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经(白话全译)
1665800000042

第42章 大器晚成

原典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资质上乘的人一听说道,就去努力实践;资质一般的人听说了道,时记时忘,将信将疑;资质较差的人听说了道,大笑不已。不被这种人嘲笑,就不足以称为道了。所以立言的人曾说: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洁白好似黑垢;广大的德好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似污浊。最方整的东西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往往最晚完成,最大的声音几乎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状。大道总是潜隐不露,没有名称。只有大道善于帮助一切成事。

名家注解河上公:上士闻道,自勤苦竭力而行之。中士闻道,治身以长存,治国以太平,欣然而存之。退见财色荣誉,惑于情欲,而复亡之也。下士贪狠多欲,见道柔弱,谓恐惧;见道质朴,谓之鄙陋,故大笑之。

朱元璋:君子与小人论道,小人若迷途者,与行道难甚。道本先天地之气,人何见而不见,如善贷且成,当哉!失道之理,无所不益,万物赖此而生,岂不借资与人物焉?

王弼:凡此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则为大象,而大象无形;在音则为大音,而大音希声。物以之成,而不见其成形,故隐而无名也。

经典解读这一章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表明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揭示了事物相反相成的发展变化规律。

在这里,老子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闻道”的态度: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漠不动心、将信将疑,下士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明“下士”只见现象不见本质还要抓住一些表面现象来嘲笑,但道是不怕浅薄之人嘲笑的。

“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成其为“道”了。

明白大道的人好像是糊涂的,进入大道的人好似在退步,走在平坦大道上却好像走在那崎岖小路上。可他们是真正具备“道”的德性的人,他们不会因别人的误解而改变什么。

“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道的形象或性质。最后,又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

总之,本章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是极富智慧的。

智慧典例

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老子说,大器晚成。意思是,最大的器物往往最晚做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最大的器物,需要更多的工夫去打磨。

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是这个道理。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积累,才能把事情办好。你看姜子牙年过古稀才出道,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开创了周朝八百余年的基业,因德高望重而被尊为太公,成为齐国的国主。

“大器晚成”这个词,一般都是用来形容成名比较晚的人。但它有着更深层的涵义,即要做成大事情,没那么简单,不会是一帆风顺,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位苏老泉,就是“三苏”之首的苏洵。他字明允,号老泉,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是大文豪苏轼与苏辙的父亲。

大器晚成的苏洵年轻的时候,苏洵豪放不羁,喜好游历。19岁时,他与眉州的名门闺秀程氏结婚。27岁时,他已经是一女两子的父亲了,当时苏轼3岁,苏辙1岁。他对夫人说:“尽管我已到了中年,如果要读书,还是可以成才的。”

从此以后,苏洵开始刻苦攻读,但屡考不中,他自觉不该为应试而读书,愤而烧去平日所为文章数百篇,关门读书五六年,并将研究所得撰写为文。后来,他不仅精通“六经”百家之说,而且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此外,苏洵对苏轼、苏辙的教育也竭尽全力,希望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和抱负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现。他在《名二子说》中鼓励儿子要像“轼”一样,登高望远,积极上进,又要像“辙”一样为人忠厚,处事稳妥,要做到养气为文,治所养心。

后来,苏洵与二子一同进京应试。他将自己所著的《几策》、《权书》、《衡论》共22篇政论文章呈给欧阳修。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之后,苏轼、苏辙同时考中进士,苏门三士,名动京师。许多文人学士都争相传诵和模仿他们的文章,时文为之一变。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在其家乡四川眉山建了一座“三苏祠”。

苏洵在57岁时去世。对苏洵的不幸早逝,上至天子宰臣,下至山野之士都非常惋惜,认为他不仅是“一时之杰”,也是“百世之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传为文学史上的一大美谈!

与达?芬奇、莫扎特等少年得志的奇才们相比,爱因斯坦也是大器晚成型的。

从小开始,家人就鼓励爱因斯坦发展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因此,从儿童到青年,爱因斯坦一直兴趣广泛,还曾研究过宗教学和伦理学,但他当时并不痴迷于科学。

12岁时,爱因斯坦开始拉小提琴,这成为他贯穿一生的兴趣。16岁时,父母就让他参加高考,不幸的是他没考上,但他并未就此沮丧。一年后,他进入了苏黎世联邦工艺研究所。

爱因斯坦的天赋,并没有在正统教育中体现出来。从苏黎世联邦工艺研究所毕业后,爱因斯坦做过各种不同的工作,包括临时教师、家长协会办事员等。直到30多岁,他的思想和创造力,才通过学术界逐渐被大众发现和认可。

我国著名演员张国立也是大器晚成。他在陕西长大,16岁去修铁路,后来成了工地宣传队的报幕员,并很快调进铁路二局文工团。他1983年就开始演电视剧,1984年就涉足影坛,但直到10多年后,才在影视界成名。1996年,他在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饰乾隆皇帝,引起观众强烈反响。后来,他又出演过《慈禧西行》、《康熙微服私访记》和《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多部广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目,现在已经是影视界的大腕了。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们要做的就是“十年磨一剑”,努力进取,然后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