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领导课
1694900000041

第41章 Part6 提升篇(4)

第五,站在全局谋局部,注重了前瞻性,易于克服思想与行动的滞后性。缺乏全局观的中层领导者由于对全局和整体大势不关心,对整体发展的走势不了解,看不清楚,因而在局部的思考与行动上只能选择随波逐流,对本部门本单位将何去何从心中无数,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因缺乏对全局和整体的把握,因而目光短浅,行动迟滞,对未来趋势和方向的盲目,使他们在企业或组织发生大的变革时,不可能成为凡事预则立的前瞻者,而往往只能是马后放炮的后知后觉者,甚至是水已过三秋而仍然一无所知的可悲的不知不觉者。

第六,站在全局谋局部,易于突破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智障。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对组织来说,学习智障是致命伤。在他列出的七项组织学习的智障中,其中有四项学习智障是与站在局部谋局部直接或紧密联系的。

一是局部思考的智障,他说:“当组织中的人只专注于自身职务上,他们便不会对所有职务互动所产生的结果有责任感。就算对结果失望,可能也觉察不出何以如此。大家只会认为一定有人搞砸了。现代组织功能导向的设计,将组织依功能切割分工,更加深了这种学习的智障。”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即是如此。

二是归罪于外的智障。当事情出了问题,我们往往倾向归罪于外界,各部门互相推诿,互相埋怨指责。归罪于外并发症实际上是局限思考的副产品,是以片断的方式看外在世界。如果只专注于自己的职务,我们便看不见自身行动的影响到底怎样延伸到职务范围之外。当有些行动的影响回过头来伤害到自己时,我们还误认为这些新问题是由外部引起的。就像被自己的影子追着跑一样,我们似乎永远也无法甩掉它们。“当我们归罪于外时,已将‘系统’切割,而永远无法认清那些存在于‘内’与‘外’互动关系中的许多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三是缺乏整体思考的主动积极的智障。很多时候,我们由于缺乏对全局的了解和对事物整体的把握,在局部范围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结果不是按下葫芦翘起瓢,就是前边的努力为后边的工作设置了障碍;前期工作越主动,就使后面的工作越被动,或者各个局部的主动性互相冲突、抵消,甚至与整体发展的目标要求背道而驰,南其辕而北其辙。“真正的具有前瞻性的积极行动,除了正面的想法之外,还必须以整体思考的方法与工具深思熟虑,细密量化,模拟我们立意极佳的构想,可能会造成哪些我们极其不易觉察的后果。”

四是专注于个别事件的智障。局部思考使我们养成了只注意片断、专注于个别事件的习惯处理问题,而且对每一个别事件,都认为有明显的原因。这种认识在某个片断或局部范围或许具有片面的真实性,但这种局部思考方式“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未能以较长远的眼光来看事件背后变化的形态,并且未能了解产生这些形态的原因。”

另外,“煮青蛙的故事”的智障、“从经验学习的错觉”的智障、“管理团体的迷思”的智障,都或多或少地也与看不到事物的全局、整体、系统和长远的联系相关。因为失去对事物全局、整体、系统和长远关系的认识,就难以看清事物变化渐进的量变所引起的质变的必然性,就难以认识到经验的时空局限性以及从经验学习的时空局限性。管理团体之所以发生争权夺利的迷思,也往往与组成这个管理团体的人缺乏大局意识和大局责任感相联系。

可见,以全局谋局部,既有助于人们克服个人学习的智障,更有助于组织克服学习的智障。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轮船在汪洋大海上航行时,处于危险关头,要拯救大家的生命,所有人就得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所以领导者必须怀着这样的信念:能够控制全局,使自己的团队按照自己的指向来运转。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用?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人不用,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

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

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的人。领导工作亦是如此,除了要有统筹兼顾魄力,还要有统御全局的能力。有效地全局统驭可以在三个层面上进行:

首先,全局统驭体现在对组织的控制上。高明的管理者常常采用纵向画线、横向画格的管理模式来实现组织控制。纵向画线即界定各部门对上、下的权限,横向画格即界定下属各部门之间的权限。这种界定的结果是各部门在宏观上纳入自己的控制轨道,在整体规定的线路上按部就班地运行,在微观上使他们在画出的方格内充分享受自己的权利,灵活有效地运转。使各部门既处于自主的运行之中,又在全局的统驭下运转。

