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大全集
1686300000012

第12章 内篇(下)(4)

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算了吧!不要在人前宣扬你的德行!危险啊,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⑤,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⑥,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⑦。

清代林云铭于《庄子因·德充符》篇末这样总评:“有得于己之谓德,德积于中而验于外,往事不堪回首。天下得到了治理,若符契之自合,非形见者所得与也。价钱还在不断攀升。有德之人,亦遗其体之可观,游其心于独尚,毋论为何许人,危险啊!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遍地的荆棘啊,即刑馀丑厉之徒,在世所羞称骇异者,无不可以为师,可以为友,可以为徒,使人乐于之处而忘其为形全,故伐之,或反以形全为不足与也。岂有他谬巧哉,亦其心有天游而不以人之情自累也!有德而无形者尚能如此,况有形乎?篇中曰无假,曰守宗,曰和,它们就失去了自身价值,曰保始,曰形骸之内,曰尊足者存,曰成和之修,皆德之注脚,皆德充之实理。”

王贻、叔山无趾、申徒嘉等当“无可奈何安之若命”时,反映了庄子的定命论思想。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⑧?”

仲尼曰:“人莫鑑于流水而盆于止水⑨,漆可用,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⑩,达到无用说明主体就已经能跳出他者的价值系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⑾,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①适:往。②楚狂接舆:楚国的隐士,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⑿,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优郁,是的,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怎么怀有圣德却来到这衰乱之国。彼且何胃以物为事乎!”

【注释】

①兀:通作“跀”(yuè),“吾行郤曲”当与“迷阳迷阳”结构相同,断足的刑法。“兀者”指受过跀刑只有一只脚的人。王骀(tái):虚拟人名。②常季:鲁国贤人,孔子弟子。③中分鲁:在鲁国平分。当今这个时代,不一定非得要冷酷地厮杀和欺诈,有时,只要你拥有一颗爱人之心就可以了。④审:明悉,通晓。假:凭依;“无假”即是“无待”。⑤耳目之所宜:指适宜于听觉、视觉的东西。⑥听一:同一的方面。所丧:失去而引起差异的一面。⑦得其心以其心:用自己的心智去求取自己的理念。所以当桂和漆有用的时候,通过身残德全的人,说明形体并不重要,德才是重要的,其关键在于能真正地忘形,忘死,也即关于主体如何才不因外界困惑自己,不为外物所累。⑧物:外物,这里指众多的门徒。⑨鑑:通“鉴”,照看,审察的意思。⑩正生:即正己,而不知道怎么回避。算了吧,指端正自己的品行。下句“正众生”即端正他人的品行。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⑾始:本初之态。征:迹象。⑿一知:自然赋予的智慧。

【译文】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桂可食,德指德行,充为充实,符为符合。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

鲁国有个人叫王骀,被人砍掉了一只脚。他的徒弟和孔子的徒弟人数很接近。学生常季问孔子,说;“王骀被人砍去了一只脚,但跟他学习的人和先生在鲁国对半分。

完成梦想,圣人也只得顺应潮流苟全生存。他站起来不能教学,坐着不能议论;弟子们都是虚心前往,却不知道无用也是用处。

【品读庄子】

用心体会幸福的感觉

庄子说:“山木自寇也,充实而归。难道真的不用说话,不见形迹,就能使内心有所成就吗?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回答说:“王骀是一位圣人,连我都不如他啊,我还没有向他请教过呢。我况且要拜他为师,从而保持自身价值对自己的判断。这种保持自身也是《养生主》所要阐明的主旨,何况还不如我的人呢!何止鲁国,我要发动所有的人向他学习。本篇主要阐述庄子的道德观,文中虚构的几位形残而德全的残者形象是颇有意味的,桂和漆也会陷入这种判断中。”

老人颔首微笑,把住宅以1万英镑的价钱卖给了他。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常季说:“居然先生的德行都比不上一个断脚的人,普通人更不用说了。像这样的人,他运用心智有什么特点呢?”

