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一本书读完心理学名著
1556200000043

第43章 生活心理学(8)

6.喜欢黄色的人

喜欢黄色的人很理性、上进心强、喜欢新事物、讨厌一成不变、好奇心强、爱好钻研……总之,喜欢黄色的人绝对是个“挑战者”。他们性格独特,在人群中往往是中心人物。在商业方面,他们有着独树一帜的想法,具备走向成功的能力和推动力。喜欢黄色的人多是理想主义者,擅长制订各种计划,并一步步实现。他们喜欢新鲜事物,故而也喜新厌旧、缺乏长性。再者,喜欢黄色的人还爱“打小算盘”。这是一个中性的特点,好坏参半。

黄色多受孩子的喜欢,黄色也是追求爱情的颜色。喜欢黄色的人还有依赖他人的倾向,其中有人缺乏自立心。在心理上,他们比较孩子气,喜欢自由自在,害怕受到束缚。喜欢黄色的人大多是“人前疯”,适合当搞笑艺人。也有人能说会道,适合作推销员。

此外,喜欢黄色的人对幸福的贪欲过高,常会感觉自己得到的关爱不够。不过,虽然同是黄色,喜欢奶油色这种淡黄色的人性格却很稳定,平衡局面的能力也很强。

受过严格教育且知识丰富的人有讨厌黄色的倾向,而且保守、循规蹈矩的人大多也不太喜欢黄色。

7.喜欢绿色的人

喜欢绿色的人社会意识比较强,态度认真。他们是和平主义者,和周围的人可以和睦共处,但是警惕性非常高。喜欢绿色的人社交能力强,可以与人和谐相处,但在心底里他们不愿相信任何人。虽然喜欢与人相处,但他们更希望能够在大自然中与动物一起过着恬静的生活。喜欢绿色的人待人礼貌,个性率直,基本不会掩饰内心的想法。当问到自己的信念时,一般人都不太愿意说出来,但喜欢绿色的人却毫不掩饰。他们会把自己的信念表达出来,并为了信念而努力。

此外,喜欢绿色的人好奇心强,但不会积极采取行动,大多时候都要等同伴的召唤再一起行动。也就是说,他们不愿当领头羊。再者,喜欢绿色的人还很敏感,会深入思考,把问题分析得很透彻。他们不太喜欢运动,但酷爱美食,因而大多偏胖。

绿色也分很多种,比如黄绿、苹果绿等绿中带黄,喜欢这种绿的人友好、圆滑,与喜欢普通绿色的人相比更善于社交。这种人行动力强,但性情温顺。此外,喜欢深绿色的人沉着、冷静、干练且性格温厚。独生子女或兄弟姐妹少的人有喜欢深绿色的倾向。

容易感到孤独和总在担心的人有讨厌绿色的倾向,这是因为绿色容易让人更加孤独的缘故。有人在人群中反倒会觉得孤独,这种人也不喜欢绿色。此外,绿色还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因而不喜欢这种稳重感的人也不喜欢绿色。

8.喜欢灰色的人

喜欢灰色的大多为做事干练、教养良好且知识丰富的人。他们总是为别人着想,与人方便。与抛头露面相比,他们宁愿支持和突出他人。灰色是单色,一般不太招人喜欢,但它具有突出其他颜色的特性。喜欢灰色的人在性格方面也许和灰色有相似之处。他们不会过度兴奋,显得很稳重,生活也稳稳当当的。他们还会巧妙地避开人生中的各种障碍。如果说喜欢黑色的人倾向于利用黑色阻挡外界的压力,那么喜欢灰色的人则利用灰色来中和或减弱外界的压力并承受压力。喜欢灰色的人大多具有平衡局面的能力,因而很受欢迎。年轻人中喜欢灰色的较少,由此可见灰色更适合成熟稳重的人。

喜欢银灰色或亮灰色的人更有都市感,不仅时髦,还有很敏锐的时尚感。喜欢深灰色和灰黑色等浓重灰色的人则具有稳定感或追求稳定感。经营者都喜欢这种颜色,这是因为他们要面对很多制约和阻碍,而浓重的灰色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有助于使人冷静地思考问题。

讨厌灰色的人一般都不喜欢单调的生活。混凝土是灰色的,因而灰色常给人一种封闭和冰冷的感觉。不喜欢封闭环境和水泥墙壁的人一般也比较抵触灰色。

9.喜欢黑色的人

喜欢黑色的人,从性格上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善于运用黑色的人”和“利用黑色进行逃避的人”。前者大多生活在大都市,精明而干练。他们一般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能很好地处理各种局面。他们想让别人在黑色中感觉到自己的理性和智慧。

