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最美的散文
1680400000014

第14章 生活,一首深刻的哲理诗(8)

外界生活的简朴将带给我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我们将发现新生活在面前敞开,我们将变得更敏锐,能真正深入、透彻地体验和理解自己的生活,我们将为每一次日出、草木无声的生长而欣喜不已,我们将重新向自己喜爱的人们敞开心扉,表现真实的自然,热情地置身于家人、朋友之中,彼此关心,分享喜悦,真诚以对。那时我们将发现不能接近他人,因隔阂而不能相互沟通,不过是匆忙、疲惫造成的假象。只有当我们轻松下来,开始悠闲的生活才能体验亲密和谐、友爱无间。我们将不是在生活的表面游荡不定,而是深入进去,聆听生活本质的呼唤,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心路花语

简单生活不是吝啬,也不是“苦行僧”,简单未必回归田园,简单也不是无所事事,简单是回到心灵的单纯明净与精神的轻松愉快中。简单生活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呈现的真实自我,过上目标明确的生活,是一种丰富、健康、和谐、悠闲的生活方式。

文章恬淡舒适,美妙温婉,不失为一篇愉悦心情的美文!

快乐之道/【英国】罗素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完成了40余部著作,涉及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历史、宗教与政治等各个领域,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道德家们常说:快乐靠追求是得不到的。只有用不明智的办法去追求才是这样。蒙特卡洛城的赌徒们追求金钱,但是多数人都会把钱输掉,而另外一些追求金钱的办法却常会成功。追求快乐也是一样。如果你要通过喝酒来追求快乐,那就是记忆了酒醉后的不适。伊壁鸠鲁追求快乐的办法是只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生活,同时只吃不涂黄油的面包,节日才加一点乳酪。他的办法在他来说是成功的,但他是个体弱多病的人,而多数人需要的是精力比较充沛。就多数人来说,如果没有其他各种补充办法,这样追求快乐过于抽象和脱离实际,不适宜作为个人的生活准则。不过,我认为不管你选中什么样的生活准则,除了一些罕见的和英雄人物的例子外,都不应该是和快乐不相容的。

很多人享有快乐的全部物质条件,即健康和充足的收入,可是他们非常不快乐。就这种情况来说,似乎问题出在关于生活的理论不正确。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任何关于生活的理论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和动物的区别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动物是凭冲动生活的,而且只要客观条件有利就会快乐。如果你有一只猫,它只要有东西吃,感到暖和,就会很快活。你的需要比你的猫要复杂一些,但还是以本能为基础的。在文明社会中,特别是在讲英语的社会中,少一分虚假;多一分快乐,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

人们给自己定下一个最高的目标,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冲动都加以克制。一个商人可能因为想发财,以致不惜牺牲健康和爱情。他终于发了财,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快乐。很多有钱的贵妇人,尽管自然并未赋予她们任何欣赏文学或艺术的兴趣,却决意要使别人认为她们是有教养的,于是花费很多时间学习怎样谈论某些流行的新书。

你只要注意一下周围那些可以认为是快乐的男男女女,就会看出他们有某些共同之处:有某件事情常常使他们乐意去做,并且逐渐使他们的某种愿望得以满足。生性喜爱孩子的妇女能够从抚养儿女的工作中得到这种快乐。艺术家、作家和科学家如果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也能得到这样的快乐。不过,这种快乐的形式有不少是比较平常的。许多在城市里工作的人在周末自愿为他们的庭院做无偿的劳动,到了春天就尽情享受自己创造的美景带来的快乐。

在我看来,整个关于快乐的题目探讨一向都太严肃了。过去一直有这样的看法:如果没有一种生活的理论或者一种宗教,人是不可能快乐的。也许由于理论不对头以致不快乐的人需要一种较好的理论帮助他们重新快活起来,就像你生过病需要吃补药一样。但是,在情况正常时,一个人应当是不吃补药也会健康、没有理论也会快乐的。真正有关系的是一些简单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喜欢他的妻子儿女,工作又很顺利,而且无论白天黑夜,春去秋来,总是感到高兴,则不管他的理论如何都会是快乐的。另一方面,如果他讨厌自己的妻子,对孩子们的吵闹也觉得受不了,而且害怕上班,如果他白天里盼望夜晚,到了晚上又盼望天明,那么,他需要的就不是一种新的理论,而是要重新安排生活——改变饮食习惯,多锻炼身体等。

人是一种动物,他的快乐取决于生理状况的时候多于他的思想状况。这是个很不高雅的结论,然而我不能不相信。我确信这一点:不快乐的商人要靠找到新的理论来使自己快乐,还不如每天步行6英里更有用。

心路花语

生活中的我们正如观星一样,不是缺少快乐,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其实,就在你我的身边,是有许多幸福与快乐的,只要我们用心生活,快乐无处不在。

有人说简单就会快乐,也有人说知足就会快乐。罗素从不同人群、不同层面、不同的生活实例来解析快乐的缘由,真实深刻,富有说服力。

多好啊!活得很美/【美国】刘墉

◎作者简介

刘墉(1949年出生),美籍华人作家、画家,1949年生于台北,祖籍浙江临安,著有《花痴日记》、《母亲的伤痕》、《那条时光流转的小巷》、《刘墉山水写生画法(中英文版)》、《白云堂画论画法(中英文版)》等文学、艺术作品70余种。少一分悲苦,这就是简单生活所追求的目标。

