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想问就问吧大全集
1695800000040

第40章 地理知识(4)

A.四川自贡市 B.辽宁抚顺市

C.山西太原市 D.河南洛阳市

答案:

D。

聚沙成塔:

1)蓉城、锦城——四川成都市

2)榕城——福建福州市

3)牡丹城——河南洛阳市

4)花果城——山西临汾市

5)油城——甘肃玉门市

6)盐城——四川自贡市

7)锡都——云南个旧市

8)煤都——辽宁抚顺市

9)酒城——四川泸州市

10)纺织城——陕西咸阳市

11)英雄城——江西南昌市

12)龙城——山西太原市

13)瓷都——江西景德镇市

14)汽车城——吉林长春市

15)雨城——四川雅安市

16)花园城——浙江杭州市

17)刺桐城——福建泉州市

18)钢都——辽宁鞍山市

19)烟城——河南许昌市

20)日光城——西藏拉萨市

21)泉城——山东济南市

22)水城——江苏苏州市

23)江城——湖北武汉市

24)冰城——黑龙江哈尔滨市

25)羊城、花城——广东广州市

26)塞上煤城——宁夏石嘴山市

27)镍都——甘肃金昌市

28)青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29)春城——云南昆明市

30)山城——重庆市

31)瓜果城——甘肃兰州市

32)草原钢城——内蒙古包头市

33)化学城——吉林吉林市

雄伟的五岳指的是哪五岳?

答案:

五岳是我国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聚沙成塔:

1)东岳泰山,古称岱山,春秋时改称为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城北。泰山山势磅礴雄伟,山峰突兀挺拔,有“五岳之长”的称号。

2)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县城南,雄伟非凡,以奇挺险峻而冠天下,故有“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说法。华山主峰落雁峰,海拔2200米。华山名胜很多,自山麓至山顶,庙宇古迹,天然奇景,处处可见。

3)南岳衡山,在湖南中部衡阳盆地北缘,有“五岳之秀”的美称。山势雄伟俊秀,盘纡数百里,大小山峰72座,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禀五峰为著,主峰海拔1290米。相传舜帝南巡和夏禹治水均到过这里。藏经殿之俊,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秀,祝融峰之高,堪称“南岳四绝”,为游人所向往。

4)北岳恒山,亦叫太恒山,又名元岳,位于山西深源县城南。主峰玄武峰海拔2017米,有朝殿、会仙府、九天宫、悬空寺等楼台殿宇。

5)中岳嵩山,在河南登封县境内,由太宣山和少室山组成。东西绵长约60公里,古称外方。夏禹时称嵩高、崇山,西周时称岳山。主峰玉塞山海拔1512米,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著名的古迹有北魏嵩岳寺塔、少林寺、中岳庙、嵩阴书院及许多古文化遗址,均为游览胜地。

被称“天府之国”的是哪个省?

A.四川省 B.云南省

C.海南省 D.贵州省

答案:

A。

聚沙成塔:

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府”在古文里有“聚”和“藏”的意思,以后人们把聚财富的地方也称作“府”。

早在秦、汉以前,以重庆为首的巴国和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国(简称巴、蜀),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形险恶,被誉为“天府”,在古人的心目中,这就是“天聚”“天赐”的意思。用“天府”二字喻巴、蜀,初见于史书《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此所谓天府”。

被人并称为“天堂”的是哪两个城市?

答案:

杭州、苏州。

聚沙成塔: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谚语广为传诵。苏杭之所以被人并称为“天堂”,一个重要原因是名胜古迹、风景园林多而且美:杭州主要以湖山胜,苏州则主要以园林胜。

元代,“天堂”之谚进入了《双调蟾宫曲·咏西湖》:“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明代苏州才子唐寅写《江南四季歌》,第一句就是“江南人住神仙地”。所谓“神仙地”,也可视作“天堂”的同义词。

上述具体、形象、生动的诗文,可看作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历史注脚。

“桂林山水甲天下”出自哪里?

答案:

《重修湘西楼记》。

聚沙成塔: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的成文,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到了宋代嘉祐七年,广西转运使李师中说:“桂林天下之胜,处兹山水……”第一次在“天下”的范围内去说桂林。以后,类似的说法逐渐增多。到了南宋乾道、淳熙年间,曾做桂林地方官的诗人范成大,写下了“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的赞语,把对桂林山水的评价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过了84年,南宋末年的李曾伯沿着范成大的思路,在《重修湘西楼记》中就直书“桂林山川甲天下”了。清代的诗人金武祥把“桂林山川甲天下”中的“川”字改为“水”字,就成了流传至今的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

古代传说守护城池的神称为?

答案:

城隍。

聚沙成塔:

在中国,可以看到许多城隍庙,里面供着城隍老爷。每年,人们还会在特定的几个时间内祭拜城隍爷,赶庙会。那么城隍爷究竟是什么人呢?它是怎样逐渐发展而来的呢?

