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全传
1688300000020

第20章 数码港“借壳”上市

由于这两家公司在中文互联网、手机和传呼机方面,在香港地区和内地的市场占有率都不错,黄鸿年因此十分看好这两家刚加盟中策集团的公司的盈利前景,更名为盈科数码动力。

李泽楷做了两件轰动商界的大事:

其一,他充满信心地说:“盈利前景不是好,应该说是很好。”

随着市场的开放和膨胀,电信业被视为明日的增长之星,是个盈利前景大好的行业。善于不断发掘商机的黄鸿年,在这方面显然是有其长期的全盘策略,收购经营这类行业的公司是他全盘策略的重要棋子。他表示:

“我密切注意这行业的动向和发展已有五年之久,只是中国电信市场的大门还未打开,一日之间,而且也较难找到适当的收购对象,因此星光电讯和得信佳有意让人参股注入新资金,我马上认为这是个可遇不可求的难得机会。”

不过,在风大雨急的金融危机下,星光电信和得信佳的业务却宣告出现亏损,黄鸿年的电信业发展鸿图也无法施展。

这时,李泽楷的盈科拓展集团乘虚而人,在5月间以24亿6000万港元的价格,这笔钱将用来收购集团承建的香港数码港项目。而得信佳则将在被收购后,将香港和内地的房地产出售给得信佳集团,换取这家电讯配备制造商的3/4控制权。令旗下这家从来没有产生过利润的公司账面盈利达379亿港元,为香港财经界上演了一部财技惊天的“世纪末神话”。

炒卖科技股浪潮席卷香港股市,加上李家的金字招牌,得信佳一恢复交易,就立即成为香港市场炒作的对象,当时许多股友根本不问价买盘,仅求买得股份,狂热程度足以媲美昔日红筹股。

得信佳暂停交易前,股价跌至每股0.04元附近。月底,股价只有0.136港元,在李泽楷从黄鸿年手中买下得信佳,股票恢复交易时立即猛涨超过20倍,一度达到3.22港元,闭市时上涨1.69港元,为1.83港元,相等于截至1998年底经审核净资产值的23.4倍,本益比更高达1400倍。

此种收购方式不但使新财团获利,旧股东同样可以趁股价大升的机会大赚其利,造成双赢局面。

至于李泽楷旗下的盈科集团在复盘第一天,一天就赚了300多亿,账面升值483亿港元,黄鸿年旗下的中策集团自然也沾了盈科之光。中策集团将得信佳出售给盈科之后,持有得信佳4.g%的股权,成本价为0.22港元。股价大升12.5倍时,账面盈利高达27.8亿港元。

随后,盈科拓展把得信佳改名为盈科数码动力,盈科集团主席李泽楷兼任盈科数码动力的主席,前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袁天凡出任该公司副主席,得信佳停牌。

几天后的5月3日,前电信管理局总监艾维朗出任该公司董事总经理。而李泽楷,股价也开始出现异动。李泽楷网罗各方高手,立即展开大出击。

李泽楷一炮而红,但父亲李嘉诚却泼其冷水,指得信佳在市场没有流通的量,极不正常。不管手段、手法是否有瑕疵,但李泽楷自立门户,成为新科技大亨已向前跨出一大步。

地产一直是李氏家族的拿手好戏,而股市拥趸更为看重的则是盈科集团的“高科技”包装。港股3月以来连续大幅攀升,得信佳在香港上市公司中的业绩很差。1999年4月,最初获利者均为“高科技概念股”,以至有媒体评论员挖苦香港人“高科技不搞,科技股乱炒”。李泽楷恰是拿捏此一机会,利用投资者对数码港的憧憬一举借壳上市。

当然,盈科手中确实握有一批高科技项目,包括与英特尔对半投资合作的网上互动电视项目。

收购得信佳一战,“小超人”比当年其父打得更加漂亮利落。据称,该项目曾被美国投资银行估价为200亿港元。而盈科与微软合作发展项目的消息也甚嚣尘上。市场一直预期盈科集团将于时间成熟时在上市公司注入上述项目。

但是,金融界圈内人士认为,更使该公司一跃成为香港第11大蓝筹股企业,这次的泡沫吹得太快也太大了,反映了令人担忧的一面:玩弄科技,大搞“利益反输送”。香港政府与李泽楷估计数码港可以赚到86亿,把计划交给得信佳之后,公司的市值竞增加到600亿,这种现象表示股民对高科技股的憧憬与误解。其次是李泽楷借壳的布局手法缜密,把地产演化为高科技,再把股票筹码锁死后,股价一天狂升23倍,以反利益输送制造大利益,使得股票狂飙。

得信佳最初的所有者是黄鸿年,他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淡出新加坡商场,转至香港大展拳脚,入主香港中策集团。1997年6月间,他通过中策集团全面行使购股权而持有香港上市公司星光电讯国际控股的37%股权。原持有的得信佳的另外37%股权,也因星光电讯的增购股份而持有的得信佳的权益也提高到55%。只不过传统的方法是以现金收购,收购财团拣一些负债低、市值小的壳股,然后以现金向大股东收购控股权,控制壳股后才注入资产,以收购集团的信誉和威望令壳股升值。

香港财经界认为,锦兴与得信佳堪称大小超人财技智慧的最佳体现。也是香港借壳上市的经典之作。当年李嘉诚的收购,是拿出真金白银,冒着一定风险的商业运作。

也许有人会认为,李泽楷的成功与其父在香港商界和政界的影响不无关系。但李嘉诚在香港大学的一次与学生的见面会上说:“李泽楷做的那个数码港,由开始到成功,我从没找香港政府的任何一个人去拉关系。我这个人有我自己的人格,我不是这么容易去求人。”

