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1682000000025

第25章 学习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高指标高要求(1)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愿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父母,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谁都渴望孩子成为自己的骄傲。

但是,父母要把握对孩子的期望标准,一旦父母的期望标准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让孩子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及时,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

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父母要有平和的心态,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给孩子减少压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制订合适的奋斗目标。

违背孩子学习发展的自然规律

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进程,无论是孩子的生理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往往会把事情弄得很糟,这样不仅达不到父母的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表现得较为普遍的就是父母缺乏等待孩子自然成长的耐心。

许多年轻父母迫不及待地要求幼小的孩子学这学那,过早地让孩子投入到所谓的“学习”环境之中,把识字、拼音、计数、外语当成早期教育的全部内容。父母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盲目的举动,背离了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加重了孩子的认知负担和心理负担,以致产生不良后果。华东师范大学学前儿童学习负担研究课题调查结果显示:普遍有梦呓、磨牙、夜惊、梦游等现象发生,5岁以上孩子遗尿等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6.9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压力过大。孩子过早进入学习阶段,免不了会遭遇种种困境与失败,而不少父母只是一味地批评、责骂孩子,却很少检讨自己的心态和行为。父母在急于求成的心理驱使下,往往只能接受孩子的成功,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在这种状况下,尊重孩子就更谈不上了。

其实,孩子们需要的是自然发展的时间表,家长应让他们逐个地、循序渐进地走完每一个发展阶段。

早期教育太过突飞猛进

一位父母这样写道:“多次测验表明,女儿的智商很高,尤其是语言、思维和情感,1岁时已接近3岁孩子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过于强调因材施教,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必然规律,从女儿2岁起提高了对她教育的程度。讲故事时,将短句改为长句讲;教她看图说话时,由原来的以短句和简单句为说话单位,一下子升到教她用较复杂的长句子说出来;学习古诗也用七言古诗代替了五言古诗。本来是想通过这样较高程度的教育,使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更快的发展,没想到不过2个月时间,她说话越来越含混不清。有时想说出一个长句子又说不完整,只得停下来重复其中的一个词。糟糕,她有些口吃了!”

孩子的发育、成长是有规律的,特别是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更不能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一味地强求越早越好。早期教育强调的是要适时地把握住教育的最佳时机。

不承认孩子间有差异

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特点都是不同的,许多父母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而且总拿自家孩子的短处跟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这样做实际上是忽视了孩子之间的差异。父母应当接受并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帮助孩子学会取长补短。

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有差异时先不要着急,这种差异未必就是差距。孩子跟别人的差异性往往是其个性形成的开始。其实,这种差异更需要父母来加以保护。此时,父母的正确态度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例如,自己的孩子脑子迟钝一些,就要教育孩子笨鸟先飞,多卖些力。孩子有了进步就应该鼓励。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已经尽其所能,父母就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父母应该学会全面看问题。比较有两种,一种是横向比,一种是纵向比,看孩子的进步,不仅要横向地看孩子和别人的差距,更要纵向地看孩子比从前取得了哪些进步。家长不能用学习上的进步来牺牲孩子的成长,盲目攀比的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甚至是个性的扭曲。

忽视培养孩子适应小学生活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童年生活的一个转折,对孩子的身心将产生重要影响。在此期间,孩子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情绪上的不安和适应上的困难,如坐不住、破坏课堂纪律、注意力不集中、怕和不认识的同学说话等等。孩子在情绪上的表现障碍可能有:在校内或家中沉默不语、晚上失眠、上学前情绪突然紧张甚至拒绝上学,更有个别孩子会在上课时紧张得不由自主地尿裤子。很多家长对此问题并不引以为然,认为“树大自然直”。

大帅6岁就上小学了,而且是全班最受老师关注的学生,这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妈妈不但不高兴,反而整天愁容满面,因为她常常被老师叫去接受“投诉”。老师告状说:“你家儿子上课最大的爱好,就是拿笔在纸上乱画一气,要不然就去抢别人的书本,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每回去学校,妈妈总得收到几个“诉状”,以致到后来,连她自己都得了“老师恐惧症”。每当放学接孩子,别的家长都往老师身边凑,询问孩子在校的情况,而大帅的妈妈总是避着老师,赶紧把孩子接走。

