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后宫妃嫔等级制度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王朝中,有一个逐步成熟的封建官场等级制度一直运行着。同样,在不同的皇帝后官,一个同样等级清晰的后宫女人等级制度也在悄然地运行着。
夏殷以前,中国后妃制度比较简单,文字记述也很模糊,将天子的配偶统称为妃。如黄帝有四妃,帝喾有四妃。正嫡叫元妃,其他的都称为次妃。
周代天子开始立后,正嫡便叫王后。《周礼》规定:天子立一后,三夫人(正一品),九嫔(正二品),二十七世妇(正三品至五品),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共121人五者相参,以定尊卑。与外朝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相对应。“六宫”即前一宫,后五官。“后五宫”指后一官、三夫人一官、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后正位宫闱,体同天王;夫人坐论妇礼(啥事也不干,只陪伴国王);九嫔掌教四德(负责处理皇宫事务);世妇主丧、祭、宾客(主持祭典和招待入官朝觐的贵妇);女御序王燕寝(负责安排嫔妃们依次陪侍国王过夜)。
到了公元前3世纪的秦王朝,花样翻新:超级为“皇后”,第一级为“夫人”,第二级为“美人”,第三级为“良人”,第四级为“八子”,第五级为“七子”,第六级为“长使”,第七级为“少使”,但史书上没有记载她们的职务是什么。
汉帝国后妃制度继承秦制,并明确规定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母亲称皇太后,中国后妃制度的母后称号就此确定,历代相沿。公元前2世纪70年代,西汉王朝第七任皇帝刘彻,对此再度进行改组。于是,大批美丽的词藻洋溢纸上,他把皇宫里排山倒海的美女分为十级——超级为“皇后”,位比皇帝,爵比皇帝;第一级为“婕妤”,位比宰相,爵比亲王;第二级为“娌娥”,位比上卿,爵比列侯;第三级为“傛华”,位比中二千石(副宰相),爵比关中侯;第四级为“充依”,位比真二千石(部长),爵比大上造(文官最高级,一品);第五级为“美人”,位比二千石(州长),爵比少上造(文官第二级,二品);第六级为“良人”,位比千石(州长级),爵比中更(文官第三级,三品);第七级为“八子”,位比千石(州长级),爵出左更(文官第四级,四品);第八级为“七子”,位比八百石(副州长),爵比右庶长(文官第五级,五品);第九级为“长使”,位比八百石(副州长级),爵比左庶长(文官第六级,六品);第十级为“少使”,位比六百石(县长),爵比五大夫(文官第七级,七品)。
上述的十级编制,维持了七十年,到了公元前5世纪50年代,第十一任皇帝刘奭在位,他觉得十级编制还不够,于是扩大为十五级,在最末两级之内,再分为若干级——超级为“皇后”,跟老祖宗时代一样,位比皇帝,爵比皇帝;第一级为“昭仪”,位比宰相,爵比亲王(新设的最高位号头衔,原“夫人”取消);第二级为“婕好”,位比上卿,爵比列侯(原是第一级,在新编制中,降为第二级);第三级为“娙娥”,位比中二千石,爵比关内侯(原是第二级,在新编制中,降为第三级);第四级为“俗华”,位比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原是第三级,新编制中,降为第四级);第五级为“充依”,位比二千万,爵比少上造(原是第四级,在新编制中,降为第五级);第六级为“美人”,位比千石,势比中更(原是第五级,在新编制中,降为第六级);第七级为“良人”,位比千万,爵出左更(原是第六级,在新编制中,降为第七级);第八级为“八子”,位比八百石,爵比右庶长(原是第七级,在新编制中,降为第八级);第九级为“七子”,位比八百石,爵比左庶长(原是第八级,在新编制中,降为第九级);第十级为“长使”,位比六百石,爵比五大夫(原是第九级,在新编制中降为第十级);第十一级为“少使”,位比四百石,爵比公乘(原是第十级,在新编制中,降为第十一级。“公乘”,文官制度最末一级);第十二级为“五官”,位比三百石(“五官”,雇员阶层最高一级,年薪只三百石,微不足道,十二级以下,是刘爽新发明的,但只算雇员阶层,已没有爵位可比。好像少尉以下,便不能算军官,只能算士官矣。);第十三级为“顾常”,位比二百石(雇员阶层第二级,更微不足道);第十四级的名堂颇多,级内再分六等: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娣”“夜者”,位比百石;第十五级也有两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位比斗食(这是小老婆群最低一级,只不过比普通宫女稍有不同。例如《红楼梦》里的平儿小姐,说她是丫头吧,她却有小老婆名份,有丫头服侍她,还可管丫头;说她是正式小老婆吧,她却是个丫头,跟丫头拿一样的钱)。
曹魏时出于文学的浪漫和对雅号的喜好,嫔妃又被分成十二等: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俗华、美人、良人。
魏太祖建国,皇后之下分后妃五等:夫人、昭仪、婕妤、俗华、美人;魏文帝增五等: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魏明帝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剃除顺成。太和时,魏明帝诏复夫人之制,位在淑妃之上,夫人以下爵凡十二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同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同御史大夫,爵比县令;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婕好视中二千石;俗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俸;良人视千石俸。
晋时在皇后之下,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比三公;又设淑妃、淑嫒、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傛华、充华九嫔,位比九卿;在九嫔下设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位比千石以下官员。
