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往往是祸端之源。那些口若悬河、好出风头、心中藏不住半点秘密的人往往是非常浅薄之人,时间久了,会令人反感甚至厌恶。相反,那些看来口讷笨拙或者总是隐藏自己才干的人,却往往成竹在胸,计谋过人,更容易成功。所以与人相处时,我们要谨慎言行。
★教训77:犯颜直谏,终被杀害——名臣关龙逄
关龙逄,是夏桀时有名的大臣,他深明时势,头脑敏锐,有很强的政治才能。他性格果敢,为人廉正,对夏朝忠心耿耿,渴望能辅弼夏王,建立功勋。俗谚说: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倘若关龙逄能遇上明君,君臣契合,定能一展雄才,成就伟业。然而他不幸身遇无道的夏桀和浑浊的乱世,就注定了他一生痛苦焦虑和以身殉义的人生悲剧。
54-夏王启
(扫描三才图会532上左图)
夏启建立的夏王朝,传到十七世夏桀手中时,已是岌岌可危,国力凋敝,民不聊生,诸侯大多背叛。夏桀的暴虐淫荒更把国家推上了穷途末路。老百姓切齿痛恨夏桀,他们愤怒诅咒道:“夏桀什么时候死啊!我愿意与你同归于尽!”一些贤人对夏朝彻底绝望,纷纷远身避祸而去。居住在亳邑的诸侯成汤趁机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渐渐成为人心所向的善人。当时流传的歌谣唱道:“先知者和正道直行的人们啊,天要叫夏朝灭亡了,我们离开无道的夏桀去投奔善人。”看到国势危如累卵,王朝面临灭顶,而夏桀犹在睡梦之中,大臣关龙逄忧心如焚,他有满腔的热情想辅弼夏桀,他有出色的才干能为夏桀出谋划策,挽回垂危的局面。无奈小人当道,百般阻扰,尽管多次努力陈说,都未能使夏桀接受他的治国方略。但一个忠臣的良心,使他不能坐视不管。他整日愁眉不展,徘徊彷徨。虽然他没有太大的实权,但还有上朝面君的资格。他想:看来只有通过面谏,用自己的一片良苦用心和发人深省的话语去感化夏桀,唤醒夏桀,国家或许还有希望。
一天,他正色地对桀王说:“大王啊,我看你头上戴的冠冕,不是冠冕,是危石;我看你脚上的鞋子,不是鞋子,是薄薄的春冰。没有头戴危石不觉得压抑的,没有脚踏薄冰不陷落水中的啊!”这震聋发聩的话语,意在提醒夏桀注意到王朝面临的危机,可悲的是,夏桀仍未发蒙清醒,他愚蠢地以为江山固若金汤,“我有天下就好比天上有太阳,太阳没有了我才会灭亡!”夏桀依然故我,甚至变本加厉。他生活侈靡,建璇室瑶台,造象廊玉床;他耽于酒,淫于色,纵于乐,到处强征美女,充实后宫,大搜倡优、女乐,日夜纵靡靡之乐,与妹喜、宫女豪饮取乐于深宫之中,男女杂处,放浪不羁。夏桀在糜烂的生活中乐不思朝,长期不出宫听政,关龙逄纵然想规劝诤谏也苦于机会难觅。夏桀的纵欲享乐,使国库空虚,天下人被搜刮得一无所有,百姓悻悻然不堪其苦,而夏桀却听信一些小人怂恿,施用酷刑,胡作非为,竟然放猛虎入闹市,看虎追人伤人以取乐。对于夏桀的所作所为,关龙逄坐卧不宁。
这时候多么需要人对桀王直言切谏,但朝中贤臣,有的数谏不成已避祸远去,余下的则噤若寒蝉,只能私下感叹,敢怒而不敢言。关龙逄因多次进谏,桀王颇为恼怒,当此之际,是离身远祸明哲保身,还是犯颜直谏呢?思想斗争十分激烈。夏桀的暴虐尽人皆知,他冬天里征发百姓凿地穿山,有人进谏几句,他就杀了谏者。而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但为人臣子,能坐看大厦将倾,不为心动吗?因为关龙逄信奉的是:为人臣,就当做忠臣,为忠臣,就应当匡正君主的过错,矫正君王的失误,至于其他的一切包括荣辱生死俱可置之度外。关龙逄是怀着杀身取义、捐躯安邦的决心和勇气来再次当桀王上朝时趋前直谏的。他说:“为人君主就当行礼讲义,爱护百姓,节约财用,这样国家才能安定,百姓才能安乐,国君也可以安享天年。”之后,他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大王你,用财就唯恐天下财用不尽,用民力就想压榨百姓至死。大王你赶快改弦更张,否则,天将降下大祸,你也要被诛灭!”关龙逄言辞激烈,如一条鞭子,猛抽着冥顽不化的夏桀。关龙逄深知,只有这样的言辞也许可能对夏桀有所撼动。他指斥夏桀奢侈、暴民,必然导致身死国亡,提出爱民节用的政治主张,无疑是当时惟一正确的拯世之策。
然而忠言逆耳,却激起了夏桀满腔愤怒,看着夏桀因愤怒而扭曲的脸,关龙逄痛心之极,悲愤之极,也无奈之极。他悲怆自思:我龙逄对夏朝一片忠心可鉴明月,然而一生焦虑,枉然无功,难道这是天意,是乱世忠臣的命运吗?我苦苦相谏,不被采纳,难道就这样罢了不成?不!我自从位居朝廷,就没有打算活着回去。作为忠臣,我只能用我的生命作最后的死谏了!倘若因我一死,让君王悔悟,则死得其所;即使君王不悟,也算尽了我的忠心,杀身取义,又有何憾?!关龙逄挺立夏桀的王座之旁,三日不去,不断对夏桀喊道:“君王啊。你快改弦更张!”夏桀全然不悟龙逄的忠心,他气愤之极,囚禁了关龙逄,最后杀了关龙逄。
不久,夏桀狼狈逃窜,流放而死,落下了千古骂名,而关龙逄伫立在桀王宝座旁的身影,则成为历史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以史为鉴:
关龙逄不幸生逢乱世侍奉暴君,闵世之乱、忧主之危,不顾个人生死,犯颜直谏,结果被昏君杀害。尽管岁月尽逝年代久远,青史中有关他的记载寥寥无几,但他凛然正义的精神气质,却带着时空掩盖不住的光辉和浓厚的传奇色彩,激励感奋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忠臣义士。
★教训78:细微之处,更须谨慎——一杯酒丧命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会忽视许多小的环节,其实细节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也许你不经意的一个细节,便让你的朋友成为你的敌人。
