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与口才知识(全集)
1663700000027

第27章 打造说话高手的绝技(1)

哪一天我们对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成为语言方面的富翁。

——曹禺

积累说话的素材

说话是一门艺术,所能表达的内容包罗万象,如果只在技巧上下工夫,而忽略了自身素质的培养和说话知识的积累,只能是舍本逐末,徒有一副空架子。

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以为口才只是口上之才,以为口才好的人,只是因为他们很会说话,而自己是因为没有掌握说话的技巧,才不会说话的。他们看见许多口才好的人什么都可以说,谈什么都很动听,就觉得他们的口齿伶俐。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肤浅的。固然,口才的能力有赖于相当的训练,但口才的实际基础是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兴趣广泛、常识丰富,以及具有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心。俗话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追本穷源,一个口才好的人,必须经常在观察和思考上下工夫。他们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兴趣,积累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和责任心。他们谈话的题材源泉是非常充实的,而那些认为自己口才不好的人呢?是不是每天看报纸?看报纸的时候,是不是只看看副刊上的小说消遣而已?是不是同时也很注意重要的国际及本地的新闻呢?是不是很留心地去选择节目?是不是随便听听就算了呢?是不是选择有意义的、精彩的电影和戏剧?是不是看戏时集中精神地去欣赏它们,而不是坐在戏院里打瞌睡?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哪一天我们对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成为语言方面的富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具体学习、锤炼语言呢?下面介绍几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首先要多读书,多看报。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报纸、杂志和书籍。在读书看报时,备一支笔、一些卡片纸和一把剪刀,把所见到的好文章或让自己心动的话语画出来,或者剪下来,或摘抄在卡片纸上。每天坚持做,哪怕一天只记一两句,也是很有意义的。日积月累,在谈话的时候,你也许就会不经意地用上它们,从而使自己的讲话内容丰富起来。

其次要善于学习。对于谈话的题材和资料,一方面要认真地去吸收,另一方面要好好地去运用。懂得如何运用,可以使一句普通的话发挥出惊人的效果。学习吸收的目的是为了很好地应用,不能应用的吸收毫无意义。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自会吟。”“穷书万卷常暗诵”,吟咏其中,则可心领神会,产生强烈的兴味。摸熟语言的精微之处,则会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彩妙笔,则会获得丰富的词汇,自己演说和讲话时,优美的语言亦会不召自来,这并非天方夜谭之事。只要我们潜心苦读,勤记善想,揣摩寻味,持之以恒,就能尝到醇香厚味,如果反复地用,不断地学,久而久之就可以像郭沫若所说的那样“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他”了。

另外要注意搜集并积累警句、谚语。在听别人的演讲或别人的谈话时,随时都可以听到表现人类智慧的警句、谚语。把这些话在心中重复一遍,记在本子上,久而久之,你谈话的题材、资料就越来越多,说起话来也就越来越条理清楚,出口成章。

最后还要提高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就要不断提高自己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时的敏锐性,丰富自己的学识与经验,并增强想像力与敏感性。随着表达能力的提高,你的生活也将丰富多彩,整个人的个性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都会提高,从而成为一个说话高手。

培养说话的心理素质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会说话,其心理素质一般都优于常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锻炼和培养。以口才素质和需要来说,口才家的心理素质训练和培养包含很多方面的因素,我们择其要者介绍以下三个方面。

1.自信

我们以演讲为例,有些自信心弱的演讲者,在一次演讲中遇到失败,就一蹶不振,形成自卑和压抑心理,这对演讲是很不利的。其实,对演讲中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应该辩证地看待并作具体的分析。

有的演讲者常常为自己的容貌、服饰、年龄、性别而惴惴不安;有的演讲者以自己的职业“不高尚”自惭形秽;有的演讲者为自己演讲的内容过于平淡而认定难以成功;有的演讲者又以听众的文化教养、理论素质、欣赏水平不高或过高而感到忧虑、畏惧;等等。

其实,有些不利因素,只要演讲者能够正确对待,想方设法加以改进,是可以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大可不必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特别是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不利条件,即使对演讲造成了某些干扰,听众也是可以理解的,演讲者完全可以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际演讲上去,不要为一些小事影响了自己水平的发挥。

《演讲与口才》杂志1997年第12期上登载了这样一篇文章:

一位大专女生,有一回她接到同学的电话,问她愿不愿意做“家教”。她很惊奇,以为是天方夜谭,疑惑地问:“我能行吗?”同学说:“行不行,你去试试看嘛!”家长认为她平时做事总是缺乏信心,就鼓励她去做。被教的是个初中女生,智力稍弱,经她一段细心辅导,学习有了明显进步,不久又参加了“高中—大学”的一体化考试,结果初试告捷,顺利进入复试。初中生的家长很高兴,对女儿说:“能考上一体化,多亏了这位小教师,往后啥时候也不能忘了你的启蒙教师。”这位大专女生方才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家教才能。找到了自信,勇气倍增,毕业后也打算不要包分配,自己去南方闯闯。放弃实践,不敢试验,自信就找不到基石与支点;抓住机会,投入你的实践,找到的不只是自信,还有你人生的起跑线。

2.自控

冷静,是使人们的智慧保持高效和再生的条件。因为只有在头脑冷静的情况下,人们才能迅速认准并抑制引起消极心理的有关因素,同时认准和激发引起消极心理的有关因素。例如,社交中演讲者在遇到听众不愿听或提出责难的情况下,要想对恐慌和不满情绪加以抑制,就只有通过冷静的分析,找到真正的原因是在听众方还是在自己方面,具体原因是什么。脑子不冷静,不知道怎样控制自己,就发现不了问题,场面就会失控。所以,口语交际中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首先需要的是沉稳、冷静。

只有冷静,才会有适当的自控。

英国首相威尔逊在一次群众大会上演讲时,反对者在下面鼓噪,其中一人高声大骂:“狗屎、垃圾!”面对听众可能产生的误解和骚动,威尔逊首相沉稳地报以宽厚的微笑,非常严肃地举起双手表示赞同,说:“这位先生说得好,我们一会儿就要讨论你特别感兴趣的脏乱问题了。”捣乱分子顿时哑口无言,听众则报以热烈的掌声。

3.自强

对于一个说话高手来说,其自强表现为不怕失败,不怕打击和挫折,敢于和善于从口语交际失败中一次次崛起,敢于和善于从挫折中一次次挺直腰杆走上讲台,有意识地在顺境、逆境、胜利、失败等各种情境中经受锻炼和考验,以此来培养自己坚强的忍性。古代的思想家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宋代大文豪苏轼也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不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些古训,对于今天人们训练意志和坚强品德,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关键是要正确地看待失败。一次失败是人生的一杯苦酒,但不是人生的彻底失败。一个人难免会有失败的时候,只要他不甘于失败,不气馁,以积极的态度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坚持不懈地讲下去,就会从失败走向成功。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最勇敢的人有时是最不幸的人。因此就有傲然抗衡胜利的意气扬扬的失败。”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要善于从失败中培养成功。障碍和失败,是通往成功的两块最稳靠的踏脚石。若肯研究它们、利用它们,便没有别的因素更能对一个人发挥作用。且回头看看,难道你不见失败在那里帮助过你吗?”他还说:“是失败使骨头紧硬;是失败化软骨为肌肉;是失败使人不可征服。这些话对人们培养自己的自强心理,是很有启发的。

学会调节自己

1.自卑心理调节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自卑感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起源于在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信任、不自信、胆怯和痛苦的感觉。从普通心理学上说,自卑感一般指个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如智力、记忆力、判断力、气质、性格、技能等欠佳)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自卑心理容易使人孤独、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人的某种能力缺陷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往往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等方式表现出来。

调节和克服自卑感首先要培养自我意识。即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自我认识,进而对自己心理和身体特征的研究而形成自我意识;或者通过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而形成自我意识等。其次要自我强化,即通过自己的行为结果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古希腊的演讲家德摩西尼从小有口吃的毛病,而且讲话时姿态也不好,老是一个肩高一个肩低,还爱不停地耸动。在崇尚口才的古希腊,像他这样的自然条件要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演讲家是很困难的。因而他十分苦恼,心中有很强的自卑感。不过,他并不气馁,没有被自卑所压垮。相反,他以超常的毅力和吃苦精神进行刻苦训练,每天清晨站在海边口含石子练习演讲。回到家中在两肩的上方悬挂两柄利剑,面对一面镜子练习演讲,以避免两肩抖动。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德摩西尼终于练就了一口滔滔不绝的好口才,名列古希腊“十大演讲者”之首。最后要进行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即不断在心里提醒自己不要自卑,要相信自己行,且不比别人差。纵使是处于不利的地位,也要鼓励自己增强自信。

