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真经
1696500000002

第2章 正确沟通的方法

效率来源于信任

速度就是一切。速度是对个人和团体的组织能力和业绩的衡量基准。因此,公司往往要求一个人兼干几项任务,要求团队只管动手做,而忽视了计划或设计项目。导致的结果,是所干的事情会由于计划不周而把人弄得焦头烂额。人们通常只注重眼前结果,而忽视了长期的影响。

其实,一味追求速度,人们反而得不到期望的速度。也就是所说的欲速则不达。速度是通过信任关系达到的,必须让大家相信所采取的行动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

信任是关系的基石。可以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信任。

首先,信任是我们选择生活方式的原则和基础,是我们评价自身和他人行为的标准。它表达了我们对自己和他人最注重的品质所在。

其次,信任是自尊的衡量标准,即自我感觉。没有了信任,我们可能会自暴自弃。如果信任不深,我们可能会对他人过于猜疑。当我们具有高度的自尊时,就会朝气蓬勃,更容易信任他人。有了信任,我们就不会滋长骄傲,而只有谦虚;不会自负,而只会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最后,信任是由内而外产生的。我们首先做到自己值得别人信任。这意味着要认清价值观,学习新技能来支撑这些价值观,然后行动。这称之为信任能力。培养信任能力或许是个人、团体和企业组织面临的最大挑战。

信任,通常在工作契约上获得体现。工作契约往往是管理者与员工达成的一种隐性协议,确定双方对风险、技能、劳动和报酬权衡的理解。它还解释了双方的相互对待方式。

在以关系为基础的企业中,契约规定了工作关系的性质、质量及真诚程度。它是我们相互对待和公司管理经营体制的一种具有约束力的义务。

这种新的契约将让每个人获得自尊和尊重,承认员工来自不同背景,具有不同程度的自尊和不同的技能。员工能全面融入公司,与公司共同走向成功。这能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并使其个人远景目标与公司的战略方向高度一致。

这种新的契约不仅是关于薪酬福利,而且与关系和贡献紧密联系。因此,业绩可以通过客户和同事来评估,也通过自我评价来评估。

这种新契约的关键在于重新界定管理层和员工之间建立信任工作关系的能力。我们所讲的这种新的信任程度,是要将过去以“我”为中心的公司文化,转变成一种以“我们”为中心的文化。

为了能实现这个目标,应当对契约进行有效管理,以发挥其效能。每个人都有责任确保协议顺利达成。当团队有一个自理结构来确保团队成员各尽其责时,效能就取决于团队所设立的目标。

虽然契约的基本原则是既定的,但随着员工发展和成熟,学会了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工作,契约的应用方法在时刻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契约可以由契约订立者灵活解释。

工作关系和客户关系正由害怕竞争逐渐转为以信任为基础的合作。由于文化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因此关系重在诚实可靠的沟通和对话,而绝不是阳奉阴违、虚情假意。

这样,企业创造业绩的效率将大大提高。内部冲突减少了,信任程度提高了,员工就会更注重客户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内部沟通增强了,目标一致了,员工工作起来就更灵活机动。如果大家没有部门保护主义,业务流程就会简化。

我们的目标是要创建一种以关系为基础的公司,以信任和相互尊重为原则的工作场所。

不信任员工是企业最大的成本

如果能使工作场所摆脱不信任,工作的局面会立刻有所改观。

在软件大国爱尔兰,各软件公司都变控制管理为信任管理,公司对员工更多地提供价值观的满足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

要搞好现代企业,就要把信任作为企业最好的投资。信任是未来管理文化的核心,它代表了先进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著名的日本松下集团,其商业秘密从来不对员工保密,他们在新员工上班的第一天,就对员工进行毫无保留的技术培训。有人担心,这样可能会泄露商业秘密。松下幸之助却说,如果为了保守商业秘密而对员工进行技术封锁,员工会因为没掌握技术而生产更多的不合格品,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这样的负面影响比泄露商业秘密带来的损失更为严重。而对于以脑力劳动为主要方式的企业(如软件业),其生产根本无法像物质生产那样被控制起来,信任也是唯一的选择。

