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情好病就少
1667900000002

第2章 百病源于心(1)

——养身先养心

中医认为:百病源于心,万病源于气。人的身与心历来是相互关连的,有时情绪上一点涟漪,内部却在翻江倒海,惊惶失措,在身体上引起很大的变化。五脏六腑所受的损伤也大多是源于心情的变化。因此,要想身体健康,就要确保心态良好。

◎气出来的糖尿病

糖尿病也能“气”出来?说起来有人可能不信,但是有研究发现,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元凶”。在目前已知的引起糖尿病的基本原因有两条:第一是遗传因素,第二是后天环境因素。而诱发糖尿病的后天环境因素除了包括热量摄取过多、活动量下降、肥胖、吸烟外,还包括心理压力过大等等。

典型案例

张大妈近一年来因为女儿的婚姻问题,经常与女儿吵架。多次吵架后,张大妈虽然心情不好,但胃口非但没有变坏,反而大得惊人,并且伴有多饮、多尿。张大妈觉得有点不对劲,到医院就诊,检查结果诊断张大妈患有2型糖尿病。张大妈纳闷不解,原来好好的,怎么和女儿吵架生完气就患了糖尿病?医生告诉张大妈,老年人因内分泌功能减退,胰岛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功能下降,加上不良情绪的影响就极易诱发糖尿病。张大妈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好心态,并注意控制饮食,没多久就将病情控制在良好的状态。

心灵解析

目前,糖尿病最主要的三大致病外因是肥胖、活动少和精神高度紧张。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不良情绪也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致病因素。也就是说,生气也能“气”出糖尿病来。

情绪创伤可诱发和加重糖尿病

1.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变化

精神紧张,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而分泌大量的拮抗胰岛素的应激激素,使血糖不易控制,也加重心血管与神经系统的负担。

2.神经系统的直接作用

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血糖升高。

3.免疫功能下降

在应激环境下,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从而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情绪时,会抑制胰岛素分泌,长期受不良情绪影响,会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最终被固定,进而导致糖尿病。

预防是重要手段

在目前的医学范围内,糖尿病还是一种无法根治的疾病,因此,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是最为重要的。不良情绪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主要限于中老年人,该年龄段的人内分泌功能减退,胰岛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功能下降,是不良心理导致发生糖尿病的原因。因此,作为糖尿病的易感人群——中老年人,应当认识到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危害,把控制不良情绪,作为预防糖尿病和其它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日常生活中,要尽量保持心情开朗,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和盛怒,这是保证血糖稳定、避免患上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专家建议

糖尿病是现代生活中的常发病,其发生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目前还没有找到可以根治糖尿病的方法,这使得糖尿病患者因此产生了众多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降低其发病率,所以对疾病的预防尤为重要。而最好的方式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抵抗疾病的侵袭。在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健康的情趣

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乐以忘忧。积极良好的心态是最好的补品。

2.正确对待疾病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要生病,对疾病的态度要采取“既来之,则安之;无病防病,有病早治”的态度。而不能有“没有病,怕有病;有了病,怕治不好;治好了,怕再犯”的思想。这样东怕西怕,无穷无尽,会把自己拖垮。正视现实,学习糖尿病知识,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恐惧,“擦亮眼睛”,筛选正确的诊疗信息,避免上当受骗。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才是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3.依靠团队,互帮互爱

参加各大医院和糖尿病协会组织的正规的糖尿病患者俱乐部或类似组织,以获得正确的指导和病友间的交流与支持。积极参与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学,艺术及体育活动,有利于消除精神紧张,培养良好的情绪。

4.参加促进身心健康的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是综合性的,同时与生活方式、行为及社会心理关系密切,病程呈渐进性。所以,糖尿病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其中教育是基础,需要医护人员、家人、朋友、患者以及社会共同配合,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来帮助病友保持良好的心态,控制代谢紊乱。

5.定期就诊对于糖尿病患者非常必要

定期到专科医生就诊咨询,不仅仅是取药,而是根据身体情况和病程,由专科医生选择性地做相关的检查,及时地调整治疗,解除病痛。不良的情绪常常和身体的不适相伴随。

健康提示

不是所有人都会因不良情绪诱发糖尿病,也不是一般的不良情绪就能导致糖尿病,只有这种情绪反复刺激、持久作用于机体时,才有可能诱发糖尿病。同样的道理,紧张、焦虑、发怒、恐惧、孤独、绝望等不良情绪,也会使糖尿病人病情反复或加重。因此,当我们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时,应积极寻找排解不良情绪的方式或及时找心理医生就诊,以免诱发糖尿病。而已患病的糖尿病人更要放宽心境,避免心情不好而加重病情。

