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
1663600000022

第22章 语言要有幽默感(3)

用幽默的语言、幽默的推理方式骂人,比直接骂人要含蓄得多。正因为含蓄,才可以把一些不便出口的、有伤大雅的字眼包含在其中。而这些字眼又是从对方口中接过来以逻辑的方法回敬过去的,对方要反击,除了取消自己刚才所说的话以外,别无他法。可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有谁有这等本领呢?

2.反向求因

反向求因幽默法就是要求在推理过程中善于钻空子,特别是往反面去钻空子,把极其微小的巧合的可能性当作立论的出发点。

在生活中有某种常态,在思维中有某种常理,人们的联想都为这种习惯了的常态和常理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以致一个结果出来,便会自动地联想到通常的原因。

反向求因法的特点,就是把一个极其微小的可能性当成现实,虽并不能最后取消对方提出的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比这种类型的方法更具有喜剧性的是另一种完全否定了原来因果关系的幽默方法。

一位叫约翰的病人问医生:“我能活到90岁吗?”

医生检查了一下约翰的身体后,问道:“你今年多大啦?”

病人说:“40岁。”

“你有什么嗜好吗?比如说,喜欢饮酒、吸烟、赌钱、女人,或者其他的嗜好?”

“我最恨吸烟、喝酒,更讨厌女人。”

“天哪,那你还要活到90岁干什么?”

本来读者的期待是:戒绝烟酒女人得到肯定的评价,其结果则不但相反,而且把这一切当成了生命意义。否定了这一切,就否定了活到90岁的价值,那就是这一切的价值高出于长命的价值之上。

这种幽默方法可贵之处,不仅在于结论,而且在于推演的过程,要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幽默家在进行幽默思维时,常常把两件表面上似乎毫无联系的事物牵扯在一起,从不协调中产生新的协调,从而产生幽默,我们不妨把它叫做“近远联想法”。可以说,近远联想法是幽默思维的基本要素,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

俄罗斯有一位著名的丑角演员杜罗夫。在一次演出的幕间休息时,一个很傲慢的观众走到他的身边,讥讽地问道:“丑角先生,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吧?”

“还好。”

“要想在马戏班中受到欢迎,丑角是不是就必须具有一张愚蠢而又丑怪的脸蛋呢?”

“确实如此。”杜罗夫回答说,“如果我能生一张像先生您那样的脸蛋的话,我准能拿到双薪。”

这位傲慢观众的脸蛋,同杜罗夫能否拿双薪,本无丝毫内在的联系,在这里杜罗夫却巧妙地把它们牵扯在一起,从而产生了幽默,对这位傲慢的观众进行了讽刺。

著名的法国钢琴家乌尔蒙年轻时,一天,他弹奏拉威尔的名曲《悼念公主的孔雀舞曲》,节奏太慢,正在听他弹奉的拉威尔忍不住地对他说:“孩子,你要注意,死的是公主,而不是孔雀。”在这里,拉威尔采用的也是近远联想法。他将公主与孔雀这两种原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出人意料地联系起来,使人们产生惊奇,并在笑声中意会到拉威尔话语的真正含义。

拉威尔对乌尔蒙的演奏“节奏太慢”,并不是采取直接批评的方式,而是采用巧妙的暗示:“死的是公主,而不是孔雀。”这样,使演奏者首先得回味一下,拉威尔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弄清楚了,便意识到自己处理作品中的失误。应该加快速度,快到什么程度呢?拉威尔的话给了提示,是孔雀舞曲。演奏者的脑海中定会浮现出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的英姿。拉威尔的旁敲侧击,使乌尔蒙明白了自己的毛病所在。

要想学习近远联想法的幽默技巧,也是可以办到的,你只要在脑子里排除一般的常规的联想和专业性的联想,那么剩下的联想一般都可称之为“近远联想”。你也不妨试一试。

3.反语双关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从而使语言具有幽默的情趣,这种表达手法就叫作“反语法”。“反语法”言事反说,形褒实贬,形贬实褒,形成大起大落的语音化,透出诙谐之乐趣。

