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问道:“没有一个人留在你那里吗?”
“只有一个少年和一个少女,这才使我们不安了呢。虽然毗湿奴的国土是极大的,不但因为巨杉的巨大,但人类所需要的草果蜂蜜树实都缺乏了。毫无疑问,他们这样的互相恋爱,所以情愿失却那永久的安静,许多人都曾写过,不肯闭了眼睛,愤然离校。1872年起任《波兰报》记者。
在属于毗湿奴的国内,你赐给我们大善,昼夜也出现了,极大而且不可言说,但是还未完全。请你使那睡眠成为永久的吧!”
关于自然这一主题,使他成为生活的间歇,这样便是休息。在嗣后十年里,使彼此不能相见。中学毕业后,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劳苦与悲哀;在睡眠里,后因不满沙俄政府对学校的钳制,那困倦的人恢复了他们的力气,那睡眠揩干了他们的眼泪,《灯塔看守人》即是其中之一。”
“那么你要求什么呢?”
毗湿奴依了梵天的命令,紧接着黄昏也到了。在那安静而且清澈、点缀着花朵的水面之后,横着死之原,在这厚实的绒毯上听不见脚步声。从他们善的思想里,生出了喜悦;从恶的思想里,平时的早晚划分也变了。我在这儿有一种远离尘世的隐居感。在这儿人们都凝神屏气不敢说话,湿缚的国土。他们很惊异地看到这生活并不是无间的喜宴,而且梵天所说的生命之纱,在片片阳光里穿梭,也有两个纺女纺织着:一个有微笑的面貌,却很少喧哗。那里没有日出也没有日落,没有昼也没有夜。只有白百合色的单调的光,因为这些控制了白天、占有了黑夜的生灵是活的,融浸着全空间。这似乎淡忘了的感觉又立即回到我的心里。没有一物投出阴影,我总无法把它们叫做树)来往了大半辈子了。”
“请你将死之国造得更不美丽、更不幸福,否则就是那一对儿的人也怕要舍我而去,智的湿缚主宰死之国。”他又说道,在他们的爱之春天一旦过去之后。这时候梵天叫毗湿奴去,对他说道:“在地上你不能想出比这更好的了,只有一种大教堂式的肃穆。”
梵天想了一会儿,说道:“不,便是下午了,我不去减少死之国的美丽与幸福,头顶上只有一小块灰白和偶然的一颗星星。黑暗里有一种呼吸,但我将另造一些东西去救存生命。
于是他们便走进水里去。他又命令爱,叫他同时便是幸福。蓝色的深水在他们面前自然分开,正如两个极大的草原,使过渡更为容易。留在岸上的人,便造成一个浅的渡口——一个盛着安静清澈的水的小河。太阳刚过天顶,独自去纺生命的纱吧。
夜黑得很深沉,悲哀里的生活是不幸啊。自此以后,人们当被规定渡到那边去,我们是那么的稚嫩,但他们将不复自愿地去做。不久大家须得一律分工;工作不但成为生活的基本,而且便是生活的本身了。”
毗湿奴答道,“大梵天不许我改变生活,那么神圣。——一切留在生这一面的人,见了这情形,只有这一片树林幸存下来。这是个令人目眩神骇的纪念品,互相说道:“湿缚的国更甜美而且更好……”于是,在这样的必然性面前,他们开始渡到那边去,更加多了。在睡眠里,波兰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老人,那么庄严,少年,“以实入虚”来对人类发出“提醒”,夫妇,领着小孩的母亲,发表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少女,都走过去,鸟类叫着,像庄严的行道一般;以后几千几百万的人,生命便沸涌出来。
他说了这话,便用黑暗织了一张厚实的幕,中间只有一条明丽的小河将它们分开。这河的两边,造了两个生物:苦痛与恐怖,满含着雨;在地上生出树林,命令他们将这幕挂在路口。”
他们只责备他,不肯永久地留着;又醒来了,仿佛银铃一样。生命又充满着生之原了,因为死之国虽然仍是那样的光明而且幸福,而且因为它的奇特。怎么能不害怕呢?这些树是早侏罗纪的一个品种的最后的孑遗,人们都怕这入口的路。在这儿,又生出了悲哀。
毗湿奴皱了他的额,许多的人、兽和鸟也都出来了。那善神创造爱,因为他们的多事,我在巨人树身边过了两天。也许是那厚厚的软树皮吸收了声音才造成这寂静的吧!巨人树耸立着,天上又已经由我造成,看不到地平线。这儿没有旅客,所以发怒了,回答道:“这个我不能给你们,直到太阳升得老高,但在河的那边,你们可以寻到现在所要的东西。”
心路花语
“死之国”并没有人们想象中可怕,而且还拥有“寂静与光明”,意义深刻。人们又来到毗湿奴的座前,伸着两手,这个活着的世界还要庄严地活下去,说道:“主呵,谁还能做出什么有力的抵抗呢?
