出现减速已成为定局。

4. 新兴市场金融风险加大

在次贷危机下,新兴市场可能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部分亚洲国家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后的一些做法可能成为下一次危机的诱因。比如,亚洲国家当前的巨额外汇储备的确增强了抵御金融市场动荡的能力,但同时也给各国带来了资本大量流动的风险。亚洲国家的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在相对安全的西方发达国家投资。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雷曼兄弟公司等权威机构报告指出,最近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资本外流的危险有所显现,再次爆发货币危机的可能性上升。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东亚经济体(除中国、日本和中国香港以外)内部储蓄和投资金额占GDP的平均比重分别降至30%和25%以下,创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也认为,高风险抵押贷款就如同当年的互联网,可能“刺破”全球的资产泡沫,而土耳其等高负债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可能首当其冲。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经济参与世界经济和全球化的程度也随之加深。因此,一旦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中国经济也将会有所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1)美国进口需求下降将会造成中国出口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和就业。

(2)一旦美元大幅贬值,将会造成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缩水。

(3)美国步入降息周期,将会加大中国使用加息来遏制通胀的难度。

(4)美国经济衰退,将会加大国际短期资本出入中国的规模和频率,加剧国内金融风险。

5. 全球性通胀

当前,无论是处于经济周期由高及低的发达国家,还是在经济周期持续上扬的新兴市场国家;无论是处于降息通道的美国,还是按兵不动的欧盟和日本,甚至在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中国,通货膨胀随处可见。不难断言,当前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总供给曲线移动带来的全球性通胀。

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都达到近年的最高水平。中亚地区的2007年通胀水平已经接近9%,南亚的通胀水平达到6%,东南亚是5%左右。2007年11月美国CPI环比上升0.8%,同比上升4.3%,创下自2005年9月以来的最高升幅;而11月PPI更是上升3.2%,单月升幅达到自1973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1月份又上涨1%,大大超过市场预期的0.4%。欧元的升值和石油价格上涨,也使欧洲的物价水平上涨频频突破2%的警戒线。在油价不断攀升的形势下,对通胀水平的下降似乎不能过于乐观。

同时,次贷危机后的应对政策也助长了全球通胀的发展。由于次贷危机产生的信贷紧缩,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等货币当局沿用了应对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后的救市操作,采用了注入流动性和降息的办法。比如,2007年12月20日,欧洲央行采取了最有力的一次行动,向市场输入的3486亿欧元两周期贷款创下了单次“输血”的最高纪录。美联储则在次级信贷危机之后连续性降息,仅今年头两个月内就连续降低200个基点。美联储等西方主要经济体5家中央银行于3月11日宣布,决定采取联合措施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这是西方央行在过去3个月里第二次联手应对信贷紧缩问题。这种应对措施虽然在短时间内缓解了次贷危机带来的流动性急剧紧缩的问题,但却助长了全球通胀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