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白话全译)
1556700000036

第36章 经世篇(5)

解读单纯而率真的古代文人们,在那些物质贫瘠的时代中放逐着灵魂的自由。他们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朴素理想,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无奈;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有“行到山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孔子困陈蔡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忍辱作《史记》……在创造出大量文学瑰宝的同时,更令人关注的是他们自身的人格魅力,是这些坚强、正直的心灵赋予了那些文字不朽的生命,那背后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超越了物质本身得到升华,让人们坚信物质创造的魅力只是一瞬,而灵魂可以永恒。

忙碌而务实的现代人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比任何时代都富足,精神比任何时代都空虚的时代,将创造美好物质生活作为毕生目标的人比比皆是。听凭精神之花在心底慢慢老去、枯萎、死亡。人们的价值取向在发生变化,精神在尚未和物质取得平衡时即被同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米兰?昆德拉说:“愚昧并不为科学、技术性、进步等等让路,相反它正随着进步一起成长;我们面临的不是无知,而是麻木无感觉。那些纯理论性的观念被大众媒体增值,从而造成的巨大力量,将碾碎一切感性进而取消人类文明的特质。”

济饥饿之人,胜结纳贤豪

原文: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之人;构千楹而招来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之士。

译文:花费千斤之资去结交招纳圣贤豪杰,不如拿出半瓢之粟去救济饥饿之人;建造千间房屋去招徕贵宾门客,不如修几间简陋的茅屋去庇护孤苦无靠的寒士。

解读《左传》记载:晋国赵宣子,在首阳山打猎,见桑树荫下,有一个饿汉,知道这人已经三天没有进食,宣子就下马取出食物给他吃。饿汉吃到一半,停下不吃,宣子问他原因,他说:“我想拿回去给老母亲吃。”宣子叫他吃完,另外给他一些肉食,让他带回去。后来,晋灵公埋伏士兵想要杀害宣子。在宣子突遭袭击,万分危急之时,一位勇士救了他。宣子脱险之后,问勇士:“你为什么要救我?”勇士说:“我就是桑树下的饿汉。”

文中“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之人”正是此理。对人不必锦上添花,应当雪中送炭。天天吃山珍海味的人,你送给他一碗小白菜,他心里会想:我家肉多得天天喂狗,送我白菜干什么?但是,如果是一个三日没有进食的乞丐,送他一碗白饭,他都会终生难忘这一饭之恩,因为你是在他生命攸关时救了他的命。所以,帮助人应在别人所需之处帮助,如果能做到急他人所急,供他人所需,才是恰当之举。

先达笑弹冠,相知犹按剑

原文:先达笑弹冠,休向侯门轻曳裾;相知犹按剑,莫从世路暗投珠。

译文:已经显贵做了高官的人,总是要嘲笑那些借助自己的势力取得官职的人,所以不要经常奔走于权贵之门。朋友之间还会拔剑相争,所以在与人交往时不要明珠暗投,轻易地信任别人。

解读人与人之间的交情,不是在一起吃喝,一起玩乐,一起郊游,一起戏闹,真情是要在相互肯定、相互体谅、相互了解、相互包容中培养的。这样夫妻必定会相亲相爱,亲朋必定会相互感谢,主从必能彼此扶持。因为这些人间才能有情有义,若失去了这些,不只知交的朋友背地里会暗伏一把杀人剑,就是父母子女都有可能反目成仇。

业不必求满,功不必求盈

原文:事事要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招外忧。

译文:不论做任何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绝,这样即使是创造万物的神也不会嫉妒,也不会遭到神鬼的伤害。假如对一切事物都要求做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一切功劳都希望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即使不为此而发生内乱,也必然会为这些招致外来的攻诘、忌恨。

解读“日盈时昃,月盈则食”。儒家从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中得到心灵的启示:“无来不陂,无往不复。”世事如浮云,循环往复,瞬息万变。人生变故,也如水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生活既然如此,为人处世就应处处讲究恰当的分寸。过犹不及,不及是大错,太过是大恶,恰到好处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

俗话说:“做人不要做绝,话不能说满。”廉颇因为做人太绝,不得不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赔罪。郑伯因为话说得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见母。凡事若能留有一丝余地,才好避免走向极端。