其次,全局统驭体现在对工作的控制上。管理者对工作的控制表现为静态控制和动态控制。静态控制是对工作目标、工作计划、规章制度的制定做到心中有数;动态控制是在工作过程中,为预防和纠正失误、偏差而采取的指挥、调整和协调手段。

最后,全局统驭体现在对员工的控制上。管理者往往对控制“人”感到头疼,在对人的控制上,更能显示出管理者“方法与艺术相结合”的能力。有效的员工控制,可以在三个方面施加力量:

控制势态的制造。若管理者能通过造势将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细节,那么对员工的控制就不战而胜了。

控制时机的选择。管理者向下属说的同一句话“杰克,我认为你可以做得更好”,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状态下可能会产生大不相同的效果。高明的管理者能够避免在“时机未到”和“时机已去”时施加控制,而是在最佳时机到来时,牢牢地抓住它。

控制程度的把握。对员工的控制既要坚决果断,又要防止粗暴武断;既要讲求时效,又要防止操之过急;既要反应灵敏,又要防止“神经过敏”,高明的管理者懂得在“过’与“不及”之间寻找最恰当的介入点。

统筹过程中应该避免以下三个决策误区,避免走向事物的两个极端。

误区之一:筹划过远

丘吉尔在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写道:“我从来不对一次战役以后的事情做打算,那以后的事,就像有一堵砖墙挡着,无法看得更远。”所有重要的活动必须有计划和主题,只需要在一定的限度内花费一定的力气来为未来做准备。经验表明,预测通常是一种虚构,打算总不能如期实现。把握分寸的技巧之一,是清楚地辨别短期和长期计划之间的关系。

决策者如果从一开始就想得很长远,极易使目标变得模糊,决策就会失去牢固的基础与说服力。所以,任何的决策都要从眼下着手,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下去,自然就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误区之二:极端完美主义

有些决策是需要领导者与下属们进行商议的,而集体商议在导致胆怯和延误时机的同时,又经常会导致极端完美主义的出现,这实际上会窒息任何尝试性的行动。假如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事事要求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那么你就变得畏首畏尾,在本该做出决策的时候,却迟迟下不了手,这样只能让你错失良机。

误区之三:为决定而决定

当一个决定应该被推迟或者不应该作出时,特别是不断变化的形势可能会展现出一些新情况要求作出不同的决定的时候,应该推迟决定或干脆不作决定,不可以仓促地对事情作出决定。

如果,在作决定时表现得过于急切,就会在不成熟的形势急转发展中变得手足无措,从而遭到失败的打击。不要只顾低头拉车,忘记抬头看路。站住,想想再走。下面是几种决策方法。

一、两害取轻法

比如一司机在驾驶汽车快速下山时发现刹车失灵,此时一边是深渊,一边是石壁,为了使汽车能停下来,只有将汽车朝石壁撞过去,这样做,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二、两利取大法

比如猎人面前有一兔一鹿,在朝着不同的方向急速逃跑,此时猎人若想兔鹿齐获是不可能的。明智的人应两利相比取其大,要迅速张弓射鹿,以免机会稍纵即逝,弄得兔鹿尽失。

三、舍小保大法

比如有的人手被剧毒之蛇咬伤,毒气急剧上攻,在无法止住上攻之势时,只有断臂保命,这是舍小保大,舍局部保全局。

四、破釜沉舟法

比如一个樵夫遇到一只恶狼挡道,恶狼凶相毕露,伺机袭人,人狼已经势不两立,此时不可再心存侥幸,应破釜沉舟,勇毙恶狼,保得自己的平安。

◎战略规划越精炼越全面,就越容易被成功地执行。

◎领导者要从监视者、检查者、乱出主意者和审批者,转变为提供方便者、规划者、业务操作的调度者。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在和平的时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大势远未形成的时候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英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认为,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只有居安思危,才能有备无患,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展示卓越领导者的过人谋略。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在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不断地进步,也会在遇到困难时有解决的办法。

