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从未名湖到清华园:在北大与清华听讲座
166200000033

第33章

第七章 知识就是幸福

第四节热忱照亮科学之路

——清华大学教授华罗庚面对广大青少年的演讲

我们的祖国正以高速度前进。凡是热爱祖国的人,没有一个不感觉到无限兴奋的。在这种情况下,青年们正以革命的精神,饥渴般地吸取科学成果,奋勇地去夺取科学堡垒,来完成建设我们祖国的光辉任务,以缩短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来到的时间。在这里,我准备谈一谈我最不敢谈的问题——怎么才能学好科学。希望能多少有助于正向自然科学进军的青年同学们。

学科学需要热诚,更需要持久的热诚

不经过黑暗的人,不知道光明的可贵;不经过严冬酷寒的人,不知道春日的可亲。旧社会的过来人羡慕新社会中成长的青年。在旧社会里,政权操在剥削阶级的手里,要想做一个于人民有利的科学家是不易的,但在今天的新社会里,人民做了主人的新社会里,就完全不同了。我们对科学的致力,也就是对人民的贡献;科学上的发明和发现,也就是人民的瑰宝。所以,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条件,可以放心大胆、全心全意地搞科学了。

在这样光辉的时代里,每个青年当然都会有学习科学的无比热诚。但我还要提醒大家一句,仅仅有一时的热诚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连续的、持久的热诚。所谓持久,也不是指十天半个月,一年两年;也不是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也不是说大学毕业之后再干三年五载,而是说无限期的持久。

如果说科学是有止境的,到达了之后可以休息,那是无稽之谈。科学是精益求精、日新月异、永远前进的。科学成就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时期的积累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科学本身在经常不断地考验自己,在经常考验中把人类的经验积累起来,这样,才能解决更大的问题,才能更完整地解决问题。

“一曝十寒”固然要不得,就是“一曝一寒”也要不得,我们需要不断地锻炼,不断地提高;我们需要经常紧张地工作;我们需要有持久的热诚。经验告诉我们,在科学领域里,成功的科学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是辛劳的耕耘者。不少例证说明,科学上的重要发现,是在科学家脑海中反复深思达二三十年之久方始成熟的。因而要想顺手捡来伟大的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唯有由于持久热诚所支持着的不断努力,才是能有所成就的唯一的可靠保证。

学科学要有雄心,但不能越级而进,更不能钻牛角尖

每一个毛泽东时代的青年都有远大的前程,当然也都有为人民、为祖国大显身手的雄心,这是我们每一个青年所应当具备的。但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这不是仅仅具有雄心便可以了的。我以为,必须依照毛主席所常提示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制订步步可行的精密计划。古语说得好,“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如果我们不从头做起,按部就班,那我们是不可能提到应有的高度的。

科学是积累性的东西,如果第一步不了解,第二步就会发生困难,而第三步更跟不上去。也许原来的目的想跳过一步,求快,但结果呢?反而搞成了不能前进。我曾见过好高骛远的人的失败情况:对初级课程自以为念过了,懂得了,而高深的却钻不进去,很窘。我以为学科学的要点在于一步不懂,不要轻易地去跨第二步;并要坚持,一天不懂,再研习一天。只有这样,科学的宝塔才会逐渐建筑得又高又大,不然有如沙上建塔,必塌无疑。

我想告诉青年们一件非常遗憾的事,在近二三年来,我收到成百封关于研究用圆规及直尺三分任意角的信件,同时我也听说有人收到成百封关于发明了永动机的信件。这两个问题戕害了不少青年,因为这是已经解决了的“不可能”问题,搞这问题的青年大部分都是成绩优异的青年,但他们把宝贵的时光花在这毫无出路的研究工作上。他们中的一部分是受了无知者的影响,而另一部分则是为他自己的“雄心”所害。因为想一举成名,他们不肯脚踏实地去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之所以不可能的论证,企图乱撞瞎碰,偶然得到成功,但实际上这样是根本不会成功的。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精力,如果脚踏实地去做,有可能把自己提到更高的水准。越级而进和钻牛角尖,只会把自己送进不能自拔的泥坑。