相反,如果对员工不信任,就会成为管理中最大的成本。人们会为不信任付出很高代价。不信任的直接后果是听不到团体中的创造性意见,甚至可能降低公司的生产能力。一旦消除不信任,工作就会明显改观。

在把不信任转变为信任的过程中,经理人的作用十分关键。请问,谁更有可能说“请认真点好吗?”到底是老板还是下属?在大多数公司里面,老板更有可能说这种话。

下属们通常只是用躲避或抵制作为对不信任的回应。另外一些人则把这种不信任一级一级往下传。由于害怕上司的惩罚,有人就不信任自己的下属人员。许多会议都因不信任而不欢而散。人们相聚时的精力差不多都用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以不信任回报不信任。而对业绩的改进没有任何帮助,谁也不愿意这种情况发生,但总是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企业推向“不信任”的陷阱。

克服不信任、否定态度和僵局的办法是:承认和尊重员工提出来的每一个想法。不加挑剔地倾听意见,把每个想法都写在图表上。鼓励与会的每个人都提意见——不只是地位较高的人。促使大家敢想敢干,不因某种条件限制而停滞不前。不要因为某种条件的限制而放弃任何可能性,等到开拓出充满希望的方向之后,再考虑这种限制。

关键在于始终抱赞成态度,它能使员工将精力放在问题的解决之上,并使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公司的业绩产生直接影响。只有做到这些,目前花在不信任和回报不信任上的巨大精力,才可能被各方面用来发明新产品、解决新问题和采用新方法,并用以作出周全的决定。如果能使工作场所摆脱不信任,工作的局面会立刻有所改观。

请对我直说

想办法让员工把看法说出来。

员工们常常会有一些上级不会有的见解,对于工作怎样完成,要同谁打交道,自己拿到手要处理的工作会产生什么问题,员工们心里非常清楚。如果忽视他们的见解甚至对这些见解不屑一顾,你就失去了能使组织运作得更好的宝贵信息。忽视员工的想法,这样的做法一旦固化,下属们就不会再提任何建议。

要想成为有效的领导者就必须和大家沟通,明确表示你愿意随时听取他们的意见。

首先要让人们敞开心扉,告诉你他们对你作为领导是怎么看的。对每一种观点都要加以考虑,并予以认真评述。但不要和他们争论或者试图纠正他们的看法,你应该感谢他们,并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意见,作为正确的意见接受下来。你要下决心聆听和考虑他们的意见,创造一种多听他人意见的气氛,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明智决定。通过征求并接受反面意见,可以了解下属对你有什么期望,而不必去揣摩他们有什么想法。

好的征求反馈的方法有助于做好这件事。避免使用疏远别人或令人感到是在受责备的言辞。比如可以这样说:“我一直在考虑自己的领导作风。我知道大家觉得我……”后面再补上具体内容。

这句话向听者表明:你知道自己做的某些事不受人欢迎,也表示你对此是负责的。另外,由于你愿意与对方谈论一些个人的事情,听者还会因此而感到自己受到重视。这是使别人站到你这一边的关键一步。他们会帮你实现你所希望的变化。不要讲:“我听说,你说我……”这听起来有指责的味道。不要牵涉到对方,只谈自己。

其次,要让对方告诉你,你做的哪件事让别人对你有那种看法。可以这样问:“据你观察,我的什么做法让别人对我有这种看法?”

这样问就表明:

你知道自己做的某些事情使大家产生了看法;你不知道是哪些事;而对方知道;对方可以跟你说。

这时应该明确表示你并不希望自己像别人所说的那样,并且说明你打算改变这种情况。可以这么说:“你知道,我不希望别人这样看我,我希望能改变你的看法。”你没承认也没有否认别人的看法,也没有责备谁错了。你只是说不希望别人用目前的这种看法看待自己,而且希望有所改变。仅仅是这种做法,就可以使别人对你有新认识。

最后,征求下属的建议。问他们希望你怎么做。不要问只用“是”或“不是”就能回答的问题。如果问那样的问题,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不快,别人很可能随口附和你,但他们对你的看法却不会有所变化。

如果你让别人有机会告诉你,他们如何看待你和你的所作所为,反过来他们也会给你提供一些信息,帮你更有效地领导他们,更好地与他们共事。最终,他们对你的看法也会改变。要表明自己的诚意,就要用毫无威胁感的方式不断征求反面意见,要明确、不断地向员工们说明。因为,员工通常不愿表示出与上司相左的意见。你欢迎不同的看法,而且会认真对待这些意见还需要你用行动来证明你的诚意。