◎压力太大会打嗝

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过打嗝的经历,大人打嗝,小孩打嗝,甚至还在母腹内的胎儿也会打嗝。更有趣的是,小狗小猫也会打嗝。通常情况下,打嗝只是一时性的症状,大都会在一段时间内自然消失。人们根本不会觉得有什么不适,但是连续不停地打嗝,就得引起注意了。轻者影响睡眠、吃饭、工作,重的则可能使心肺原有的疾病加重,或引起食管黏膜撕裂而致消化道出血。

典型案例

在天津市某公司上班的小李只要一坐下就开始不停地打嗝,刚开始他误以为是肠胃有病,但服用多种胃肠药后都不见好转。后来,经医生询问,才知道他所在公司竞争压力很大,而他又是刚毕业,担心自己胜任不了这份工作,每天都皱着眉头紧张工作,所以医生诊断,他是由于缺乏自信心又太过忧虑,患上了情绪诱发病。医生说,小李打嗝并非是因胃部的嗳气,而是由于情绪经常焦虑、工作压力大才引起的,只要学着乐观自信,打嗝现象会慢慢消失的。

心灵解析

在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打嗝是因为吃得太多的缘故,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不文雅的表现。而实际上,当人们受到寒冷刺激、吃得过饱、吃饭过快、吃进干硬食物,以及在烦恼或者巨大压力之下,都有可能出现暂时性的打嗝,医学上称之为“呃逆”。很少有人会将打嗝看作是一种疾病的表现,更难以想象打嗝有可能是情绪不良造成的结果。

情绪不良与打嗝的关系

当一个人处于精神压力大的状态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就会增加。结果,就会像鱼那样机械地用嘴吸进很多空气,引起打嗝。

原来,在我们的胸腔和腹腔之间,有一个帽子形状的厚厚肌肉膜,称为膈肌,它将胸腔和腹腔分隔开。和身体其他器官一样,膈肌也有神经分布和血液供应。当引起打嗝的诱因刺激,如情绪激动,传导给大脑以后,大脑就会发出指令,使膈肌出现阵发性和痉挛性收缩,致使我们开始打嗝。

专家建议

我们通常说的打嗝绝大多数时候是胃部的情绪性肌肉反应。治疗打嗝,首先要找出引起打嗝的原发问题,其次才是对症治疗。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好我们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下面是一些简便而且实用的方法,能够阻断神经反射而使打嗝中止。

1.当打嗝时,不要时刻想着如何消除这种反应,而应当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及不良刺激。

2.治疗打嗝的最好办法是进行深呼吸,然后将气憋住,时间尽量长一些,然后再呼出,反复进行几次这样的一呼一吸,就可以使打嗝慢慢缓解。

3.打嗝时,将手洗干净,然后把食指插入口内,轻轻地刺激咽部,也能缓解打嗝。

4.还可以喝开水,特别是喝稍热的开水,喝一大口,分次咽下,尤其要在打嗝的同时咽下。

健康提示

生活压力、情绪紧张等都可能引起打嗝,专家提醒说,一般打嗝是因太急、太快吞咽食物,或情绪不稳定而引起的,数分钟后会自然消失。但如果连续打嗝且时间较长,要尽快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特别是老年人免疫力下降,各脏器功能减退,尤其要提防由打嗝引发其他重大疾病的发生。

◎考前感冒为哪般

众所周知,感冒无外乎是由流感病毒感染、伤风、着凉、淋雨或从空调室里出来温差太大等原因引起的。然而,紧张的情绪也会引起感冒,这一点恐怕是鲜为人知的。

典型案例

小林是一位大四学生,从二年级起,几乎每次期末考试,就会得“感冒”,其症状有:头昏头痛、失眠、冒冷汗、胸闷、吃不下饭、四肢乏力等等,吃药也不见效。有几次因实难坚持参加考试而请假,等到第二学期补考。可一旦考试阶段结束,他的病便奇迹般地不治而愈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心灵解析

小林为何常在考试前患“感冒”呢?医生说,小林得的是一种心理疾病——考试焦虑症。其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他是一个生性忧郁、敏感的人,经受不起较强烈的刺激。

第二,专业不对口。他自幼酷爱文学、立志从事文学工作。但偏偏没有录取在中文系,转系又没有成功,因而产生了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挫折感。这两者是他得考试焦虑症的心理背景。

第三,由于对所学课程毫无兴趣,平时热衷于搞文学,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因此每学期都有不及格课程。这些连续的挫折损伤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终形成对考试的焦虑反应——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严重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在生理上出现上述症状。

