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交际中始终具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和语境意识。如果不顾场合,不看对象,夸夸其谈,滔滔不绝,这种“能说会道”的行为只会引起反感甚至厌恶,不能称之为有口才。荀子在《劝学》中曾明确指出:“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急躁),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瞽”,就是瞎子。这说明讲话应随境而发,相机行事。
(3)在交际中还必须具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和反馈能力,即既能准确地接受和理解,又能作出恰当、必要的应付。这是与人交谈很关键的一条。在口语交际时,说话者不仅要表达,而且还要接受,即领悟对方话语或表情动作等体态语所蕴涵的意思,同时还要作出有针对性的反馈。1969年9月,基辛格就越战问题与前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举行会谈。正当发言时,尼克松总统打来电话,谈了几分钟之后,基辛格对多勃雷宁说:“总统刚才在电话里对我说,关于越南问题,‘列车刚刚开出车站’,现在正在轨道上行驶。”老练的多勃雷宁试图缓和一下气氛,接过话头说:“我希望是架飞机而不是火车,因为飞机中途还能改变航向。”基辛格立即回答说:“总统是非常注意措辞的,我相信他说一不二,他说的是火车。”在这段对话中基辛格从坚持自己的立场的原则出发,不仅明确地理解多勃雷宁变“火车”为“飞机”的用意,而且采取“借言”的方式维护了自己的观点,显示出机智的外交家风采。
(4)说话内容的深浅要与对方的接受能力相宜。《论语·雍也篇》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中等水平的人可以讲说高深的道理,对中等以下水平的人就不可以讲说高深的道理,说话的内容超过或低于对方的接受能力都不会收到好效果。
(5)慎言。所谓“慎言”,就是不说过头话。提倡“慎言”,是针对言与行的关系提出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多闻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这就是说,做事情要勤劳敏捷,说话要谨慎讲究分寸,做不到的事情,压根就不说,如果在言与行实在无法一致的情况下,宁可多做事,少说话,也绝不能说多做少,言过其行。
说话必备的四种素质
1.思想素质
言为心声。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苦乐观、审美观,常常支配着人的话语品位。“良好的口才”与“巧舌如簧”是两个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后者有时候可以用来作为贬义词。我们说某人具有“良好的口才”,尽管是侧重于语言技巧上的赞美,但往往也包含着对其说话所表达出来的正确的观念、信念和人格品位的赞赏。
内森豪尔说:“为祖国牺牲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遗憾的是我只能牺牲一次。”
闻一多说:“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张海迪说:“虽然我的生命不长了,但是我觉得早起点、晚睡点、多做点事情,就是相对地延长了生命。”
正确的观念、信念、人格品位,是良好的口才不可或缺的深层基础,当它们从“水面”下显露出来的时候,很可能形成语言的气势、强烈的感情色彩以及话语的针对性。语言的艺术性完全是受正确的观念、信念、人格品位支配的,其中,信念又显得特别重要,它是精彩演讲如响箭呼啸前行的一股强劲的动力。当一个人将自己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当作行为动力的时候,信念往往首先从语言上呈现出来。1998年3月,刚刚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朱镕基面对中外记者庄重地讲道:“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伟大的承诺,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被广大人民称颂不已。
2.道德素质
一个人说话的美丑优劣,与其道德素养是分不开的。人们在评论一个人的文章时常说“文如其人”。其实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说话,更如其人。因此,说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光明日报》1994年7月25日有一篇题为《不同寻常的足迹——记我国杰出的女工程物理学家王承书》的长篇通讯,读来令人十分感动。王承书1954年从美国回来,回国几十年中,她只有一次是主动去看病,因为这个病太影响她的工作了。当她得知,她的眼病已无法治疗的时候,她既不紧张,也不懊丧。医生对她说,有一种进口药,可以打十针试一试,王承书问:“能治好我的眼病吗?”“恐怕不能,最多只能暂时控制。”医生答道。“多少钱一支?”“600元。”王承书笑了,幽默地说:“你看,我这眼睛还值6000元吗?”王承书没让医生给她治疗眼睛,她觉得自己这么大年纪了,既然自己的青光眼和白内障只能暂时控制,无法治好,又何必浪费国家和集体的钱财呢,即使眼睛看不见了,也可用嘴、用手为党和国家做点贡献。她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忠诚,始终贯穿着她的全部事业,成为她思想、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3.