有时,你是有独到见解的人,因为你更清楚怎样做才能使某项工作符合公司的整体目标;或者,因为你知道改革正在酝酿中,还没有公布,因为你与工作流程中相关的其他部门的人员更为熟悉。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不征求反对意见,虽然不见得是糟糕的管理方式,但也不会是一种好的管理方式。

如果相信上级能够倾听并考虑自己的想法,员工们会更加服从指挥,更加拥护你的决策。如果不鼓励员工进行思考,他们就不愿意开动脑筋,他们会一字一句地按上级旨意办事,直到更高层管理人员发现这样做事行不通为止。

员工会议是公司内部员工互相交流的一个场所。事实上,员工很少能有机会在其他场合进行交流。成功的员工会议可以增强交流和认同,解决员工在人际关系上所出现的问题。

必须重视员工会议在公司内部沟通中的作用。成功的员工会议包括三个主要的部分:由下属在会议上汇报其最近的工作状况;鼓励员工提出建设性意见,制定合理的行动计划;讨论你所在部门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有没有好的做法增进公司的整体业绩。

一般来说,员工在人际关系上出现问题,有两种原因:要么是缺乏交流,要么是缺乏认同。

要重视员工会议

员工会议是公司内部员工互相交流的一个场所。事实上,员工很少能有机会在其他场合进行交流。成功的员工会议可以增强交流和认同,解决员工在人际关系上所出现的问题。

必须重视员工会议在公司内部沟通中的作用。成功的员工会议包括三个主要的部分:由下属在会议上汇报其最近的工作状况;鼓励员工提出建设性意见,制定合理的行动计划;讨论你所在部门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有没有好的做法增进公司的整体业绩。

一般来说,员工在人际关系上出现问题,有两种原因:要么是缺乏交流,要么是缺乏认同。

如果处理得当的话,这两类问题均可以通过员工会议加以解决。会上,你可以同下属即时进行交流,可以当着众人的面认可他们的成绩。这样做并不仅仅意味着让你充当拉拉队队长的角色,更大的动机在于,员工们必须承担起责任来进行自我推动。而作为经理所肩负的职责,就是创造一个可促使下属自我推动的环境,计划周密的每周员工例会将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场所,有助于增强员工认同彼此出色的工作。

成功的员工例会所应该有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每个下属都要让到会的每个人知道他最近的工作情况。尤其要问到的是:“过去的一周里完成了什么工作,以及所遇到的挑战是什么?”举个例子:一个负责人事招聘的员工可能会提到,这一周通过他们的努力填补了公司的多少个职位空缺,又有哪些职位空缺,是因为某位经理的决定拖延或中介公司提供的人选不适合,而没有得到预期填补。

让每个人谈论自己的境况能让所有的职员了解其他人在做什么。很多时候,职员们并不清楚别人在干什么,这样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在做所有的工作。而一旦他们听到其他人也在做工作时,才会更正确评价同事的贡献。另一方面,员工可能并不了解自己的工作对其他人的影响。这样,员工之间容易产生抱怨,由于缺乏交流,而无法及时解决。

常规例会让每个人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周围的最新动态。但是,关键在于首先要允许和鼓励下属们分享信息。这种会议不是“从上向下”传达指示,而是“从下向上”反馈情况,收集信息,并让大家彼此了解和尊重各自在工作中所作出的贡献。

员工例会的第二个部分,是要在做决定的过程中引入建设性的意见。尤其要问道:“针对现有状况,我们要怎样做来彻底改造所在部门的工作流程?”通常的结果是最好的想法往往来自那些看上去是冷眼旁观的人。

