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持续受到关注,一系列关于低碳的议题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低碳社会”这一最先由日本学者提出的概念逐步成为高层乃至民间瞩目的焦点,严格意义上的低碳社会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没有被系统性的提出。简而言之,低碳社会就是一个碳排放量低、生态系统平衡、人类的行为方式更加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一项伟大的社会愿景,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景象,在根本上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吻合的。在全球性环境问题得到重视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走向低碳社会已逐渐成为共识。
一、低碳社会的背景和内涵
1.低碳社会提出的背景
(1)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早在18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累利乌斯就曾预测:化石燃料燃烧将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预测在今天得到充分的验证。自18世纪中叶西方兴起工业革命起,人类开始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气象观测和科学研究表明,175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280ppm,2005年增加到了379ppm;与之相应地,1906—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56~0.92℃,预计在21世纪气温将继续增加1.1~6.4℃。另外,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发布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过去的100年中,由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3~0.6℃;他们以90%的可信度认为,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造成的;并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4.0℃。
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引发的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话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2007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全球变暖超过了恐怖主义、阿以冲突和伊拉克问题,被认为是未来几年内影响世界的首要问题。而于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全球气候变暖进行了深入探讨。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将深度触及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49。
(2)全球经济向低碳化转型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有效控制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受到了广泛重视,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为将全球温度升高的范围控制在2℃以内,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在今后20年内达到峰值,到2050年减少50%以上(Chatham House,2007)。在目前缺乏有效的二氧化碳排放末端控制措施的状况下,温室气体减排主要还在于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性,化石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且缺乏有效替代品,因此二氧化碳减排对当今世界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和化石能源发展物质文明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提出了挑战,并会带来较大的技术成本和社会成本150。还有,随着国际气候谈判进程的推进,逐渐稀缺的碳排放空间已成为一种关键性要素资源。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和排放数量上的争执甚至对立,也为国际社会摸索一种新的减排发展机制提供了契机。因此在该背景下,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低碳经济受到了普遍欢迎,作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新转变的低碳经济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全球经济正逐渐向低碳化方向转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将成为人类社会的第四次浪潮,并将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人类自身行为的自觉反思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回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如果按照碳排放量和生活方式划分,农业阶段可以看成低碳文明,而工业和信息化阶段则是高碳经济。尤其是自迈入工业社会以来,通过工业化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并积淀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但是,几百来年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的索取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的,由过度消耗化石燃料所导致的全球变暖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伴随工业文明而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暖和资源短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类生存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引发了世界性的生态危机,尤其是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与自然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广泛共识,其内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体现着对人类自身进步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反思。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旨在为人类缔造一个健康、文明和富有生机的生活环境。低碳社会的最终落脚点也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实现手段。
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造成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而自然界同样也给人类回报了巨大的灾难性惩罚。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发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由农药污染所造成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的深刻反思和广泛争论,人类不得不去重新思考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发展进步不能靠无限制的掠夺自然资源来维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人类面对自身前途、未来命运与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最深刻的一次警醒。
(4)日本政府主导低碳变革,加速向低碳社会迈进
受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制约,全球气候变暖对日本的影响远大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面对气候变暖可能给日本的农业、渔业、环境和其国民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日本各届政府一直在宣传推广节能减排计划,主导建设低碳社会。
