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与口才知识(全集)
1663700000031

第31章 社交中的说话技巧(2)

一位年轻母亲曾讲过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她的孩子常常因做事而受到她的责备。但是,有一天,孩子一点错事都没有做。到了晚上,她把孩子放在床上,盖好被子,只见孩子正把头埋在枕头上,在抽泣中问道:“难道今天我没有做一个好孩子吗?”

“这一问就像电一样触动着我的全身,”年轻的母亲说,“当孩子做了错事时,我总不放过纠正她,但当她极力往好处做时我却没有注意到,我把她放在床上时,连一句表扬鼓励的话都没有。”记住,永远别忘记赞美他人,而且要不止一次地去赞美。

一位语言学家曾说:“同样的音调或语句反复出现时,常具有感化人的力量。譬如林肯的名言‘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倘若他仅为了提出一项政见,仅说‘民主的政府’即可。但是,他三度强调‘民’字,遂产生更深刻感人的效果。”的确,每个人听到这句铿然有力的话语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加深自己对此种理想的政府的向往之情。而在每个人反复听到这样一句赞美的话时,他们也会被感动。

一个自知面貌平庸的少女坠入情网之后,她的情郎反复在她耳畔低语:“你那深邃的眸子,散发出如梦如幻的光彩,真是迷人极了!”她一定会容光焕发,自信自己拥有一对足以倾倒众生的明眸,美也当然会眷顾于她。

赞美有时也无须刻意修饰,只要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真情流露,就会收到赞美之效。但要更好地发挥赞美的效果,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实事求是,措辞恰当。当你准备赞美时,首先要掂量一下,这种赞美,对方听了是否相信,第三者听了是否不以为然,一旦出现异议,你有无足够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赞美是有根据的。

一位老师赞美学生们:“你们都是好孩子,活泼、可爱、学习认真,做你们的老师,我很高兴。”这话很有分寸,使学生们既努力学习,又不会骄傲。但如果这位老师说:“你们都很聪明,将来会大有出息,比其他班的同学强多了。”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2)赞美要具体、深入、细致。抽象的东西往往不具体,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称赞一个初次见面的人“你给我们的感觉真好”,那么这句话一点作用都没有,说完便过去了,不能给人留下任何印象。但是,倘若你称赞一个好推销员:“小王这个人为人办事的原则和态度非常难得,无论给他多少货,只要他肯接,就绝对不用你费心。”那么由于你挖掘了对方不太显明的优点,给予赞扬,增加了对方的价值感,因此赞美起的作用会很大。

(3)热情洋溢。漫不经心地对对方说上一千句赞扬的话,等于白说。缺乏热情的空洞的称赞,不能使对方高兴,有时还可能由于你的敷衍而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满。

(4)赞美多用于鼓励。鼓励能让人树立起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一半,用赞美来鼓励对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在“第一次”。无论任何人干任何事情,都有第一次的时候,如果对方第一次干得不好,你应该真诚地赞美一番:“第一次有这样的表现已经很不容易了!”别人会因为你的赞美而树立信心,下次自然会做得更好。

(5)借用第三者的口吻赞美他人。赞美随时随地都能听见,面对面或直接地赞美对方,总有点恭维奉承之嫌。若换个角度,换种说法,也许就好多了。以“第三者”的口吻来赞美对方,说:“难怪某某一直说你很不错,今日一见……”可想而知,对方一定很高兴。因此,当面赞扬一个人,有时会令人感到虚假,怀疑你是否出于真心,而间接地在背后赞美对方,会使对方感到你对他的赞扬是真诚的。

(6)赞美要注意适度。过度的赞美,空洞的奉承,都会令对方感到难以接受,甚至感到肉麻、讨厌,结果适得其反。只有适度的赞美才会令对方感到欣慰。适度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异,需要不断摸索积累,逐步掌握。

怎样知己知彼

有人夸张地把社交场形容为“战场”,意即舌锋之战。要想成功地取得战斗的胜利,就必须知己知彼。

1.了解情况

即了解对方的一些经历和生活状况。在应酬当中,人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他有他的生活愿望,你有你的生活观点,交谈能否融洽则在于你话题的选择。假如你不了解他的生活困难,而在那里大吹特吹打高尔夫球或是环球旅游的乐趣,他肯定提不起兴趣和你谈下去,但倘若你告诉他一条快速致富的门路,不用你说下去,他也会提问的,因为这正是他所关心的。

2.积累经验

在谈话中,经验是很重要的。对于应酬的话题和场面,应该具有一定的经验,否则就会处于一种不利的局面;对于所涉及的话题应有专门的知识,当你和对方谈到某一件事时,你必须对此确有所认识,否则说起来便缺乏吸引力,不能让对方感到兴趣,也无法与他人说到一起。人际交往中,有许多事情即使做法不同,但道理永无改变,这种永恒不变的道理,自己要常存于心;要培养自己的忍耐力,切忌凡事小气。

