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舌上风暴:辩论技法与辩论口才(大全集)
1681600000029

第29章 辩论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技巧(12)

宋高宗时,有一次宫廷厨师煮的馄饨没有熟,皇帝发怒了,把那个厨师下了大狱。没过多久,在一次表演节目时,两个演员扮作读书人的模样,互相询问对方的生日时辰。一个说“甲子生”,另一个说“丙子生”。这时又有一个演员马上来到皇帝面前控告说:“这两个人都应该下大狱。”皇帝觉得蹊跷,问是什么原因。这个演员说:“甲子、饼子都是生的,不是与那个馄饨没煮熟的人同罪吗?”皇帝一听大笑起来,知道了他的用意,就赦免了那个“馄饨生”的厨师。

演员借皇帝“馄饨生就下大狱”这个前提,演绎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是“生”就该下大狱,甲子生、丙子生也该下大狱。这显然是荒诞不经的,引人发笑。演员的推理语言婉转,表达含蓄,蕴涵了丰富的机趣。这种幽默语言的产生,不能不归功于巧夺天工般的荒诞推理。

烟民去商场买烟后,便点燃猛吸。售货员以商场不许抽烟阻止;烟民非但不听,反而问道:“不让抽,为什么商店要卖烟?”结果二人争执不下。商店经理闻讯前来,听罢二人陈述,便笑着对烟民说:“商店还卖手纸呢,你也现在用?”一句话把烟民说得理屈词穷。

◎旁敲侧击的几种方式

清朝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有一常居之所,这便是他所题三十六景之一的烟雨楼。烟雨楼四面环水,远远望去,就如坐落在青莲之上。一天,乾隆在新任宰相和珅和三朝元老刘通训的陪同下,在楼前观景赋诗。乾隆向东一望,湖面碧波荡漾;向西一观,远方山峦重叠,他不禁随口说道:“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饱有学识的刘通训随口即应:“君子高,臣子低,文在东来武在西。”宰相和珅见刘通训抢在他的前面,十分不快,接着说:“天最高,地最低,河(和)在东来流(刘)在西。”这里,“河”与“流”明指热河并向西流入离宫湖,但和珅利用谐音暗示自己和刘通训,并借皇家礼仪上的东为上首,西为下首的习俗,暗示你刘通训虽是三朝元老,亦在我和珅的下首。

刘通训听了,知和珅诗意所指,便想寻机报复。这时,乾隆要各人以水为题,拆一个字,说一句俗语,做成一首诗。刘通训望着清波中自己老态龙钟的面容,偷视了一下和珅自负的得意之形,捋了捋胡子,咏道:“有水念溪,无水也念奚,单奚落鸟变为鹩(鸡的繁体字),得意的狐狸欢如虎,落坡的凤凰不如鸡。”

和珅听罢,既暗自赞叹刘通训的才华,又为诗中讽刺他是狐狸和鸡而恼怒,便反唇相讥道:“有水念湘,无水还念相,雨落相上便为霜,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言外之意,暗示他不要多管闲事。

乾隆听罢二人各自的前后两首诗,觉察出了新老不和的弦外之音,上前拉住二人,面对湖面上三人的合影,说:“二位爱卿听真,孤家也对上一首:‘有水念清,无水也念青,爱卿共协力,心中便有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孤情看水情。’”

和珅和刘通训听罢,二人心中都为之一震,深为乾隆如此循循善诱而感动。和珅与刘通训当即拜谢乾隆,握手言和。

乾隆深知朝政不和将“有损大清事业”,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急于求成,以帝王的威严进行斥责和压服,而是因势利导,巧妙地运用暗示术进行说服。

一、旁敲侧击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交际和说辩中,当需要批评或提醒他人而又不便直接提出时,便可考虑使用旁敲式暗示术,从侧面提出或说出一些看似与本题无关的话题,以此来达到启示、提醒、劝阻、教育他人的目的。