《左传》中记载:晋、楚有一次交战于鄢陵。晋国的范文子认为这场仗不应该打,便对晋厉公说:“只有圣人能达到内外无忧。既不是圣人,没有外患必有内忧。不如放过楚国,就当做是长期外患吧!”晋厉公不听,偏要发动这次战争。后来这场仗打赢了,回国后晋厉公越发骄傲、奢侈,宠信奸佞,甚至宠幸到任由晋大夫胥童杀死了贤臣三卻,即卻犨、卻锜、卻至。后来,晋厉公终被晋大夫匠丽所杀。

不为君相笼,不受造化铸

原文: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故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

译文:别人有财富我坚守仁德,别人有爵禄我坚守正义,所以一个有高风亮节的君子绝对不会被君主的高官厚禄所束缚或收买。人的智慧能战胜大自然,理想意志可以转变自己的感情气质,所以一个有才德理智的君子绝对不受命运的摆布。

解读孟子说:“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谦乎哉?”又说:“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

西汉严遵,字君平,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他曾经在成都以占卜为生,每天的收入,以足够生活的一百文钱为限,赚够就收摊关门,在家中专心研究《周易》,成为很有学问的大师。大文学家杨雄就曾以他为师。杨雄异常钦仰自己的老师,认为老师的清贫风范足以抨击贪婪,勉励良好的风气,称赞老师是“当世少有的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有富人罗冲预备出钱,资助他去做官扬名,严遵感叹地表示:“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始终不愿意为财富、名利而丧失自己的志趣。

一个活得洒脱的人,不应为身外之物所牵累,不受富贵名利的诱惑,我行我素,也正如庄子在《则阳篇》中描述的圣人那样:“圣人,他们潜身世外能使家人忘却生活的清苦,他们身世显赫能使王公贵族忘却爵禄而变得谦卑起来。对于外物,他们与之各谐欢娱;对于别人,他们乐于沟通,混迹人世而又能保持自己的真性;有时候一句不说也能用中和之道给人以满足,跟人在一块儿就能使人受到感化。父亲和儿子都各得其宜,各自安于自己的地位,而圣人完全是清虚无为地对待周围所有的人。圣人的想法跟一般人的心思,相比起来差距很远。”

修行木石念,经邦云水趣

原文: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著,便堕危机。

译文:凡是磨炼心志修身养性的人,需要一种像木石一样坚定不移的意志,若是生了羡慕花花世界的念头,便会步入贪欲的境地;凡是治理国家拯救世间的人,须拥有一种如行云流水般的淡泊胸襟,如果有了贪恋荣华富贵的念头,就会陷入危机四伏的险恶深渊。

解读凡是磨炼心性提高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有木石一样坚定的意志,假如羡慕外界的荣华富贵,那就会被物欲所困惑包围。凡是一个治理国家服务社会的人,必须有一种宛如行云流水般的淡泊胸怀,假如贪恋功名利禄,就会陷入危机四伏的险地。当尧之时,天下还很不安宁,大水成灾,洪荒四溢,草木生长茂盛谷物却没有收成。而且鸟兽成群地繁殖,到处都有它们的足迹,它们糟蹋庄稼,危及人类。尧很为此忧心,于是选拔舜总领治理工作。舜任用伯益掌管火政,任用大禹掌管水政,伯益放火烧荒,驱走鸟兽,大禹疏浚九河,引流入海,终于使天下安定太平。不用说,按劳心与劳力的区分,尧、舜自然是劳心者,伯益、大禹自然该算劳力者。据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紧张劳累是可以想见的。但当时以尧、舜的劳心和伯益、大禹的劳力,终于使乌兽逃遁,禾稼有收,使江河畅流,水患不兴,这劳心与劳力之间的孰主孰次,孰重孰轻,实在是很难区分的。

伯益、大禹是劳心者,百姓民众自然又是劳力者,伯益、大禹以他们的才智制定治兽治水方略,百姓民众以他们的拼力劳作使这方略得以实施,伯益、大禹由此而获得政绩,百姓民众也因此而能安居乐业。

志以淡泊明,节从肥甘丧

原文: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矣。

译文:能吃粗茶淡饭生活的人,他们的操守多半像冰玉般纯洁;而讲求华美饮食奢侈的人,多半甘愿做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为一个人的志向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都从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殆尽。

解读结合现实社会上那些贪赃枉法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的人,他们的犯罪动机大多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追求浮华而致。贪图物质享受的人,生活容易陷于糜烂,精神生活空虚,也难有高尚的品德,因此他们为了能得到更高一层的享受,不惜用任何手段去钻营,甚至于卑躬屈膝,最终人格丧失殆尽。人人都有追求较好物质生活的权利,较好的物质生活是追求较高精神需求的基础,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有通过劳动致富才是光荣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只讲物欲要求的生活是不完全的,没有充实精神生活的物欲是空虚的。