经验证明,“小气”常使一个人吃亏;要常常保持中立,保持客观,按照经验,一个态度中立的人,常常可以争取较多的朋友。甚至你的“死党”,你也不必口口声声去对他表明,只要事实上是“死党”就行。对事物要有衡量其种种价值的尺度,不要过分地坚持某一个看法;如果有必要对事情保守秘密(一个人不能保守秘密,会在任何事件上都出现很多过失),就不要说得太多,想办法让别人多说。如要对人亲切、关心,应竭力去了解别人的背景和动机。如果在交谈当中,不顾对方的心理变化,而一味地将想法统统搬出来,那么,你是得不到他的认同的。一厢情愿的谈话往往会让对方厌恶。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是犯了急躁的毛病;该说话的时候却没有说,就失掉了说话的时机;不看对方的态度便贸然开口,则是闭着眼睛瞎说。

在交谈过程中,双方的心理活动是呈渐变状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和人交谈中应兼顾对方的心理活动,使谈话内容和听者的心境变化相适应并同步进行,这样才能让交谈意图达到明朗化,引起共鸣。

3.区别对待

应清楚对方的身份和性格特征。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和他可以侃侃而谈;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对他则应注意委言婉语循循善诱。不设身处地替别人想想,只一味地夸夸其谈,其结果必然是失掉了一批又一批的交谈对象。因此,在交谈中区别对待交际对手,是人际交往取胜的关键。

投其所好的妙处

某文艺编辑曾讲过一段故事。他邀一位名作家写稿,该作家非常难合作,各报社的编辑对他大伤脑筋。因此,这个编辑在见面前也相当紧张。

一开始果不出所料,怎样都谈不拢。作家一味说:“是吗……”“也许是吧!”“这我还真不清楚”,闹得这位编辑很是头痛,只好打定主意,改天再来,于是闲说起来。

他把几天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有关该作家作品近况的报道搬出来,说:“您的大作最近要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了?”作家见对方如此关心自己,就很感兴趣地听下去。编辑又说:“您的写作风格能否用英文表现出来?”作家说:“就是这点令我担心……”他们就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继续谈了下去。本来已不抱希望的编辑,此时又恢复了自信,获得了作家答应写稿的允诺。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谈话时只讲他自己,而不关心对方的人。人们只愿意和那些与自己有共同话题的人交往。

耶鲁大学文学教授威廉莱亚·惠勒普斯,在《人性》这篇论文中这样叙述:我在6岁那年,有一个星期六去斯托拉多姨妈家度周末。记得傍晚时分,来了一个中年男子。他先和姨妈嘻嘻哈哈谈了好一会儿,然后便走近我面前和我说话。当时我正迷上小船,整天抱着小船爱不释手地玩。以为他只是随便和我聊几句,没想到他对我说的全是有关小船的事。等他走了以后,我还念念不忘,对姨妈说:“那位先生真了不起,他懂得许多关于小船的事,很少有人会那么喜欢小船。”

姨妈笑着告诉我,那位客人是纽约的一位律师,他对小船根本没有研究。我不解地问:“为什么他说的话都和小船有关呢?”“那是因为他是一位有礼貌的绅士,他想和你做朋友。知道你喜欢小船,所以专门挑你喜欢的话题和你说。”姨妈笑着告诉我其中的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一到周末,我们常看到许多青年男女伫立街头,他们中间有不少人是等待情侣相会的。这时有两个擦鞋童,正高声叫喊着以招徕顾客。

其中一个说:“请坐,我为您擦擦皮鞋吧,又光又亮。”

另一个却说:“约会前,请先擦一下皮鞋吧!”

结果,前一个擦鞋童摊前的顾客寥寥无几,而后一个擦鞋童的喊声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个青年男女都纷纷要他擦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听到第一个擦鞋童的话,尽管他的话礼貌、热情,并且附带着质量上的保证,但这与此刻青年男女们的心理差距甚远。因为,在黄昏时刻破费钱财去“买”个“又光又亮”,显然没有多少必要。人们从这儿听出的印象是“为擦鞋而擦鞋”的意思。而第二个擦鞋童的话就与此刻男女青年们的心理非常吻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这充满温情的时刻,谁不愿意以清清爽爽、大大方方的形象出现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一句“约会前,请先擦一下皮鞋吧!”真是说到了青年男女的心坎上。可见,这位聪明的擦鞋童,正是传送着“为约会而擦鞋”的温情爱意。一句“为约会而擦鞋”一下子抓住了顾客的心,因而大获成功。

如何拜访别人

做客拜访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际形式,是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也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有效方法。