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近十年来,日本政府多次修改《节约能源法》。特别是2008年6月份,时任日本首相的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福田蓝图”,设定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即到2050年使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同年7月份,日本政府又通过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阐述了未来3~5年内将家庭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等多项有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内容,并吸收了“福田蓝图”的部分内容。
在对企业执行国家节能环保标准的监督管理方面,日本有一套完整的“四级管理”模式。以首相为首的国家节能领导机构负责宏观节能政策的制订;经济产业省及其下属的资源能源厅和各县的经济产业局为节能的指挥机关,具体负责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等工作,并起草、制订涉及节能的详细法规方案。受政府委托的近30家节能中心,负责对企业的节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提出整改建议,并负责能源管理员资格考试等工作。
节能法规定,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办公楼必须设能源管理员岗位,负责监督企业节能和按时向政府节能管理部门上报企业的能源使用计划和节能措施,能源管理员要通过节能中心组织的全国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目前日本有数万名能源管理员。
在政府的引导下,日本企业纷纷将节能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重视节能技术的开发。日本节能中心每半年公布一次节能产品排行榜。目前,日本节能电器产品发展迅速,绝大部分空调的耗电量已降到10年前的30%~50%。日本政府还通过改革税制,鼓励企业节约能源,大力开发和使用节能新产品。如果企业达到节能标准或采用节能产品,可以享受一定的减免税负的优惠。新修改的节能法还加大了对没有达标企业或产品的处罚力度,如果企业没有达到节能标准,可被处以100万日元(1美元约合95日元)以下的罚款。在使民用产品达到节能标准的同时,日本政府和相关团体通过电视、网络、发行刊物、举办讲座等形式向消费者普及节能知识,进行节能宣传教育。如今,节能措施已细化到日本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本环境省从2005年起提出民众夏天穿便装,秋冬两季加穿毛衣的倡议;夏天要求男士不打领带,将空调温度由原先的26℃调到28℃,秋冬可调到20℃。据统计,仅夏天空调温度调高2℃一项,即可节能17%,如果换算成石油,日本全国每年可节约原油155万桶。
在饮食方面,日本人总结了一整套从购买、保存到烹饪等各个环节详尽的节能窍门。在购买食物环节,提倡消费者购买应季蔬菜和水果,因为生产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往往耗费更多能源;尽量选择产地较近的产品,从而鼓励商家从邻近地区进货,以缩短运程节省能源。
在出行方面,目前多数日本家庭的轿车只在外出游玩时使用,平时上下班多选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开车时不急起步、不猛加速,提倡保持“经济速度”等。
因此,低碳社会作为一场革命性浪潮和崭新的发展理念,是对现有社会形态、产业结构和思想理念的全方位冲击,是一系列变革的综合体,也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全领域的创新和全面的突破。
2.低碳社会的内涵和愿景
(1)什么是低碳社会
“社会”一词并没有非常正式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由自我繁殖的个体构建而成的群体,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汉语中的“社会”一词源于古籍,如“村闾社会”(唐代)“乡民社会”(宋代),“社”指的是土地之神,或者祭祀之所;“会”就是集合。英语中的“society”和法语中的“societe”都源出于拉丁语“socius”,意为“伙伴”。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将英文“society”一词译为汉字“社会”。近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著作时,袭用“社会”一词。狭义的社会,也叫“社群”,可以只指群体人类活动和聚居的范围,如村、镇、城市、聚居点等;广义的社会,则可以指一个国家、一个大范围地区或一个文化圈,例如,英国社会、东方社会、东南亚或西方世界,均可作为社会的广义解释,也可以引申为他们的文化习俗。由此可见,社会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其在空间上所涵盖的范围也不十分统一。
严格意义上的“低碳社会”的定义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根据英国和日本的联合研究项目《通向2050年的低碳社会路线图》中对低碳社会的理解,低碳社会应该是这样一个社会:
* 采取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容的行动,满足社会中所有团体的发展需要;
* 为实现全球努力做出公平的贡献,以通过削减全球大气里CO2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其密度达到一个可以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的水平;
* 表现出高水平的能源效率,使用低碳能源和生产技术;
* 采取与低水平温室气体排放相一致的消费模式和行为。
尽管这个定义试图涵盖所有国情,但它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含义也不同。对发达国家来说,实现低碳社会包含了在21世纪中期之前使CO2排放量大幅削减,也包含了低碳技术的发展和部署及生活方式和制度的变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低碳社会必须和更广泛的发展目标齐头并进。
由此可以认为,低碳社会(Low-Carbon Society)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建设低碳城市为标本和蓝图的社会。低碳社会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经济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低碳经济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低碳社会是社会发展模式上的革命。低碳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以后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创新,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来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传统的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发展依靠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投入,但这并没有考虑碳排放的约束变量。而在未来,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很可能也将被视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并成为最紧缺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约束性因素。低碳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提高碳的生产力——每排放单位二氧化碳,减少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量,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其次,低碳社会还是一场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的革命。每一次浪潮都会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影响,颠覆了既往的生活模式,低碳浪潮也是在生活方式上的变革。低碳社会描绘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新型社会形态,低碳社会将引领社会发展新潮流,是人类面临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下的理性思考,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诉求。
因此,低碳社会是一种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以下将分别从交通、能源、建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大致描述低碳社会的雏形。
(2)低碳交通
低碳交通是人均能耗和排放都较低的交通发展方式,包括公共交通和采用低排放交通工具等。交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碳排放来源之一,低碳社会要着力构建低碳化的现代交通体系。因此,一是要求大力推进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二是努力开发低碳化的交通工具迈向低碳交通。
(3)低碳能源
能源是维持社会健康运转的“血液”,低碳社会将依托低碳能源实现社会的有效运转,低碳能源突出表现为以下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