古代传说守护城池的神称为城隍,它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它的职权范围相当于人世间的县官老爷。道教把城隍当做“翦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说它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保谷丰民足。

据史料文献记载,早在三国时,即公元239年就有了城隍庙,其他地方并没有。后来,城隍庙才逐渐遍布全国各地。

城隍虽属道教之神,但历代帝王却多重视它的作用,屡次给以加封。后唐末帝李从珂封之为王,元文宗又封及其夫人。

城隍本无姓名,自宋代后多以殉国而死的忠烈封为本城城隍。《宋史·苏缄传》记载:“缄殉节于邕州,交州人呼为苏城隍。”

为何叫“九天”和“九泉”?

答案:

九天便是指高不可测的天空,极言其高;九泉便是指深不见底的地下,极言其深。

聚沙成塔:

“九”是个位数中最大数字,因此我国古代常用“九”表示多、大、极的意思。古医书《素问》中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九天便是指高不可测的天空,极言其高;九泉便是指深不见底的地下,极言其深。

当然,关于“九天”还有其他的说法。例如古时认为“九”为阳数,天属阳,九天就是指上天。“九泉”这个词也是有来历的。古代劳动者从打井的经验中获知:当掘到地下深处时,就会有泉源。地下水从黄土里渗出来,常常带有黄色,所以古人就把很深的地下叫做“黄泉”。古时有种迷信,认为人死后要到“阴曹地府”去,“阴曹地府”在很深的地下,于是就把“九”字和“泉”字相搭配,成为“九泉”。

“木瓜之乡”指的哪里?

A.湖北蒲圻县 B.贵州仁怀县市

C.云南大理县 D.宁夏中宁县

答案:

C。

聚沙成塔:

我国48个名特产之乡:

1)“茶乡”——湖北蒲圻县;

2)“葵乡”——广东新会县;

3)“桔乡”——浙江黄岩县;

4)“酒乡”——贵州仁怀县;

5)“当归之乡”——甘肃岷旗;

6)“黄酒之乡”——浙江绍兴;

7)“木耳之乡”——湖北房县;

8)“香蕉之乡”——广东新会;

9)“宣纸之乡”——安徽泾县;

10)“柞蚕之乡”——辽宁丹东;

11)“绿茶之乡”——安徽歙县;

12)“人参之乡”——吉林抚松县;

13)“枸杞之乡”——宁夏中宁县;

14)“椰子之乡”——海南省;

15)“李子之乡”——浙江桐乡县;

16)“乌枣之乡”——山东茌平县;

17)“柿子之乡”——陕西富平县;

18)“木瓜之乡”——云南大理县;

19)“榨菜之乡”——四川涪陵县;

20)“花炮之乡”——湖南浏阳县;

21)“瓷器之乡”——江西景德镇;

22)“苎麻之乡”——湖北阳新县;

23)“红松之乡”——黑龙江小兴安岭;

24)“玫瑰之乡”——山东平阴县;

25)“牡丹之乡”——山东荷泽县;

26)“银耳之乡”——福建古田县;

27)“矿泉之乡”——山东崂山县;

28)“红枣之乡”——山西稷山县;

29)“荔枝之乡”——广东增城县;

30)“密桔之乡”——江西南丰县;

31)“白果之乡”——广西兴安县;

32)“陶器之乡”——江苏宜兴县;

33)“毛竹之乡”——浙江安吉县;

34)“桂花之乡”——湖北咸宁县;

35)“大豆之乡”——黑龙江宾县;

36)“烤烟之乡”——福建永定县;

37)“黄芪之乡”——山西浑源县;

38)“杜鹃花之乡”——云南碧罗雪州;

39)“水仙花之乡”——福建漳州地区;

40)“骆驼之乡”——内蒙古阿拉善盟;

41)“口蘑之乡”——河北张家口市;

42)“江南蚕乡”——浙江海宁县;

43)“禽蛋之乡”——福建永定县;

44)“养兔之乡”——江苏吴江县;

45)“珍珠之乡”——广西合浦县;

46)“哈密瓜之乡”——新疆鄯善县;

47)“黄连之乡”——四川石柱县;

48)“蔗糖之乡”——福建仙游县;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

A.霍尔泊湖 B.鄱阳湖

C.镜泊湖 D.羊八井

答案:

B。

聚沙成塔: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九江至湖口的江湖相接处,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江之水,下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鄱阳湖面积有3914平方公里,容积达300亿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长江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是长江水量的调节器。以前最大的淡水湖是洞庭湖,但由于水土流失变小了,所以就变成鄱阳湖最大了。

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是?

A.柴达木盆地 B.大自流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刚果盆地

答案:

C。

聚沙成塔:

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与帕米尔高原之间,东西长1500千米,南北宽600千米,总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盆地平均海拔为1000米左右,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四周被高山环绕,封闭得严严实实,气候极端干旱,干燥的风蚀和风积地貌发育十分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