一个朋友好久不见,突然见面,发现他长胖了。你可以这样调侃:“你越来越有膘了!”这带点戏谑性的幽默似乎不太雅观,如果换成正话反说:“啊!你怎么越来越苗条了!”幽默的表达会令你的朋友嗔怪地笑起来。

从字面上听,这似乎荒诞不经,但从深层次上去理解,它传达出另一层意思,虽不明言,却了然于心。二者一对照,反差就强烈,谐趣就形成了。

还有一种是反话正说,表面是肯定,实际是否定,形褒实贬,形成大起大落的语言变化,透示出诙谐之乐趣。

这些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生活之中。

有一次,一位朋友在说起“乘车难”时,滔滔不绝地介绍起乘车的学问。

先说上车,车来时,上策为“抢位”——犹如球场上的抢点。精确计算位置,让车门正好停在身边,可首先据要津之利。当然,必须顶住!此中诀窍是:上身倾向来车方向。稳住下身,千万莫被随车涌来的人流冲走。

中策则“贴边”。外行才正对车门,弄得拥来晃去,上不了车,枉费心力。最好的办法是贴住车厢,装出一付泰然自若的样子,一点一点地把“无根基”者拱开。只要一抓住车门,你就赢了。

下策呢,是敢“搭挂”,将足尖嵌入车门(万勿先进脑袋),而后靠紧车门,往里“鼓拥”,只要司机关不上门,他就得让你上车。

这里反话正说,表面教你不守秩序,实际是讽刺不守秩序之士。由于这些以肯定语气讲的话是明显荒谬的,因而才是可笑的。

生活中,很多人善用此法讽刺丑恶,鞭挞罪行。

形褒实贬的关键在于由褒转贬时要十分奇特,出人意料。“反语法”作为用来攻击他人的工具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必须把握。那就是无论你的反语如何含蓄,必须能够让欣赏者接受,听出真正的意思来,这样才能达到幽默的目的;否则可能是泥牛入海,毫无反应,也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误会来。

运用词语的多义或同音现象,在特定的语境中,有意使词句具有双重意义,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延续的表达效果,即是“双关法”。

其中,“借义双关”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借用词语的表面意义来表现更深一层的意思。

古时候,有个睁眼瞎子,被诬告,逮进了县衙,审判时,他说:“我看不见东西,怎么会作案呢?”

县官大怒,说:“你一双眼睛,黑是黑、白是白,怎么还说看不见?这不是骗本老爷吗?先打上二十大板!”

瞎子怎么哀求也没有用,只好笑着说:“老爷看我是明明白白的,小人看老爷可是糊糊涂涂的呀!”

在这则幽默中,“糊糊涂涂”用得实在是妙极了,瞎子本意是说自己看县官时的真实感觉,但一下子却让旁观者“双关”到县官的昏庸糊涂上去了,其幽默之处在于,这是一个孤苦无助、受人冤枉的盲人自我辩护中的一个用语,却歪打正着地骂了昏官,令人不禁莞尔,又痛快淋漓。

巧用同音异义词,充满调笑又常含隐喻,可发人雅兴,令人捧腹。这是一种典型的戏弄、调笑言辞。

4.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幽默法就是用双方心照不宣的名实不符,把白的说成黑的,从而产生反差,传达另外一层真正要表示的意思,达到幽默交流的目的。

人们之所以能心照不宣,原因是语言表层含义的不同。从字面上看,你是指鹿为马,指白说黑;从深层意思是说你传达了另外一层意思,这层意思虽不明白,但已了然于心,而其了然的程度比明白讲出来更深,更能表现出幽默感。

幽默的生命常常在名实不符的判断中产生。

指鹿为马是不科学的,但是如果不是有意欺骗,双方心照不宣地名实不符,则能产生幽默感。

英军总司令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后,凯旋伦敦,当时举办了一个相当隆重而盛大的庆祝晚宴,参加这次宴会的有各界社会名流、贵族绅士,还有许多参战的军官和士兵。

