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十六计大全集
1695900000038

第38章 混战计(3)

11月30日早上,锡诺普湾降下大雾。土耳其舰队为了防止俄国海军袭击,开始尽可能地泊近海岸。中午时分,海风吹散浓雾,海上能见度增加。土耳其舰队嘹望兵忽然发现挂着英国“米”字旗的6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张着满帆向锡诺普湾快速驶来。土耳其舰队司令奥斯曼见是英国舰队前来支援,不禁大喜,立即安排联络、部署迎接事宜。然而,12点30分,当这8艘挂着“米”字旗的战舰已经靠近土耳其舰队时,却见它们突然来了个大转向,迅速将背后黑森森的炮口对准了土耳其舰队。同时,“米”字旗落下,俄国的“十”字旗徐徐升起。密集的炮弹,一时间暴风骤雨般冲向了土耳其舰队。

奥斯曼惊恐万分,马上命令自己的舰队还击,但一切都太晚了。由于炮手不能很快到位,土耳其舰队立即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加上土耳其的16艘战舰上只有510门小口径炮弹,而俄国舰队却装备了720门,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口径、射程都超过了土军方面。因此,纵使土军方面最后还有38门炮参战,然而在滚滚浓烟中,有些炮弹甚至都打向了自己的军舰。土军主帅奥斯曼见败局已定,为了死里逃生,下令舰队奋力突围。不料,最终舰沉人亡,他自己也沦为了俄军的俘虏。

在此战中,俄军之所以能很快占得优势,就在于它采用了伪装旗帜的办法,让土军为援军的到来欣喜若狂,进而在被蒙蔽的同时彻底放松警惕。这时的俄军浑水摸鱼,在土耳其舰队分不清形势的状况下,打得主动而坚决,最终让兵力虚弱的土军遭到惨败。

朱德智取宜章城

军事上的“浑水摸鱼”,有时候仅需搅起一时之乱,便可决胜对手。朱德未损一兵一卒就将宜章城拿下,便是中国战争中典型的一例。

1928年1月初,朱德带领南昌起义存留下来的部队,经粤北转移到了湘南群众基础较扎实的地区,筹备发动湘南暴动。不久,朱德将点燃革命烽火的首站定在了湘南宜章。

此时的宜章城,敌人虽然只安排了比较薄弱的守备力量,但是城坚难摧。朱德思量着,如果强攻,不仅无法速决,伤亡惨重,很可能还会引来敌人的大量援兵,给攻城增加更多的麻烦。

因此,为争取湘南暴动第一仗的胜利,朱德决定召开军事民主会,广泛听取指战员的意见。会上,达成的最后策略是利用敌人对我军底细还不清楚的时机,浑水摸鱼拿下宜章城。

于是,朱德挑选了200名战士,换上国民党军装,打着范石生部一四零团的旗号,于1928年1月12日,大摇大摆地开进了宜章城。先进城的部队按照朱德的指示,向各方官吏、地主、豪绅发出邀请,声称等大部队进城后会宴请他们,共同商议大事。

第二天,朱德带领大部队进入宜章城。县长杨孝斌马上率领该县有头有脸的官吏、地主、绅士二十多人前来欢迎。看到有这么强大的正规军来保护自己,官吏们都异常高兴。随后,县长在县城参议会明伦堂内,为朱德军摆起了丰盛的接风洗尘宴会。

宴会上,朱德问县长:“你们这里有没有农民运动呀?”

县长恭恭敬敬地答道:“有!有!怎么能没有呢?从前年到现在,农民运动一直就没有停过,闹得我们真是寝食不安啊!”

朱德点着头回道:“哦,这么说真是让你们受惊了!”

朱德又问县长:“贵县在镇压共产党和农民运动方面,哪些人的功劳最多,贡献最大?”