“我最近好为难。”有个条件不错的男学生对我说,“我有两个女朋友,都很爱我,我也很喜欢她们,不知该选哪一个。”

“表示两个条件差不多。”我说。

“不!条件差蛮多的。”学生瞪着我说,“一个很有钱,家里放了一架史坦威的大演奏琴。另一个很穷,我常给她打电话,打一半,少一分焦虑;多一分真实,就没法说了。因为她的卧室正靠着铁道,火车过,整个房子都震动,什么也听不见,只好拿着电话发呆。”

隔了半年,遇到那学生,他已经结婚了。

“娶了有史坦威钢琴的?”我笑道。

“不!娶了铁道旁边贫民区的。”

“噢!”我点了点头,“不简单哪!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

“有!有一天,我到她家去,坐在她卧室聊天,突然火车过,好响!带起一阵风,把窗帘都吹起来了,那是一块很便宜的薄棉布的窗帘,她自己用手缝的。这时候,阳光射进来,我看见窗台上放了一个宝特瓶切一半做成的花盆,里面开着一丛不知名的小黄花。我问她那是什么花。她很不好意思,挡在前面说,是不值钱的花。我又问,很漂亮啊!是什么花吗?她吞吞吐吐半天,才说:‘是野地里挖来的小草花,不值钱!’”学生脸上露出一种好特殊的光彩:“你知道吗?我那时突然产生一种感动,冲上去抱住她,叫她不要那么说,不要说不值钱,美的感觉是不能用钱衡量的!就在那一刻,我发觉,我深深爱上了她。”

学生的话,常浮过我的脑海,我常想象那个浴着午后的阳光、被风拂起的窗帘和窗台上逆光看去的那丛野草花。多么平凡,多么美!

记得有一年情人节,去花店订花,花店老板随手拿了一枝玫瑰送我。

回家,我把那枝玫瑰插在细细的小瓶子里。隔两天,情人节的花也送到了,是24朵玫瑰。我又找了一个大大的水晶花瓶,把玫瑰放进去。

奇怪的是,那24朵馥郁的玫瑰和旁边孤零零的一小枝比起来,我却对那一枝有种特别的感动,觉得好精巧、好细致、好有慧心。

也想起有一次到历史博物馆前馆长何浩天先生家去。他的家布置得很清简,案上没花,只有一盆番薯冒出的青苗。淡红色的番薯皮,翠绿弯转的藤叶,给人一种特别的雅致。让我回到童年,记忆中父亲用小水皿养的蒜苗,在冬天的窗前盎出一片新绿。

真正会心的美,常像是简简单单的禅宗水墨画,不必华丽的色彩,也无须复杂的构图,却能在那“空灵”处引人遐想、给人美。

自从女儿上幼稚园,也常常给我这种美。

她有个放劳作的篮子,乍看好像垃圾桶。里面有用超级市场上的牛皮纸袋做的帽子,用衣服夹子和纽扣组成的小人,多一分舒畅,用纸盘做的面具,用黄豆组成的图画。

学校动不动就发通知,要家长给孩子准备空的鲜奶盒子,或卫生纸用完剩下的“纸轴”。跟着就让孩子从学校带回用那些废物组成的玩具。

问题是,大人眼中的废物,却成为孩子的宝贝。他们不在乎世俗的价值,只在乎自己有没有感动、有没有想象。

于是,常看见小丫头举着她的劳作炫耀。先觉得她傻,想想,才发觉是自己俗。她让我又想起那个学生的女朋友,窗台上放的宝特瓶花盆,和里面的小草花。更让我想起以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一段话:“你们将来教美术,目的不应该是造就几个专业的艺术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国民,让他们能从最平凡的东西中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东西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觉,面对人生的苦难。”

记得初到纽约的时候,去苏活区看一位艺术界的老朋友。进入他的工作室,我差点窒息。

只见一片烟尘飞扬,四处弥漫着浓浓的油漆味,他正埋头修理古董。

他把顾客送来的瓷器碎片,慢慢拼起来。先用胶水粘合,再用瓷粉填补、打光。然后把断缺的花纹,照原来的样子画好。再用喷飞机的罐装油漆,将表面喷成釉彩的光亮。

朋友摘下口罩,陪我走出工作室,小心跨过残雪的泥泞,步上曼哈顿昏暗的街头。

“多美啊!”他一面呵着手、吐着白烟,一面抬着头,看那四周像要围过来的高楼,近乎咏叹地说:“纽约!一个真正看到人的城市。”指指高楼,又指指蹲在街角的浪人,“都是人创造的,各式各样的人,多美!”

我看着他的脸,看那脸上的感动,也从心底产生一种感动——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在那么不如意的时候,他依然快乐,依然生活得很美。

心路花语

一块亲手缝制的便宜的薄棉布窗帘,一个宝特瓶切一半做成的花盆,一盆番薯的青苗,一些瓷器的碎片……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如是而已,那么平凡,却又是那么美。这种美是真切的,是实在的,可以触动心灵,直达灵魂深处。

生活中事物的存在意义,是不能用功利的眼光来看待的,即便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但对有些人来说却很珍贵,这是因为那里倾注了你的感情。本文就是用最实际的例子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细腻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