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子期,此人怀恨在心,于是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当时,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国很快地被攻破,国王逃到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武器跟随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父亲临死前嘱咐我们,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来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国矣。”即给与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他因为一杯羊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
中山国君当初设宴款待国内名士的初衷,一定是为了笼络士人,保全国家,谁知仅仅因为一杯羊肉羹,反而弄得国破家亡;而当初仅仅出于一时仁慈,赐给一个濒临饿死的人一壶食物,却最终得以保存性命。这个故事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可见,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忽视小节。
从前齐国有一名叫夷射的大臣,有一次他受齐王之邀参加酒宴。由于过量饮了些,不胜酒力,便想到宫门后吹吹风。守门人是曾受过刖刑的男子,一个人无聊,欲向夷射讨杯酒吃,夷射对守门人很是鄙夷,便大声斥责道:“什么?滚到一边去!像你这种下贱的囚犯,竟然向我讨酒吃?”
守门人还想分辩时,夷射已悻悻离去。守门人非常愤恨。
这时因下雨,宫门前刚好积了一摊水,状如有人便溺之物,守门人便萌构陷夷射之意。
第二天清晨,齐王出门,看到门前有一摊其状不雅的水迹,心中不悦,急唤守门人,疾言厉色地问道:“这是谁人如此放肆,在此便溺?”
守门人见机会来了,故作惶恐支吾状。齐王于是追问更急,守门人便说:“我不是很清楚,但我昨晚看到大臣夷射站在这里的。”
齐王果然以欺君罪,赐夷射死。
以史为鉴:
为了一杯酒便丧失性命,的确可悲。人们不免为夷射鸣不平,同时对守门人的卑鄙行为深恶痛绝。但是,大多数人对夷射是有微词的。因为他太不懂人情世故,太刻薄小气,遭此毒计也是咎由自取。人情往来上,不在乎东西的数量与价值,而在于该物后面隐藏着的“情”字。一杯酒本来不足挂齿,但之于守门人,若得之便脸上有光;不得之,便是人格受辱了。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可见为人处世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要辱没人的人格。为之,得不偿失。
“壮士受辱,拔剑而起”必然会“乱大谋”;一蹶不振,灰心绝望,则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最终被无情淘汰。只有处变不惊、善于忍耐,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正所谓“一忍万事成”。
★教训79:口无遮拦把命丧——杨修之死
一个人有才能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谦虚的美德来装饰,那就更值得敬佩了。然而一般人都喜欢表现自己,喜欢突出自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可以遇到这种好为人师的人。他们总喜欢指出别人这儿做得不合适了,那儿做得过分了。似乎他什么都在行,对什么都可以说出个道理来。他们之所以摆出一副“万事通”的面孔来,就是唯恐被人轻视。他们炫耀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他们捉襟见肘,遭人厌恶。道理很简单,你总认为别人没有办好事情的能力, 别人也不会把你的能力放在眼里。
没有人喜欢被贬低,只有谦虚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懂得的一切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更不要说给别人讲道理、当老师了·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凭什么认为自己懂得比别人多呢?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公元219年,被曹操杀害。
55-杨修
(扫描图像三国志40杨修像)
三国时的杨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9岁时,一个叫孔君平的客人来拜见其父杨彪。当时杨彪不在家,杨修又是砌茶又是让座, 还端上一盘水果,俨然一家之主。孔君平便拿起一颗杨梅打趣说:“杨梅,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杨修不高兴了,马上反问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吗?”其敏捷的才思让以才见长的孔君平目瞪口呆。
