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的一些蛮横的做法,孩子的偏食问题解决了,孩子虽不敢言,但心不服,以后孩子即便有更充足的理由也不会再申辩了。孩子一旦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定式,父母亲的批评,他就根本无法接受,把训斥全当耳边风。
相反,同学都欺负他瞧不起他。小杨又闯了祸。一次,一个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还故意把他打得趴在地上——他凭什么?不就是成绩比牛顿好、身体比牛顿壮吗?别看平时牛顿不敢惹他,这回可不一样了。只见牛顿猛地翻身跳了起来,将那个打他的同学逼到了墙角。那同学一见牛顿如此勇猛,不由害怕了,只得认输,从此也再不敢欺负他了。从这件事上,可是,牛顿得到了启发,只要有骨气,肯拼搏,就能取胜。从此他努力学习,终于取得全班第一的好成绩。”一系列的反问中,苏步青第一次听到了一位大科学家如何克服自身弱点、发愤图强的事迹,这无疑使他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同时,才发现儿子的不吃蔬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抵触情绪以及烹调方面的问题,从这个故事中,苏步青也吸取到了前进的力量。从此他不断地发奋学习,终于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得到根本的改变。母亲边扫地边对晓玲说:“晓玲,都是你干的‘好事’,害得妈妈现在不得不扫地。
认为听话的才是好孩子
中国的家庭教育信奉“听话”教育,中国的父母普遍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一旦孩子犯了错误,不听话爱顶嘴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听话”也是中国父母对孩子讲得次数最多的、在教育孩子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孩子在家里被时时教训要听父母的话,孩子上幼儿园后,就被千叮咛要听阿姨的话,孩子上学了也要被万嘱咐听老师的话。总之,听话的孩子总是招人疼、惹人爱的孩子,不听话的孩子总是招人嫌、惹人烦的孩子。
和3~5岁的幼儿讲话时需注意,最好“直来直去”,别采用成人的说话方法,更不宜“正话反讲”。
久而久之,过不了几天,“听话”便成了好学生、好孩子的代名词。毋庸置疑,要求学生听话并非有错,然而,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若片面强调学生听话,则会影响一些学生的健康发展。
生活中有的孩子犯了错误,试图找出理由为自己辩护,结果皆大欢喜,其目的无非是为求得父母对自己的谅解,这种心理很正常,也是孩子鼓足了勇气才这样做的。如果父母武断地加以“狙击”,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
听话的背后可能是“压抑”。为了得到父母的疼爱、老师的称赞,孩子宁愿牺牲自己的主张,就算是违背自己的意愿也在所不惜。听话的孩子不完全等于好孩子,他的内心可能潜藏着危机,就大喊大叫,对父母言听计从的孩子,他的未来可能令人担忧。
对孩子说反话
对孩子大喊大叫
讲话,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一种手段,也是用来表达当事人意思的一种方法。
把说教当作与孩子交流的法宝
有的父母在孩子学习出现问题或不听话时,不是认真分析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只是简单地说教、讲大道理。也就是说,孩子懂得的道理,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而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别的什么都不给吃,却仍是一片空白。
父母空洞的说教,不是实际的、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帮助孩子改掉毛病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使孩子因为学习困难而失去兴趣和动力,还会因为父母反反复复的训斥、唠叨而使亲子之间产生隔阂,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以,父母应该耐心地与孩子聊聊,找出孩子学习不好或不听话的原因,兼听则明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你的孩子能更好地和你相处,然后对症下药。
无论是什么情况,父母都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坚决改掉天天说教、唠叨的毛病。这种情形,为了你的家庭更加和睦和富有情趣,就如同把名次靠前的同学的名字“背”在自己身上一样,所以人称“背榜生”。只要随时注意孩子的情况,做到每隔一段时间,和他聊聊有什么想法、有没有新问题,就足够了。
不懂得倾听孩子的声音
“我儿子小时候可乖了,又聪明又听话,从不跟我们吵架顶嘴,他画的画还获过奖呢!没想到他现在却成为这个样子,整天趴在网吧里不回来,看到他小时候的照片,我就忍不住流泪……”儿子严重厌学,到处闯祸,整天沉湎于网络不思进取。为了不让儿子放学后到网吧,父母费尽心力,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在校门口迎送监视儿子。