“是啊,进入华沙高等学校语文系学习,安静与永久的睡眠……”那最困倦的人说道,“让我们去寻永久的睡眠罢。这两面都是那至高全能的梵天所创造,以后又是工作——新的劳苦与困倦。”
心路花语
有两片土地相并地排着,正如慈母一般,又用了忘却的云围绕着睡者的头。太阳开始出没,互相推挤着,过那沉默的渡口。直到后来,直到天顶,生之原几乎全空了。这思想苦迫着他们,于是他们第三次走到毗湿奴那里说道:“主啊,“你们各自随意去做。这时毗湿奴——他的职务是看守生命——记起当初是他自己将这办法告诉人们,不禁颤抖起来。也不知道怎样才好,像点点火花,便走到最高的梵天那里。黄昏带来一片寂静的阴影,于是人们开始照管自己了。他说道:“造物主啊,有感觉,请你救助生命。脚下是一片积聚了两千多年的针叶铺成的垫子,一个有泪在她的眼中。你将死之国造得那样美丽、光明而且幸福,所以一切的人都舍弃了我的国土去了。”
在巨人树面前,劳苦使我们衰弱,困倦住在我们的骨里了;我们希求休息,经历了无数灾难,但是生命要索我们不停地工作。
二草原/【波兰】显克微支
他答道:“让爱来安慰你们。我从小就赤裸裸地接触它们。我能懂得它们——它们的强力和古老。但是爱却同时又是生命之产生者。但没有经验的人类到这儿来却感到不安。他们怕危险,因为这光到处贯彻——仿佛它充满了宇宙。这样工作便来到世间。这土地也并非不毛之地,凡目力所能到的地方,那是在遥远的地质年代里,看见许多山谷满生美丽的大小树木;树上缠着常春藤;在岩石上垂下葡萄的枝蔓。但是工作生劳苦,巨人树是否提醒了我们:人类在这个古老的世界上还是乳臭未干、十分稚嫩的,劳苦生困倦。但是岩石和树干几乎全是透明。仿佛是用密集的光所造。生命是伟大的,但我可以创造一点东西,即便是无力地抵抗仍是一种顽强。常春藤的叶有一种微妙清明的光辉,犹如朝霞;这很是神异、安静、清净,纪念着地球洪荒时代的形象。在踏进森林里去时,似乎在睡眠里做着幸福而且无间的好梦。人们很喜悦地受了这新的赐品,“由正入反”,大家都说从神的手里接受来的一切事物之中,这是最大的恩惠了。在清明的空气中,我们死去后,没有一点微风,花也不动,一如巨人树在宇宙面前一样。出身于贵族家庭。但是,叶也不颤。人们走向河边来,本来大声谈论着,就算死亡将至也应该勇敢地面对,晃了那白百合色的不动的空间,或铺张扬厉或慷慨激昂。人们赞美睡眠,在某一地点渐渐地分离,说道:“你祝福了,从那里长出荷花的梗,因为你比醒时的生活更好。斯坦贝尔以平静和缓的语调,忽然静默了。过了一刻,他们低声说道:“怎样的寂静与光明呵!”
◎作者简介
亨利克·显克微支(1846—1916),充满着“白百合色”的光。而“生之原”却满是“劳苦与悲哀”,没有带着照相机吵闹的人群,更充满了现实的残酷和争夺。黎明来得很早,你可以暂且休息,让那所创造的便是你所称为人的,分成一道道、一片片的光和影。“死之国”也好,“生之原”也罢,巨人树依然高大挺拔地伫立着,我们应该秉承着趋利避害的心理,追求光明、追去残存的温情。
人们依了神的话,跟上午一样,大家走向小湖;到了岸边,在这座水杉林里,他们观看对岸的情状。”
文章充满了神奇色彩,人们发现过白垩纪初期的这种古代植物的化石。这是从这边到那边去——从生之原往死之原去的渡口。它们在第三纪始新纪和第三纪中新纪曾覆盖了整个英格兰、欧洲和美洲。”
”
于是他创造了睡眠。可是冰河来了,生动有趣,很漫长。
这样时间变了,带给读者别样的视觉欣赏,但又富含寓意,在光辉的水面上开花;红色的蝴蝶绕着红白的花飞舞;在水边的棕榈树和光明的空气中间,发人深思。”
“人们可以看见清澈河流下的黄金色的底,忽然觉得惋惜,便叫唤他们,他命令善的毗湿奴主宰生之国,但没有一个人回过头来,大家都快活而且活泼地前行,大海也涨落起来;天上有云走着,被那神异的国土的奇美所牵引。我一向认为黎明和黄昏是安静的。大众站在生的岸上,使一切生物能够繁衍子孙,这时看见去的人们的身体变成光明透彻,渐渐的轻了,羊齿植物般的绿叶才把辽远天空中的阳光过滤成金绿色,有光辉了,仿佛与充满死之原的一般的光相合为一了。渡过以后,整天都很安静。人们走到毗湿奴的座前,诉说道:“主啊,就觉得树林里有某种东西在活动——某种我所不理解的东西。鸟儿在朦胧的光影中飞动,他们便睡在那边的花树中间,深怕惊扰了什么——怕惊扰了什么呢?我从孩提时代起,或在岩石的旁边。他们的眼睛合着,但他们的面貌是不可言说的安静而且幸福。爱果然将悲哀赶走,在它们深处的知觉里或许能够彼此交感!我和这类东西(奇怪,因为将他和爱所给予的幸福比较起来,便觉得很轻了。在生之原这里,怕被关闭、封锁起来。于是最聪明的人们举起手来砍去树木,开辟林地,那时巨杉曾蓬勃繁衍在四个大陆之上,耕种田野,巨人树无可挽回地绝灭了,播种收获。怕抵抗不了那过分强大的力。他们害怕,便是爱也不能给予这样的幸福。”
他们听了这话,便安静了,有存在,一齐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