杨修跟随曹操后,有一次曹操建造花园,动工前工匠们弄了张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一言不发地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见了,告诉工匠们说:“门里一个活,就是阔。丞相是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工匠们马上修改了方案。工程完成后,曹操对园门很满意, 一问原来是杨修的杰作,心里甚是嫉恨杨修的才华。有段时间,曹操曾为曹丕和曹植两人谁来继承魏王一事颇为犹豫。当时杨修在曹植手下做事,为了提高曹植的竞争力,杨修给曹植模拟了十几个国事军事类的问答题,告诉他说,如果曹操问到类似的问题,可以依此作答。后来曹操果然问起曹植相关的问题,曹植不慌不忙,把事先背下的答案一点不漏的背出来。曹操知道曹植平时对军事国事并不关心,现在见他对答如流,心中自然非常怀疑。后来曹丕买通曹植身边的人, 知道了事情的缘由,又告诉曹操。曹操对这种作弊行为,非常生气。
还有一次,为了测试曹丕和曹植的应变能力,他让两人各自从邺城门外出,同时吩咐守门人,不要让他两人通行。曹丕先出发,受到守门人的阻拦,只好退了回来。曹植听说后,向杨修讨教方法。杨修说:“如果守门人阻挡,你跟他们说‘我奉王命而出,如有阻挡者斩。’”果然曹植顺利通过了邺城门。这事让曹操知道后心中很恼火,觉得这个杨修太不知道收敛了。
公元219年,刘备进军蜀军镇守的定军山,不曾想连吃败仗。当时进又不能,退又怕刘备耻笑,一时犹豫不定。吃饭时,曹操见碗中有一块鸡肋,不由沉思不语。这时正好有士兵来问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
杨修知道口令是“鸡肋”后,就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军士们很奇怪,问他如何知道魏军要回师,杨修说:“我是从今夜口令,知道魏王退兵的决定。所谓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就像我们现在的处境,进不能胜,退恐人笑。这样继续留在这里毫无意义,不如早归。你等着吧,魏王班师就在这几天。”
这话一传两传就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曹操原本就嫉恨杨修的才华,现在又见杨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恼羞成怒,就以扰乱军心定罪, 杀了杨修。
以史为鉴:
做人太过张扬会有什么样的下场。论才华,杨修一点都不逊于后来许多流传千年的学士,可是,在做人的修养和处世方法上,杨修一点也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智慧,大家的风度和谦逊的品德。所以,白赔了性命不说,还落得个恃才放旷、浪得虚名的下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谦虚,才能心平气和地挑出自己的毛病和不足,加以改正和弥补,才能使自己不断受益。
★教训80:聪明反被聪明误——蒋干中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演义》中的名篇。历史上未必确有其事,但这个故事中的反间计及其教训,仍然能给人予深刻的启迪:使用计谋一定要严密,只有行事严密才能成功用计,否则容易被人将计就计,自己反受其害。
话说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几十万大军南下,准备讨伐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准备大战一场。由于曹操所带的北方兵不习水战,只好暂缓进攻,训练水兵。原来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在治理水军方面很有经验,被曹操任命为水军都督。此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之法,因此周瑜一直把他们视为心腹之患,总想将他们除掉。
56-蒋干中计
(扫描图像三国志142群英会蒋干中计)
正在此时,一向号称能说会道的蒋干自告奋勇要去劝降周瑜。蒋干,字子翼,是曹操手下的谋士。他因为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想通过这层关系说服周瑜,免得大动干戈。这日,周瑜正在帐中议事,有人传报“故人蒋干相访”。周瑜立刻猜出蒋干的来意,很快就计上心来,但他不露声色。二人相见,免不了要寒暄一番,周瑜挽着蒋千手臂同入帐中,盛情款待他,还请文武官员都来作陪。席上周瑜声称,今晚不许谈论两家战事,否则即席斩首,蒋干只好作罢。
晚宴后,每个人都喝得酩酊大醉,但大家又都自有分寸。宴罢,蒋干扶着周瑜回到帐中,周瑜说很久没和子翼兄共寝了,今夜要同榻而眠。说罢,朦朦胧胧睡去。蒋干心里明白,自己已在曹操面前夸下海口,可今晚连半句劝降的话都没说上,正不知回去如何交差呢。突然他生出个想法:劝降不成,偷点情报回去也行,于是便趁周瑜鼾声如雷时摸到桌前,拿起一叠文书偷看起来。翻看了一会儿,忽然见里面有一封书信,细看时居然发现这是曹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二人写给周瑜的“投降信”!蒋干看罢,不禁大吃一惊,急忙把信藏在衣内。待他正要翻看其他文书时,只听周瑜说了句梦话:“子翼,我数日之内,定叫你看曹贼首级!”周瑜的戏演得很逼真,通过梦话暗示蒋干:我有自信几天之内要了曹操的首级,而我的自信来自我在曹操阵营中有卧底——这个卧底就是蔡瑁、张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