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全传
1688300000040

第40章 鏖战英资,做主九龙仓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月收入比你高出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难道他们比你聪明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可能你什么也没有做错,但你应该了解成功者都做对了什么!很多人打工拿自己辛苦劳动换来的工资,用自己的汗水成就老板的事业,用自己的辛勤烘托领导的辉煌。工作二三十年,月工资还不过千。几十年来都省吃俭用,但买房子还是要借别人的钱。脚踏着同样的大地,头顶着同样的蓝天,一样的政策、一样的条件,为什么人与人会有如此大的差距?钱是靠头脑赚来的,钱会往有头脑的人的口袋里钻,正所谓:脑袋空空口袋空空,脑袋富有口袋就能富有。人与人最大的差别就是脑子里想的东西不同,有人长期走入赚钱的误区,一想到赚钱就想到开工厂、开店铺。不能把这一想法突破,就抓不住许多在他看来不可能的新机遇,仔细想一想,成功与失败、富有与贫穷只不过就是那么一点点的差别。

生活在现今的这个世界里,我们要提高认识,在这个竞争激烈而又千变万化的世界上,我们必须有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创造、新的发明、新的理财技巧、新的赚钱之道……只有做到这些,成功才会长久地停留在你身边!

最快捷、最明智的赚钱之道就是用别人的钱赚钱。

台湾的人常说:“人两脚,钱四‘角’,用钱追钱比人追钱要快得多,而且省力得多”。当今社会,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支配自己的行为,不把常规打破,那就会越走越艰难。因为你是不是能赚到钱,并不在于你投资多少,有多少好的产品,而是你有没有把握社会发展先机的胆量。想不想开发你的天赋与潜能以智招财,而不是以“苦”换财。无论现在或将来,思想都会对你的人生经济状况起到决定性作用。其实人的潜能用得越多,就有越多可以用的潜能,成功者只是比普通人多用了一点潜能,你的潜能可能还没有真正发掘出来。以你的能力加上属于自己的那些机遇,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李嘉诚有了实力,首个目标物是置地旗下的九龙仓。尖沙咀的海港城、海洋中心、游轮码头及货物装卸区可重建的地皮,这些东西是最让他垂涎欲滴的。九龙仓的股价长期不振,1977年底,每股只是十三四元,而资产值达50元。大股东置地只持有九龙仓不足两成。李嘉诚暗中不动声色,在市场秘密收集九仓股份,准备杀置地一个措手不及。闻风的置地也同样在市场回购股份部署反收购。翌年三月,九龙仓股价被抢高至46元的高水平,如果想拿到控制权,必须持有20%,审慎的李嘉诚明明知道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加上置地母公司怡和请来汇丰大班沈弼做说客,李氏唯有鸣金收兵,把手头两成九龙仓股份转让给船王包玉刚,套回三亿多元资金。后来,包玉刚1991年去世后,李嘉诚在汇丰银行提供的23亿贷款下成功地把九龙仓从置地手上夺了回来,李嘉诚成为首位华资大户,成功地把英资“大行”

收购了回来。

九龙仓属怡和系的大洋行,其旧址将成为九龙地王,而九龙仓股票却被低估,若合理开发,前景辉煌。包玉刚看好这一点,李嘉诚也看好;包氏欲夺,李氏也欲购。结果李嘉诚成全船王,掀起轰动一时的九龙仓战役。

九龙仓不是严格意义的仓库,而是香港最大的货运港,拥有深水码头、露天货场、货运仓库。1886年保罗·遮打牵头在九龙设立码头仓库,怡和洋行是其大股东之一。

九龙仓是怡和系的一家上市公司,它与置地公司并称为怡和的“两翼”。九龙货仓有限公司的产业包括九龙尖沙咀、新界及港岛上的大部分码头、仓库,以及酒店、大厦、有轨电车和天星小轮。历史悠久,资产雄厚,可以说,谁拥有九龙仓,谁就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货物装卸、储运及过海轮渡。

九龙仓的母公司怡和与和记黄埔、太古集团、会德丰并称为香港四大洋行。九龙仓在怡和的地位非常高。怡和位列四大洋行之首,怡和大班同时又兼任九龙仓主席。

李嘉诚一直以置地为竞争对手,九龙仓引起他的注意,是九龙仓的“挪窝”。

与港岛中区隔海相望的尖沙咀,日益成为香港的旅游商业区。火车总站东迁后,九龙仓把货运业务迁到葵涌和半岛西,腾出来的地皮用于发展商业大厦。

李嘉诚赞叹九龙仓的创始人以极低廉的价格获得这块风水宝地,如今水涨船高,身价百倍。

九龙仓先后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厦等著名建筑,但在经营方式上不足称道,他们固守用自有资产兴建楼宇,只租不售,造成资金回流滞缓,使集团陷入财政危机。为解危机,大量出售债券套取现金,又使得集团债台高筑,信誉下降,股票贬值。

