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工作上颇有成绩的女士说:“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家庭经济条件不算好,但父母是支持我读书的,我很想念大学,但是,我的大学梦因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化成了泡影。所以我的文化程度实际上只是初中毕业。以后,上山下乡插队,回城后参加工作,没上大学,感觉是自己一生的遗憾。我没上过大学,但我极努力让孩子上大学,可我的儿子没考上大学,我非常痛苦。人家的孩子怎么考上了大学,我的孩子为什么没考上大学,是我的家教存在问题吗?孩子没考上大学,这对我的打击很大,我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唉,我觉得我的希望落空了。”
孩子有他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没必要背负上一代的理想与希望,他们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现在社会有很多机会和挑战,对他们来说,上大学已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他们有自己的人生选择。作为父母,不管你曾经的梦想有多么辉煌与崇高,都不要强加在孩子身上。
盲目增加孩子的作业和家教
现在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希望孩子能做完学校的家庭作业后再多做些题目,学习成绩能够名列前茅。所以,每天不但为孩子增加了许多“家庭作业”,还为孩子请来一科又一科的家庭教师。
据对某区31所中学初三年级学生“课业负担是否过重”的抽样调查表明,3 050人当中有近37%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过重,而其中成绩较差者占较大比例。某校初二某班的学生以“我想说……”为题写作文,全班50名学生中占76%的38名学生写出了“我们太累了”的内容。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太累,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固然在学校,然而不少父母在增加学生负担方面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可否认,父母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好的愿望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增加作业或请“家教”,都是以牺牲孩子的休息时间、娱乐时间和发展业余爱好的时间为前提的,一旦孩子长时间处于单一的思维状态,缺乏新鲜感,大脑会非常疲乏,导致反应迟钝。负担过重,会使孩子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兴趣爱好被扼杀,个性发展被抑制。
不允许孩子看课外书
现如今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功课,为了不使孩子因读课外读物而导致学习成绩退步,会采用种种方式阻挠孩子阅读课外书籍。据了解,有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读“课外书”,甚至采用打骂手段。
喜欢读课外书的浩江向他的同桌借了一本厚厚的小说,说好5天后就归还,但是5天后,浩江还说书没有看完,要求再续借几天,可几天过去后浩江仍未归还,还支支吾吾的。浩江的同桌以为浩江想赖着不还,就把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向浩江一了解,浩江竟哭了起来,说书已被他妈妈撕碎了。原来,他的妈妈一直反对他看“课外书”。那天放学回家后,他一头钻进他的房间,关上门,埋头读那本小说。刚巧他的妈妈想让他帮忙做件事,连叫几遍他都没听到。等妈妈推开房门看到儿子又在看“课外书”,而且看得那么入神时,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一怒之下就把那本小说给撕了……
读课外书是丰富孩子心灵世界、培养孩子兴趣的最佳途径,不看课外书的孩子眼界注定是狭窄的。因此,父母不应该阻止孩子读课外书。不过,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尚未成熟,缺乏分辨能力,尚未形成成熟的读书观,这就要求父母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看课外书进行引导。
不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
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孩子也是如此。一个孩子的普通想法和意愿,应该得到父母的尊重,而孩子的理想和追求,更应得到父母的尊重。
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喜欢为孩子设计理想。从上小学开始,就将孩子的理想一步步规划好了,甚至想到了孩子以后要上哪所大学的什么专业。为此,父母不顾孩子的爱好和理想,强迫孩子按自己设计的轨道发展,如果孩子有一点没有符合自己的意愿,就对孩子的所有努力和成绩全盘否定,甚至打骂孩子。
作为父母,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无可厚非,但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前途,而给孩子过大的压力,结果让孩子不堪重负而走向极端,这就太让人遗憾了。
尊重孩子,就应该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父母在培养孩子时,必须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进而理解孩子的理想、知道孩子的真正需要。即使孩子的理想与父母的设计产生偏差,也要平静地与孩子沟通,在尊重孩子理想和追求的基础上,通过商量探讨,让孩子充分理解父母的想法,然后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强迫孩子按自己设计的轨道发展
有的父母从孩子咿呀学语时就为孩子设计了一幅理想的蓝图,甚至孩子以后要上哪所大学的哪种专业都考虑到了。
也许这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他们都不懂,父母为他们做出的选择对他们有好处。殊不知,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有着鲜活的思想和情感,有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理想。孩子为了自己这些目标而努力的时候,是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而且学得又快又好,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就会感到身上的担子太重了,压力太大了,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的过程,同时也会使孩子失去自己的成长空间和独立意识,这就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抵触、反叛与对抗的情绪,出现与父母关系紧张、厌学等现象,甚至走上歧路。也有些孩子会变得精神委靡,对生活、学习感到迷茫、失去信心等,这些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其不利,甚至可能引发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为孩子设计发展的模式,不要让孩子做自己的“接力棒”。
对孩子的理想,父母采取不理不睬或者拔苗助长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如果父母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理想之苗,那么,也许孩子永远也不可能树立稳固理想。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树立理想,并为理想而努力。总之,父母对孩子的理想之苗,要一点点地培养扶持,要细心浇灌滋润。
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式的早教
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每天为孩子检查作业
