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基本功
1663800000030

第30章 文化与制度基本功(3)

另外,制定管理制度的主要依据有三个方面:

实际生产力水平。即要把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和条件作为制定管理制度最重要的依据。同时还应考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制定的管理制度要切合实际,即反映出生产过程的客观规律,又反映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包括工厂内部的和工厂外部的),(用制度加以肯定,让人们照着做;失败的教训(包括工厂内部的和外部的),用制度加以否定,禁止人们重蹈覆辙,保证事故不再重演。使制定的制度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的结晶。

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管理制度既反映生产过程的客观规律,又要适应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因此,制定管理制度,如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为依据,使制定的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方针、政策、法令、法规。

当然制定管理制度还应当遵守一定的程序。因为制定管理制可分为若干条,每一条可分为若干款。

分段标题,逐条叙述。这种结构形式一般在前面有一段导语,说明制定制度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等,然后分段逐条叙述。末段可附上实施说明。

开门见山,全篇列条。这种结构形式,从开篇到结尾都是条文。第一至二条为制定制度的目的、依据,末尾一至二条为实施说明,写明修改和解释权限、生效时间等,中间各条为具体内容。

只写编号,不列条款。这种结构形式与第三种形式相似,只是只写编号,不写条号。开篇可以写一段导语,也可以不写导语。结尾可以写实施说明,也可以不写实施说明。

第二是管理制度的撰写文字的要求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对从事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或工作有关的具体规定的文件,具有严肃的法规性质。生效后的制度必须严格遵照执行。所以撰写管理制度的各项条款,务必明确、具体、准确。具体文字撰写要求如下: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分门别类,一目了然。

前后连贯,逻辑严密,考虑全面,措施具体。

文字简练,应直截了当把意思表达清楚。行文应庄严,朴实无华,简明扼要。不宜使用描述、抒情之类的文字,也不宜乱用形容词和文言文。

措辞用语要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并应注意分寸。有关数据要经过反复调查核实。确定界限时用词更要准确,必要时可用括弧注明。

通俗易懂,不使用生癖文字,不使用转弯抹角的句式,尤其要避免使用让人捉摸不透的易产生歧义的词,不生造一些费解的缩略词语。

标点符号要应用准确,避免因标点符号不准确而影响文章的正确表达。

专题学习:企业管理制度的修定

企业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不断适应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及有关因素的变化而作出调整。

修订企业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第一,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与观念的更新。经营管理的新知识、新概念的提出,会给建立形成新的更有效的管理制度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框架。而新观念的确立则会广泛影响到具体管理行为规范。如:以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代替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必然引起人事管理职能的范围、内容、侧重点的变化。不仅原有的制度要调整,如人事考核与评价、工资奖酬、培训制度等,还会形成一些新制度,如工作轮换、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等。管理制度必须适应和体现经营观念。

第二,企业目标与战略的调整。当企业目标、战略调整、改变之后,原有的行为规范中可能有些会不适合甚至妨碍战略的实施。对这部分制度要修改或更新。

第三,企业内外的技术进步及经济或社会的创新。新工艺、新技术有的为企业发展新产品、新服务提供手段,有的如大量流水作业生产方式,混合流水生产技术等则形成新的资源转换方式;电子计算机等则直接为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手段。社会、经济方面的创新如分期付款也会使得营销、财务等管理制度变化。

第四,某方面的制度变化可能会带来管理制度体系的调整。

因为企业管理制度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彼此依存,相互影响与制约。

第五,影响企业经营观念和战略的其他因素也会通过观念、战略的调整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管理制度。

总之,企业管理制度要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进行修订、补充和创新。

企业管理制度修订的程序同其制定时一样,基本上应该遵循调查、分析、起草、讨论和反复修改、会签、审定、试行、正式执行这样一个程序。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起草修订稿时要特别慎重,尤其要考虑到,修改这一部分后,应与企业各方面的制度保持协调,不能顾此失彼。如果一种制度的修订,同其他制度的内容产生了矛盾,这种企业法规的矛盾势必带来企业管理混乱的恶果,这是在修订制度时要力求避免的。