有些人则“利用黑色进行逃避”。这类人大多很在乎别人眼色。挑选衣服时,选来选去最后还是选了黑色的人大多属于这一类人。他们害怕别人对自己品头论足,因而买衣服时常挑黑色,这样才不会太显眼。其实,这是一种逃避心理。比如,有的女性喜欢穿黑色,大部分时间都穿黑色的长裙和长靴,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她们希望借此营造出一种高贵、神秘的感觉。与此同时,她们似乎也想隐藏什么。不过,这类性格的人中,有不少非常有自信,甚至还有些固执。

喜欢黑色的人虽然有两种不同的性格,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并非从小就喜欢黑色,而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事才开始喜欢黑色。如果能回想过去的经历,锁定开始喜欢黑色的时间点,也许能找到人生中的分叉点,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另外,也有不少人讨厌黑色,这大多是因为黑色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负面印象。事实上,黑色的确是比较容易招人讨厌的颜色,它给人的负面印象较多,如绝望、不幸和不安、封闭等。

趣味扩展

色彩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在自然欣赏、社会活动方面,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当受到什么刺激后能产生什么反应,都是色彩心理所要探讨的内容。

日常生活中观察的颜色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即形成心理颜色视觉感。

在色度学中,颜色的命名是三刺激值:色相、明度、纯度、主波长等。然而在生产中则习惯用桃红、金黄、翠绿、天蓝、亮不亮、浓淡、鲜不鲜艳等来表示颜色,这些通俗的表达方法,不如色度学的命名准确,名称也不统一。根据这些名称的共同特征,大致可分为三组:将色相、色光、色彩表示的归纳为一组;明度、亮度、深浅度、明暗度、层次表示的归纳为一组;饱和度、鲜度、纯度、彩度、色正不正等表示的归纳为一组。这样的分组只是一种感觉,没有严格的定义,彼此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例如,色相不等于色光,明度也不等于亮度,饱和度也不等到于纯度、鲜度、深浅度。但是在判断颜色时,它们也是三个变数,大致能和色度学中三个变数相对应。主波长对应于色相。人们常说的红色就有一定的波长范围,红色在色度图上也只是一个区域,人们绝不会把500nm的单色光称为红色。色度学中的亮度对应于明度、亮度、主观亮度、明亮度、明暗度和层次等,在相同的背景上,亮度小的颜色一般总是比亮度大的颜色显得暗些。色度学中的纯度对应于饱和度、鲜度、彩度、纯度等。

心理颜色视觉的名称,虽然和色度学中的几个物理量相对应,但这种对应关系,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例如,色度学中的纯度分为刺激纯和色度纯两种。认为白光的纯度为零,一切单色光的纯度(不分刺激纯或色度纯)均为1。色度纯的定义为,色光中所含单色光的比例,表示某颜色与某中性色或白光的接近程度。但是,心理颜色视觉在分辨色光与中性色的区别时,却认为各个单色光的纯度并不是一样的。同样的单色光,黄、绿和白光的差别不大,红、蓝和白光的差别显著。所以在心理上认为,黄色光尽管也是单色光,但纯度却比蓝色光低些。这些心理上的颜色与白光的差别,通常称为饱和度,以区别于色度学上的纯度。心理上的亮度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联系到物体,另一种是不联系物体的亮度。例如,通过一个小孔观察物体的表面,这时观察者看不见物体,无法联系物体来判断亮度,但它也与色度学中的亮度有差别,为了把物体表面的光亮和色度学中的亮度分开,称它为明度。

在混合色方面,心理颜色和色度学的颜色也不相同,当看到橙色时,会感到它是红与黄的混合,看到紫红色时,会感到它是蓝与红的混合等。但看到黄光时,却不会感到黄光可以由红光和绿光混合而成。在心理颜色视觉上,一切色彩“好像”不能由其他颜色混合出来。一般觉得,颜色有红中带黄的橙,绿中带蓝的青绿,绿中带黄的草绿,但是,却没有黄中带蓝或红中带绿的颜色。

因此,在心理上把色彩分为红、黄、绿、蓝4种,并称为四原色。通常红—绿、黄—蓝称为心理补色。任何人都不会想象白色从这4个原色中混合出来,黑也不能从其他颜色混合出来。所以,红、黄、绿、蓝加上白和黑,成为心理颜色视觉上的6种基本感觉。尽管在物理上黑是人眼不受光的情形,但在心理上许多人却认为不受光只是没有感觉,而黑确实是一种感觉。