一只狐狸看见野狼卧在草上磨牙,便劝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的又刺又响。

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都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你何必那么用劲地磨牙呢?“狼停了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只有这样当我们遇到困难或危险里,才会有心理准备,有应对的办法。如果我们不这样的话,那么只会当困难来只能是,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不会有一个好的应对方法,也不会有成功。不做准备,而事情到来时却惊慌失措的人。未雨绸缪,看上去十分简单的事,然而有许多人不屑去做。我们在做事情时要想的周全,制订一个完整的计划,才会把事情办好。

春秋时,有一次宋、齐、晋、卫等12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慌了,就向12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晋国表示同意,其余11国也就停止了进攻。

郑国为了感谢晋国,给晋国送去了大批礼物,有著名的乐师三人,配齐甲兵的成套兵车和其他兵车共100辆,歌女16人,还有好多钟磬之类的乐器。晋国的国君晋悼公见了礼物,非常高兴,并把歌女的半数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绛,说:“你这几年为我出谋划策,事情办得都很顺利,好比音乐一样的和谐合拍,真是太好了。现在让咱俩一同来享受享受吧!”

可是,魏绛谢绝了晋悼公的分赠,并且趁机向晋悼公进行了一番劝告。魏绛的这番话(载《左传·襄公十一年》),大意说:“咱们国家的事情之所以办得很顺利,首先应归功于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们的齐心出力,我个人有什么贡献可言呢?但愿您在享受安乐的同时,能想到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办。《书经》上有句话说得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谨以这句话奉献给您!”

后来“居安思危”也就成为一句成语。它告诉我们:安居的时候,要随时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难。这样警惕,才能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就能避免突然的祸患,这就叫做“有备无患”。

当我们某方面有所成就时,不要因为自己的一点成就觉得足矣了,要想到取得大的成就,就必须居安思危,为长远考虑制订计划。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预先有所准备,居安思危,处盈虑亏,并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样才不会在招致变故时乱了阵脚,弄得一事无成,只有先想到不好的,找到解决的办法,等事情发生的时候才会处理得当。

一个企业就算是处于飞速发展的顺境状态下,也要保持清醒,对顺利的主观条件冷静分析,发现其中的危险因素,才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至于使企业亏损或倒闭。万不可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更不能被虚假的繁荣迷惑了双眼。须知,市场是一个怪物,顺起来可使你一蹴而就顶峰,逆起来则使你眨眼间跌入谷底。只有做到“不为浮云遮望眼”,做事要居安思危,事有先见,才能走向成功。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当我们处在顺境中看到潜伏的危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企业经验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眼力和缜密的思维。同时,要特别注意研究世界和国内大的经济变动的趋势,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预测危机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经济危机、能源危机、资源短欠、滞涨加剧等会给企业带来哪些影响和威胁,看看那些在这类经济浪潮中翻船的企业的教训,必能使我们引以为鉴,做一些防范措施,虽然现在没有面对这些困难,但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做到未雨绸缪。

居安思危,也是对未来的事情有一定的预见性,准备的预见性会让一个人走向成功,也会使一个企业或公司得到发展。

在日本大阪市有一家规模不大、从业人员也只有43人的铸造厂,从1919年成立到现在,它们依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应付自如,战而不败,其中成功的秘诀就是“有备无患”。这个企业在建厂初期的时候,主要以生产刨床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机械工程师出身的大屿先生当了厂长,他科学地预见到,随着日本经济进入恢复时期,城市地面密如蜘蛛网的电缆必将转到地下,地上电缆要被地下电缆所取代。于是他调整生产格局,集中全厂生产能力来生产地下涵道所需要的地面井盖。后来果真赢得了市场。思危是为了有备,有备才能无患。

在动物园里,一只猎狗不小心掉进了老虎笼子里,所有围观的人都屏息静气,以为一幕惨剧要发生,猎狗免不了要成为老虎的一顿午餐了。只见猎狗从地上迅速地站起来,抖落身上的尘土,与老虎对视了几秒钟之后,猎狗开始向前移动,老虎却步步后退。大家惊奇地发现,老虎处于弱势,而猎狗却完全处于进攻状态。这时,动物园的管理员走了出来,把笼子打开,猎狗还在向后退的老虎狂吠。最后猎狗非常神气地被管理员牵了出来,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