1977年12月中旬,敏感的财经评论家周祖贵先生对九龙仓进行分析,以《九龙仓业务开始蜕变》为题,指出九龙仓集团如能充分利用其土地资源,未来10年可以出现年增长20%的良好势头。该评论家还预测时价13.5港元的九仓股是1978年的热门股。

这位评论家与李嘉诚在九龙仓问题上英雄所见略同,不过一个在明处大发议论;一个在暗处不显山,不露水,埋头实干,不事声张——李嘉诚已在收购九龙仓股票。

李嘉诚曾多次设想,若他来主持九龙仓旧址地产开发,绝不至于陷于如此困境。自从长实上市,李嘉诚在兴建楼宇“售”与“租”的问题上,奉行谨慎而灵活的原则。若手头资金较宽裕,或楼市不景气楼价偏低,最好留做出租物业;若急需资金回流,加快建房速度,楼市景气楼价炒高,则以售楼为宜。

李嘉诚真正发迹,是靠地产股市。他看好九龙仓股票,是因为该集团不善经营造成股价偏低。精于地产股票的李嘉诚算过一笔细账:1977年年末和1978年年初,九龙仓股市价在13-14港元之间。九龙仓发行股票不到1亿股,就是它的股票总市值还不到14亿港元。九龙仓处于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按当时同一地区官地拍卖落槌价,每平方英尺以6000—7000港元计算,九龙仓股票的实际价值应为每股50港元。九龙仓1日址地盘若加以合理发展,价值更是不菲,即使以高于时价的5倍价钱买下九龙仓股也是合算的。

基于这种考虑,李嘉诚不动声色,买下约2000万股散户持有的九龙仓股。

这个数目,无论对李嘉诚,还是对怡和,都是一个敏感而关键的界限。

李嘉诚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他通过智囊了解到,一贯被称为怡和两翼的九龙仓,与姊妹公司置地在控股结构上并非平等关系。怡和控置地,置地控九仓,置地拥有九龙仓不到20%的股权。

现在李嘉诚吸纳的九仓股约占九龙仓总股数的20%。这意味着,目前九龙仓的最大股东将不是怡和的凯瑟克家族,而是李嘉诚。这为李嘉诚进而购得九龙仓,与怡和在股市公开较量,铺平了道路。购得九龙仓,无疑使长实的老对手置地断臂折翼。

当时,那位“料事如神”的财经评论家的宏论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李嘉诚吸纳九仓股是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进行。九仓股成交额与日俱升。引起证券分析员的关注。嗅觉敏锐的职业炒家介入,九仓股便被炒高。

一时间,大户小户纷纷出马,加上股市流言四起,到1978年3月,九仓股仿佛温度计被火灼一样,急速窜到每股46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这已和九仓股每股实际估值相当接近了。

这时期,李嘉诚持有的九仓股还不满2000万股,他不得不筹股回落,以稍低的价格将九仓股增至20%的水平。

对李嘉诚来说,入主九仓董事局的路程,仍十分艰辛。

按照《公司法》,股东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是其控有的股份在50%以上。否则被收购方反收购,会使收购方的计划前功尽弃。现在九仓股票的股价已被炒高,要想增购到51%的水平,非李嘉诚的财力所能及。

九龙仓的老板已在布置反收购,到市面上高价收购散户所持的九仓股,以增强其对九龙仓的控股能力。

20世纪70年代初,怡和系的置地轻而易举收购了周锡年任主席的牛奶公司,风光百多年的怡和在当时的香港商界股市仍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置牛大战”,被行家誉为香港股市收购战的经典之作。

实力发生变化也正是在20世纪70年代,一大批华资公司上市,借助股票以小博大、以少控多的优势,当初上市公司家族的小矮人,渐渐长成小巨人。现在,这些小巨人正以咄咄逼人之势,向商界超级巨人怡和频频发起攻势。

怡和大班岂能不惊慌?今日之怡和,不似昔日之怡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数十年来,怡和对中国政府存太多的戒心,奉行“赚钱在香港,发展在海外”的政策。因海外投资战线过长,投资回报率低,给怡和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将怡和逼入绝境。