其实如果孩子入学初期的不适应症持续下去,会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涯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最常见也最令家长头痛的现象之一就是厌学。孩子一旦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自动关闭“智慧的阀门”,即使再聪明,也用不到正点上。因此,父母要真正有效地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当孩子出现困难时帮助孩子找出原因。

一味鼓励孩子考名校

一位怀孕3个月的准妈妈向我咨询怎么进行胎教,她说:“我要为孩子设计人生成长的蓝图。首先要搞好胎教,不仅使孩子生下来没毛病,而且使孩子发育好,有聪明的大脑,这是为孩子将来的竞争创造条件。其次是生下以后要优育,要进行早期教育,开发孩子的智力。能成为神童最好,不能成为神童,也要使自己孩子的智商高一些,然后送到好的小学或者私立学校。钱不是大问题,孩子能学好才是最重要的。孩子将来上高中要上四中或是人大附中,为孩子考上北大、清华创造条件。将来还要到美国留学,读硕士、读博士学位。”

多年从事家庭教育的专家在研究中深切地感到,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名校。可以说希望孩子上名校目前父母的普遍心态。

父母希望孩子上名校的心态虽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对此应该将眼界放宽一点,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不要一味地强求孩子上名校,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孩子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成功,这才是最重要的。

花再多钱也要让孩子上“好学校”

有的父母为孩子择校时,专门去选择那些高收费,标榜自己有什么特色教学、外教等条件的学校,而没有真正地考察这些学校的综合教学情况。

这些父母有一种片面的择校观,认为收费高、教学设备和硬件条件好就一定是好学校,有外教等特色教学就一定能使孩子的学习成绩得到很大提高等。然而实际情况是,收费高的学校未必就是好学校。一些学校甚至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不达标,靠着东拼西凑来的老师,去迎合部分父母的心理,打出什么“聘请名师”、“双语教学”、“外教授课”等诱人的招牌,收取高额学费,以引诱择校生入学。这对于孩子的学习,包括孩子的全面发展都是潜在的危机。

这些父母不惜重金,甚至是用超出家庭经济能力的费用为孩子择校,其实是花钱为自己买个“心理安慰”,觉得别人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我的孩子也不能差。在择校过程中,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的成绩远远低于学校的平均成绩,与同学的差距很大,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会在同学、老师面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即使学校再好,孩子的学习效果还是要靠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影响,想靠一所好学校来改变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不可能的。父母为孩子花费很多钱,希望孩子能够赶上、甚至超过同伴,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对于孩子的性格发展和心理健康都是有影响的。

抽不出时间检查孩子的作业

有的家长因工作繁忙,每天抽不出时间检查孩子的作业。孩子的作业是否都按时完成;孩子的作业是否工整;孩子是否及时改正了作业中的错误,这些都被父母忽略了,这样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教育。这就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按时检查孩子的作业,对成绩要及时表扬,对问题不仅要批评,更重要的是及时纠正。如发现孩子不改作业中的错误时,不仅要批评孩子这样做不对,而且应要求孩子立刻改正,及时订正,并提出今后的要求。

作业有两种,一种是口头作业,一种是书面作业。口头作业一般是朗读课文,孩子往往不重视。因此家长每天需要检查孩子读课文,从中发现孩子学习上的问题,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家长检查书面作业前,应先问孩子当天留什么作业了,或是检查记录作业的本,再对照孩子的作业,看看有没有丢落的现象。如发现有丢落的,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少写了哪道题,而应让孩子自己对照检查,找出问题后再补上。对于出现的错别字,也不要直接给孩子指出来,而应让孩子自己对照教科书检查。如果孩子还是查不出来,家长可缩小范围,再让孩子去查找,从而培养他们检查作业的能力。

对于孩子作业中不懂的难点、难题,切忌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答案,而要帮助孩子分析、解决问题,使孩子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学好功课。

