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鬼谷子(白话全译)
1674600000023

第23章 摩篇第八(1)

《摩篇》,《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二作《摩意篇》,可以说是《揣篇》的姊妹篇,是“揣情”的继续。关于“揣”与“摩”的关系,鬼谷子开篇点题:“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可见,“摩意”之术是揣情的一种方法,而且还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原典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所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应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

译文

摩意,是与揣情紧密相连的一种预测手段。通过寻绎、琢磨那些外在表现而准确地判断出其相符合的内在心理因素,是揣情的主旨。运用摩意术时要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必须在暗中行事而不被人察觉。暗地里对人实施摩意术,顺着对方的欲望去探测他的内心世界,其内心想法一定会以相符合的形式反应出来,为我们所掌握。一旦反应出来,必然会有所作为。在我们掌握了外在信息和内在心理之后,就要藏起这种摩意术,有意而微妙地保持距离,以免被对方察觉,这就是所谓的堵住洞口、藏起头绪,或者叫做隐藏表象、掩饰真情,使别人不知道我们对他实施摩意术并且已经从外到内都掌握了他,故对我们无所戒备,我们就可以在毫无阻力的情况下达到目的而不留下后遗症。我们在这里对对方实施摩意术,对方在那里必然有所反应而被我们掌握其心志欲望等内在心理因素,然后我们把察得的这些信息运用到决策中,使用到行动中,便没什么事情办不成功的。

古代那些擅长使用摩意术的人,就像渔翁拿着钓钩坐在深渊边上,装上钓饵,投入水中,必定能钓上鱼来一样。所以说,这种人主持国家政治、经济大事,就会一天比一天取得更大的成效而不被人察觉;主持国家军事大事,就会一天比一天取得更大的胜利而不被人发觉故而不畏惧我们。圣智之人便是这样在隐秘中谋划决策,所以被称作“神”;成事在明处,功绩人人能看到,所以叫作“明”。所谓主持政治、经济大事一天比一天取得更大的成效,就是积累德政,让人民安于德政环境中,日以为常而不知为什么获取了利益和好处;就是积累善行,而人民便顺从我们造就的这条道路天天走下去,却并不知道长久处在这种和平安定环境中的原因,因此,天下人都把这样的圣智之士比作“神明”。所谓主持军事大事一天比一天取得更大的胜利,是说经常把战争消灭在萌芽状态,不战而胜,使国家不用花费战争开支,使人民不知不觉地顺服、不知不觉地畏惧还不知道为什么顺服、为什么畏惧,因此,天下人都把这样的圣智之士比作“神明”。

在运用摩意之术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用平和态度的,有用正言相告的,有用讨好方式的,有用愤怒激将的,有时利用名声,有时采取行动,有时讲廉洁,有时讲诚实,有时讲利益,有时讲谦卑。平和就是让对方平静,正言就是直言相斥,欢喜就是让对方喜悦,愤怒就是激怒对方,名誉是为了飞扬对方的名声,采取行动是为了促成他,廉洁就是用清廉感化对方,使用信义是为了让对方明智,讲利益是为了让他追求,讲谦卑是为了迎合对方。上述手法,都是圣智之士十分明了并暗中使用的手段,都是从普通大众身上吸取总结而来的。但众人运用这些手段却难以奏效,是因为他们用得不恰当,不能像圣智之士那样用到点子上,该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

所以说,谋划决策最难达到的在于周密无隙,游说别人最难达到的是让别人完全听从,做事最难达到的是一定要取得成功。这三种境界,只有那些掌握了摩意等权术的圣人们才能够达到。所以说,要使谋划一定周密,必须选择那些可以沟通的、智谋水准与自己相近的人一起谋划,这就叫作双方互补、密合无间而做出了没有漏洞的决策;要想做事成功,一定要运用权术,这就叫做基本原理、权术与时机三者相合而成事;要想游说时让别人完全听从你的意见,就要揣摩准别人的思想情意,这就叫作两情相合便言听计从。故而人们常说,世界上的事物都归向自己的同类,抱起柴草扔进火中,干燥的先被点燃;在平坦的地面倒水,湿润的地方先把水吸引过去。我们运用摩意术时也是这样,要想让别人的内心情意应和你的摩意而表现出来,你也要持有与其一样的情感立场。所以说,用以类相从的态度去摩意,哪有对方不相应和的呢?顺从他的心志欲望去琢磨他、游说他,哪有不听从的呢?这就是我们策士所独有的不二法门。总之,见到了事物的几微迹象便毫不迟疑地采取行动,不坐失良机;功成事就而不居功自喜,久而久之,我们定能实现自己的政治追求,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以史为鉴

