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书(大全集)
1696400000045

第45章 安礼章第六 礼为立身之本(2)

【张商英注】善积则致于福,恶积则致于祸;无善无恶,则亦无祸无福矣。

【王氏注】人行善政,增长福德;若为恶事,必招祸患。

■ 解读 ■

《周易》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一个人行善还是作恶,并不是即时就可遭到报应,灾祸或福寿都是由一件件一桩桩的恶行或善举逐渐积累而成的。天理昭彰,毫发不爽。常解人之难,救人之急,济人之困,则必能种下福因。若常行妨国害民的恶事,也必种下祸根。

■ 处世活用 ■

为人处世,要懂得行善,不可作恶,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作恶之人,即使能得一时的好处,但终究难逃来自社会、良心的惩罚。佛教中有一则故事,颇值得我们深思。

业障

从前有一个有钱人,当他卖米时,他把米掺水,分量重了,颗粒也饱满了,用斗量也就多了,用秤称也重,所以一百磅的米,他加上十磅、二十磅的水,就可以赚很多钱。卖酒时,他想:“人们若要喝酒,我应该赚他的钱,有钱才喝酒,没有钱喝不起酒。”所以他在酒里掺水,这样他发财了。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金子,二儿子叫银子,三儿子叫业障。在他年老的时候,患上重病,医生也束手无策。他想:“我有这么多钱,可惜就要死了。唉!真没意思。”于是他想要他的大儿子跟他一起死,他的大儿子不肯。于是他就问二儿子:“肯不肯跟我一起死?”

他二儿子也不愿意,说:“我现在还年轻,哪能这么快就告别这个世界?您真是糊涂啦,我都还没有享受够呢!”这两个儿子不但不肯跟着去死,还骂他一顿。于是他就找小儿子,他说:“业障,我就快死了,你肯不肯跟我一起死呀!”业障说:“可以!你到哪里,我都跟你一起去!我来侍候你。”有钱人听后很高兴,总算有个儿子愿意陪他死。业障陪他见阎罗王去了,阎罗王问他:“你一生卖米、卖酒都掺水,是不是?”这个人说:“没有,我没有做过这么缺德的事。”但他儿子业障说:“有呀!我看你卖米、卖酒都掺过水呀!”阎王呵斥道:“他说得没错,你怎么不承认呢?”这个儿子居然做证,证明他有做坏事,这个父亲没话说,于是要堕地狱。他说:“原来你跟我来,是来见证我遭罪的,没有做德行事,早知道不要你跟来了!我虽然没有辩护律师,但我自己讲,阎王爷也许不知道,你居然做起见证人了。”他很失望,所以说:“万般带不去,金银不肯去,只有业随身。阎王审问时,业云真又真。”

故事看似荒唐,但所说的道理是真实的。英国著名女诗人罗·勃朗宁说:“行善比作恶明智;温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疯狂适宜。”作恶之人终会自食恶果,自己做了的事,自己终究要负责的,不要以为暗地里做的事情很秘密,别人不知道。俗话说:“善有喜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做过的每一件事情负责。

■ 职场活用 ■

身处职场之上,要懂得“福在积善,祸在积恶”,与同事真诚相待,不可玩弄花招,巧施诡计。俗话说“多的没有余,少的没有缺”,有的时候拥有的越多,缺的就越多,尤其是那些心眼多、诡计多的人,总以为自己很聪明,能言善辩。殊不知,那些依靠诡计和卑劣手段强取豪夺来的财富、地位只能暂时拥有,过后将因此失去更多,以致得不偿失,那些爱占小便宜的人往往总会吃大亏。彼得和杰克二人的例子,值得我们思考。

彼得和杰克

彼得和杰克同时被招聘进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家大型电子公司,在基层做管理员。

进入公司的第一年,每次流水线上的机器出现故障,彼得总是抱怨机器老化、抱怨公司吝啬,每次都耍小聪明以各种理由让勤快的杰克去修理,而杰克每次都毫无怨言就直奔那满身黑油的机器而去,带领生产线上的员工一起查看故障原因,每次都以最快的速度把故障排除后恢复正常生产。

不仅如此,杰克还时常带着下属一起对生产线上的机器进行定期维修和保养。半年后,他所管辖的生产线故障出现率下降了60%,基层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20%,产量质量都排在所有生产线中的第一位。

一年后,埋头做事的杰克被提升为生产部总领班,而时常耍诡计的彼得被调到人力资源部当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彼得心有不甘,一气之下离开了这个“不识千里马”的企业。然而,两年内相继换了几份工作之后,他仍旧待在基层,而那些比他笨傻的同事总是比他能获得更多升迁的机会。