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时间的紧张状态会削弱机体抵抗病菌侵袭的能力,使人易于罹患感冒,形成所谓感冒体质。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许多在校学生,每当中考、高考时,就会罹患感冒。

过于紧张经不住感冒病毒打击

英国的科学家对394名志愿者进行心理试验,测定每个人的紧张状态程度,然后与外界隔离9天,第10天由研究人员把含感冒病毒的液体滴入受试者的鼻孔里。结果发现,心情紧张者感冒的发病率达47%,反之发病率只有27%。这说明精神紧张能降低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所以经不住感冒病毒的打击。

考前感冒是一种无意识动机

想要逃避考试,以避免挫折带来的痛苦,而生病是最好的托词,因为它能使人推卸一切责任又心安理得,并能获得他人的同情。但由于这种动机是无意识的,所以当事人—般不会承认,而考试结束放假时,由于目的已达到,这种动机已满足,“感冒”也就烟消云散了。

专家建议

考前感冒是由于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杂情绪降低了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所致,所以,我们只要根据其产生原因和机制进行防治,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减轻压力,放下包袱

有效的降低考试压力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首要措施。所以,要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重视学习过程而不要太计较考试结果,养成将考试当作业,作业当考试的习惯。

2. 端正动机,改变认知

考试焦虑是考生对考试事件在认知上的歪曲,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因此,要改变对考试和考试焦虑之间关系的错误认知,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要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放下包袱,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3. 劳逸结合,有张有弛

大多数考试焦虑患者在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上存在缺陷,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太多,且生活安排单调,不注意休息和文体活动,即使在娱乐时也在想着学习,使自己的大脑老是处于紧张状态,不能通过文体活动,达到生理与心理上的完全放松,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调节机能紊乱。因此,合理用脑,讲究方法,注意营养,劳逸结合,维护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重要措施。

4.学会放松

考试焦虑患者缺乏在特定情景下控制自己的能力,因而有必要帮助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行为再造。使他们在紧张时能够运用意念控制、调整呼吸等多种方法松弛躯体,转移注意力,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以达到调整心理状态的目的。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放松训练更为有效。

大多数考试焦虑患者通过上述措施是能够好转的。对少数严重者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治疗或配合药物治疗,有的要进行长期训练。由于考试焦虑发生率很高,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和树立正确的应试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健康提示

考前感冒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属于防御机制,其作用在于保护自我免受痛苦,但它是一种消极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积极的方法应该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同时还应该踊跃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以坦然自信而又准备充分的态度迎接考试。

◎患得患失易流产

有一个可爱的小宝宝是许多家庭都非常渴望的事,因此,当得知怀孕后,便会小心意意地保胎,然而,越是小心却越是会事与愿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作为现代女性,你对意外流产又有多少了解呢?

典型案例

何医生早上坐门诊,老病号小晴哭哭啼啼地跑进来,两只眼睛又红又肿。28岁的小晴,自从半年前自然流产后,一直在何医生这里调理治疗。上周五小晴到门诊来看病,她神秘兮兮地对医生说:“何医师,这个月那个还没来,已经迟了两天了。会不会有了?”于是,何医生开出验孕检查单,让小晴立即去做检查。得知怀孕后,小晴显得异常激动和兴奋。然而现在,她却泣不成声地对医生说:“何医师呀,又是空欢喜一场。我该怎么办呀!”

“咦,前几天还好好的,怎么一下子说没就没了?究竟怎么回事?”医生都有点纳闷了。面对医生的提问,小晴哽咽地说,想到上次的经历,她就吃不香睡不着,“不如直接再去做检查好了!”于是,为了确保所谓的“安全”,天天都去社区卫生院“报到”抽血,拿到化验单后,看到指标还不错,她心里美滋滋,这样还不放心,每天测试一次早孕试条。可是前天早上,她再去检查时,指标一下子跌下来,她拿着化验单,抓狂一样找人看,医生告诉她一个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可能是流产了。”

心灵解析

大多数妇女认为自己一旦怀孕,在经历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之后,就能顺顺当当地做起母亲来了。所以遇到流产,美梦被打破了,感情上就难以接受。所以,当再次怀孕后,就会变得患得患失,小睛就是一个例证。花样的女人,生命中总会有精彩,有颓败,也会有一些不如愿的意外。面对意外,既然我们无法改变,那么就请勇敢的面对,从容的听取医生的指导。

为什么紧张会诱发自然流产

一般来说,引起自然流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胎儿和胎盘因素、母体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即指极度紧张、忧虑、伤感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