在座的所有人都以为朱德要对他们论功行赏了,于是一时间张三说李四,李四说王五,宴会室内争吵四起。这时有位老者慢慢站起来说:“依我看,在座的各位乡绅,都是有功之臣啊!”经他这么一说,大家纷纷赞成,个个喜笑颜开。

此时,随着跑堂小二的一声清脆长叫“鱼,来啦”,坐在首席位置上的朱德突然举杯立起:“请问各位,杀了这么多老百姓,就不怕有朝一日人民找你们算账吗?”

这句话,就像一声晴天霹雳,让一张张刚刚喝红了的醉脸,顿时吓得煞白。

朱德接着厉声说:“好啊,今天我就劝各位喝这杯酒,恭贺你们为非作歹的日子到头了。”说完,独自一饮而尽,将酒杯扔了出去。

酒杯掷地,门外突然闪进来一群手持20响快慢机的年轻军人,将乡绅们团团围住。出席宴会的官宦绅士们一见这种阵势,个个吓得魂飞魄散。

朱德厉声宣布:“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今天就是替百姓来找你们算账的!”官宦绅士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沮丧地等待朱德军的审判。与此同时,开进宜章城的另一支工农革命军,也按照朱德赴宴前的指示,顺利地收缴了团防局和警察局等反动武装的军械。

就这样,朱德率领的部队一枪未放就轻松地占领了宜章城。而此例中,朱德就是利用对方对我军底细尚不清楚,不知道我军的身份和意图是什么的时机,乔装入城,在对方把我方误当做友,无法分辨形势之时,浑水摸鱼,拿下了宜章城。

■ 商家活用 ■

陈嘉庚力保本土

水清则无鱼,水浑好摸鱼。“浑水摸鱼”即乱中取胜。商战中,许多商家都想从市场这个大“鱼塘”里摸到大“鱼”,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而精明的商家和成功的企业家在面对严峻的竞争时,常常会采用“浑水摸鱼”的方法,把“鱼塘”的水搅混,制造出市场的混乱状况,而后借助自己的睿智,悄悄地将大“鱼”摸去,大获其利。陈嘉庚先生的“明日”轮胎就是这样被传为佳话的。

20世纪初,美国有一家专门生产轮胎的圣力公司。公司总裁总是积极寻找时机,想让它的“圣力”牌轮胎一举占领东南亚市场。最后,圣力公司将目光投向了新加坡。

“圣力”进入新加坡市场,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来自陈嘉庚先生开创的“明日”牌轮胎的挑战。不过,陈嘉庚的“明日”牌轮胎生产起步较晚,当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都无法与圣力公司相比。尤其是在生产成本上,“明日”轮胎比“圣力”高出近1倍,因此,“圣力”公司在竞争中还是有优势的。

除此之外,在新加坡市场上的“圣力”牌轮胎,每只售价只要20新元,而且允许零售商们延期3个月付款。而当时陈嘉庚先生公司生产的“明日”牌轮胎,每只售价高达50新元,其竞争的劣势显而易见。加上“圣力”牌轮胎结实、耐用,在欧美市场上都相当出名,而“明日”轮胎别说在国际市场上鲜为人知,就是在国内,知道它的人也不多。

因此,为了巩固优势,抢占市场,“圣力”公司决定采取多种市场营销手段,全面吞食新加坡的民族工业,最终占据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的轮胎市场。

而与此同时,为了“明日”轮胎厂的生存,更为了新加坡民族工业的未来,“明日”轮胎厂的总裁陈嘉庚先生立即将世界各地属于他名下公司的资金全都抽调到新加坡,誓与“圣力”在新加坡土地上展开一场为维护民族工业的奋战。

然而陈先生深深地知道,与一个世界著名的大公司进行正面商战,单凭个人的力量,是极有可能失败的。因此,他与部下详细制定了此次商战的两项计划:第一,联合新加坡的商会及行会,让他们帮助进行全民爱国教育,鼓励人民使用民族产品,抵制外国货,形成坚固的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想方设法搞垮“圣力”公司在新加坡的企业形象,以便从根本上扭转局面,最终将“圣力”赶出新加坡。