做客拜访要选择一个对方方便的时间。一般可在假日的下午或平时晚饭后,要避免在吃饭和休息的时间登门造访。拜访前,应尽可能事先告知,约定一个时间,以免扑空或打乱对方的日程安排。约定时间后,不能轻易失约或迟到。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前去,一定要设法通知对方,并表示歉意。

拜访时,应先轻轻敲门或按门铃,当有人应声允许进入或出来迎接时方可入内。敲门不宜太重或太急,一般轻敲两三下即可。切不可不打招呼擅自闯入,即使门开着,也要敲门或以其他方式告知主人有客来访。

进门后,拜访者随身带来的外套、雨具等物品应搁放到主人指定的地方,不可任意乱放。对室内的人,无论认识与否,都应主动打招呼。如果你带孩子或其他人来,要介绍给主人,并教孩子如何称呼。主人端上茶来,应从座位上欠身,双手捧接,并表示感谢。吸烟者应在主人敬烟或征得主人同意后,方可吸烟。和主人交谈时,应注意掌握时间。有要事必须与主人商量或请教时,应尽快表明来意,不要东拉西扯,浪费时间。

离开时要主动告别,如果主人出门相送,拜访人应请主人留步并道谢。热情说声“再见”。

待客之道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待客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对来访的客人,先要说好见面语。见熟悉的客人应先说:“欢迎,请进。”“稀客,稀客,哪阵风把您给吹来了?”“您真准时。”之后,要主动伸出手来同客人握手(如果对方是女性,应让对方先伸手)。进门后,要向同屋的其他人介绍客人,然后让客人坐下,客人未坐,主人不要先坐,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如果来的是陌生的客人,可以用提示性的语言“请问您是……”表示询问,让客人自我介绍,然后表示欢迎。请客人坐定后,不要急于询问客人来访的目的,而应等客人主动开口。待客人坐下后,应为其敬茶、递烟或端上其他食品。

上茶时,一般应用双手,一手执杯柄,一手托杯底。用手指捏住杯口边缘向客人敬茶,既不卫生,也不礼貌。

与客人交谈时,如果家人不便参与,则应尽量回避,如果没条件回避,就不要随便插话。交谈时,应专心致志,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者频频看表,更不可将客人撇在一边,只顾自己看电视或做家务。客人来访时,若恰逢你有急事要办,如果时间不长,则不妨向客人说明情况,让客人稍等片刻,并委托家中其他人作陪,或拿出一些报纸杂志给客人浏览。如无暇接待或要外出,可向客人致歉,另约时间。

有时客人带来礼物相赠,主人应做出反应,如表示谢意,或谢绝馈赠,也可相应地回赠些礼物。

客人要走时,主人应等客人起身后再相送。对于年长的客人、稀客等,主人应送至大门口,然后握手道别,目送客人离去。如果送至电梯口,则要等客人进入电梯,在电梯关门后再离开。

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学者在他的《读书录》中讲了许多接待宾朋的道理。有一点特别值得重视。他说:

“虚心接人,则于人无忤;自满者反是。”

这是把虚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真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关键。

化干戈为玉帛

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1767—1845年)曾经和一个叫本顿的人进行决斗。本顿一枪击中了杰克逊的左臂,子弹一直留在里面。20年后,到1832年医生取出子弹的时候,本顿已经成了杰克逊的热情支持者。杰克逊建议将子弹归还本顿,但本顿谢绝接受,说20年的保管期(按照美国法律的规定,遗失物或被抛弃物的追索时间为20年)已使产权发生了转移,子弹的所有权当属杰克逊了。而杰克逊说自从上次决斗到现在还只有19年,产权关系没有发生变化。本顿回答说:“鉴于你对子弹的特别照管,并且一直随身携带,因此,我可以放弃这一年。”

我们从安德鲁·杰克逊和本顿的交谈中,发现两人其实都没有把20年前的决斗,放在心上,这也使我们更容易理解他们决斗之后的20年中,为什么一个还是另一个的热情支持者。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难免会有些旧怨出现,这些旧怨可能会造成不愉快的人际关系,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上面的例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办法。

宽恕就是给别人机会,当然,也是给自己机会。“化干戈为玉帛”是化解矛盾的最佳方式,非常重要。生活在社会中,必然有矛盾和烦恼,如夫妻、邻里、同事间不和谐,均会使人出现负面情绪,甚至产生仇恨。在被别人曲解和伤害时,本能的反应就是报复。然而,报复虽然发泄怒气,减少心中的负荷而痛快一时,但会激化矛盾。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避免进入困境,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宽容,做到宽容大度,摒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

要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能逃避,老死不相往来。将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及无法解决的问题分别列出。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全力以赴去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先寻求支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凡事尽力而为必能得到对方的谅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