父母关注一下孩子的家庭作业,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因为这不仅是做父母的责任,更是与孩子沟通的一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家庭作业完成的好坏,与父母的教育、督促、帮助有重要关系。但是有些父母怕孩子因为马虎、不仔细而在学习上出问题,总是习惯严格为孩子把关,像每天都为孩子检查作业等,希望能靠这样的方式,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其实,父母这样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平时的作业做得很好的辉辉被王老师叫到办公室,拿着试卷给他看,一一分析他出错的原因。看到很多原本会做的题目被扣分,辉辉也很懊恼。王老师问他:“你答完题目,有没有自己检查一遍?”辉辉说:“我也检查了,但只是看看,没发现有错误。平时,都是爸爸妈妈给我检查的,除了在学校,我从来没有自己检查过作业。爸爸妈妈说了,只要学习好就行,这些小事都不用我管、不用我分心。可是,一到考试需要自己检查时,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父母关注孩子的作业时,不要给孩子打下手,帮孩子检查作业。让孩子做作业前,先大概了解孩子的作业内容与作业量,估算出大约需要的时间,然后与孩子商定必须完成作业的时间。告诉孩子只有自己细心、认真,才能不出错。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让孩子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这样可使孩子记住错误,以免下次再犯。
给孩子学习以负面的暗示
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天仙般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不提醒孩子学习要劳逸结合
现在的学生承担着太多的学习压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家长们把分数当成一切,学生们承受着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为了考出好成绩、上名校,孩子们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回到家中,复习功课,做没完没了的练习。考试越来越近,“吃饭”、“复习”、“睡觉”,成了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生活的全部。一些学生在课余时间不参加任何体育运动,课间也不休息,中午吃饭只是“凑合”。他们恨不得“将每一分时间和每一点精力都留给复习”。
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他们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家长和老师的期望、激烈竞争的压力等,让部分学生不得不牺牲睡眠时间强化复习。有的家长让孩子每天课内课外学很多东西,常常让孩子搞到晚上十一二点才睡觉。在紧张和压力下,不少中小学生出现睡眠不足、失眠、梦魇、遗尿以及原来的磨牙、夜惊加重等睡眠障碍。
过重的学习压力,造成学生们学习只看重一时需求,却忽视了长远的影响;只注重学习时间的累计,却忽视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科学,不利于压力的及时释放,非但难以促进学习,反而会使复习效果大打折扣。
从生理学上来说,大脑活动的基本规律是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因此,要注意学习与休息的交替。合理地安排学习、劳动、课外活动和休息的时间,能调节大脑各个区域和谐的活动,使工作、学习效率提高。所以家长在家辅导孩子学习时,要注意劳逸结合。
总是让孩子在晚上超时间学习
初一学生鑫鑫,由于父母总是让他在晚上超时间地学习,影响了睡眠,所以上课时经常睡觉。
充足的睡眠对孩子的发育很重要,所以应该保证睡眠时间。科学界早已对学生的睡眠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科学的结论:高中生睡眠每天不能少于8小时,年级越低,所需睡眠时间相对越长,初中生的睡眠应不少于10小时。要是都像鑫鑫那样晚上赶作业,白天睡倒在课堂上,就不利于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学习了。睡眠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睡得好,就会觉得精力充沛,心情愉悦;相反,就会无精打采,心情烦躁,甚至可能导致抑郁症状。因此,家长在催促孩子学习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了孩子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应该千方百计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以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通常在早晚的学习效率最高。可孩子如果晚上睡得太晚,早上起不来,早上的时间得不到利用;睡眠时间又保证不了,学习效率就不能提高。因此,不良的睡眠习惯不仅影响孩子成长,而且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有很大影响。
将孩子的暑假“据为己有”
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武断地将孩子的暑假“据为己有”,安排各种补习班、强化班、特长班,孩子们不得不则从“单调”的校园走出,又走进一个家长精心打造的“鸟笼”。专家指出,暑假安排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并给孩子留出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与前者相反,也有一些家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或因工作繁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暑期生活,或认为假期里孩子就应该尽情玩乐,导致孩子处于一种完全放任的“无监护”状态。
家长必须高度重视节假日孩子活动的安排,防微杜渐,积极引导孩子合理安排节假日活动,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或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不注重孩子的外语学习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人类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不断深入,人类对信息量的需求在不断加强。这种发展和变化将引发世界范围内人们的接触和流动加强,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然而,使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接触成为可能的首要条件,便是语言。
让孩子学好外语,父母可采取以下3种方法:
(1)自然习得法。生活中有很多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有目的地选择日常事物,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
如逛超市时,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目光,适时地用双语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在游玩时,家长要主动运用外语问候外国友人,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问候语的使用。再比如,孩子喜欢看卡通片,家长可选择卡通和英语相融的碟片,让孩子在放松看片中习得外语。
(2)游戏兴趣法。孩子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行动的、直观的方式进行。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其是在实际行动和直接感知中进行的。要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运用让孩子在游戏中记忆、在直观中感知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使其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以英语为例,当孩子积累了若干个动物单词后,家长们可自编一个边讲边玩的儿歌:I can walk like duck;I can run like horse;I can swim like fish;I can jump like frog。
(3)氛围营造法。设立学习外语的情景,与孩子形成一种亲切、良好的个人感情交往的氛围。多与他们玩游戏,多给他们讲故事,在玩玩讲讲中自然渗透已学会的外语内容,互动中给孩子把听到和看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复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