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1664400000037

第37章 富豪:恐龙(2)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展开的滑铁卢战役,不仅是拿破仑和威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也是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巨大赌博,赢家将获得空前的财富,输家将损失惨重。伦敦股票交易市场的空气紧张到了极点,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滑铁卢战役的最终结果。如果英国败了,英国公债(Consols)的价格将跌进深渊;如果英国胜了,英国公债将冲上云霄。

正当两支狭路相逢的大军进行着殊死战斗时,罗斯柴尔德的间谍们也在紧张地从两军内部收集着尽可能准确的各种战况进展的情报。更多的间谍们随时负责把最新战况转送到离战场最近的罗斯柴尔德情报中转站。到傍晚时分,拿破仑的败局已定,一个名叫罗斯伍兹的罗斯柴尔德快信传递员亲眼目睹了战况,他立刻骑快马奔向布鲁塞尔,然后转往奥斯坦德港。当罗斯伍兹跳上了一艘具有特别通行证的罗斯柴尔德快船时,已经是深夜时分。这时英吉利海峡风急浪高,在付了2000法郎的费用之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水手连夜帮他渡过了海峡。当他于6月19日清晨到达英国福克斯顿的岸边时,内森?罗斯柴尔德亲自等候在那里。内森快速打开信封,浏览了战报标题,然后策马直奔伦敦的股票交易所。

当内森快步进入股票交易所时,正在等待战报的焦急而激动的人群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内森那张毫无表情、高深莫测的脸。这时,内森放慢了脚步,走到自己的被称为“罗斯柴尔德支柱”的宝座上。此时他脸上的肌肉仿佛石雕一般没有丝毫情绪浮动。这时的交易大厅已经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喧嚣,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富贵荣辱寄托在内森的眼神上。稍事片刻,内森冲着环伺在身边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交易员们递了一个深邃的眼色,大家立即一声不响地冲向交易台,开始抛售英国公债。大厅里立时一阵骚动,有些人开始交头接耳,更多的人仍然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这时,相当于数十万美元的英国公债被猛然抛向市场,公债价格开始下滑,然后更大的抛单像海潮一般一波比一波猛烈,公债的价格开始崩溃。

这时的内森依然毫无表情地靠在他的宝座上。交易大厅里终于有人发出惊叫:“罗斯柴尔德知道了!”“罗斯柴尔德知道了!”“威灵顿战败了!”所有的人立刻像触电一般回过味来,抛售终于变成了恐慌。人在猛然失去理智的时候,跟随别人的行为成了一种自我强制性行为。每个人都想立刻抛掉手中已经毫无价值的英国公债,尽可能地留住一些所剩无几的财富。经过几个小时的狂抛,英国公债已成为一堆垃圾,票面价值仅剩下5%。

此时的内森像一开始一样,仍然是漠然地看着这一切。他的眼睛以一种不是经过长期训练绝不可能读懂的眼神轻微地闪动了一下,但这次的信号却完全不同。他身边的众多交易员立即扑向各自的交易台,开始买进市场上能见到的每一张英国公债。

这个消息比内森的情报晚了整整一天!而内森在这一天之内,狂赚了20倍的金钱,超过拿破仑和威灵顿在几十年战争中所得到的财富的总和!

滑铁卢一战使内森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从而主导了英国日后的公债发行,英格兰银行被内森所控制。英国的公债就是未来政府税收的凭证,英国人民向政府缴纳各种税赋的义务,变成了罗斯柴尔德银行向全民变相征税。英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是靠发行公债来筹集的,换句话说,英国政府因为没有货币发行权而必须向私人银行借钱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息都是以金币结算。当内森手里攥着具有压倒性优势数量的英国公债的时候,他实际上操控着公债的价格,左右着整个英国的货币供应量,英国的经济命脉被紧紧地捏在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手中。

对法王路易十八的控制亦如出一辙,先散布不利谣言,使法币大跌。法王不得不向罗氏银行借贷,由此控制了法国金融。而德国是这个家族的发源地,他们的银行及其代理亦将德国金融操控在手。从19世纪开始,罗氏家族便成为欧洲金融幕后的最大黑手之一。

维持家族传统

尽管罗斯查尔德家族拥有巨大的财富,并跻身欧美上流社会,但他们始终坚持着犹太人的传统。他们把维护犹太人利益看得和赚钱同样重要。

罗斯查尔德家族的大多数人都坚持族内通婚。一百多年里,家族内部通婚18次,其中16次是在堂兄妹之间,以防止财富的稀释和外流。

罗斯查尔德家族下属的公司企业都按犹太教安息日的规矩,在星期六休息,不做任何生意。1820年,纳森曾宣布不同任何一个拒绝给犹太人公民权的德国城市做生意。1850年,当卡尔借钱给罗马教皇时,向教廷提出要求拆除罗马的犹太隔都。19世纪,伦敦的罗斯查尔德银行曾因为沙皇政府迫害和虐待俄国犹太人而拒绝向其提供贷款。