两年后的一次邂逅,彼得说出自己的烦恼,向杰克借鉴经验,已经升任企业生产部经理的杰克,只说了一句话:“远离诡计、小聪明,踏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份工作才能获得更多升迁的机会。”

彼得听后,似乎有所顿悟。

千方百计地算计别人,处处怕吃亏,结果却是每每让自己蒙受巨大损失。相反,诡计少一点、老老实实、坦诚正直的人,他们的谦让与真诚让他们更被重用,一切荣誉、财富、地位也都会“不请自来”。少一点诡计和奸诈,你不但不会因为比别人少了心眼而贫困,更不会因为把方便让给别人自己工作生活艰难。你会因为你的真诚与谦让而越来越富有,你会拥有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4. 勤劳是富强的根本

原文

饥在贱农,寒在惰织。

译文

轻视农业,必招致饥馑;惰于蚕桑,必挨冷受冻。

名家注解

【王氏注】懒惰耕种之家,必受其饥;不勤养织之人,必有其寒。种田、养蚕,皆在于春;春不种养,秋无所收,必有饥寒之患。

■ 解读 ■

俗话说:“出门不弯腰,进门无柴烧。”懒于劳作,必受饥寒。劳动是财富的来源,要想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勤奋和懒惰这两种行为,对人生的进程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

■ 处世活用 ■

这个世界上,日夜梦想成为富翁的人数不胜数。有的人谈到成功者总是归之于“运气”,但事实并非如此。李嘉诚认为,事业的成果有运气的成分,但主要还是靠勤劳。特别是在一个人尚未成功之前,事业成果百分百靠勤劳换来。

李嘉诚的勤劳观

有人曾专门探讨过李嘉诚的“幸运”,颇令人折服。《巨富与世家》一书写道:“1979年10月29日的《时代周刊》说李氏是‘天之骄子’,这含有说李氏有今天的成就多蒙幸运之神眷顾的意思。从李氏的体验,究竟幸运(或机会)与智慧(及眼光)对一个人的成就孰轻孰重呢?我们回顾李嘉诚创业的历史就不难发现,所谓幸运的出现总是以智慧和劳动作基础的。如果光有幸运而没有智慧,那么成果也会是无根之源,无本之木。”

针对人们的这些问题。1981年,李嘉诚对这个问题发表看法,他说:“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岁至30岁之前,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奋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1986年,李嘉诚继续阐述他的观点:“对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国人多会自谦那是幸运,绝少有人说那是由勤奋及有计划地工作得来。我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是靠勤奋工作,不断奋斗而得成果;第二个阶段,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现在呢,当然也要靠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去的。”

李嘉诚认为早期的勤奋,正是他储蓄资本的阶段,这也就是西方人士称为“资本积累”的观念。不过,勤劳而未获成功的也大有人在。这其中必有幸运和智慧的成分。从李氏成功的过程看,他有眼光判别机会,然后持之以恒,而他看到的机会就是一般人认为的“幸运”,而这个“持之以恒”就是勤奋。

宋濂好学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灰心,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戗,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亏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名师,这使他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是说,一个人在成功以前,必定先让他经受许多困难,使他在克服困难进而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了这种意志品质,就能够战胜一切挫折和失败,就能够在遭遇失败的时候不悲观,无论何时何地都会保持乐观的态度,对未来充满自信和希望,直至成功。

■ 职场活用 ■

职场上,想要获得成功,勤劳和坚韧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勤劳是人的可贵品质,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勤劳的品质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支点,那就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身性脆弱的人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坚定信念的人就难以经受现实的种种打击与考验。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的人,其勤劳也就无从谈起。