现在后院起火,怡和倾资扑救——高价增购九龙仓股票,以保“江山无缺”。怡和的现金储备也不足以增购到绝对安全的水平。慌乱之中,向香港第一财团——英资汇丰银行求救。

据说汇丰大班沈弼亲自出马斡旋,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李嘉诚审时度势,认为不宜同时树怡和、汇丰两个强敌。日后长江的发展,还期望获得汇丰的支持。即便不从长计谋,就谈眼下,如果拂了汇丰的面子,汇丰必贷款支持怡和,收购九龙仓将会是一枕黄粱。李嘉诚遂答应沈弼,鸣金收兵,不再收购。此时,已收购到近2000万股九仓股的李嘉诚是否是九龙仓最大股东?他自己也摸不透,怡和一方未透露增购后的持股数。

这只是当时股市风传的小道新闻。事后曾有记者询问汇丰斡旋是否属实,李嘉诚与沈弼皆言称不知其事。不过,依日后事态的发展,汇丰从侧面参与九龙仓大战,并起决定性作用,却千真万确。

李嘉诚退出收购,引来八方强手介入角逐。其中一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包玉刚。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嘉诚坐上香港首席富豪的宝座。可当时,李嘉诚论实力和声誉,都还比不上包爵士。

据1977年吉普逊船舶经纪公司的记录,世界十大船王排座次,香港占两席,包玉刚以船运载重总额1347万吨稳居首位,老牌船王董浩云以总载重452万吨排在第7位;在世界传媒界名气最大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竟屈居第8位:香港还有一位老船王赵从衍则榜上无名。

其时,香港报刊还没有进行富豪榜编制工作,根据海外传媒报道,包爵士是香港第一富豪,他拥有50艘油轮,一艘油轮的价值就相当于一座大厦。

在包爵士集团总部办公室,挂满了他与世界各国王室成员、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各界名人的合影照片。他是香港商界与世界政要交往最多的一位。至此时,李嘉诚还未单独会见过哪一国的元首和首脑。

包玉刚起念登陆并非一时冲动。1973年的石油危机促使英国开发北海油田,美国重新开发本土油田。同时,亚洲拉美都有油田相继投入开采。这样,世界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将减少,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油轮闲置。油轮是包氏船队的主力,包氏从油轮闲置联想到世界性的造船热,预示一场空前的航运低潮将会来临。

“先知先觉”的包氏决定减船登陆,套取现金投资新产业,他瞄准的产业是香港百业中前景最诱人的房地产。

李嘉诚虽不明包玉刚吸纳九仓股是作为一般性的长期投资,还是有意控得九龙仓,但他可以肯定包玉刚会对九龙仓感兴趣。九龙仓码头虽迁址,新建的码头气势更宏伟、设备更先进。执世界航运业牛耳的船王包玉刚,何尝不愿拥有与其航运相配套的港务业?

在华人商界,只有包玉刚有实力跟怡和相抗衡。

李嘉诚权衡得失,已胸有成竹,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预料包玉刚得球后会奋力射门——直捣九龙仓。

于是,在港九就演绎出流传甚广的潇洒故事。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两位华商俊杰在中环的文华酒店一间幽静的雅阁会面。一位是具有学者风范的未来地王李嘉诚,另一位是洋溢着海派作风的登陆船王包玉刚。

五星级文华酒店是怡和集团的一项重要产业,文华以其高贵豪华、优质服务而数次被评列为全球十佳酒店榜首。现在,两位华商俊杰坐在怡和的酒店里,决定怡和台柱——九龙仓的前途命运。

李嘉诚秘密约见,包玉刚猜想定有重要事情——他们那时的私交并不密切。包玉刚欲减船登陆,苦于无门,当他将目标瞄准九龙仓,发现李嘉诚已捷足先登。对于包玉刚来说,九龙仓太重要了。如果有九龙仓的码头货仓,将更有利于他发展海上航运;九龙仓的地盘物业,将是包玉刚进军地产的有利跳板。

冷夏、晓笛在《世界船王——包玉刚传》中记叙道:

“经过简短的寒暄,李嘉诚即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想把手中拥有的九龙仓1000万股股票转让给包玉刚的意思。”

“转让?包玉刚想,天上没有白掉下来的馅饼。包玉刚低头稍加思索,便悟出了李嘉诚的精明之处。李嘉诚很清楚包玉刚的情况,知道他需要什么。”