蔡泽说范雎退隐荐贤

蔡泽是战国时期一位有名的说客,他曾到诸侯各国游说,但一直未受重用。正在他踌躇满志却无人识才的时候,他得知了另一说客范雎的消息。范雎投奔秦国之后受到秦王重用,然而由于用人不当,良将自刎,叛将投敌,致使秦国内外交困,因此秦王对范雎颇有微词,而面临失宠的范雎则整天心事重重。蔡泽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觉得这正是他的出山良机。

蔡泽一到秦国,立刻放出风声:“名士蔡泽,胸怀韬略,能言善辩,智慧无穷。只要一见秦王,就可以代范雎而取相国之位。”范雎听闻风声之后,非常气恼,于是派人将蔡泽叫到家里,问他是否有这回事,并要求解释。

蔡泽对范雎说:“先生也是明白人,难道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谋取富贵功名是人之常情,有谁不想益寿延年、永葆功名呢?可是历观各代,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成功的,名扬天下,失败的,性命堪忧。想当年,秦孝公时商鞅变法革新,明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劝民农桑,令士兵习武,结果秦国富强了,无敌于天下,这都是商鞅的功劳,可是商鞅自己呢,却遭受车裂之刑。楚国吴起,励精图治,奖励耕战,裁撤冗官,使楚国一时强盛于天下,可他自己呢,最后却中乱箭而亡。还有越国大夫文种,胸怀韬略,拯救越于危亡,辅佐勾践雪耻奋起,终于称霸诸侯,结果却也落得个自刎廷前的下场。这三人都是盖世奇才,为什么结局如此悲惨?就是因为功成之后,不善于及时隐退的缘故。先生您觉得自己与这三人相比如何呢?”

范雎听完这一席话后,心中气恼早已平息,默默沉思,最后叹息着说:“我比不上他们。”蔡泽看着范雎说:“是啊,但您的声名、财产和地位却远远超过他们,我很为您担心啊!”这正是范雎的心事所在,听蔡泽如此一说,他忙侧身求教:“先生认为我应如何避祸呢?”

蔡泽知道范雎已与秦王有隙,了解他担心灾祸随时降临的恐惧心情,于是说:“常言道:‘乐极生悲。’先生您大功告成,声名已出,正可谓如日中天,在这种情形下,就应该学陶朱公范蠡,功成身退,以得善终。不然的话,只怕商鞅、吴起、文种的悲惨下场也会降临到您的头上!”范雎深为认同,连连点头称是。蔡泽接着说:“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识时务者为俊杰。先生何不趁声名正盛之时归隐山中,以终天年,让位于贤能之土呢?这样先生既得荐贤之名,也保住了自己的功名,何乐而不为呢?”范雎毕竟还是留恋名位,对于蔡泽所指出的道路,他很不情愿,但是为了保全自己,却也别无选择,只好说:“感谢先生赐教,我听从您的忠告。”于是将蔡泽留在府中,给予厚待。

不久,范雎在秦王面前大力举荐蔡泽,使蔡泽成为秦王的上宾并得到重用。之后,范雎又借故请退,秦王多次挽留未成,只好准许所请,任用蔡泽为相国。

日本人中井积德说:“‘摩’在揣度之后,如以手摩弄之也。既能通晓彼人之情怀,而以我之言动摇上下之,以导入于吾橐中也。或扬之,或抑之,皆有激发,即所谓‘摩’也。”蔡泽正是凭着对范雎处境的深入了解,揣摩透了范雎的心理,以历史上功成身未退的商鞅等人的悲惨下场说中范雎的痛处,动摇了他留恋名位的决心,才能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范雎退隐荐贤,并最终取其位而代之。

管仲看透齐桓公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开创霸业的第一人,而齐桓公的霸业征途上不可不提的是他的辅佐者管仲。如同纪晓岚与乾隆帝一样,管仲与齐桓公之间也是极有故事的一对君臣。纪晓岚得名于其辩才,管仲的才能则在于他对齐桓公的见微知著,并适时调整策略予以辅佐。

管仲一日,齐桓公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商议讨伐卫国的事情,退朝回宫后,就有一个卫国国王的妃子前来拜见他,这妃子态度十分恭敬地替卫国国君请罪。齐桓公心中纳闷,自己又没把攻打卫国的消息透露给她,她是怎么知道我的心思的呢?于是就问她:“你为什么这样一心为你们国的国君请罪呢?”那妃子答道:“我刚刚看到您下朝回来,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我就猜想您一定是要讨伐某个国家,所以才表现出如此的盛气凌人。而我卫国是个小国,又与多个国家接壤,各国都想攻打我们,齐国当然也不例外。当您见到我的时候,脸色就变了,这又进一步证明了您有攻打我国之心啊。”齐桓公听后很佩服这小妃子的眼力和智慧。