有一位顾客到一家高级餐馆用餐,他把餐巾系在脖子上。经理很反感,叫来一个服务员说:“你让这位绅士懂得,在我们餐馆里,那样做是不雅的。”这位服务员来到顾客桌旁,很有礼貌地说:“先生,你是刮胡子,还是理发?”话音一落,那位顾客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不雅,赶快取下了餐巾。

这位服务员说话是很艺术的,他没有直接指出客人的不雅做法,而是拐弯抹角地问两件与用餐毫不相干的事(刮胡子与理发)。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服务员问错了话,而实际上正是通过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来暗示提醒这位顾客。即使这位顾客意识到自己的不雅之举而及时纠正,又做到了诙谐礼貌,不伤害顾客的面子。

要用好这个方法,就要注意言此而意彼。

有一个女研究生在某海岛实习,与这个海岛驻军连长建立了感情。一天,她望着天空中北去的雁阵,感叹道:“啊,春天,这些迁徙的候鸟总是心急如火,归心似箭。可是秋天呢,它却又恋恋不舍,能不走尽量不走。”连长听后问道:“那你对咱们海岛的印象是属于春天呢,还是秋天?”这位女研究生俏皮地答道:“冬天!”

这位女研究生的回答,暗示的寓意很深。她把自己比喻为候鸟,暗示自己已有恋恋不舍之意。当连长问她时,她却说对海岛的印象是“冬天”,这是暗示自己秋天没走,已经在此处留下来了,从而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恋情。

二、通过相连的事情引发暗示

引发式暗示术,是指不直说本事,而说与本事紧密相关的另一件事,或者就同一事物紧密相连的一对矛盾中说其中一个以引发暗示另一个。

某大学数学系因进修生、旁听生多而时常挤得在校学生没有座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甲班班长上课前宣布:“为了确保本班学生有座位,进修生、旁听生不得坐前六排!”

结果进修生、旁听生哗然,关系弄得很僵。而乙班班长则说:“为了尽可能让来我班听课的进修生、旁听生有座位,请本班同学坐前六排。”

结果进修生和旁听生毫无怨言地坐到了七排之后。同样是不让别人坐前六排,但在乙班班长那儿,这个意思是通过规定本班学生坐前六排暗示出来的。他的暗示过程是用引发本班同学坐前六排来暗示非本班同学坐六排以后,从而引起双方的反应——本班学生坐前六排,非本班生从第七排坐起。这样,既妥善地解决了矛盾,又让非本班生心悦诚服。

三、用相关的事情引起对方的反应

点化式暗示术,是指点化与对方意向紧密相关的另一件事来引起对方反应的方法。

交警队为了提醒司机在公路的某一转弯处特别小心,便在这个公路拐弯处竖一个牌子,上写“这里已经有六人死于撞车!”这便是点化式暗示术,其暗示过程就其意图来说,是这段路程交通事故多,提醒司机注意;就其方法而言,是点出这里已经有六人死于撞车;就其暗示效应来说,是注意行车安全。

某些论辩场合,情急之中往往有些人会说出一些与身份不符的粗俗或过激之词。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用对方的身份点化暗示对方,就可收到好的效果。

★巧用激将,激发感情

激将法旨在激起对方的情感欲望,产生一种强烈的行为冲动,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攻势”。论辩中的激将法,是指通过一定的言行刺激对方,激发对方的某种情感,引起对方的情绪波动、心态变化,并且这种波动和变化都是朝着自己一方所期望的目标发展的一种心理战术。

◎激将法的运用

激将法是通过故意贬低对方,借以激起对方求胜的欲望,也能使其超水平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三国时,诸葛亮针对张飞脾气暴躁的性格,常常采用激将法来说服他。每当遇到重要战事,先说他担当不了此任,或说怕他贪杯酒后误事,激他立下军令状,增强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的斗志和勇气,扫除轻敌思想。

一次,马超率兵攻打葭萌关,诸葛亮认为只有张飞、赵云二位将军方可对敌马超。由于赵云领兵在外回不来,只有张飞可用,诸葛亮决定激激脾气暴躁的张飞,佯装没有听见张飞的请战,却对刘备说:“马超智勇双全,无人可敌,除非调来正在荆州的关羽。”

张飞说:“我曾单独抗拒曹操百万大军,难道还怕马超这个匹夫!”

