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远去的风情
1672700000038

第38章 看亭子

亭子是川东北地区一项大型的游艺节目,它以高、雅、险、奇、巧著称。看亭子更看美人。“隔壁幺妹一十八,好似出水芙蓉花。皇帝看了要下马,和尚见了怨出家。”亭与人,人与亭,都期待着你来探寻秘密……正月十四这天晚上,贺兴成、贺兴仁、贺兴琼兄妹,听说县城明日要表演抬亭子,耍龙灯、狮子,踩高跷,还有划旱船,十分热闹,都吵着要去看。贺世龙在父亲参加合作社后,有一年到县城里去看过抬亭子,那确实是十分惊险的。想孩子们长这么大,还没看过这样的稀奇,又想这些天孩子们天天跟在自己后面,给砖匠郑蓑衣提瓦筒子、和泥巴,连过年都没有耍好,现在有机会就让他们去看看吧,于是便答应了。只叮咛贺兴成、贺兴仁要带好妹妹兴琼,不要让人把她踩到了,还有就是看完要早点回来。贺兴成、贺兴仁自是满口应承,三兄妹高兴得一晚上都没睡好。

第二天天还没亮,三兄妹就起了床,热了一些剩菜剩饭吃了便直奔县城而去。到了县城,已是上午十点多钟,看热闹的人早已把大街小巷挤得水泄不通了。三兄妹费了很大的劲,方才挤到老车坝的广场边,就再也挤不动了。贺兴成只得牵了贺兴琼的手,在街边人行道上寻了一个人缝站了下来。因那街道中央一会儿要让抬亭子的表演队伍走,不准站人,看热闹的人只能站在警戒线两边的人行道上,因此人就显得更挤了。这时,那抬亭子的队伍虽然还没来,可大街上不时跑着巡逻警察的摩托车,两边警戒线上隔一段距离又站着一个值勤的警察。所以,尽管人群挤得水泄不通,也没人敢往街道中间去透口气。贺兴琼在人群中有些受不住了,便朝贺兴成喊道:“大哥,闷死我了!”

贺兴成一听,便使出浑身的劲,又是用手往前推,又是用屁股往后抵,给兴琼开辟了一个透气的空间来。

贺兴仁也被挤得满头是汗,于是也说:“哥,我们换一个地方吧!”

贺兴成说:“到处都是人,往哪里换?人走江山失,你等会儿连这样的地方都会找不到!”

贺兴仁听了,便不再说走的话。这时,人群突然骚动起来,有人惊喜地喊了起来:“来了!来了!”随着喊声,人们一齐朝前面的街道望去,也有人使劲往前面挤。值勤的警察急忙跑过来,朝拥挤的人挥了一下手里的警棍,叫道:“挤啥子?再挤抓起来!”接着又说:“还早得很,慌啥子慌,啊?”拥挤的人这才安分地站下来。过了一会,人群稍安静下来,便听见锣鼓声从前面传了过来,众人又是一阵骚动,但有警察在旁边监视着,没人敢挤。站了一会,锣鼓声似乎近了,不但响声越来越大,而且节奏也听得十分分明:“咚不隆咚、锵锵,咚不隆咚、锵锵……”那锣鼓声犹如敲在人们心上,人群虽不敢挤动,但全都伸长了颈项,踮起脚,像鸭子般朝前面看着。看了一阵,却仍是只听见锣鼓锵锵响,不见人过来。人们颈项望酸了,便一边嘟哝,一边把头扭回来,来回摆动着,煞是中了魔般好笑。但就在人们纷纷摆动头颅时,队伍过来了。先是一辆警车开道,上面的喇叭威严地响着:“让开些!让开些——”接着是六辆警用摩托,上面坐了全副武装的警察,虎视眈眈地看着街道两边。随着警车缓缓而行,后面便是抬亭子的队伍了。一看见抬亭子的队伍,尽管有警察维持秩序,人们还是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一时,街道两边人声鼎沸,欢呼雷动,如那江水潮涌,难以描述。贺兴琼在人群中听见人们的欢呼声,自己却啥都看不见,就叫了起来:“大哥,我看不见!”