认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

现在的孩子问题越来越多,于是家长便把孩子的种种问题的根源追溯到学校,认为是学校没有管好,老师没有教好。不可否认地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是最主要的问题。

有的家长可能不认同这个观点。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如果孩子是一棵树,那么树冠则是孩子的智能系统,是所有有形能力的集结,如数学、语文、历史、电脑知识等,这一部分毫无疑问是学校负责教给孩子的。而树干是上帝给他的,只要你按正常人的规律给他吃东西,他就会生长。树根则是他的生命之本,是他的素质系统,包括自信、自尊、进取、好习惯等等,而这一切99%是需要父母给的,是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爱、信任、鼓励、表扬、平等才能成长的。

现在,很多家长普遍认为“成绩至上”,对孩子其他方面却关注不足。上海市某学校进行的调查显示,65%的家长最关心学习成绩,其次才是“思想品德”,占37%,而对学生行为习惯、个性特长、心理素质、交往能力等关注少之又少。83%的家长认为“好孩子”的首选标准是“学习好”。

如果一棵树发生了问题,是树冠、树干还是树根发生了问题呢?如果一个充满自信,有着坚定意志、极强的进取心和自尊心、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孩子只是学习不好,会不听话吗?

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因素。

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教育孩子

有不少的家庭并不是很富裕,父母为了生计出外工作。这时一个更为有力的借口诞生了,“挣钱糊口已经够累了,哪还有多余的时间去教育孩子。”

还有的父母会说:“每天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哪里还有时间教育。”

这些话其实都是托词。

当然,有的父母还有更为充分的理由,比如自己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孩子,把孩子交给佣人或者是在家的父母照看。这种做法不科学,把养育与教育划分开来是教育中最致命的错误。如果做父母的每天带孩子,他们与孩子相处的态度与感情,就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要看到,有些父母同样在应付生活,却仍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原因是这些父母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经济、工作条件,精心钻研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尽力去完成做父母的责任。

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她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生儿育女,这是她们的一件终身大事。当她们一心一意把孩子生下来时,就认为是完成了一件大事。可这些父母忽略了一点,即教育孩子是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

不能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一个7岁男孩的母亲这样说:我的儿子为做作业经常忙活到半夜,而他的同学早早就做完了,甚至还有时间看电视。我一直以为是孩子拖拉、磨蹭的缘故,后来发现自己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我的丈夫爱上网,我经常打电话、唠家常,孩子常常被我们所吸引,时常探头探脑,或者从房间出来转一圈。我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丈夫主动缩减上网时间,避开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上网;我也克制自己,尽量不打电话,即使非打不可,也要控制声音,防止干扰孩子;另外,我们在做家务时,也尽量避免发出很响的声音。家里的环境安静了,孩子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提高,拖拉的现象少多了。虽然这样做我们自己的活动受到限制,但是能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我们觉得很值得。

在安静的环境里,孩子容易静下心来,并形成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当孩子专注于学习时,家长不宜打扰,要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安静的环境不仅仅在学校要存在,在家里也同样要创造。

不善于和孩子一起学习

作为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是快乐的。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希望有一个伙伴,如果家长和孩子做伙伴,孩子开心,家长也会找回童年的记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言行和爱好是在家长的熏陶下形成自己的特点的。和孩子一起学习,在一个书的环境里,在大自然中,你会感到世界真的很美好。

确实,现在的一些家长,往往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养家糊口的辛苦,指责孩子泡网吧不学习,学校没有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一股脑儿地把责任推给社会,而家长自己沉醉在无聊的应酬和消遣里,把学习丢了,缺失了再学习的能力。

学习不光是学生时代的事,也不局限于你的专业领域。为人父母者,更应该善于和孩子一起学习。

说实话,这不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很多家长却不能够持之以恒。再教育问题上,许多家长走偏了路。一些人以为给孩子找个名校,或是一掷千金,让孩子少小离家远赴海外当小留学生,就是对他们教育的大投入,就可以一劳永逸了。殊不知,这种把教育的责任推出去的做法却铸成了很多的错误和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