诸葛亮说:“你在当阳拒水断桥,是因为曹操不知道虚实,若知虚实,你怎能安然无事?马超英勇无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渭桥六战,把曹操杀得割须弃袍,差一点丧了命,绝非等闲之辈,就是云长来也未必战胜他。”

张飞说:“我今天就去,如战胜不了马超,甘当军令!”

诸葛亮看激将法起了作用,才说:“既然你肯立军令状,便可以为先锋!”

结果张飞与马超在葭萌关下酣战了一昼夜,虽然未分胜负,却打掉了马超的锐气,后被诸葛亮施计说服而归顺刘备。

苏洵在《谏论》中说:“说之术,可为谏法者有五:理喻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我们认为,苏洵所言“激怒之”,就是一种智激术,即用言语激起对方的感情。人们都是在一定的感情推动下完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的,而智激术则是通过对人的神经中枢的刺激,进而对人的情感进行控制与调节的重要手段。“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古今中外战争史上,运用这一说辩谋略而取得成功的不乏其例。

拿破仑在征服意大利的曼图亚战役初期,奥军获得了重大的成功,法军被迫停止进攻行动。这时,有两团法军表现出畏敌的情绪,并在惊慌之中放弃了他们的坚固阵地。拿破仑来到这两团驻地,士兵们排列在他的周围。他以悲伤与愤怒的声调向法军训话,斥责他们不该畏敌如虎,更不该丢弃自己的阵地。之后又命令参谋长:你立即在这两个团的团旗上写上‘他们不再属于意大利方面军了’(当时拿破仑统领的法军叫意大利方面军)。士兵们受到斥责,羞愧难当,哭着恳求这位将军,再考验一下他们的勇气,而不要马上让他们蒙受这一终身耻辱。果然在后来的战斗中,这两团法军英勇杀敌,为整个战役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里,拿破仑责令其弱而激其勇,斥其愚而激其智,足以说明智激术的效果和作用。

心理学认为,人在一定的情境中,常常会产生相互对立的情感,这称之为情感的两极性。情感的两极性可以表现为积极的和消极的性质。积极的情感,如快乐、热爱、振奋等,能强化人的活动能力,驱使人们积极地行动,这种情感称之为增力情感;消极的情感,如胆怯、恐惧、羞涩等,能削减人们的活动能力,抑制人的行动,这种情感称之为减力情感。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这种激将法,亦即我们的智激术,是通过一定的言语或行为刺激对方,以激起对方的增力情感,从而发生心理上的冲动,自觉和不自觉地接受自己一方的某种主张,或决定从事这一方所期望的某种行动,我们称之为正智激。

◎激将法在实际运用中的技巧

激将法在实际运用中,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下面介绍三种。

一、赞美激将法

就是通过恰如其分地颂扬赞赏或给予充分信任的方式,对特定的对象做出肯定性的评估,以达到催人向上、激人奋发的论辩目的。

二战期间,有一次,盟军总司令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对挤满了房间的新闻记者说:“先生们,我知道你们都在猜测,我们下一次的攻击目标在哪里。好吧,我就把这项军事秘密向你们公开吧,我们将于七月初进攻意大利,巴顿将军进攻南部海滩,蒙哥马利将军进攻东部海滩。”

记者意想不到这个绝密的消息会对他们公开,都感到十分突然,面面相觑,其中一名记者问道:“将军,如果我们当中有人把这个绝密消息泄漏出去的话,会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艾森豪威尔点了点头,不慌不忙地说:“当然罗,那就要看你们的了。只要你们在报道中稍微露出一点口风,德国情报机关是非常敏感的。但是,我们不打算审查你们的稿件,完全凭你们每个人的责任感来对待吧。”

“哇”的一声,一位记者蓦地大声地惊叹说:“好厉害的手段哪!”