贺兴成听见妹妹叫唤,心里也着了急,想去抱她却抱不起来,急中生智,他像疯了似的左拐右撞,撞出一点空间,忽地弯下腰,用手托起贺兴琼的胳肢窝,往上用力一举,便将贺兴琼举到了自己肩头,又让她横过一条大腿,让她骑在了自己的脖子上,这才问:“看不看得到了?”

贺兴琼高兴地回答:“看得到了!”说完回过头去看着大街上,和人们一样,欢喜得大呼小叫起来。先看见一队彩旗开路,接着是旱船紧随其后,然后那亭子便出现了。只见那亭子有高有矮,一共有四台。矮的是一块长宽一丈多的平台,高的却有两三丈高。那台长宽一丈多的平台上,一个天真可爱又略显调皮的娃娃,看着有八九岁模样,骑在一条用纸扎的大鲤鱼上。那鲤鱼当然不是真的,但他身后金黄色的稻谷,还有香喷喷、甜蜜蜜的瓜果却是真的。小孩的头上,还挂了一幅标语,上面写着“责任制好”四个字。因为这亭子不高,看起来不惊险。但第二台却有些惊险了。亭子上的人,扮的是《红楼梦》里的人物。站在平台一只箱子上的是贾宝玉,右手举了一把大折扇,两旁丫环侍立。贾宝玉的折扇上面是林黛玉,林黛玉肩上扛了一把小锄头,锄把上挂了一只花篮,是去葬花的模样。但看不出林黛玉是站在哪儿的,因下面贾宝玉手里的折扇正好顶着了她的脚,因此,那林黛玉就好像是站在贾宝玉那薄薄的折扇上面似的。

那上面怎么能站稳一个人?观众不由得替站在上面的林黛玉捏了一把汗。

但这还不是最危险的,最危险的是那台《火焰山》的亭子。只见亭座上第一层站着三个人物,左右两边是两个小妖,一个穿着青色的衣服,一个穿着红色的衣服,两人手里都握了一把三叉戟。中间是牛魔大王,穿着一身红衣服,头两边长着一对弯牛角,头顶上斜撑了一把芭蕉扇。扇角上有一个“8”字形的铁环,那铁环中活跃着火眼金睛的美猴王孙悟空。铁环上面又站着芭蕉扇的主人——妖怪铁扇公主。这时,这铁扇公主却是花翎凤冠,一身珠光宝气,一点不像妖怪的样子。正当人们集中注意力屏息仰望,看孙悟空和铁扇公主是怎么站稳的时候,忽见孙悟空脚踏机关,在铁环中连续翻起筋斗来。本来,那亭子闪闪悠悠,上面人物似坠非坠,观众已是牵魂撩魄,惊叹不已,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看见这一翻筋斗,以为就要掉下来了,都不由自主地叫出了声,有的人还吓得用双手蒙了眼睛。但等惊叫声一过,松开手一看,人却是安然无恙,那亭子在悠扬的锣鼓声中仍在闪闪悠悠地行走。簇拥在亭子四周的,还有舞狮子、龙灯、踩高跷和划旱船的队伍,如众星拱月,更增添了热闹气氛。

抬亭子的队伍缓缓前行,贺兴仁还要跟着去看,却哪里挤得动?贺兴成问他:“你没有看到?”

贺兴仁听了,十分沮丧地说:“瞅都没瞅到一眼,白跑一趟了!”

贺兴琼听后却十分自豪地在贺兴成肩头上说:“我看见了,好好看哟!”

贺兴仁心里正为没看着而沮丧,听了妹妹这话,不免妒忌起来,就用手指在脸上划了一下,撇起了嘴说:“羞哟,这样大了,还要人搭马马架!”