北朝承魏晋制度,略有增减。“道武追尊祖妣,皆从帝谥为皇后。始立中官。
余皆或称夫人,多少无限,然皆有品次。太武稍增左右昭仪及贵人、淑房等。后庭渐多矣。又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乎铸金人,以成者为吉,又则不得古也”。
北魏孝文帝改定内官:左右昭仪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来又置女职,以典内事: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太监、女侍中三宫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宫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表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南朝宋在晋制上有增有删,至宋明帝时规定:以贵嫔、贵妃、贵姬为三夫人;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以婕妤、俗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另设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设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傛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建元三年,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子宫置内职,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南朝梁、陈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傛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三职。
北周宣帝自称为天元皇帝,皇太后便被尊为天元皇太后,又设正阳宫皇后、天皇太后、天皇后、天右皇后、天左皇后,后宫制度至此全乱了。大象二年二月,改制诏为天制,敕为天敕。颂令:尊天元皇后为天无皇太后,天皇太后李氏为天元圣皇太后,天元皇后杨氏为天元大皇后,天皇后朱氏为天大皇后,天右皇后元氏为天右大皇后,天左皇后陈氏为天左大皇后,正阳官皇后称皇后。
隋文帝杨坚得天下后,鉴于前朝的积弊,一一加以革新。后宫中也一改旧制,只设皇后正位宫闱。开皇二年,吩咐依照《周礼》著内官程式,省减后宫人数,规定嫔3人,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9人,负责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38人,主管女工丝台,视正七品。
隋炀帝时,后妃、嫔没有专职,“唯端容丽饰,陪从燕游而已”。炀帝醉心此事,自制嘉名,以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品第一;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品第二;婕妤12人,品第三;美人、才人15人,品第四;为二十七世妇,宝林24人,品第五;御女24人,品第六;采女37人,品第七,为御妻。总计120人。另有承衣刀人等,“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唐代皇后以下,设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嫒、充仪、充容、充媛;二十六世妇:婕好、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宝林、御女、采女各26人。
唐王朝宫廷初期:第一级惠妃,第二级淑妃,第三级德妃,第四级贤妃,位比亲王;第五级昭仪,第六级昭容,第七级昭媛,第八级修仪,第九级修容,第十级修嫒,第十一级充仪,第十二级充容,第十三级充嫒,位比宰相;第十四级婕好,位比部长;第十五级美人,位比省长;第十六级才人,位比厅长;第十七级宝林,位比郡长(太守、知府);第十九级采女,位比县长。
唐开元时期,以皇后以下设四夫人不合旧制,“乃置惠、丽、华三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官、尚仪、尚服各二”。
唐明皇李隆基时,第一级贵妃,位比亲王,第二级惠妃,第三级丽妃,第四级华妃,位比宰相;第五级芳仪,第六级芬仪,第七级微仪,第八级昭仪,第九级修仪,第十级充仪,位比部长;第十一级美人,位比省长;第十二级才人,位比厅长;第十二级尚官,第十三级尚仪,第十四级尚服,位比郡长(太守、知府)。
两宋嫔御的名号没有准则,比较杂乱。大致地说,初入官时,女子的名号有:侍御、红霞帔;再进一步,封君,封夫人。南宋改君为夫人,君和夫人在人数和郡名上没有一定。夫人以后,再进便是才人、美人、婕好,然后进为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再进为妃一级: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宋后官的显著特色是无定位,由初级开始,随宠遇增长,不断晋级。
辽代皇后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之间没有什么等级差别。元代除了皇后和各妃这两个称谓,后宫中再没有别的名号。金代则复杂和完善一些。
金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金代明确规定,选后不取自庶族。金创国之初,后官嫔妃没有名号。到金熙宗时,始有贵妃、贤妃、德妃之称。海陵王执政时,后宫寝多,宠妃有12位: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年间,后官简少。金章宗明昌时期,后宫规制大备。
