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
1669400000039

第39章 影响的诗学与诗学的影响(18)

本书已说过,从《比萨诗章》起,庞德每次都试图为这部庞杂的“史诗”作结,每次都似乎找到了一个足够坚实的道德-经济-历史立足点,可以立起大坝,最终截断《诗章》宏富的诗学和哲理之流。但每次都被他自己冲垮了。

1969年出版的最后一本《诗章》,简单地被称为“草稿”(即110章到117章),显然没有完成。《诗章》在1970年终于合成一本出版时,这一部分就作为全部《诗章》的收结。1972年庞德逝世之后出版的《诗章》合集,又加上了若干“片断”。因此,《诗章》自110之后各章,称作《草稿与片断》(Drafts and Fragments)。

这个结尾,如冲破大坝的洪水,化为无数瀑布和急流,每个支流规模都变小了,但可能这时方才显出诗歌的自在状态。毫不讳言的片断性,足以显示《诗章》先前各部,着力过多的沉重,整体追求之虚妄:庞德一直坚持的包揽中西古今的努力,可能是把世界和历史看得太简单或太认真了一些。《草稿与片断》证明不仅片断才成诗,而且片断才成史。在与意大利《时代》杂志记者谈话时,庞德已承认“我无法用言词企及我自己思想的核心”。说这话时,他已经离开儒家诗学,离开康熙等人的“纪念碑”。片断,即是濒临沉默的史诗。他写道:

无物能成为单一或整体。

又说:

一头耗子与一只飞蛾是我的向导。

由此,庞德走出了《诗章》这现代派诗歌的宏伟死胡同式建筑,而走向后现代式的世界观。

《诗章》的不解之结,不可避免涉及庞德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在奥涩的诗歌语言中,他也作了一个明白无误的悲剧式结论:“我本想写出天堂,结果写出末日启示录”——他一再希望在儒家哲学基础上建立西方文化的复兴,结果看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他本想写出儒家理想的诗意,结果《诗章》中最令人心悸的是比萨监狱里人努力追求自我毁灭。

总是应该有人对世界逃不脱的灾祸负责的。《诗章》第101写道:

落下的是蜘蛛和蝎子

给点光抵挡落下的毒虫吧!

黑暗的风猛扑向森林

蜡烛闪闪烁烁

高低明灭

光自身Lux enim——

对抗暴风雨

“毒虫”来自道家所说的“五毒”。“光”在这样的毒虫攻势前,在暴风雨前,明显无力抵挡。

但庞德进一步自省,发现问题并不完全在于外部世界,也在于他的诗主体——他的内省之心。他认识到他没有能做到孔子对其学生的期望。《诗章》111开头就说:

我,一件事,联系一件事;

回从一件事看到十件。

这是《论语·公治长第五》中的话:“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他也没能做到孔子对诗的要求:思无邪。

奥斯特利茨

法国宴席

让利斯夫人

拉纳不喜欢战场的血腥

塔列兰的全部经验

因此,在下一《诗章》,即《诗章》112,他又回到中国境内保留下来的天堂——纳西。

在石榴河边

在漓江

清洁的岸上

松涛中有坚定的声音

像山脚下有许多水泉

庙边的池塘,龙王庙

清洁的语言

就像玉

返璞归真回向较原始的文明,终于,庞德对重现儒家政治伦理的盛世感到失望?

《诗章》没有说清这问题,庞德自己也没有点明这样的结论。我们只好心存疑问地合上《诗章》。

9.《诗章》中的汉字

庞德在精神病院度过12年(1946-1958)。50年代末,伊丽莎白医院接见室已成为新兴起的反学院派诗的朝香圣地。黑山派的恰尔斯·奥尔森(Charles Olson),垮掉派的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以及其他当时还很年轻的诗人们,不断去华盛顿。庞德一生从来没有被当作精神病患者时那样名满全国,甚至是后现代先锋诗的教父。

讥评者认为这是一种浅薄的叛逆崇拜,美国政府老是与庞德过不去,或者说庞德始终与“体制”对立,所以以反文化自居的垮掉派——嬉皮士一代崇拜庞德。其实,原因恐怕不仅于此:庞德对全世界,尤其对中国文化的热情,是对欧洲中心式文化保守主义的抨击;他的求新不息的异端诗学和创作实践,为美国诗歌突破新批评学院派的束缚进入后现代的开放式姿态,提供了经典式的前导。

庞德自己却明白他并不适合做青年导师精神领袖。年少气盛的金斯堡面见庞德,表达钦佩之余,也当面指出庞德的两大错误:一是反犹,二是反佛。新生代诗人都弃儒而转向禅宗佛教或其他东方“异端”思想,在他们看来,儒家与一切文化体制一样,必须反对。

这一点应当辩明,庞德崇儒,心里批判的体制却是欧洲中心主义的主要精神支柱基督教。《诗章》第99戏称耶稣(Jesus)为“耶子”(Je Tzu),他一向尊称孔子为Kung,而把他大不以为然的人称为Lao Tzu(老子),Foe Tzu(佛子),Taozer(道士)等。庞德对基督教文明的大胆贬抑,弃耶从孔,是庞德自30年代以来一个主要的思想叛逆姿态。