贺兴琼听了果然红了脸,急忙从大哥肩上跳了下来,却说:“搭了马马架又怎样?我又没有要你搭马马架呢!”说着,把头扭到一边去了。

贺兴仁这天没看着热闹,心里不高兴,连对妹妹说话都有些横绷带嗔的样子。直到十年后,他进了城,才终于领略了当年没看见的抬亭子的风采。

原来,这亭子又叫彩亭,是县邑北部一个古镇的民间艺术。这古镇建于明代,位于巴河、洲河、渠江三江交汇之处,上承千里巴山、下接万里长江,是川东北一带有名的“水码头”。自建镇以来,皆是商贸繁荣,物产丰富。由于它的地理位置特殊,使古镇产生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商埠码头引来各派势力和各路大爷,在此争名逐利。他们用于争名逐利的手段,不是靠偷靠抢靠武力,而都以文化崭露头角。于是在那小小的码头之上,每年除了有官办的祭祀与节庆外,还有推船的、行医的、经商的,以及各种庙会,如龙王会、药王会、三圣会、土地会等民间举行的祭祀活动十余种。加上民间传统节日,像赛马、舞狮、说书、演戏、划旱船、踩高跷等文艺表演,数不胜数,竞相争奇斗艳。至清初,这抬亭子的风俗就产生了。初由居民自动组织,自备穿戴,自筹资金,于农历的三月十五日抬彩亭。随后行帮商会,集工匠之精华,专攻彩亭技艺,并定于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至十八日举办“彩亭会”,以后便逐步形成了民间固定的传统民俗活动。在“文化大革命”中,曾作为“四旧”被扫除过。但改革开放一兴起便又恢复了。先是由工商企业或民间团体主办,群众参与,后来政府参与打造,于是便迅速成为川东北一带最负盛名和最有影响的民间文化艺术节目了。

这彩亭的艺术最有说头,融铁工、木工、刺绣、缝纫、建筑于一体,汇文学、绘画、雕刻、力学于一炉,结构巧妙,造型奇特,色彩绚丽,工艺精湛。若说它的特点,无外乎高、雅、险、奇、巧五个方面。这第一,啥子叫高?你想想,高亭三到四层,高的达三丈多高,矮的亭也有两丈多,这还不算高吗?北方的高台社火,无论再高,也没有高过这彩亭的。

这第二,雅在哪里?雅在人物造型上,不用假人,全用真人。尽管是孩童,但化装、脸谱及背景,均构成折子戏中一场景。因此,这彩亭便融民间文学、戏剧、杂技、舞蹈、拳术、雕塑、建筑于一炉了,显示出雅致的风采。这第三,险自不用说了。亭上人物造型给人一种玄乎感,加上彩亭在行进中闪闪悠悠,似坠非坠,似斜非斜,观众提心吊胆、惊讶万分,生怕孩子从上面掉下来。殊不知,观众没见过扎亭子的过程。原来那小演员已被牢固定位,看起来险,实际上一百个放心,不会掉下来的。这第四,奇又奇在何处?原来彩亭下端是一块四四方方的平台,平台上面竖了一根悉心打造的铁杆,这铁杆细长,分有很多节,相互首尾衔接,杆上有支架横伸斜展。将化了装的孩子都绑在支架上,然后用大衣大袍的戏装,把支架和绑扎部位遮盖起来,观众看不出来,因而称奇。这第五,巧便是技巧。彩亭平台长宽有一丈多,上加三层,形成一个两立方米的三度空间,下面由四个脚夫抬着行走。因此,不但这抬的人行走时要求中心、重心,而且那彩亭制作时,要涉及数学、力学、锻造、绑扎、运载等多种科技知识的运用,因而便需要巧了。这些知识,当十年后贺兴仁了解后,愈发地在心里,惊叹起那民间能工巧匠们的创造来。

——选自长篇小说《〈乡村志〉卷二:〈土地之痒〉》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