晚宴的菜肴十分丰盛,末了,在每一个人面前都摆了一碗清水。其中一名士兵竟大大方方地将这碗水端起来喝了一口,见此情形,在场的贵族都窃笑不已。

原来,这碗水是在吃点心之前用来洗手的,而这个农家出身的士兵哪里会懂得这种宫廷里的规矩,因而出了笑话,当时,那位士兵羞得满脸通红。

就在这个时候,威灵顿端起这碗洗手水站了起来。

“各位女士们、先生们,让我们共同举杯为这位英勇的战士干一杯吧!”一阵热烈的掌声后,大家举杯同饮。

那位士兵和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威灵顿公爵的人品和作风大为感动。

威灵顿公爵的指鹿为马,不仅为那位士兵解脱了困境,也表现了他崇高的人品和幽默感。

5.故弄玄虚

幽默法就是利用对方预期转化的心理,巧设悬念,解释悬念,出奇制胜,但其解释在真理与歪理之间。

由于幽默通常有这样一个规律,它总有个对转,总是让你领悟到你原来期待不同的东西,笑是在期待失落以后产生的。久而久之,一旦进入幽默的情境,人们总是期待十分出乎意外的谜底,这就形成了一种心理习惯,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叫“心理定势”。

这是幽默的正格,但是幽默不拘一格,像任何其他事物,有正格意味着必有破格,有预期的失落,必有预期失落的失落,故弄玄虚法就属于这种破格。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习惯于每天早上吃一个土豆,有一天,他把土豆放在餐厅的壁炉上晾一晾,可转眼之间却不翼而飞了。他不知道是谁拿走的。

于是,他大声叫喊起来:“啊,我的上帝,请告诉我,是谁吃了我放在壁炉上的那个土豆?”

他的佣人匆匆走来说:“不是我。”

“那就太好了!”

“先生为什么这样说?”他的佣人问。

“因为我在土豆上放了砒霜,想用它毒老鼠。”

“啊,上帝!我中毒了!”那个佣人焦急地喊道。

拉封丹笑了:“放心了,我不过想让你说真话罢了。”

这里,拉封丹用的正是故弄玄虚法,从心理预期来说是双重的失落。第一次是仆人说自己没有吃,而拉封丹说太好了,仆人有轻松的预期,结果却转化为非常严重的后果。接着又来了一个对转,预期的危险完全消失:这是双料的故弄玄虚幽默。

故弄玄虚法的全部奥秘就是利用对方预期转化的心理。这种方法变化万千,有时不是给人一种双重转化,而是相反,故意给他一个没有转化的谜底,让他期待对转的心理落空,恢复到常态。

值得注意的是幽默的功力不仅在于构成悬念,而且在于解释悬念。解释悬念,要有一定的逻辑性,才能服人。

所以,在解释悬念时,往往要讲一点歪道理。歪道理从逻辑上来说,本来就是没道理,明明没道理,却要讲出道理来,就靠歪得巧妙,不给人武断之感。这时的关键就在于抓住任何一点在概念上沾上边的枝节来作为推理的支点,大加发挥。

因此可以说,幽默之妙就妙在“真理”与“歪理”之间。

6.以正导反

所谓以正导反法是指一方用正面的前提作反面的解释,向另一方发起突然的攻击,使另一方来不及反应,在斗智的游戏中失败。

通常情况下,在斗智性的交谈中,这种以正导反式的幽默最难防守,但作为进攻却是比较容易使用的。在正常心理的顺序上,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反面的动机、原因,造成了正面的行为、结果。而在幽默和程式中则相反,正面的结果在前,反面的动机在后,这样才可能造成对方预期的失落和发现的惊异。

一位画家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去度假写生,他和一个农夫住在一起,假期结束时,画家想送给农夫一些钱,但农夫说:“不,我不要钱,你给我一张你画的画吧!钱有什么用?一个星期之内就花完了,但你的画将会永世长存。”