1858年,列昂内尔成为英国下议院议员。他拒绝以基督教徒的方式,而要求按照犹太教方式用手按《希伯来圣经》、头戴犹太帽子举行宣誓。上议院的贵族开始表示反对,但迫于罗斯查尔德家族庞大的经济控制能力,最终同意了列昂内尔的要求。这在以基督教为国教的英国实在是不同寻常,是长期受歧视的犹太人的一个胜利。二十七年后,列昂内尔的儿子纳森尼尔成为英国第一位犹裔贵族和上院议员,他同样也是用他父亲的犹太方式宣誓。

罗斯查尔德家族还积极参加犹太人的各种活动,给犹太人的慈善事业以巨大的帮助。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罗斯查尔德家族的贡献最大。它在法国的成员爱德华·罗斯查尔德男爵(1845-1934年)20世纪初向巴勒斯坦的早期犹太移民提供了约600万美元的资金,帮助移民们购买土地和生产设备,定居生存。伦敦的沃尔特·罗斯查尔德(1868-1937年)曾任英国犹太复国主义主席。正是他,与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魏兹曼一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积极活动,最终使英国政府以外交大臣贝尔福致沃尔特·罗斯查尔德勋爵一封信的形式,发表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最后导致了以色列国的建立。

总之,罗斯查尔德家族是一个典型的犹太家族。列昂内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概可以反映和代表这个家族所有成员的思想:“我有两大荣誉:第一,我是罗斯查尔德家族的一员;第二,我是一个犹太人。”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兴起,充分体现了犹太人的营财之道和民族特性。在200多年的辉煌历程中,家族始终保持着不竭的创造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其家族虽然支脉庞大,但却一直保持着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力量。

他们以独特的犹太行为处世方式,在异国的大地上大放光彩,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富翁,对欧洲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罗斯查尔德家族的故事还被搬上了银幕和舞台。1934年好莱坞电影《罗斯查尔德之家》(TheHouseofRothschild),以梅耶的生平为故事的主线。这部电影的若干片段上了纳粹的反犹宣传《外部的犹太人》。百老汇音乐剧《罗斯查尔德家族》(TheRothschilds),还获得过1971年托尼奖的提名。

延伸阅读:梅耶·罗斯查尔德的遗嘱

老梅耶·罗斯查尔德曾在临终之际,将子女召集起来,要求他们紧密团结,共同努力,将家族所创建的银行和各项产业经营好。他还向自己的五个儿子背诵了斯基泰部落酋长临终前的圣咏:酋长把儿子们叫到跟前,给他们一束绑得很结实的箭,让他们折断,结果儿子中谁也没有力气办到。然后,他把这束箭拆开,向他们展示一支支的折断箭杆是多么的容易。梅耶向儿子们说道:“只要你们团结一致,你们就所向无敌;你们分手的那一天,将是你们失去繁荣的开始。”

梅耶·罗斯查尔德在1812年去世之前,立下了森严的遗嘱:

(1)所有的家族银行中的要职必须由家族内部人员担任,绝不用外人。只有男性家族人员能够参与家族商业活动。

(2)家族通婚只能在表亲之间进行,防止财富稀释和外流。(这一规定在前期被严格执行,后来放宽到可以与其他犹太银行家族通婚。)

(3)绝对不准对外公布财产情况。

(4)在财产继承上,绝对不准律师介入。

(5)每家的长子作为各家首领,只有家族一致同意,才能另选次子接班。

任何违反遗嘱的人,将失去一切财产继承权。

事实证明,梅耶·罗斯查尔德的五个儿子没有忘记父亲在临终前的遗训。

五兄弟虽然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发展,但他们都始终牢记着父亲弥留之际的忠告:“和睦共事,忠于家族利益。”他们虽身隔千山万水,却超乎寻常地团结,相互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隔几年他们便聚会一次,共同对家族大事做出决策,或是商议开拓新的投资领域。一旦遇到经营上的问题,也总是共同决定,平均分配利润。他们选择了捆绑在一起的五只箭作为他们徽章上的图案。时至今日,当我们登陆罗斯查尔德银行的网站时,依然能够在首页上清楚地看到这个象征家族团结的五只箭图案。

罗斯柴尔德家族通过家族内部通婚严格防止财富稀释和外流。在100多年里,家族内部通婚18次,其中16次是在第一表亲(堂兄妹)之间。

严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钟表一般精确的协调,永远早于市场的信息获取,彻头彻尾的冷酷理智,永无止境的金权欲望,以及基于这一切的对金钱和财富的深刻洞察和天才的预见力,使得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两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战争的残酷旋涡中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金融帝国。