由于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深有威望,抵制美货的民族统一战线很快便形成了。人民都被陈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纷纷表示要坚决支持“明日”公司。同时,陈先生还要求“明日”公司员工加班加点,迅速扩大生产量。还要在质量上好的轮胎上打上“明日”商标,仍以50新元的价格出售;而质量较差的则打上“圣力”的标记,以10新元的价格投放市场。

果然,“明日”公司的目的很快就达成了,真假“圣力”轮胎一时间充斥了市场。消费者一致认为,“明日”的价格虽高,但质量有保证;而“圣力”出售的却是价低质差的劣等货。加上“圣力”公司的售价忽高忽低,摇摆不定,引起了新加坡众多批发商的质疑,都不再敢进价格飘忽不定的“圣力”轮胎。

而陈先生之所以敢这样做,就是因为他了解到:“圣力”轮胎厂其实在态度上极其蔑视新加坡,因此并没有将“圣力”牌商标注册。等他们发现“明日”公司仿冒生产“圣力”轮胎时,也只能有苦难言,而无权提出保护商标的诉讼。最后,“圣力”公司不得不咽下自己酿成的苦酒,撤走新加坡分公司,从此再没有出现在亚洲市场上。

陈先生攻占市场的战术实属巧妙。这种搅乱市场,趁机取胜的“浑水摸鱼”法,看似有悖于商业道德,但从保卫自己民族工业的角度看,却是值得称颂的。

神部“搅浑水”之计

二战后的日本,实力并不大。让人看不起的日本间组建设公司,却正是运用了“浑水摸鱼”的策略,借助传媒之力,将日本建设业的舆论搅得混沌不堪,最终帮助该公司实现了发展成为日本第六大建设公司的目的。

二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什么都离不开电。于是,出现了接连不断地开发电源、开山铺路、建造水坝、修造电厂的现象,也因此带动了建筑业的兴隆。当时日本公认的大建设公司有五家,而间组建设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董事长神部满之助在外面做业务碰了钉子,便回公司大发脾气。他意识到,不成为一流的大公司,不仅自己不够体面,也不利于公司的进一步扩大。而神部是个有着雄心壮志、精力旺盛的企业家,遇到这样的障碍,他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一般人不敢想也不敢做的策略,以增加自己公司的名气。

不久,日本各大报社先后收到间组公司一大笔广告费,对方的要求简单却新鲜:凡五大建设公司刊登广告,落款都将间组公司加上去;间组公司刊登广告时,须列入五大建设公司之名;在新闻报道、评论等一切见报的文章中,凡提及建设业的大公司时,一律把以前的“五大建设公司”改为“六大建设公司”。收了人家的钱,顺便做无害于自己的事,各家报社欣然应允。

广告登出后,神部只要参加社交活动,就会受到明讥暗讽。对此,他一概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对于“这就是‘六大建设公司’之一的间组公司老板神部先生”之类的话,他统统坦然应之。在别人或不理解或蔑视的目光中,神部沉着冷静,自怀打算。

事实证明,神部的策略很见效。尽管知情者冷嘲热讽,建设业的舆论却果真被他搅乱了。许多不知情者慕名而来,而间组公司也并没有让他们失望。此后,公司的业务扶摇直上,规模逐渐超过了一些原本位居其上的公司。三年之后,间组公司终于成为日本名副其实的第六大建设公司,神部如愿以偿。

在商场上,灵活的经营者常常趁着竞争对手内部或市场混乱之际,利用对方力量空虚或对市场因势制宜,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神部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搅混了建设业舆论的一泓清水,成功引来了不知情的客户。当然,搅混水只是先决条件。条件具备了,还得有摸鱼的本领。倘若神部没有让慕名而来的客户满意而归,那么,他的愿望也会推迟实现。因此,“浑水摸鱼”之计,“浑水”是手段,“摸鱼”才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