GraphicPsychology

《图解心理学》

深堀元文

作者简介

深堀元文,九州大学精神科医学博士,日本临床精神神经药理学专业医生。

深堀元文,1955年生于日本福冈市曾任职于九州大学医学系,在和光会见立医院担任院长。1997年开设福冈市今宿医院,任院长。同时,他还是福冈县精神科医院协会理事,日本精神科医院协会委员,九州精神神经学会、日本精神神经学会、日本临床精神神经药理学会、日本生物学精神医学会、日本神经化学会会员。

名著导读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为什么那么难处?为什么努力学习成绩却总也上不去?为什么孩子那么不听话?为什么爱情只开花不结果?为什么一倒霉朋友就不见了?……

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掌握了基础的心理学知识,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作者在写该书时了解到,现在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其中既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或许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在书店里可以找到相当多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是纵览这些书籍,它们除在问题的切入点上或在入门的方法上有所不同之外,具体的内容大致都是一样的。大概很多读者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这么长的时间以来,也读了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可是只知道了一些零碎的知识,没有哪本书读过之后能让人对心理学有系统的了解。”

基于这种情况,作者写了这本书。力争将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史等基础的知识及这个学科的一些最新发展,都囊括在该书中。尽量将文章写得简明易懂,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还加入了丰富的插图。如果您认为阅读这么多文字很麻烦,那么只看看其中的插图和表格也未尝不可,这样也应该可以学到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理论精读

1.“心”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以系统的方法探索人的行为及内心活动的科学,人在相同的情况下,也会因为不同的心理状态产生不同的行为,心理学可以通过人的行为来考察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

简单地说,心理学是探索人的行为及内心活动的科学。人的内心状态是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到的,因此,要对它进行研究,必须以人表现出来的“行为”作为线索,这些“行为”包括语言、表情、动作、态度等。

人的行为会随着每时每刻内心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有了高兴的事情就笑逐颜开,如果感到悲伤就会哭泣流泪,如果感到愤怒就会气得浑身哆嗦。另外,人在工作场所工作的时候,与在家里作为丈夫、妻子或作为父亲、母亲的时候,行为举止都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人的行为因其自身所处状况的不同而不同,即使是在相同的状况下,也会因为内心状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我们所说的心理学,就是通过人的行为来考察这种复杂的内心状态的学问。

2.决定性格的是遗传还是环境

人的性格是由遗传还是环境决定的?双胞胎的性格很相近吗?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性格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感情层面主要由遗传决定,知识层面主要受环境影响。

3.聚合理论与环境阈值理论

我们的性格究竟是由遗传决定的,还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呢?这个问题同智力是遗传决定还是环境决定的问题一样,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比如,当发生了一起重大的犯罪案件时,媒体就会通过采访一些熟悉罪犯的人来分析罪犯的性格。他们会请罪犯学生时代的老师和朋友回忆他当时的情况,同时还会了解罪犯父母的生活状况及家庭成员的情况,试图从这些信息中探寻出影响罪犯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些因素。

另外,我们的性格中有很多遗传的特性。

德国心理学家斯登(WilliamStern)就遗传、环境与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聚合理论”。他认为,人身心的发展既不是生来就注定了的,也不是单纯由环境要素决定的,而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斯登的学说不同,美国心理学家詹森(A.R.Jensen)提出了“环境阈值理论”。他认为通过遗传得来的特质要真正地得以实现,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因素。而环境因素的量和质,都会因为每种遗传特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身高和智力受遗传的影响很大,但受环境的影响很小。相反,语感和外语的发音等则与是否有合适的环境有很明显的关系。

4.双胞胎的性格

为了研究遗传因素如何影响性格的形成,科学家们对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分别进行了观察。观察发现,同卵双胞胎不仅在身高、体重等身体特征方面几乎相同,甚至连发生龋齿的位置和龋齿的颗数都十分相近,在性格、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也比异卵双胞胎更加接近。另外,还有调查报告显示,与在一个家庭里被正常养育的双胞胎相比,出生后马上被不同家庭抚养并且互相接触比较少的双胞胎性格会更加接近一些。这是因为两个人被分别抚养,使得遗传特质所受到的阻碍更少一些。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两个孩子在一个家庭里长大,父母就会有意识地依据他们原有的细微差别来培养他们各自的特征。

德国心理学家高特夏尔特对于一起生活的同卵双胞胎进行了观察,发现他们虽然在感情层面上十分相似,但是在知识层面上却并非十分相似。这就说明了感情层面是由遗传决定的,而知识层面是受到环境影响的。

5.出生的先后顺序与性格的关系

拥有相同的父母,在相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为什么兄弟姐妹在性格上会有差异呢?研究显示,出生的先后顺序与性格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看一下关于职业与出生顺序之间关系的调查:企业的经理中有43%都是家里的长子;从事公益活动的女性中有46%是家里的长女,而独生女连2%都不到。还有一个现象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那就是体育界中有许多人都是家里最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