约翰·戴·洛克菲勒——白手起家的“大蟒蛇”

约翰·戴·洛克菲勒是美国的第一个亿万富翁,也是现代商业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一方面,他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在巅峰时期曾垄断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是美国历史上声名狼藉但同时也是最强大的公司。他的名字同义于财富,他的家族以及家族历代所领导的财团在美国工业、商业、金融业以及政治领域都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另一方面,洛克菲勒笃信基督教,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秉承“在全世界造福人类”的宗旨,捐款总额高达5亿美元。

这种看似相互冲突的精神状态,使洛克菲勒的创业史在美国早期富豪中颇具代表性:异常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凭借独有的魄力和手段,一步步建立起庞大商业帝国。洛克菲勒说:“如果把我剥得一文不名丢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驼队经过——我就可以重建整个王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839年7月8日深夜,纽约州,僻静小镇里奇福德。

简陋的木房子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个婴儿就是后来影响整个世界而被众多美国人所称呼的“大蟒蛇”——约翰·戴·洛克菲勒。

约翰·戴·洛克菲勒祖籍法国南部,祖父是哈格诺宗教改革派激进分子。为了躲避政治迫害,曾逃往莱茵河畔安家,后来移民到北美新大陆,落户纽约州。约翰·洛克菲勒三岁时全家搬迁到摩拉维亚城,后来其父威廉·爱夫里·洛克菲勒又于1853年将家安置在离克利夫兰市只有十几英里的小镇斯特朗斯维尔。

威廉·洛克菲勒十分好酒,生活不太安分,曾经因涉嫌施暴家里的女佣而被法庭起诉过。他也没有正经生意可做,偶尔贩卖一些木材、毛皮、盐等杂货。为了养家糊口,威廉经常撇下妻儿到外地经商或四处游荡、行医行骗,而且一出去,常常几个月才回家一趟。

由于父亲不安分的个性,同时也受到北美当时所处的大时代的影响,约翰·戴·洛克菲勒一家几乎没有过几年安定的生活,总是怀揣梦想,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以寻找他们理想的生活。这种漂泊的经历让年少的约翰·戴·洛克菲勒见多识广,早早地就领略到了生活的真面目。同时,作为长子,父亲的离家外出使得约翰·戴·洛克菲勒得到母亲的特别信任,他的个性也因此得以自由发挥。他主动承担起一个成年男人的角色。他小小年纪已经将家里的事务看成是自己的责任,经常对弟弟妹妹发号施令,要求他们听从他的指挥。这种经历成为他日后成功的保证,而且也养成了他终身难以改变的习惯,总是不自觉的把自己视作一个救星,专门处理那些别人对付不了的难题。

洛克菲勒在课余时间砍柴、购物、挤牛奶、整理菜园,同时,作为家里的男子汉,他还承担着另一个角色,那就是管理家里的开销。他尽职尽责,精打细算,将家里的收支安排得井井有条。这种家庭的影响使他具有了一般孩子所不具有的才能与天赋。

九十多岁的约翰·戴·洛克菲勒在回忆自己的这段生活时曾说:“我在十岁时就学会了尽我所能地多干活。”

虽然家庭贫寒,虽然很早就开始劳动,但约翰·戴·洛克菲勒丝毫不以过苦日子为耻。相反地,他认为正是这种早年的生活给了他别人所没有经历过的磨难,使他懂得要想过好日子,就要自己去创业。而且,这种很早就开始的生活磨难,使他形成了坚忍不拔的性格,能够对日后所遇到的各种风险与困难泰然处之。

第一笔生意从七岁开始

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是各种经济活动极为活跃的时期,全世界的淘金者都怀揣梦想,从世界各地赶往这里。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地开遍了美国各处,每天各种各样的船只在运河和五大湖里穿梭往来,铁路和电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很快将全国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市场。

对于大时代所发生的一切,年纪尚幼的洛克菲勒当然不明就里。但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被那个淘金时代的习气所感染。在他七岁时,洛克菲勒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笔生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洛克菲勒在树林里发现了火鸡窝。于是他每天一大早就跑到林子里,等大火鸡暂时离开窝巢,他就轻轻跑过去,抱着小火鸡就跑。洛克菲勒偷来小火鸡之后并没有马上卖掉,而是把它们养在自己的房间里,细心照料。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的火鸡群竟然慢慢扩大了。到了感恩节,他把已经长大的火鸡卖给附近村子里的农民,约翰第一次感受到了赚钱的快乐。

这次成功的经历让洛克菲勒深受鼓舞,直到他年老成为一个让世人又爱又恨的金融寡头之后,他还时常回忆起这最初的成功。他说:“在那些日子里,我一看到那群火鸡就非常高兴,从不放过观察他们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