心理素质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虽无实体可触可摸,但却实实在在地决定着人的表达和反应。“心慌意乱,语无伦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鲁迅先生分析认为,某些人“‘急不择言’的原因并不在没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鲁迅先生剖析的是深层次的原因,是平时积累的问题。但我们要看到,“急不择言”与心理素质、心理因素总是有关系的。情绪紧张,不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易受周围环境干扰,就很可能使本来准备好了的话发生障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被德军占领,荷兰流亡政府在伦敦设立总部。荷兰总理原来很少出国,几乎不会说英语。有次会见丘吉尔时,他刚刚看到丘吉尔就伸出手友好地说:“Good-bye!”丘吉尔愣了一下,回答道:“先生,我真希望所有政治性会见都如此简短而且切中要害。”这里,表现了丘吉尔反应的迅速和善意的幽默,同时也看出了荷兰流亡政府总理的心情有一点紧张,他虽然“很少出国”,但毕竟出过国;虽然是“几乎不会说英语”,但毕竟懂一些客套语。再说作为欧洲的一个政府的总理不见得连何时该说“Good-bye”也不懂吧!闹出这个笑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他见到丘吉尔这位大名鼎鼎的首相,心理有些紧张的缘故。香港凤凰卫视的著名节目主持人窦文涛,上初中时还很腼腆,曾被人误认为是女孩子,而且还有点结巴。后来经过刻苦练习,长大后居然成为著名主持人。他在《凤凰周刊》2000年试刊号的一篇文章中说:“人要珍惜每一个当众出丑的机会。我在上初中的时候,教师让我参加演讲比赛,写了演讲稿,也倒背如流了,我让家里的人说任何一个自然段的头一个字,我唰唰地就把下面的给背出来了。上台的时候,底下黑压压的一片,我背了第一段,就想第二段开头的字,背完了第二段,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冲着全校师生沉默了足有一分钟,吓得尿裤子了,全校师生目睹我跑出校门。后来我回学校总觉得旁边有女生笑我。老师对我说:‘虽然你没有讲得完,在学校没有名次,但是你朗诵的那两段挺好的。你不要紧张,能背下来肯定能得一个名次,我推荐你去区里参加比赛。’我这次答应得比上次痛快,好像觉得无所谓了,结果背下来真得了一个名次。从此之后我就有点变化了……卸下这个负担后,我觉得自己还行,也能经常在这种场合露露脸。再往后,我就慢慢总结出一个道理,只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就要设法进入一个心理上的自由王国和无我的状态。”
4.艺术素质
如果说思想素质在“水面”以下,那么艺术素质则是直接露在“水面”上的一种素质。一个人说话的好坏,首要因素就是发音,这也是说好话的一个基本条件。著名演讲者如李燕杰、曲啸、彭清一等,首先都是发音清晰洪亮、吐词清楚、话音美妙动人的典范。
彭清一曾是一名出色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5年,有一次他排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后,给青年演员做示范动作时,不幸摔伤左腿。从此,他由舞台走上了讲台,开始了自己的演讲艺术生涯。彭清一认为,给当代青年人作报告,必须讲求艺术美,“入脑入心首先要入耳”。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宽,口味高,宣讲大道理不愿听,必须要有较高的艺术性,才能打动听众。“我在演讲时,根据报告的内容和听众的情绪,不时插入一段舞蹈动作,或引吭高歌,或朗诵几句古诗,把声音与态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会场的气氛热烈起来,能使听众消除疲劳,在听众兴奋过后,再引发出一段革命道理,听众就容易接受。”面对众多喜爱他的听众,他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据1993年6月份的报道,几年中,他在全国的许多讲台上为国家干部、企业职工、大学师生演讲1280多场,听众达200万人次。他是全国一百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27个大型企业的高级思想政治工作顾问,受聘如此众多的单位,堪称全国之最。1992年6月29日,他被请到中南海给领导人演讲20分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场录音,并在全国新闻联播中播放了4分钟,在全国性的新闻联播中播发一位普通人的讲话录音达4分钟时间,还是第一次。彭清一的讲话为何吸引听众?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艺术素质起着最主要的作用。国内著名美学家张道一教授,虽然年过古稀,但音色仍然浑厚、圆纯如男中音。有一年,在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的开幕式上,他的声音如乐声在会场内震响。其中有这样两句特别耐人寻味:“牛郎织女每年相逢一次,那是为了爱情,我们每年相逢一次,则是为了美学!”话语充满感情而又具有对仗、错综美,再加上音色非常好听,引来台下长久不息的掌声。
不做沉默的“智者”