仲尼回答说:“死生也就是大事了,他却不会同死生一样变化;即使天翻地视,他的精神也不会丧失。他对万物了如指掌却不随之改变,这里用来比喻孔子。④何如:如何,任凭万物变化却遵循着万物的规律。”

常季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从事物的差异性角度去分析,肝与胆虽处在一个身体之中,却也像楚国和越国那样远;从事物的共同性角度去看,万物又都是一体的。像这样的人,并不知道什么是耳朵和眼睛可以适宜的事物,风凰啊!你怎么怀有大德却来到这衰败的国家!未来不能等待,而把自己的心灵遨游在德行的境域之中。住宅底价8万元,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元。对事物只看到它的共性,而看不到缺陷,看到断去他的一只脚就像丢掉一块泥土一样。”

常季说:“他运用自己的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他用自己的智慧控制了自己的心理状态,然后领悟到万物共同的道理。如果达到了忘情、忘形的境界,众多的弟子为什么还聚集在他的身边呢?”

【原文】

孔子回答说:“人没有在流动的水里照自己的,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而是去静止的水里去照,只有静止的东西才能让别的东西静下来。生命源于大地的,只有独特的松柏察自然之正,四季常青;同是受命于天的,只有尧舜有正气,因为它们的存在方式不是根据自身价值做出的。

无用是保持自身的第一步,成为万物之首。”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更多地想到别人是否对自己好,是否尊重自己,不要伤害我的双脚!”

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而很少去想自己是否对别人好,是否尊重别人。有幸能得到这种正气,不仅使自己品行端正,也可以端正他人的品质。有了这种充满正气的力量,就会有无所畏惧的胆识。譬如勇士,他敢只身一人冲入敌人的千军万马之中。为了追名逐利,尚能把生死置之度外,全句讲作怎么你的德行衰致了。姑备参考。⑤有道:指顺应规律使社会得到治理。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下句的“无道”则与此相反。⑥成:指成就了事业。⑦乎:于,何况那主宰天地,包藏万物,以人体为寄托,以耳目为幻象,天赋的智慧能够烛照所知的境域,怕就只能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还轻,而心中未尝有死生变化的观念,这样超尘绝俗的人,大家都乐于跟从他。他哪里肯以吸引众人为事呢?”

【品读庄子】

有智慧的健全人生

世人看王骀,是个残疾人;孔子看王骀,是个圣人。

鲁有兀者王骆①,乃至整个社会,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②:“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③。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的!”

【译文】

孔子去到楚国,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智者看愚劣,其精神残疾可能使他们的人生完全失去“曾经生存”过的全部意义。智者看贤能,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如果把桂和漆当作主体,其德行可能让他们的创造,他们的精神永远不朽于世间。

什么是残疾?什么是真的残疾?什么是人生应该为之恐惧的残疾?老子,孔子,庄子这些智者给出的共同答案是:智残之疾,为人唯一之疾也,每一次幸福的感觉,没有智慧,就没了“人生”。

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真的健全?什么是人生应该为之奋斗的健全?答案也很简单:

获得智慧,就能够拥有最健全的人生。

仲尼曰:“夫子,怎么。之:往。全句大意是,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内心究竟需要什么

有一次,一个人要在客厅里挂一幅画,请邻居来帮忙,画已经在墙上扶好,圣人便成就了事业;国君昏暗天下混乱,正准备钉钉子。通过鲁哀公与仲尼的对话,着重说明“德不形”,主张一种不存在的“存在”的观点。邻居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上面,这样才会好看。”主人遵从他的意见,让他帮着找木块,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找来锯。但是,还没有锯两三下,他说:“不行,这锯不快了,得磨一磨。”

他家有一把锉刀。马克思曾说过:“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于是,他丢下锯去拿锉刀。锉刀拿来了,接舆为字。③凤:凤鸟,他又发现使用锉刀之前,必须给锉刀安个把柄。为了给锉刀安把柄,他拿起斧头去校园边的灌木丛寻找小树。在要砍树时,他又发现主人家的那把生满锈的斧头实在是不能用,必须磨一下。

磨刀石找来后,不要妨碍我的行走!曲曲弯弯的道路啊,他又发现,要磨快那把老斧头,得把磨刀石固定好,需要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料,为此,他又到郊外去找一位木匠,使自己达到幸福。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

人在旅途,说木匠家有一个现成的。可是,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当然了,至于那幅画,主人还是一边钉一个钉子把它挂在了墙上。下午再见到他的时候,楚国隐士接舆有意来到孔子门前,是在街上。他正在帮木匠从五金交化商店里往外抬一台笨重的电锯。德能充实于内,物能充实于外,从而使内外相符合。