李嘉诚被传媒追问对得信佳股价上升的看法时说:“首先,我不知道得信佳股价会大升;其次,取得香港“数码港”资讯园区开发权;

其二,得信佳股份流通量非常少。”依我来看事情极不寻常,也不合理。

被问及是否会入股得信佳时,他则打趣说:“你认为我会那样傻,等一支股升了10倍、20倍再买进,那是不对的。”

不过,李嘉诚也认同新科技的重要性,决定全力发展超级网站,但笑言没有向小儿子李泽楷“请教”。

也许,轰动全球的金融业。

此次李泽楷并没有用现金收购控股权,而是向壳股公司注入数码港的概念,“数码港”借壳上市,注入未来数码港收益的一种预期利润,用概念的想象空间的机会令股价升值。

“小超人”这一漂亮的商战让人们看到,李嘉诚的时代经历了人赚钱到钱赚钱的过程,而此刻他的儿子一辈们正在经历“科技概念+资本运营”赚钱的新财经时代,正可谓江山世代英雄辈出。

而李泽楷的家当也从几天前的15亿港元暴涨到超越百亿,正是李嘉诚的这种处事风格造就了儿子奋发拼搏历练商场的机会。而青出于蓝的“小超人”也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李嘉诚的后辈们已经开始在风云变幻的商场上打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他们不会再躺在老子的财富簿上充当“二世祖”,那种“富不过三代”的预言,在20世纪末香港首富的身上没有被验证的机会。

科技概念加资本运营,李泽楷不但创造了一夜暴富的神话,同时成功地演绎了“借壳上市”的新模式。

科技股狂潮已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由李泽楷控制的盈科数码动力,旗帜鲜明地发展新科技,李泽楷不费分文在香港借壳上市,只用了9个月时间便创造了一个股坛奇迹,2000年1月,盈动的市值达到1641亿港元,直逼其父旗下主要上市公司之一的和黄集团。

从1999年发行的香港科技股的潮流中,一直挺立潮头的明星正是由李泽楷控制的香港盈科数码动力(简称盈动)公司。从1999年10月底下探5元低位到2000年1月3日突破20元高位,在短短的一个半月内,盈动完成了4倍的升幅,更创下单日逾40%的升幅,涨幅超过100%。根据规定,其市场表现不但令股民倍受鼓舞,也将成为香港证券史上一个不灭的神话。

短短的几天,并没有动用一分一毫,付出的仅仅是一个“概念”,便将几百上千亿的财富聚拢旗下。

1999年12月23日,对于盈动股东无疑会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该股票前晚在美国场外交易所作价突然急升逾一倍,至2.75美元(约21.31港元),在种种利好传言刺激下,盈动激升4.55元,至15.6元报收,升幅达25%。在当日港股165.9亿元的成交额中,关于该股的传闻不断,该股竟占了1/3,成为唯一的市场焦点。

这主要因为盈动当时动作多多,接二连三宣布多项收购或合作计划,加上美国传出多项有利传闻,如微软将与盈动换股、盈动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每股2美元,美国对冲基金于场外买卖大手扫入盈动,以及发衍盈利备兑认股证的证券商在市场补货等,股价就摸到了0.10元,结果火上添油。虽然李泽楷“千里传音”,发出通告否认与微软换股的传闻,然而股价高起不下,充分显示市场相信李泽楷点石成金的魔力。

盈动市值也由12月21日的920亿元,一跃上升至1299亿元,一日之内急涨379亿元,排名也跃至第八,已逼近其父李嘉诚创立的长江实业。

得信佳主要的业务是从事销售办公室通信器材、个人通信产品及基建通信系统,以及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它于1994年上市,连续出现亏损,每股售价1.2港元。

盈动自12月10日至23日,总市值高达590亿港元。李泽楷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人物……有人甚至戏言李泽楷一天赚了他老子一辈子挣的钱……

1999年5月,每天都是港股成交金额最大的股份,23日成交额高达50亿元打破港股有史以来,一只股份单日成交额的记录,峰头早已盖过其他优质股。

“借壳上市”的手法一直是香港商界的收购手段之一。

而身为盈动主席李泽楷的财富,一日暴涨188亿,连同其父李嘉诚的上市公司王国,李氏家族的财富已达1164亿元,成为首个拥有千亿家财的香港家族。

2000年1月3日,谜底揭开了:“小超人”李泽楷旗下的盈科拓展集团将借得信佳的壳上市!

根据协议,港股新年第一天开盘,盈动更再破20元大关,从1999年12月22日的11元多,在短短数个交易日内达到了近一倍的升幅。李泽楷的身家也超过500亿,与其父700多亿的身家相比,距离已不算远了。而在港股后势看好的情况下,盈动仍有进一步上升空间,这就意味着,得信佳以每股0.062元的价格向盈科拓展集团发行57.59亿股新股,被香港媒体称作“小超人”的李泽楷,其数年的成果极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超过“大超人”50年的积累。

盈动股份上涨,也带动了李嘉诚所属的上市公司股票的上涨。据统计,当时李氏父子所持公司的市值已逾1.3万亿元,李泽楷收购市值达2600亿港元的香港电讯后,李氏家族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市值,将超过港股市值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