正常情况下,企业管理制度一般可以在每年年末修订一次,企业在年终总结各方面工作时,同时也可对制度进行检查、总结和修订。每隔三年企业则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修订,时间一般也可以在年终结合企业的工作总结进行。

特殊情况下,企业可随时决定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基本功70

管理制度的误区

管理制度追求的是以合理的方式,以高效水平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管理制度出现问题会使企业本身不能良好运转。下面是几个常见的病例。

经营方针缺陷症经营方针是企业经营的大脑,很多企业业绩不良的原因就是“大脑”出了问题,但是即便有了理想的经营方针,但还要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经营方针、经营计划内容不切实际经营方针、计划没能让员工甚至主要干部理解报告传阅症报告,尤其是要求决策的报告,应由接收者判断批注所采用的对策。否则,就不算报告书而成了一种传阅文件了。对于企业经营的报告书,绝不能像传阅文件那样“走一遍”,不能因为其他人盖了章,自己也随随便便盖章了事。

报告书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地记录事实,并附加有关方面的意见。

制度形式化症企业管理制度一方面应当在经营环境,目标有所变化时,依据实际需要对制度加以修改。当然,有时候,过去的做法可能会更合理。另一方面,必须查证管理制度是否确实在运行。人们总会对按照制度工作感到不耐烦,这一点必须加以注意。制定的规范中应该有一种内部稽查的功能,以免大多数人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制度而各行其是。而在忽视了制度后只要没有出什么纰漏,也没有受到严格的稽查,那么以后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马虎起来,终于形成了习惯,最后,习惯就变成了自然。

那么,如何作到病症的调理呢,必须做到下面的工作:

证实经营方针与计划是否正确。

按照最高层的经营方针确定本部门业务相关的事项。

将各项目具体化。

目标必须明确化,为此更可能量化。

实施期限必须明确,为此要制作业务预定表。

应得到高层管理者的认可。

明确各项目实施的负责人。

确实地检查项目实施状况。

评估实施结果。

专题学习:这个报告制度有问题

有一家公司,是汽车配件的零售商。在同行一片萧条的情况下,该公司却一枝独秀,成绩扶摇直上。虽然作为零售公司,自己没有工厂,但他们可以将自己开发的商品委托给工厂伙伴制造,并向市场推出畅销商品。开发商品正是该公司的强项。

这一次要开发的是改善汽油燃烧效率的零件,经理预计在五年后可以使该商品达到公司销售额的25%,并成为公司的主力商品之一。在公司会议上,他用了几乎一天的时间,向员工说明他的经营计划。后来,公司的所有推销员都拿着这个新开发的商品一起向全国各地展开推销。

但是一个月以后,公司收到北部地区推销员寄来的“零售日报表”。该日报表经由股长一科长一经理而顺利呈到总经理面前来。总经理见表后大吃一惊,本以为可以成为公司拳头商品的该产品,被消费者指责为有严重问题,而这些指责均记载在日报表上。惊异之余,总经理问经理“这是怎么回事?”,之后经理又跑去科长那里,指责报表上的记载,问道:“科长,因为你盖了章,所以我也跟着盖了章,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评析:这个案例不仅反映出“他盖了章,所以我也盖”的问题,还反映出,日报表原是应紧急处理的事情,却被积压下来,经过好长时间才一层层传到高层。显然,这种报告制度有必要改善。比如,对于一些重要、紧急的报告,使用“红纸”报告书,可以不经中间管理层的层层审阅而直接呈报高层或直接相关部门。由此,在定型的“正规报告”基础上衍生出“重要报告”,可以分别给以不同对待。

专题学习:为什么还会出问题

T电缆厂的厂长接到警察局的电话

“贵公司最近是不是有产品被偷?”