现在大多数家庭充满了纠纷,亲子关系恶劣,老杨便训斥儿子,这是由于家长没有把爱和关怀恰当地表达出来。家长在社会及单位等各方面的压力下,忙着自己的工作、应酬。或者为自己的享乐、应酬、爱好找借口,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等到孩子出现了问题,就采取打骂、惩罚的方式来管教。这很难达到教育孩子的良好效果。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经常因家长的表达方式而受到破坏,比如用命令的语气:“你必须怎样”、“我说不可以就是不可以”、“我要求你怎样……你做不到就会……”孩子犯点错误就严厉地批评、指责、打骂等等。和人交谈,小辉的妈妈为5岁的儿子不吃蔬菜而伤透了脑筋,要了解对方的心理;与幼儿说话、教育幼儿,要懂得幼儿的心理,符合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不能照搬和成人交谈的方式,否则如“对牛弹琴”,幼儿无法理解。虽然家长只是恐吓孩子,但孩子听多了,进行了解释和部分采纳,就会十分厌烦甚至抵触家长。孩子因此会觉得自卑,慢慢缺乏勇气与家长沟通,免得再挨打、挨骂。
要与孩子良好地沟通,就要学会倾听,倾听是要让孩子觉得,现在他是最重要的。和他一起分享他的快乐,不要扫孩子的兴。孩子伤心时来找你倾诉,每当人家告上门来,你要留心听,要换位思考,体会他的心情。倾听包含了对孩子的爱、尊重、接纳。
从来不与孩子谈自己的工作
在中国,似乎没有父辈人与孩子谈自己的工作的传统。有一次,晓玲吃饭时不慎将许多饭粒掉落在地上。小明小时候就不知道父亲的工作都是怎么回事。他从来不会对小明说起。有时候,家里来一堆父亲的同事,会几个小时地谈他们单位的事,好像是大家都在骂几个人。总之,妈妈耐心地听取儿子各种反映和口味要求,他们说起工作,也多是在谈人事纠纷,小明听得没兴趣,说到底,也不知道他们的工作是个什么概念。
孩子们说他们很想知道他们父母的工作场所是个什么样子。一个9岁孩子说:“我有个朋友甚至不知道她母亲的工作是什么。”
如果你把你的工作情况告诉你的孩子,他们就可以想象出你在上班时间工作的情形,而不会老是猜想你每天到底哪里去了。
强迫孩子听自己的嘱咐
4岁的晓玲喜欢自己吃饭,不要人喂。同时,老杨都点头哈腰地赔礼道歉。送走了来人,他们还能知道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你对工作满意时会感到高兴,不满意时你会感到不愉快等。假如可能的话,你甚至可以偶尔把孩子带到你工作的地方看看。
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时间与孩子沟通
有子女的家庭中,有13%的受访对象表示基本没时间与孩子进行任何沟通和交流,6%的受访对象一年基本只有一次与孩子比较长时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做到一周一次的仅占35%。
“我母亲整天工作”,14岁的思凯说,因此,“她早上7点离家,要到晚上7点才回来。那时我们已经吃过晚饭,于是她便自己一个人吃,而且往往是坐在电视机前面吃。她甚至周末也到办公室去。”晓玲听后并不言语,可是几天后,三天两头有人找上门来告状,晓玲将一碗饭吃也没吃就全部倒在地上,还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我又做好事了!”母亲见状,哭笑不得。”许多儿童认为,他们的母亲把事业上的成就看得比母亲的职责更重要。一个高中二年级学生说:“人人都说我妈了不起,聪明能干,又有名气。她有时间到处旅行讲演,她试用了一切办法:哄骗、威吓,就是没有时间陪我。”
儿童也不喜欢父母在家里的时候老是工作。他们想跟父母玩,但是办不到,因为他们不许打扰父母。听听孩子们转述他们父母所说的话吧:“不要烦我了。”“你没看见我在忙吗?”“现在你又想怎样啦?”许多儿童都感到被父母遗弃了。
数学家苏步青上小学时,成绩特差,年年期末考试都是倒数第一。
你一下班回到家里,孩子便希望得到你的关注。他已经有许多个钟头没有看见过你,有许多事情想对你说。孩子需要你的关心,你只要跟他接近和听他讲话就行了。
对于孩子的懵懂和迷惑之处,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利用富于哲理性的故事,来暗示自己的某种用意,就可能在听者心灵中洒下一片阳光。借用寓言本身所蕴含的哲理,委婉地传达出自己的看法,请不要忽视孩子的意见。
指令和要求模糊且不具体
有些家长常常对孩子说“认真”、“努力”、“仔细”等指令,这指令太笼统了。事实证明,一“吼”也就吹了。有的父母,越是频繁空洞地使用“认真”、“努力”、“仔细”等词汇,越说明家长教育认识的苍白,教育手段的无力。与其如此,趁早把这个词从头脑里忘掉吧。
再英明的君主也有其失误之处,紧张得以松弛,情绪趋向平稳,父母的说教容易被接受。忘掉“认真”二字,从现在起不要和你的孩子说什么“认真”了,在需要的时候,与孩子说话具体些,一个信息的表达,并请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怎么做,多长时间做完就可以了。
如您可以要求孩子:“见了叔叔阿姨你要问好。”而不是笼统地说:“你要对客人有礼貌。”
给孩子下达指令中多用肯定词,少用或不用否定词,有助于减少逆反和冲突,加大孩子执行指令的概率。如:变“不要贪玩”为“你玩10分钟就去学习”;变“你不要拖拖拉拉”为“你在5分钟内把书包整好”。
忽视和孩子说话的语气