2.羞怯的心理调节

人都有羞怯感,在某些交际场合中,由于各种原因“羞于启齿”是很正常的。但是社交活动中,说话是人们传情达意、交流思想的手段,如果“羞于启齿”就会造成交际障碍。

美国的一个心理调查表明,在宴会上与陌生人相处时,有四分之三的成年人会感到局促不安,至于在一些演讲场合,由于羞怯心理造成的演讲失败更是屡见不鲜。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说话时的羞怯感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而任其发展。

因此,只有克服交谈羞怯的心理障碍,说话才能轻松自然,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效果。为此首先要提高认识水平,克服“无知”,勤于说话训练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保持心理平衡;其次要进行自我暗示,不断鼓励自己增强自信。另外要精心准备。林肯说:“即使是有实力的人,若缺乏周全准备,也无法做有系统、有条理的演说。”精心准备至关重要,只有精心准备才能胸有成竹。

有一位英国演讲新手要去向一群教养水平很高的听众讲话,尽管他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但还是不放心,就去请教英国著名的演讲大师法拉第先生,什么是听众已经知道了的东西。法拉第干脆利索地回答道:“他们一无所知!”

3.表现欲调节

人都喜欢表现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演讲活动也就是一种自我表现。一个演讲者往往需要有一定的自我表现意识,因为适当的表现欲能激励演讲者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成为推动演讲者崭露头角、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但表现欲过于强烈,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公众接受的限度,就会把崇高的演讲活动变成纯粹的自我表现,这样的演讲者,在演讲前会显得跃跃欲试,急于想赢得听众的掌声和喝彩声,对自己的期待值很高。如果演讲成功,赢得了掌声,他会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自豪感;而要是听众并不买账,会场掌声稀疏,会后评价不高,颇高的期待值和一己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他又会气急败坏,恼羞成怒,或自轻自贱,悲观丧气,成了泄了气的皮球。

由此可见,过分强烈的表现欲是一种十分有害的心理障碍,而要克服这种障碍,我们主要得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端正演讲动机,明确说话目的;

(2)正确看待荣誉、看待成功,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对荣誉产生过分奢望和贪婪;

(3)正确评价自己,不要对自己作过高的估计,更不要自视甚高,打肿脸充胖子,千方百计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那样反而会让人瞧不起。

说话第一要素

20世纪的口才大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自己的第一篇口才学论文中曾认真地分析和论证了口才的语言技能问题。他得出结论:口头表达艺术主要有四大要素,而其中占第一位的就是口语的节奏。丘吉尔是深谙口才之道的,他将“节奏”列在四大要素之首,就是因为他切实体会到和懂得口语节奏具有十分强烈、深刻和丰富的表现力。

节奏,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运动形式的一种表现。日出日落,潮涨潮消,花开花谢,冬去春来;人的起居作息,社会的兴衰更替,都无不体现出事物运动形式的变化,一种有规律、有秩序的变更。事物运动过程中所呈现的有规律、有秩序的变化,就是节奏。

中国的古代典籍《礼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还说,“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教以和;皇皇者,正而美”。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就对琵琶音乐节奏有过绝妙的写照:

大弦嘈嘈如急语,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这里的“急语”“私语”“莺语”和“大珠小珠”等就生动地展现了琵琶乐音的轻重快慢及起伏停顿的节奏。

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节奏的性质和口语节奏的表现力。现代人也常说,“急人快语”,“疾言厉色”,“语重心长”,“听话听声,锣鼓听音”等。这些,也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口语节奏所具有的感情色彩、形象内涵和动人力量。

一次谈话,一回座谈,一场论辩,一台演讲,一堂教学从头到尾声调高亢不行,从头到尾轻声细语也不好;从头到尾平铺直叙,平淡无奇不妥,从头到尾光怪陆离、危言耸听也不佳。要使听众自始至终都能精神饱满和有效地接受信息,使讲话、座谈、教学和演说获得理想的效果,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在声音形式上,语音就应有高有低,语调就应有抑有扬,语速就应有快有慢,吐字停顿就应有长有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