看到《诗章》中的满篇汉字,我们马上会想到庞德的炫学是否浅薄了一些。但细读之下可以发现庞德除了表示他崇拜中国文化之外,还用汉字来取得一定的诗学和美学效果。

首先,以字代义,用汉字作为儒家思想的表征,这样的做法,并非只是有意吓唬西方读者。查一下《诗章》,我们可以看到,早期《诗章》中几乎无汉字,甚至《中国史诗章》中也很少有汉字。在《比萨诗章》起的晚期《诗章》中,汉字才成为不可缺的要素。令西方读者视为天书的汉字,成为凝聚诗意的光辉节点,成为乐园主题的贯穿性象征。

检查整部《诗章》,我们可以看到庞德嵌入的无数汉字中,用了五次以上汉字有14个:

正,14次,(包括“正名”5次)人,8次

明,10次仁,7次

本,10次(包括“本业”6次)端,7次

止,9次日,7次(即“日日新”)

新,8次(包括“日日新”7次)中,7次

灵,8次显,6次

旦,8次周,5次

这种“一字儒”法,貌似简单化,但庞德对汉字的关注使他紧紧抓住了儒家思想的某些真髓。而且,从以上统计中可以看出他对某几个问题特别关心。

第一是中庸。“中”与“正名”等字,在《美国史诗章》(《亚当斯诗章》)中再三出现,看来是庞德认为成功的政治家所必须具有的品质。

与此相关的是“止”。显然来自《论语·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庞德自己说,“在儒家哲学中,没有比‘止’更重要的术语,止就是扎营地,位置,立足点,出发地。”在《诗章》第79中,他引了“黄鸟止”,这是朱熹注《大学》时,所引《诗经》“交交黄鸟,止于棘”。

庞德关切的核心是乐园天堂或盛世概念,这分散在一系列字中,即“明”、“显”、“旦”和“周”。因此,庞德的乐园,不再是犹太-圣督教所说的伊甸园,而是儒家教化下的盛世乐园。与基督教乐园概念相比,庞德式(不一定是孔子式)的盛世是可以重建于现世的,并非不可企及的远古。这就是为什么他强调以周代商,就是乐园重建的先例之一:“周”出现的次数比尧舜禹为多。而且,他对“显”字的拆解(上文已谈到过),说明他的乐园概念还常常归结到每个人独自的努力。

第三个关切点,庞德学者一般很少注意,是他对儒家哲学的人本主义式的理解。“人”、“仁”等自然是强调入在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诗章》第82一再回向孔子的“仁”概念,庞德用拉丁文humanitas来翻译“仁”,人性,人本。在另一处,他解“仁”为“人及其全部内容”。《诗章》第85一开头就大书一个“灵”字,接着的诗句是:“我们皇朝的兴起是由于高度的感觉性。”

以“感觉性”(sensibility)解“灵”,是出人意表的人本主义的解释:人之为万物之灵,在于他的本心之仁。例如《诗章》第86回顾欧战之酷烈时,以“恤”字引导全诗。应当说,越到后期,庞德越接近儒家思想中的人本精神。

当人的本性成了乐园重建的主要支柱时,庞德开始接近(可能是不自觉地)宋明唯心理学的精神,儒家思想就不再显得酷严可畏,相反,出现了一种融和光大的综合。

不得不指出,庞德对古汉语的知识,是靠几本旧词典自学而得的,因此不可避免会弄出一些在中国读者看来不通的写法。例如《诗章》第85引用《书经》“匹夫匹妇毋获自尽”,被庞德引成“获自尽匹夫匹妇”。这样的错排尚有几处。

而且,庞德甚至自己写古汉语。本书已经举过“王王”的例子。还有几个例子,《诗章》第110有一处写成这样:

Yüeh4·5

ming2

mo4.5

hsied1

peng2

角上的数字是声调。这五个字应当是“月明莫先朋”,显然是庞德自写的汉语“诗句”。但究竟是什么意思。看来庞德只是被部首“月”给迷惑住了。据说庞德自己有个解释:“月光明亮,却没有先前的朋友。”

总的来说,庞德一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诗学锲而不舍地努力理解并全力推介,是中西文化关系史上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诗章》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它的成就。

《诗章》第13即《孔子诗章》最后三行加了引号,但明显不是孔子语录:

杏花

从东方吹到西方

我一直努力不让花凋落。

读来像庞德的誓言。庞德立志使中国古代文明之花重新开放,这努力是很艰苦的,因为需要再创造。在他一生最后之时,他回想到他这努力:

我曾试图写出天堂

别动

让风说话

那就是天堂。

让众神原谅

我做过的事

让那些我爱的人原谅

我做过的事。

这是《草稿与片断》中的《诗章》第120,全文短得不成比例。庞德在风声中找到了天堂,这风从东方吹到西方,吹来了儒家思想的杏花。不管庞德做得成功与否,《诗章》对中国文化的吸纳气度,许多篇章气势雄浑,沛然磅礴,是美国现代文化的骄傲,也是人类精神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