结果这次军事行动没有走漏一点风声。

军事情报,实属绝密,艾森豪威尔能在记者面前公布机密并不打算审查记者们的稿件,表现出了超凡的信任,从而激发了记者们高度的荣誉感与责任心,结果这次军事行动没有走漏风声。

二、自尊激将法

直接贬抑对方,故意刺伤对方的自尊心,使对方产生一种被人歧视、侮辱的心理,代之以勃然奋起、顽强抗争的奋发力的一种方法。

诸葛亮为联吴抗曹,随鲁肃来到吴国,周瑜出中门迎接,叙礼毕,分宾主而坐。鲁肃先开口对周瑜说:“今曹操驱众南侵,是战是和我主公不能决断,特来听听将军的意见。”

善于权变的周瑜得知他们二人来意后,便故意以降操的反舌,挑激孔明,想引孔明求救于他,说:“曹操以天子为名,其师不可拒。且其势大,未可轻敌。战则必败,降则易安,吾意已决。来日见主公,便当遗使纳降。”

憨厚的鲁肃不知是诈,愕然地说:“君言差矣!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岂可一旦异之于他?伯符遗言,外事托付将军。今正欲仗将军保卫国家,为泰江之靠,奈何从懦夫之义耶?”

诡谲的周瑜说:“江东六郡,生灵无限;若罹兵革之祸,必有归怨于我,故决计请降。”鲁肃说:“那怎么行?以将军之英雄,东吴之险固,曹操未必便能得志。”

二人互相争辩,孔明看在眼里早已胸有成竹,只是袖手冷笑。

周瑜说:“先生何故哂笑?”孔明说:“我笑鲁肃不识时务呢?”

老实人鲁肃哪知诸葛亮是随周瑜之诈而诈之,便说:“先生如何反笑我不识时务呢?”孔明说:“公瑾意欲降操,甚为合理。”周瑜说:“孔明乃识时务之士,必与我有同心。”其实,说:“合理”者言不由衷,说“同心”者故作姿态,两样机谋一样诡谲。鲁肃不知双方满腹春秋,问诸葛亮:“孔明,你也如何说此?”孔明说:“曹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于对敌。今数人皆曹操所灭,天下无人了。独有刘豫州不识时务,强与争衡;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将军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国祚迁移,付之天命,又有什么可惜?”

诸葛亮展开了智激周瑜的攻势。他明知周瑜很善用兵,而这几句话却分明意指周瑜无能,不堪抵挡曹兵,直刺周瑜年轻气盛心理,可谓一激周瑜。但周瑜还未怒,鲁肃却大怒曰:“你教我主屈膝受辱于国贼吗?”

孔明不答鲁肃,却对周瑜说:“我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士献印,亦不需亲自渡江,只须遗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曹操若得此二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诸葛亮没有说明二人是谁,意欲引周瑜来问。周瑜经不住诱惑,果然问道:“用何二人,可退曹兵?”孔明说:“江东去此两人,如大树飘一叶,太仓减一粟,而曹操得之,必大喜而去。”诸葛亮仍不说是何人,只将此二人看得对江东无关紧要,须知对周郎却是无比紧要。妙在偏劳公谨再问,为二激周瑜蓄势。

周瑜又问:“果用何人?”

孔明见周瑜已入圈套,便说:“我居隆中时,即闻曹操在障河新造了一台,叫铜雀台,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寄其中。曹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女大乔,次女二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曹操发誓说:‘我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领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他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回去。此范蠡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