■ 处世活用 ■

刘秀虎口得食

东汉时,汉光武帝刘秀是一位很有韬略的政治家。其在未登基前,曾在河北一带和王朗大战20多日,最终攻下邯郸,杀死王朗,获得成功。而此前王朗在邯郸称王,兵力丰实时,还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当时刘秀碍于王朗的实力,不敢与其正面交锋,就带着少数亲信来到蓟州。当时蓟州正在兵变,众人纷纷响应王朗,捉拿刘秀。刘秀无奈,冲出城门,仓皇南逃。

一行人逃到饶阳时,弹尽粮绝,饥饿难耐。刘秀忽然一拍大腿,向众人说出了一个虎口得食的办法:冒充王朗的使者骗驿站的饭来吃。

于是,众人装扮一番,以王朗使者的名义大模大样地走进了驿站。驿站官员信以为真,哪敢怠慢,慌忙准备美味佳肴招待。几天没吃过一顿饱饭的一行人,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他们的狼狈却引起了官吏的疑心。

为了辨其真假,驿站的官员故意将大鼓连敲数十下,高喊邯郸王驾到。这一喊,把众人惊了个目瞪口呆,每个人手心都捏了一把汗。刘秀也不由惊得站了起来,但他很快又镇定下来。心想,如果邯郸王真来了,那也逃不掉,不如见机行事。于是,他给众人使了一个眼色,意在让大家沉住气。他自己慢慢坐下,镇定地说:“早就想见邯郸王了,今日真是多喜啊。”过了好一会儿,众人也不见邯郸王的踪影,才知道是驿站官吏搞的名堂。

刘秀用小小的一计“浑水摸鱼”换来了窘迫处境下的酒足饭饱,之后,为了不败露身份,一行人便立即离开了驿站。此计用在此处,便是其小用有小效的典型表现。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①

原典

存其形,完其势②;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③。

注释

①金蝉脱壳:原意指蝉在蜕变时,本身就会脱离外壳,用于比喻以计脱身。

②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阵容,造成在原地防守的态势。

③巽而止,蛊:巽,退让;蛊,惑乱。此处指暗中转移兵力,趁敌人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

译文

保存阵地的原形,造成强大的驻军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轻举妄动。根据蛊卦原理:如果能隐蔽自己的行动面而不暴露,就能够有效防止敌人的损害。

■ 解读 ■

金蝉脱壳原本是一种生物现象,指蝉类昆虫在蜕变时,本身脱离皮壳飞去,只留下空壳在原处。古人用这种现象来喻指人类社会中的某些事物。

“金蝉脱壳”作为一种计谋,往往是在形势处于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不得不施谋用计脱身,以求东山再起。所以,在危急存亡关头,用伪装、掩护或欺骗的手段瞒住对方,留下虚假的外形稳住对方,以求暗里逃遁,是一种走而示之不走的权宜之计。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而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并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在认真分析形势后,准确做出判断,保留外在形式,抽走实质内容,巧妙分身,用精锐部队出击另一部分敌人的战略。

运用此计要选好时机。一方面“脱壳”不能过早,只要还有胜利的可能,没有到万不得已之时,就不要“脱壳”而去,以防破坏胜利的机会;另一方面“脱壳”也不能过晚,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多停留一分钟,就会多一分危险,减少一分生还的可能。

总之,要从某种危险境地逃脱,又不至于被纠缠或追击,金蝉脱壳的确是妙计。逃脱时如果没被发现,就几乎已经锁定胜局,因为等对方发觉时,就已经鞭长莫及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但走也有多种走法,金蝉脱壳就是走计之中的上计。

当然,面对敌人的金蝉脱壳之计,我们应该采取一些防范对策来应对:

一、将蝉压在牢笼里,让其无法逃之夭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晚上把一只带壳的蝉盖在纸杯下,第二天揭开纸杯却发现蝉不见了,只留下一个空壳。这时,我们多后悔没把它压牢。因此,要防止几乎到手的敌人使用金蝉脱壳之计逃脱,最好的方法就是“关门捉贼”,速战速决,把它死死地关在牢笼里。这样,敌人即便使出全身解数也无法逃脱,只好乖乖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