第二天上朝时,齐桓公见到管仲,亲自给他作揖,然后把他拉到后堂,请他坐下。管仲一看齐桓公这样的举动,就知道他有事要说。于是管仲问他:“君王放弃攻打卫国的打算了吗?”齐桓公惊讶地问:“仲父,您是怎么知道的?”管仲拱手回答:“君王的拱手礼很恭敬,说话缓慢,见到我好像面有愧色,我就知道您改变主意了。”

又有一次,齐桓公与管仲谋划讨伐莒国的事情,计谋还未商定,国内却开始有所流传。齐桓公十分奇怪,将此事问管仲,管仲说:“国中一定有圣人在啊。”齐桓公感叹地说:“哦,白天我雇来干活的人中,有一个手拿柘杵舂米,眼睛向上看的人,我想您所说的圣人大概是他。”于是,就让主管再召那个人进来。管仲看了那人一眼,便对齐桓公说:“这人一定是圣人了。”接着就吩咐迎宾队按照当时迎接智慧的人的礼仪迎接这个人。管仲问他:“你说过我齐国要讨伐莒国的事吗?”他回答说:“是的。”管仲故意显得很生气,又问:“我从来就没宣布要打莒国,你为什么擅自说我要打莒国?”他从容地回答说:“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于揣摩,这是我自己猜到的。”管仲问:“我没说攻打莒国,你是怎么臆断的?”他回答说:“我听说君子有三种主要表情:悠然欣赏的样子是庆典的表情;忧郁清冷的样子是服丧的表情;红光满面的样子是打仗的表情。白天我看君王在台上坐着的时候,红光满面,精神焕发,这是打仗的表示。君王唏嘘长出气却没有出声,看口型应该是说莒国,君王举起手远指,也应该是指向莒国的方向。我私下认为小诸侯国中不服君王的只有莒国,因此,我就这样说了。”

齐桓公的一举一动,好像都能被一般人看透,由攻打卫国和莒国这两件事的谋划看来,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似乎是浪得虚名。而辅助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的功劳就不可谓不大了。其实,管仲辅佐齐桓公的方法是最浅易的方法,因为桓公本人是这样一个容易被看穿的人,所以管仲总能见微知著,由桓公的举动细节间揣摩判断出君王的心意,并适时改变应对策略。同时,善于从他人的表情变化猜测对方的心理,这也是管仲的智慧。

商界活用

“香饵钓鱼”善炒作

一句能让人们记住并颇感兴趣的广告语是广告宣传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能使企业产品的营销事半功倍,但真正保证企业营销大获成功的还是针对产品本身的具体营销手段。“香饵钓鱼”在今天的广告宣传中就是司空见惯的谋略,如吃蜜饯可以吃到港币,一杯可乐可以使万元钞票唾手可得等,不过商场瞬息万变,这一谋略的成功也有赖于企业营销人才的才能。“世界红茶大王”——英国的立顿,就是一位以高明的营销才能而誉满天下的人物。

有一年冬季,一位乳酪制造商请立顿替他在圣诞节前的商品特卖期销售乳酪。经过思考,立顿制定了“投李索桃”的策略,他准备以50∶1的比率在乳酪里装入一块金币,以金币为饵吸引顾客。因为在欧美曾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谁若在圣诞节前后所吃的糖果中吃到了一枚六便士的金币,他将大吉终年,万事如意。此前,他用气球在空中广发传单,大肆宣传,接着在蜂拥而至的人群面前当众装入金币。这50∶1的金币使整个苏格兰沸腾了。当地的报纸对于这样一个奇特的消息自然大登特评,甚至有剧团以此为题材进行表演。他们都成为了立顿的免费宣传员。

在金币的诱惑下,等到了销售日,凡是卖立顿乳酪的商店门前都是人山人海。成千上万的消费者涌进店内争相购买乳酪,使其乳酪销售量剧增,这令立顿的同行们嫉妒不已。于是就有眼红的人偷偷到苏格兰当局告发立顿,说他的经营做法有赌博嫌疑。当局派警察干涉,新闻机构也马上跟踪进行全方位报道。对此,立顿毫不慌张,仍然我行我素,他仍然大力销售其乳酪,并根据当局干涉的内容发布了这样一则有针对性的广告:亲爱的顾客,感谢大家喜爱立顿乳酪,但如发现乳酪中有金币,请您将金币送回,谢谢合作。苏格兰当局的警察认为店主已有悔改之意,即已着手收回金币,便不再加以干涉。而购买乳酪的消费者呢,当然没有退还金币,反而在乳酪中含有金币的声浪中更加踊跃地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