勤奋敬业的黄祖祥

黄祖祥是北海市烟草公司客户经理,在客户经理的岗位上,黄祖祥以满腔的热情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岗位职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公司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运行之初,要求为每一位经营户建立独立档案,里面涵盖了大大小小包括经营户基本信息、经营能力、服务信息、结算信息、分类信息等一系列较为繁琐的资料。黄祖祥的管理范围内共有254户经营户,这就要求他要在短时间内必须将254户经营户的资料完整地录入微机。对此,他没有一丝畏难情绪,拿着笔记本,烈日之下,走遍了辖区内的大街小巷,不厌其烦地仔细询问记录每一户经营户的喜好、生日,了解他们的店柜面积、卷烟出样规模等。凡是档案上要求录入的内容,他硬是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步行寻访所有的经营户,并将了解的内容一项不漏地记录在笔记本上并录入微机。旁边的同事说他太认真了,其实用四天,甚至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完成这项工作都不算迟。而他却只是淡淡一笑回答道:“公司投入这么多资金引进CRM系统,就说明里面的每一项内容对我们都是有用处的,你看这个经营户档案,表面上看起来麻烦,但只要将它做准确了,对于以后我们顺利开展客户关系营销工作及对客户进行有效分类是很有帮助的。我早一天完成这项工作,就能早一天掌握和了解这些经营户,从而能更好地开展我的各项工作。”黄祖祥就是这样一个人,工作当中遇到的大小事他都能一一认真对待,把“勤奋敬业”四个字贯穿于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黄祖祥依靠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每一项工作。他遵纪守法,责任心强,敬业求实,多次被评为北海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先进工作者。

黄祖祥对于职场人士来说是个很好的榜样。所谓“勤奋”,就是对工作或学习不懈地努力,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但如果只有才华,没有高度责任心,缺乏敬业精神,那么成功就不会向他招手。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有相当一部分人,平时工作推诿搪塞,懒懒散散,马马虎虎,还整天怨天尤人,唉声叹气,以频繁跳槽为能事,以善于投机取巧为荣耀,孰不知他们缺少的正是一种敬业和勤奋的精神。敬业和勤奋精神的缺乏,必然不能获得成功的职业生涯。我们在规划职业生涯之时,更要深明此中道理。

■ 管理活用 ■

作为管理者,敏锐的洞察力是必须的,但高度的敬业精神,勤勤恳恳为企业的发展做奉献更是必不可少。我们可以看看中国台湾台塑企业创始人王永庆的创业历程。

一勤天下无难事

1954年,台湾台塑企业创立。创业伊始,以相当于50万美元的资金、从日产4吨PVC塑胶粉的规模做起,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小的PVC塑胶粉生产工厂。从1954年到1983年,台塑企业PVC粉的产量,每年达53万吨,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者之一。加上台塑企业在美国投资设厂的产量每年34万吨,总产量达到每年87万吨,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PVC胶粉生产者。

公司董事长王永庆在总结台塑企业成功的经验时说:“只有勤劳和奉献才能自强。”在回顾自己的早年创业经历时,王永庆说:“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我们的祖先常常以‘一勤天下无难事’告诫后辈。这个信念,对于生活于困苦环境中,一切只靠自身努力才有希望的中国人来说,是格外能够产生启发和激励作用的。我在1910年出生于台湾北部的乡下,幼年时期,我们村里住着数百户人家。读书识字的,没有几人,绝大多数是文盲,讨生活非常不容易。我的家庭也不例外。终年辛劳,也只能勉强求得最起码的温饱,生活极端困苦。小学毕业后,在家乡连要做苦工赚钱的机会也没有。所以15岁的时候,我就只身远离家乡,到台湾南部去当个米店的小工。虽然工资很微薄,可是我已经满心欢喜。”

“当了一年的米店小工后,父亲四处奔波,借了200元给我做本钱,自己开个小小的卖米店。一开始很困难,因为生意的对象是各个家庭,他们都已经有了固定的米店供应,我要卖米做生意,只有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去拜访。好不容易才争取到几家同意试试用我的米,我心里想,如果我的服务品质不比别人好,这几家客户试用了以后,说不定又会回头向原来的米店买,更谈不上再争取其他客户了。所以我就特别用心思考,怎样才能更加周到地服务客户。”

“那个时候,农村还是很落后,稻谷都是铺在马路上晒太阳,稻谷碾成米后,还有米糠、小砂石等杂物。因为这个现象很普遍,所以买米的人也好,卖米的人也好,都是见怪不怪。可是我认为这样不行,宁愿多下点苦功,一定要把这些杂物拣除干净。渐渐地,我有了固定的客户,他们甚至还主动替我宣传、介绍,销售情况一天好过一天。”

“这是50年以前的事了。我记得有一天深夜两点钟,外面下着大雨,一家小客栈的厨师跑来我的米店叫门,说他们半夜里有旅客来住店,等着吃饭,要我立刻送一斗米过去。这个时候还没有雨衣,半夜里从床上爬起来,送了一斗米回来,身上都淋湿了,久久无法入眠。我心里想这样辛苦地送一斗米,只嫌一分钱,实在没有改善的必要。同时我已经有相当多的固定客户,应该可以进一步设法自己碾米。第二年,我买了小小的设备自己碾米,稍稍改善了纯粹卖米的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