居里夫人在读书时生活极为贫困。后来,因为她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波兰的“亚历山大基金会”颁发给她600卢布奖学金,以资助她在法国继续深造。四年后,居里夫人在研究钢铁的磁化技术方面获得了成功,法国科学协会发给她一笔酬金。尽管她当时生活仍很贫困,但她除了用这笔钱购置了一些实验仪器外,把余下的金额全部寄给了“亚历山大基金会”。她在附信中说:“我把你们的奖学金当做光荣的借款,它帮助我获得初步荣誉。借款理应归还,请把它发给另一个生活贫寒,而又立志争取更大荣誉的波兰青年。”

能察能不察,能胜能不胜

原文: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

译文:每件事情都详细调查得清楚明白,这并不是真正的明白。该详细调查的就详细调查,不该详细调查的就不详细调查,这才是真正的明白通达。每次打仗都一定要取得胜利,这不是真正的勇敢。既能取得胜利,也能在必要的时候不取胜,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解读《易卦》说:有时君子要能容忍小人,甚至要曲意奉承,才能灾尽吉来。有志胸怀天下的志士,怎可为保一生的清誉,而置国家大计于不顾呢?

陈平接受贿赂,多送他金银的,他就派给这个人好差使,送他金银少的,他就派给这个人坏差使。有人向刘邦告状,把陈平从前偷嫂嫂钱的事也说了出来。刘邦责备引荐陈平的魏无知,魏无知说陈平能干,在用人之际不可以斤斤计较。陈平自我辩解说他很穷,接收金银是为了撑管场面。最终刘邦还是留下了陈平。后来陈平为刘邦献了不少良策。

明朝正德年间,阉臣刘瑾专权凶暴,贤臣刘健、谢迁与李东阳同心辅政,天下称贤相。武宗时请诛刘瑾,不为武宗接纳,于是众人都纷纷辞官归隐,只有李东阳(字宾之,孝宗时受皇命辅武宗,卒谥文正)不但仍尽心在朝辅政,并且言行更加谨慎,时时居间调解各朝臣间的冲突,许多乡绅豪族也都赖李东阳暗中庇护才保全性命。现在世人都责备李东阳不能为保节而辞官,却不曾想到当年孝宗崩逝前,刘健、谢迁、李东阳三人在孝宗病榻前,接受先皇亲口托付的幼主,假使李东阳也和刘、谢二人一样辞官归隐,那么国事将败坏到更不可收拾的地步,这岂不是辜负孝宗的重托吗?由此看来,李东阳不辞官,实在有他万不得已的苦衷。

直至晚年,李东阳与友人谈及此事,还常痛哭不止,为别人不能体谅自己的苦心而痛苦。

入世悉世外,出世先谙世

原文: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苦趣。

译文:想要参与世事并有所作为的人,必须先领会世俗之外的意趣,否则就不能脱去世俗之中污染人心、产生欲念的根源;想要超脱世俗、一尘不染的人,先应该尝遍世俗之中的趣味,否则就不能保持超脱世俗后空虚寂寞、以苦为乐的旨趣。

解读人生一世,如草生一秋,是匆匆忙忙的短暂。所有的人,上自帝王显贵,下至黎民苍生,都是这匆匆舞台的演员和看客。常言浮生若梦,过去把这话是当做消极的思想来批判的,其实,谁都明白,人生到底是一出悲剧。无论是天才还是愚钝,到头来都摆脱不了一个毫无二致的结局。有了这样的洞察,人们就会在不免有些苍茫的悲凉中,获得某种顿悟。参透一切苦厄,把身外之物看淡,豁达、潇洒,了无牵挂,无忧而有喜。这便是一种“出世”的思想,是指从总体上看,要把世事看淡。

朱光潜曾说:“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人活着要谋生,要做事,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社会,都来不得半点虚妄。

太阳每日升起,每日落下,一个人的一生能看到几次日出日落的景致?因此就要珍惜,决不虚度光阴。春花秋月,赏心乐事,酷暑严冬,勤勉苦辛。要每日都过得充实、有意义,有益于人,也有益于自己。积极,有效,把眼前做的每一件事,都看成盛大的庆典,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不悲观,不厌世,一步一步坚定地向前走去。明知愈走愈接近那谁也无法逃避的终点,却始终是坚定地前行。这样的人生,才是摆脱了大悲苦而拥有大欢喜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