唯有按部就班地前进,唯有步步踏实地钻研,才可化雄心为现实。在这样基础上生长的雄心,才不是幻想,才不是白昼梦。

学科学要能创造,但也要善于接受已有的成果

研究科学最宝贵的精神之一,是创造的精神,是独立开辟荒原的精神。科学之所以有今日,多半是得力于这样的精神,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卓越的科学家往往另辟蹊径,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所以独立开创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优秀科学家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之一(注意:独立不是孤立)。独立开创与拒不接受他人的经验并无丝毫相同之处。科学的工作如接力赛跑,人愈多,路程也便会跑得愈远。我所理解的“开创”,应当是基本上了解了前人成果之后的开创工作。因为在愈高的基础上努力,所得的结果也就更高。如上节所说的三分角、永动机的研究者,如果肯吸收前人的经验,就不会白白浪费精力与时间。因为这两个问题的结论,正是建筑在若干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的无数次失败的经验之上的,我们又何苦、更何必再走回头路呢?

但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于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成果。但怀疑和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必须从了解旁人出发,如此才可以把新的结论建筑在更结实的基础上面。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促的,如果我们要把短短的生命过程使用得更有效力,我们最好是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的继续下去——整体般的继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光明灿烂,社会也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繁荣。总之,我们要善于总结及利用前人的经验,再在已有的经验上进一步地提高——发展性或创造性地提高,更为后人开辟道路。

学科学须注意原则,但也不要任意忽视小点滴

学科学必须要掌握原则,这几乎是人所共知的重要法则。但仅仅是了解了原则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会灵活运用。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唯有经常在实践中锻炼,反复地锻炼。因为原则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从具体的点滴的客观事物积累抽象而成的;原则之所以有用,也正是由于它在具体事物中存有普遍性的作用。空谈原则,那是根本无法对科学有真正的认识的,因为这样的态度根本不是科学的态度,并且有时小点滴正是供给人们修改原则的资料,或是发现新原理的可能性的重要根据。

人物剪影

华罗庚(1910~1985年),出生于金坛金城镇,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

华罗庚是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

读·品·悟

这篇稿子原载于1953年3月3日的《中国青年报》。

华罗庚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永远向前。他一共上过九年学,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最后能成为蜚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完全是依靠刻苦认真取得的成功。即使到了晚年,虽然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地位已经很高,他仍然手不释卷,坚持读书和写作。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他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观点,并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逝世前不久,他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就是华罗庚成功的秘诀。 

知识的获取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我们及时地进行更新维护。当我们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能够促成创新。一个只是沉浸在已有的知识海洋里的人,又怎么能够拥有伟大的创新与突破呢? 

从华罗庚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在科学的世界里孜孜不倦的探寻者。正如华罗庚所说的,有了热情,我们才有研究下去的动力;有了积累,我们才有促成质变的能力;有了创造,我们才能探寻未知的奥秘,而在这个过程中,雄心和灵活应变也是相当重要的。

心理学家早已发现,只要充满热情地行动,就会变得热情,变得充满活力、兴奋并具有更高的效率,热情便会变成生活的一种方式。英文中的“热忱”这个字是由两个希腊字根组成的,一个是“内”,一个是“神”。事实上,一个热忱的人,就等于有神进驻他的内心。热忱使人发自内心地兴奋,并把这种精神状态散发、充斥到整个身体里。

链接:

怯场,可能是每个演讲者都有过的经历。克服怯场,必须做好演讲前的充分准备,不要让自我意识出卖了自己。对材料内容深思熟虑、反复熟记,这样就会胸有成竹,从而产生一种安全感。在比赛前,最好练习,要多练习,当你练习的次数越多,紧张程度就会越低。最后,在即将上台时,暗示自己“我已做好准备”、“不会出错”、“我是可以的”,增强自己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