厂长一口否定。因为工厂已确立了“内部稽查制度”,并严格注意“产品保管管理”。所以不可能会发生失窃,更何况,他们没有获得任何有关失窃的报告。

但警察却说:“我们所扣押的人说他手上的电线是从贵公司偷来的,人赃俱在。总之,还是请你们来一趟po”厂长到了警察局一看,不错!这些电线正是工厂的产品,而窃贼是厂子里的销货员。

该厂的提货程序如下:

①销货员开出售货传票以及出货请求单。

②出货请求单必须得到销售负责人盖章确认。

③仓库管理员见到盖有销售许可章的出货请求单后,亲自将产品交给销货员。

④交货给销售员时,仓库管理员开具“产品出货传票”(共四联)。其中给销售货员“交货单”和“领货收据”,另外是转交材料部门的“出货单”和仓库管理部门留存的“出货单副本”。

⑤销货员将产品交给买方,买方在“领货收据”上签章,销售员收回后转交会计部门。

如果严格按照这个程序,照理不应发生违法行为才对。但事实上承包人员并未严格照章办事。一般而言,销货员与仓库管理员交情很好,彼此都是酒肉朋友。

这样一来,当仓库管理员正巧很忙时,销货员常说:“喂!

你这么忙,我也很着急。我把出货的单放在这儿,东西我先拿走啦!”几次之后,如果不曾有什么差错,仓库管理员就会松懈下来。等到以后再遇到工作忙的时候,仓库管理员就会主动开口:

“对不起,我忙得很,你自己去拿吧。”终于发生了这种纰漏。

基本功71

管理制度的执行

企业制定的一套齐全、完善、协调的管理制度,是确保企业高效运行的基础。对一个企业来说,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搞好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提,但更重要的是付诸实施,严格执行。制度不执行,制定得再完善也是一纸空文。所以,管理制度执行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素质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包括六个步骤,即准备、实施、检查、反馈、考核、总结。

执行之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思想动员和落实要求两个方面。思想动员,主要应强调执行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执行后产生的效果。落实要求,主要是落实范围(在什么区域执行)、期限(执行时间)、负责者(谁来执行)。

准备好了就要付诸实施实施前要正确理解制度的内容,然后提出措施,认真贯彻。要注意观察实施过程中的状况,作好记录和数据收集与管理。

检查要到实地检查各项工作是否按制度要求执行其中哪些干对了?哪些干错了?哪些有效果,哪些没有效果?并找出异常情况和原因。

要检查实施效果,最终目的是否达到了。要用事实说话,不准凭印象办事。

抓好反馈工作这是一切经济系统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各种制度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到有关管理部门,经过分析整理从中找出规律,再作出新的规定,这样才能使制度不断完善。

进行考查审核即对所属职工在政治、技术、业务、管理方面进行考查与审核。

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技术业务水平和贡献大小等方面,而以贡献为主。企业领导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的考核标准由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制订,各企业可结合其具体情况加以修定和补充。考核有经常性考核和定期考核两种形式。经常性考核由企业有关部门将员工的工作成绩,技术业务水平等填写在登记表或登记卡上,作为考核的重要资料。定期考核主要采用考试或实际操作办法。例如,对技术人员一般可组织专业评议会,对经验总结或专题论文,组织技术鉴定;对技术工人可组织技术表演,进行基本操作技术(应会)和基本知识(应知)的考试等。通过对员工的技术和业务的考核,可以确切地掌握每一员工的技术和业务状况,作为编制员工培训计划,确定员工转正、定级、降级、提升和授予职称的重要依据。

总结根据检查考查的结果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形成标准化(制度化、规格化)。这样使下一次进行相同工作时,不必再重新讨论、研究和请示了,可直接按标准进行,防止问题再产生。对于没解决的问题,找出原因后放到下阶段修订中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