于是,用包玉刚所需要的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这一“转让”,可真是一家便宜两家占的好事。

“从包玉刚这方面来说,他一下子从李嘉诚手中接受了九龙仓的1000万股股票,再加上他原来所拥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经可以与怡和洋行进行公开竞购。如果收购成功,他就可以稳稳地控制资产雄厚的九龙仓。而从李嘉诚这一方面来说,他以10—30元的市价买了九龙仓股票而以30多元脱手给包玉刚,一下子就获利数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过包玉刚搭桥,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一旦达到目的,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则非李嘉诚莫属。”

“这真是只有李嘉诚这样的脑袋才想得出来的绝桥(主意)!包玉刚在心里不禁暗暗佩服这位比自己小但精明过人的地产界新贵。”

没有太多的解释,没有冗长的说明,更没有喋喋不休的讨价还价,两个同样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地订下了一个同样精明的协议:

“李嘉诚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3亿多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

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

一个决定两家英资企业命运的历史性协议,在华商两强低声密语中顺利达成。

最终结果,他们都如愿以偿坐上英资洋行大班的宝座。

1978年9月5日,包玉刚正式宣布他本人及家族已购入20%左右九龙仓股票。怡和与九龙仓现任大班纽璧坚,不得不吸收包玉刚及其女婿吴光正加入九仓董事局。

包玉刚初战告捷,李嘉诚功不可没。9月7日,《明报晚报》发表对李嘉诚的专访:

“九龙仓事件已经披露,包玉刚取得九龙仓15%—20%的股权,并加入董事局。这一戏剧化事件发生至此已告一段落。”

“由九龙仓事件发展初期起,直至真相披露前,人们爱把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与九龙仓拉在一起谈论和揣测,李氏昨日接受本报记者访问之时,作了如下具澄清作用的透露。”

“据李氏称,他本人没有大手吸纳九龙仓,而长江实业的确有过大规模投资于九龙仓身上的计划,也确定曾经吸纳过九龙仓的股份。他本来安排买入九龙仓全部实收股份30%—50%,做稳健性长期投资用途,但到了吸纳约1000万股之时,九龙仓股份的市价已经急升至长实拟出的最高价以上,令原定购买九龙仓股份的整个计划脱节。于是便放弃了这个投资计划,并且把略多于1000万股的九龙仓股及若干股权转让了出来。”

这之后,李嘉诚又继续将手头剩余的九仓股转让给包氏,据多份报章估计,李嘉诚在一进一出间,获纯利5900多万港元。

九龙仓董事局主席纽璧坚视包氏父婿这两位新任董事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之间多次发生摩擦。

包玉刚不断到市面或通过幕后吸纳九仓股,使其控有的股权增至30%,大大超过九龙仓的控股公司置地,身兼三家公司主席的纽璧坚惊惶地发现:包玉刚吞并九龙仓之意“昭然若揭”。

1980年6月中旬,趁包玉刚赴欧参加会议之机,纽璧坚突发袭击,正式挑起九龙仓大战。置地采取换股之法,欲将其持股权增至49%。具体做法是将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换取市价77元的九龙仓股。

条件十分诱人,股民喜笑颜开。若置地已控得49%的股权,包氏是无论如何也购不满51%的绝对股权——置地只需再踏半步,即可击碎包氏的“吞并美梦”。

包玉刚闻讯,急忙乘机返回香港反击。他首先获得汇丰银行的22亿港元贷款保证,紧接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105元的现金吸收市面九仓股,目标也是49%。

105元的现金比被九仓股抬高了的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更诱人。星期一开市不到2小时,包玉刚一下子付出21亿现金,购足2000万股,使控股权达到49%,取得这场战役的决胜权。

纽璧坚见大势已去,将置地控有的九仓股1000多万股转让给包玉刚,置地套现获纯利7亿多港元。包氏在九龙仓的控股量已超越绝对多数。

包玉刚夺得九龙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故有人称“船王负创取胜,置地含笑断腕”。决战双方,皆有胜有负。

两年后,包氏的远见卓识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包氏购得九龙仓,实现了减船登陆,从而避免了空前船灾。香港另两个船王——董浩云与赵从衍,因行动迟缓,陷入濒临破产的灭顶之灾。

1985年,包玉刚又收购另一家英资洋行——马登家族的会德丰,又一次轰动香港。

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包玉刚入主九仓后,与置地成为合作伙伴,他们力邀李嘉诚加盟,在九龙仓尖沙咀开发了一个新项目。

这在香港商界被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