古往今来,人们对说话的态度众说不一,其中一种在表述语言的最高境界时用了两个字“危言”,危言的境界与“大相无形,大音希声”等先哲言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但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人,谁能不说话?即便先哲也免不了说话,只是这时候说,那时候不说,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除了哑巴才不能正常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其实,说话中大有学问。有时想说而不能说;有时想说而不该说;有时想说而不会说;有时想说而不敢说。古希腊有个寓言把舌头比做怪物,它能用最美好的词语来赞誉你,也可以用最恶毒的言辞来诅咒你,它能把蚂蚁说成大象,也能把小丑说成国王。
善于说话的人,可以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也能把道理说得清楚、动听,并使别人乐意接受。有些人善言健谈、口若悬河、出口成章,说出无数金玉良言、绝词妙句、豪言壮语、警世箴言;又有些人信口雌黄、搬弄是非,制造多少废话、蠢话、无用之话,给人留下说话轻浮、行动也草率的不良印象。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可以把人说得笑,一句话也可以把人说得跳。言语是思想的衣裳,在粗俗和优美的措辞中,展现不同的品格,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间为别人描绘自己的轮廓和画像。
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文明社会,探讨学问、接洽事务、交换信息、传授技艺,还有交际应酬、传递情感和娱乐消遣都离不开说话。甚至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力量,这种力量能否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看他说话的能力。另外,我们还知道口才不是先天造就的,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提高。因此,说,还是不说,说什么,怎么说,和谁说,是一种文化,更是一门艺术,掌握这门艺术,就能驾驭奇妙的舌头,改变你的一生。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修炼自己说话的形象和语言能力。
首先,可以试着清除语音障碍,调整自己的音色。有的人声音尖锐刺耳,有的人声音沙哑低沉,尽管一个人声音的基调改变不了,但每个人还是可以发出一些不同的声音,其中,也必有一种音色是最亮丽而具有魅力的。在不同场合,要注意运用有效的发音。坚毅急进的声音,给人一种奋发感;柔和、清脆的声音使人愉快;低缓忧郁的声音让人悲哀;而粗俗急躁的声音使人发怒。
其次,说话还要保持恰当的速度。太快,使人喘不过气来,听不清,白费口舌;太慢,使人听得不耐烦。在说话中,声调要注意有高有低,正如乐曲中的快慢和强弱,要使你的话如同音乐一样动听,就要注意快慢高低。另外,说话带口头禅,会扰乱节奏,显得杂乱无章。平时说话声音不能太响,在公共场合特别要注意文明,大声喧哗,只能遭别人白眼。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最忌讳那种傲慢的腔调,趾高气扬的神情,刻板僵硬的语气。而谦逊的态度、委婉动听的语调,能给人一种心悦诚服的力量。在奥斯卡领奖台上,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在连获两届最佳女主角奖后,又一次获得最佳女配角奖,但她对和她角逐此奖的弗伦汀娜推崇备至。“原谅我,弗伦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谦逊的一句话就消除了对方的心理隔阂。
再次,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把最没有价值的“我”字当成说话中最大的字,把频率最高的“我想”“我认为”改成“我们”“你看呢”“你觉得”。少叙述自己的经历故事,除了真正贴切简短以外,更不要逢人便滔滔不绝地吐苦水,把周围人当成宣泄对象。开口诅咒,闭口发誓,漫天许愿,随便插嘴,也是粗鄙俗劣的表现。不讲别人不感兴趣的话题,要把所有人的谈兴都调动起来。
当然,我们还应意识到:说过头的话、刻薄话、挖苦或讽刺话、伤害感情的话都会给别人的心灵留下创伤。尽量避免舌头惹麻烦,不搬弄是非,不说人之短,不谈他人隐私。当遇事应当表露时,不要畏畏缩缩,鼓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要勇于把当时的情况讲明,否则会人为地引起麻烦,产生误会,事后难以说清。
夸张的词有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但用得太滥,反而使人不相信。你不可能每次说的都是最重要的消息,不可能每次都讲最动人的故事,随时、随地经常出现“最”这个字,别人会认为你是个喜欢夸大的人。
最后,有些人经常由于自卑心理,嘴唇张不开而不敢说。或因某种原因而不屑开口说。孔子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就是要让人不要耽于沉默或不要无谓沉默。其实说话和写文章一样,关键是第一句,你只要勇敢地讲出第一句话,紧接着第二、第三、第四句就会跟着吐出来,别人决不会在意说得怎样。所以把话说出来是关键,因为无论怎样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与人交流才是学习和进步的阶梯,不要当“故做”深沉的智者,把自己封闭起来并无益处。
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