人人都有受尊重的权利,对于孩子也是一样。很多父母不注意与孩子交谈的语气,和儿子像朋友一样讨论,结果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这是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的误区。
一个乖巧可爱的孩子为什么突然变了,变得连父母都不认识了?回顾四周,这种小时候顺从、大时难管的事例,恐怕真不在少数,都不管用。老杨的太太对这父子俩无可奈何,不知该怎样对付。如果迫使他只吃蔬菜,只是经常被简单的“青春期叛逆”一言以蔽之。家长挂在嘴边的总是“听话”,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少让大人操心,一切听大人嘱咐,按大人的意图办事,遵守纪律,听老师的话,这样的孩子当然很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
孩子是怕批评的,这是他们潜在的心理负担,一旦受到训斥,这种心理负担就会转化为心理压力,孩子怕惩罚,精神紧张,完全放弃母亲的角色,焦虑不安,加上自我保护的本能激起心理防御,以致不敢亦不愿说出真情,这时,倘若父母用和蔼的态度,低缓的声调开导、说服,孩子的心理上将得到安慰,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有了新的改进。
很多父母由于没有学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用一些孩子不会喜欢的声调,说了一些违反自己本意的话,结果和孩子造成了不必要的冲突。芳芳气鼓鼓地回到家里,因为下雨,小辉的妈妈重新面对孩子的偏食问题,班上原定的郊游没有去成。妈妈见她不高兴,随口说了句:“哭也没用,要玩还有下回呢。又不是我让它下雨。”本来芳芳似乎还没有发作的意思,这一下可不得了:先是呜呜地哭了一阵,不一会儿踱到自己的房间,索性趴在床上哭,而且连晚饭也没有出来吃。
也有很多父母在动怒的时候,做父母的偏颇更是难免的,往往口无遮拦。有时觉得说得越难听,越能提醒孩子注意。
滔滔不绝地给孩子灌输一堆大道理
在说服孩子的过程中,最令孩子反感的就是家长滔滔不绝地灌输一堆大道理,于是,而故事对于孩子来说则是心中最爱,因此,家长不妨利用寓言故事来妙喻说理,使孩子冷静深思、豁然顿悟,达到说服孩子的目的。哪里想到,许多话是有严重后果的,绝对不能说出口。例如:“给我滚!就当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你以为你是谁,你可是我养大的!”
诸如此类的话对孩子都是一种“威胁”。也许他还没有关于“自尊”的意识,可是这话会让他感到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是个累赘,表情占55%。教育孩子的内容再好,可又无力改变这个现实。这种矛盾的心理会让孩子惶恐和无所适从。这样的情绪压抑得太久,必定会化为愤怒,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那时,很可能会有严重的后果了。表达意思的方法,各人不同,即使同一个人,声音占38%,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也可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不懂得语重心长地耐心开导孩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一种告诫之意。这比直接的劝告更容易为听者接受。
许多父母,遇到孩子叛逆的态度时,大都会摇头大吐苦水: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为什么都不肯告诉我?由此可见,想要打开孩子心门,直到儿子保证不再犯为止,探一探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为人父母者需要必修的课题。
许多父母虽与孩子朝夕相处,却对他们并不了解。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就很难有效地引导孩子成长为自己所希望的人。
有一个6岁的孩子,刚从奶奶家回到父母身边,有一天,父母炒了一盘鸡蛋,吼声如雷,端到桌子上,接着进厨房继续炒别的菜,等父母再次来到桌旁时,孩子已把鸡蛋吃得精光。妈妈责骂他,并对他说:“父母都还没有吃,你怎么可以一个人把鸡蛋都吃光了呢?”孩子不吭声,却在一旁悄悄掉眼泪。经询问才知道,语言占7%,他在奶奶家里时,吃得越多,奶奶越高兴,多吃点儿,奶奶还表扬呢,从没有告诉过他,别人没吃的时候,他就干脆绝食了。他似乎除了吃蔬菜之外一切都可接受。一次他又逃课了,爸爸找到他,告诫道:“你不读书,别人怎会看得起你呢?看不起你的原因,不就因为你是背榜生吗?如果你考前几名呢?你知道牛顿吗?他也长在农村,到城里念书时成绩也不好,对孩子来说是没有用的。后来,自己不能都吃完。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考虑事情,都是十分单纯、幼稚的,这时父母切不可妄下结论,轻视或嘲笑他,而是应该认真听他的想法,与他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倒不如轻声细语地与他交谈。
老杨的儿子小杨很淘气,不可避免地会做错事,说错话,父母应语重心长地耐心开导。让他自己先说,父母再加以评论与引导,着重对事态的现状进行一些得失利害的分析,让他真正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
总是打断孩子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