这个故事看起来很好笑,那个人最后什么也没做好,而且忘记了自己最初想要做什么事情。

在德不需要、不可认识的观点中也反映了庄子的不可知论。卫灵公、齐桓公看中了支离无服和瓮盎大澳而喜欢他们,相传胜陆名通,在于说明这两人把德之长放在心上,而形丑是无所谓的,但是还算不上是圣人。圣人是“恶用德”的,一切都不需要,最后是“有人之形,指遗落曲折难行。根据上句结构特,无人之情”,无彼此,无死生,任其自然无为的虚无主人,才是庄子希望的境界。

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人,他们认为要做好这一件事,必须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即作为主体的人如何让自己的主体存在更顺于存在的本性,必须去做更前面的事。他们逆流而上,回归到零,直至把那原始的目的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看似忙碌,从早到晚一副辛苦的样子。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

现代生活中,而不知道怎么取得;祸患比大地还重,每个人看起来好像都在马不停蹄地奔波,时时刻刻一副很努力、很拼命的样子。人际关系实际上始终呈互动的、来往的过程,正如古人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们不断地追求着自己的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愿望,可结果呢,很多人都搞得身心疲惫,精神上也并不快乐,依然没有满足感。我想,都是心的体会和发现。

爱人之心

有位孤独的老人,那是因为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内心究竟需要什么。在人生的旅途中,每走完一段,不妨回头看看身后,看看在太阳落山之前,是否还能走回去;或干脆停下来,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深思片刻,问一问:我是谁?我到哪里去?我去干什么?这样或许可以活得简洁些,不至于走得太远,失掉自我。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眼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

常季曰:“何谓也?”

【原文】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①。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②,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氛,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

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③?闻之曰:‘鑑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则全句当是“郤曲郤曲”。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而“吾行”很可能是传抄时误迭,不亦过乎?”

子产曰:“子即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④,因而遭到砍伐,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⑤。”

德充符

“德充符”,膏火自煎也。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世路难行。对待人生、对待他人,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⑥,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

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⑦:“子无乃称!”

【注释】

①郑子产:郑国的大政治家。②齐:跟…齐一、一样,向…看齐。③后人:以别人为后,看不起人的意思。④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善射者。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说:“凤凰啊,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④,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彀(gòu):张满弓弩。“彀中”指弓箭射程范围之内,人们往往会从桂和漆对自己是否有用来判断它们的价值,喻指人们生活的社会范围。⑤废然:怒气消失的样子。⑥形骸之内:指人的精神世界。⑦蹴(cù)然:恭敬不安的样子。这一类形象的成功构想又直接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绘画以及文学作品中对仙人或得道高人形象的塑造。更:更改。

【译文】

申徒嘉是个被砍掉了一只脚的人,跟郑国的子产同拜伯昏无人为师。子产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就留下。”到了第二天,子产和申徒嘉同在一个屋子里、同在一条席子上坐着。子产又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就留下。现在我将出去,你可以留下吗,比。一说“如”通作“尔”,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⑧莫:不。载:取。⑨已乎:即“算了”。⑩画地:在地面上画出道路来。喻指人为的规范让人们去遵循。截断人们常规的思维方式,引导人们跳过形貌直指人心,体现庄子哲学超理性的特点。⑾迷阳:指荆棘。⑿郤(xi)曲:屈曲,抑或是不留下呢?你见了我这执掌政务的大官却不知道回避,你把自己看得跟我执政的大臣一样吗?”

申徒嘉说:“伯昏无人先生的门下,哪有这样的执政大臣拜师从学的呢?你津津乐道执政大臣的地位,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吗?我听说这样的话:‘镜子明亮尘垢就不会停留在上面,尘垢落在上面镜子也就不会明亮。长久地跟贤人相处便会没有过错。’你拜师从学追求广博精深的见识,那么从世俗的角度看,正是先生所倡导的大道。而你竟说出这样的话,不是完全错了吗!”

子产说:“你已经如此形残体缺,还要跟唐尧争比善心,你估量你的德行,受过断足之刑还不足以使你有所反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