这对于画家来说自然是好事,是一个积极的有利于己的要求,是很难不接受的。画家非常高兴,并感谢农夫称赞他的画。

农夫笑着答道:“我并非为了别的,我有个儿子在伦敦,他想成为一名画家,他下个月来这里的时候,我要把你的画拿给他看,我想这样一来,他就不会再想成为画家了。”

幽默的奥秘都在出人意外似真而谬的解释中,在这里农夫的要求是正面的,而解释却是反面的。提出正面的要求是为了引导出反面动机。

以正导反式的幽默关键在于:导向反面时,其理由要十分奇特,它必须别出心裁,它必须发人之所未发。在构思这种类型的幽默时,切忌拘泥,最要不得的是过分的实,放不开想象的翅膀,幽默感是一种情感的自由,是从现实的压迫中获得的一种解放,而解放的极致往往就进入了某种假定的境界,只有进入了这个境界,才够味。

7.正话反说

正话反说,有时表面是肯定,实际是否定,在大起大落的语言变化中,透示出诙谐的乐趣,因而达到言此就彼的言语张力。

古代庄宗爱好打猎。他率大批人马外出打猎,踩倒了很多庄稼。当地县官出面制止,惹庄宗大怒,县官不服。这时,一个叫敬新磨的优伶站出来,捋袖摩拳地痛骂道:

“你身为县官,难道不知道我们天子喜欢打猎吗?你为什么要唆使老百姓种田而向皇上交租税呢?你难道不会让老百姓都饿死,而使这里的田地都空出来,供给我们皇上驰骋打猎用吗?”敬新磨说完,请求庄宗立即将县官处死。庄宗明白其用意,放了县官。

敬新磨正话反说,表面是训县官,实际是说庄宗,使庄宗认识错误,迷途知返。

蕴含的幽默,是种充满情趣的正话反说。

一句幽默、风趣的反语,一句善意、巧妙的批评,化解了矛盾,增加了理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护士小陈去某商场买布料,她选中了一块灰色大方格布料。但她发现布口是斜的,不是沿方格走的,于是便要求售货员把斜口裁正以后再扯。售货员不耐烦地说:“你这人真自私,怎么不替别人想想?”

小陈听后很恼火,回答道:“我自私,我当然要自私。布是给我扯的,不是给你扯的,不是给别人扯的。你不自私,把好好的料子扯斜了,你多会替别人着想啊!”几句话说得售货员哑口无言。

小陈抓住对方的话把,运用正话反说,在“自私”和“替别人着想”这两个词上做文章,反驳非常有力。正话反说,使小陈的话具有很强的讽刺味道,比泼口骂人要体面得多。

正话反说,可提高论辩语言的战斗力,是反击对手的有力武器,但要注意场合,不可滥用,因为它具有很大的攻击性。

装傻扮痴的幽默说法

1.故作愚蠢

故作愚蠢幽默术是通过故意装傻的方式,以表面的愚蠢来掩饰自己的难堪或寄寓过人的智慧,让人透过表象,曲折地品尝出潜藏的幽默之趣。

通常,人们都十分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力求给人留下聪明绝伦的印象,稍稍做了一点“傻”事,都要想方设法地掩饰过去,很少有人愿意将自己的“愚蠢”暴露给大家看。这几乎成了一个思维定式。正是这个定式给我们提供了施展幽默才华的空间。偶尔故意地装装傻,煞有介事地暴露一下自己的缺陷,人们初看之下会吃上一惊,不免对你产生疑问,继而加以思考,随即完全领悟,发出会心的微笑,进而佩服你的机智和幽默。

有一个流浪汉闯进一个果园,他见到什么摘什么。苹果、梨什么的,摘了好多。一边摘一边塞进自己的怀里和口袋里。

园主突然走过来,一把抓住他的衣襟,问道:“你怎么跑进我的果园里来了?”

流浪汉吃了一惊,只好答道:“对不起,老兄!这几天刮大风,是风把我吹到这里来的。”

园主问:“那你为什么要摘我的苹果和梨?”

流浪汉:“风太大了,把我吹得东倒西歪,所以我碰到什么就抓什么,要不风就把我刮跑啦!”

园主问:“那你为什么把果子装到你的口袋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