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从未名湖到清华园:在北大与清华听讲座
166200000031

第31章

第七章 知识就是幸福

第二节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地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总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所以教育应分为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智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食,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门职业,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他们积了无数经验,发现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是专门学识。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它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之则是惑了。

怎么样才能不忧呢?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道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是怎样。“仁”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言语说明,勉强下个解释,可以说是:“普遍人格之实现。”人格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看来,所以仁字从二人。总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发,成为一体,我的人格才能实现。我们若不讲人格主义,那便无话可说;讲到这个主义,当然归宿到普遍人格。换句话说,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们的人格,和宇宙无二无别。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仁者”。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就会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乾”而终“未济”。正是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

“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地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们所得?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总而言之,有了这种人生观,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自然会“无入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有了不惑不忧工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的知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需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又说:“自反而不缩,名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俗语说得好:“生平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需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件要不会劣等欲望之所牵制。《论语》记: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刚强极难。一个人有意志薄弱的毛病,这个人可就完了。自己做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可做?受别人压制,做别人奴隶,自己只要肯奋斗,终能恢复自由。

我们拿这三件事作为做人的标准,请诸君想想,我自己现时做到哪一件——哪一件稍为有一点把握。倘若连一件都不能做到,连一点把握都没有,哎哟!那可真危险了,你将来做人恐怕就做不成。讲到学校里的教育嘛,第二层的情育,第三层的意育,可以说完全没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层的知育。就算知育罢,又只有所谓常识和学识,至于我所讲的总体智慧靠来养成根本判断力的,却是一点儿也没有。这种“贩卖智识杂货居”的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栗!现在这种教育,一时又改革不来,我们可爱的青年,除了他更没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想方法自救,没有人能救你呀!

诸君啊!你千万别以为得些断片的知识,就算是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罢,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你不信吗?试想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某人某人,是有知识的,还是没知识的呢?试想想全国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人,是有知识的,还是没有知识的呢?诸君须知道啊,这些人当十几年前在学校的时代,天真烂漫,何尝不和诸君一样?为什么就会堕落到这样的田地呀?屈原说的:“但昔日之芳草兮,今真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地往坏路上走。诸君猛醒!现在你所爱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车之鉴了。

诸君啊,醒醒罢!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人物剪影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近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因参与戊戌变法而成为彪炳史册的风云人物。1925年在清华研究院讲学,出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29年病逝。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也是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他提出应仿效英国实行平税政策,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强,这一观点,对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读·品·悟

1922年,中国社会动荡,梁启超希望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来拯救精神饥荒的年轻人,使青年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于是,在为苏州学生联合会公开演讲时,梁启超作了《为学与做人》一文。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以优秀的品质来启迪自己的智慧,激发自己的力量,升华自己做人的境界。只有具备了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创造出卓越和精彩的人生。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品质对我们人生和成功的影响。

有一天,上帝捏完了两个泥人儿,便斜倚在忘忧树上歇息,听溪流淙淙。这时候,两个泥人提意见了:“我们软瘫瘫的,太难看了,更何况人总该有个壳,来对付冰雹和冷枪暗箭吧?”

上帝瞧着他们扭来滚去的样子十分滑稽,有点于心不忍,想了想说:“硬材料匮乏,我这里只有两样,一样是德,能使肉里长骨头,让你站立起来;一样是智,能使肉外长甲壳,帮你对付冷枪暗箭。你们各选一样吧。”

于是,两个泥人欢欢喜喜地各选了一样自己想要的。从此,天下多了两种人:一种人骨头硬却疏于防卫,常受伤害;另一种人躲在漂亮的甲壳里享福,却没有脊梁骨。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却折射出这样一个人生的大道理:道德与思想品质是一个人的人生之本。它和智慧、能力一样,都是一个人赢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元素。青少年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的高度往往决定了他们人生的高度。

青少年身上承担着振兴中华的重任,切不可自甘平庸或者让自己终日沉迷于游戏和无意义的事情上,我们应当以古今中外的杰出青少年为榜样,让自己的人生也处处充满精彩和骄傲。同时,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锻炼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乐观进取的精神,好好学习,为了振兴我们的祖国而努力。

链接:

一场演讲要想生动精彩,需要具备很多条件,而蕴涵哲理性 、充满人情味也是促使演讲成功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