金代后宫仿照汉制定了一套嫔御制度,明文确定:皇后下设贵妃、贤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汉三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汉九嫔;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同汉二十七世妇;宝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同汉八十一御妻。另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都不得是后官内官。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后宫除了正皇后以外,不无所谓的第二皇后、第三皇后,只要皇上高兴,设多少皇后都行。
明代的后官宫女很多。宫女被皇帝御幸以后,便获得妃的名号,进入了皇帝嫔妃的行列。但明代后官除了皇后的称谓,只有妃这一级,没有嫔。妃有贵妃、淑妃、宁妃、贤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其中贵妃在妃这一级中地位最高。
清太祖初起时,官闱未有位号,俗称妃为“福晋”。到了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确定了后官号位定制: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官,太妃、太嫔随住;皇后坐镇中官,主持后宫事务: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十二官;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各宫。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三宫六院嫔妃有多少
帝王是一个特殊的阶层,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仅理所当然实行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天下美女人宫侍奉自己一个人。关于帝王妃嫔制度始于何时,难以确考,而帝王妃嫔的数量、名号、等级制度,历朝历代也各不相同。所谓“三官六院七十二妃”只是民间一种大概的说法,与实际的后官体制并不符合。
《史记·五帝本纪》以及《烈女传》等典籍记载,帝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一并嫁给了帝舜,姊妹共事一夫,这大概是见诸文献的最早的君王的“一夫多妻制”。而根据郑玄所注《札记·檀弓》,帝喾、帝尧都是四妃,帝舜有三夫人。
据《通典》记载,“天子娶十二女即夏制也”。“殷人又增以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也就是说,夏王的后妃有12人,殷商王的后妃有39人。后妃制度真正发轫于西周时期,明确天子的后妃是121人。《礼记·昏义》云:“古者天子后立六官,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在后宫内,王后为六宫之主,妃嫔的地位据说与西周的官爵等级是相对应的。“三夫人”位同三公、诸侯,“九嫔”如同九卿,“世妇”如同大夫,“御妻”如同士。虽然很多学者认为,这些记载不无附会或者带有理想色彩,但是《周礼》《礼记》的记载确实对后世的后妃制度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侍妾人数已达数百人。《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管子·小匡》篇说齐襄公“唯女是崇,九妃六嫔,陈妾数千”。这数千人大概包括了宫中女乐和宫女。
秦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始皇称帝后,在后宫建立了由皇太后、皇后、夫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构成的后妃体制。秦始皇后官规模如何,史书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秦始皇在咸阳先后建成宫殿270余座,沿泾、渭两河岸边东西绵延400余里,官室的规模如此庞大,居于宫中的人数之众也就可想而知了。唐代文人杜牧的《阿房官赋》从文学的角度描写了秦始皇后妃之众,“朝歌夜弦,为秦官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另外,“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36年,有的宫人竟然始终没有轮上见皇帝一面。《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三辅旧事》:“……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后官列女万余人……”
看来,秦始皇的后官人数已经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数千人上升到万余人。
西汉王朝建立后,不仅“采选”制度渐渐形成,而且妃嫔等级制度也逐步确立。据《汉书》卷97上,《外戚传序》及颜师古注,汉初“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承秦制,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武帝的时候设置了婕妤、娌娥、傛华、充依,元帝加昭仪,于是在“位同至尊”的皇后以下,妃嫔就分为了14个等级:昭仪、婕妤、娙娥、俗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这II个等级是有爵位的,并与朝廷的爵位、官职、俸禄挂钩;第十二等级是“五官”,第十三等级是“顺常”,都没有爵位,俸禄分别是三百石和二百石:第十四等级也无爵位,俸禄只有百石,名号有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等。此外还有每年采选人官未能进入上述等级的普通宫女,她们没有封号,也称“斗食”“有秩”,人数众多。
王莽的新朝虽然短命,但期间后宫人数也不少。《后汉书》卷41《刘玄传》:
“王莽败,唯未央宫被焚而已,其余官馆一无所毁,宫女数千,备列后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