很多另谋高就的职员在原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提及离职的原因时,理由很多是因为没人在意及理会他们的想法,对此,他们备感失望。如此一来,每天的工作只是机械地重复着早晨上班,晚上下班,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极大的抑制。其实,我们只需简单地征求他们的建议,就能满足他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并产生截然不同的积极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在会议上,员工提出的问题,可能已超出了你力所能及的范围。但你的目的是帮助员工们去关注在现有资源下能做些什么。首先,你应该将建议的所有权赋予提出建议的人,从而真正地鼓励员工着眼于现有的做事方法。接着,你要制定一个很小的、容易执行且适合一周工作量的行动计划,并征求自愿者担当该项计划的先头兵。如此授权不仅给予了员工提出更好建议的充分自由,也树立了你自身的权威,使得修正后的方法上打上了你个人的烙印。

员工例会的第三个部分,是你的部门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比如一周或一个月中,有没有更好的做法增进公司的整体业绩。这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团体意识以及使员工能意识到自己对整个公司的意义。招募员工是为了给公司增加收入、减少费用及节省时间,凡是涉及这三方面中的任何一个今后有可能影响到公司发展的问题,都应该在员工例会上进行讨论、研究甚至一再提及。“我们可以采取什么不同的做法?”这一想法与开始的问题是自然相对应的,因为它反映出特定的时期整个部门的工作将如何进展。它也同样令大家有机会进行案例分析,从而使类似的情形在以后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每周的例会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也是检验员工例会是否有成效的标准之一。最首要的,当你鼓励员工之间彼此交流、认同及信任时,就意味将强化整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因为当一个人脑子里缺乏周围的信息,脑子形成一种真空时,这部分空间会充斥着胡思乱想,而通过员工例会能增强了解及认同,使无中生有的猜测减少,这样会使每个人活得更轻松些。其次,当你的下属们与你及他们相互之间有更多的面对面的机会时,同事间的友谊将会最终得到发展。

这样非经常性地检验员工的表现,无论对个人还是整个团队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这些问题会激发大家讨论一些更深入的,关于本部门所扮演的角色与整个公司其他部门之间关系的话题。

总之,也许你还会有其他的方法来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但无疑,员工会议是一个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方法。事实上,成功的员工会议能解决公司员工内部交流的60%的问题。

不向员工隐瞒坏消息

在危机管理中,最关键在于让员工知道真相。

如果员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企业重大事件的真相,他们在危急时刻就会挺身而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很多公司高层对其员工重视不够。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员工已了解企业实况,应该对企业忠心耿耿,为公司赴汤蹈火。但遗憾的是,多数情况并非如此。

员工是最复杂,最敏感的群体。员工们坚信,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和对企业的耿耿忠心,他们有权了解企业的最新信息。长期工作培养出员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因此,他们相信自己应成为公司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当企业发生危机时,很多公司管理层出于逃避责任的目的,遮遮掩掩,不愿意让员工知道事实的真相。但事实上,管理层越是这样,情况会变得越坏。

暴雨滂沱,洪水泛滥。汹涌的湖水迅速逼近一家坐落于湖边拥有50名员工的广告公司。疏散工作势在必行。

工作可能因为暴雨而被推迟,但客户的工期逼得正紧,丝毫不能耽误。在这危急关头,公司十分需要员工的支持和配合。作为管理者应该向员工解释公司现在面临的困难,以求得员工的支持。于是,管理层决定让部分在一楼工作的员工搬至二或三楼继续工作,其他员工需要到45分钟行程之外的临时场所办公。

为保证按时完成任务,执行董事发了一纸态度强硬的通知,命令每个人坚守岗位。通知写道:“鉴于工期紧张,大家必须坚守岗位,无一例外。”

大出意料的是,当天就有5人称病早退。第二天,50名员工只来了15位,剩下的要么打电话请病假,要么干脆不露面,使那位执行董事大为恼火。

人算不如天算,你总有需要员工帮助的危急时候,而那正是员工报复的时机。为了避免这一天的真正降临,从现在开始就要做好员工感情工作。如果案例中的那位公司执行董事了解危机管理三原则的话,结局会大不相同的。

原则一:主动求助。危机来临时,要积极向员工求助,而不是想当然认为他们会主动出手。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在帮助别人之后,对方不是感激你,而是觉得理所当然,久而久之你也会产生反感,拒绝帮忙。主动向员工求助,坦率说明他们的帮助对你有多重要,并及时地对他们的贡献表达谢意。

原则二:不要过河拆桥。“雨过天晴”,一切恢复正常之后,别忘了举办个感谢会,向在困境中支持过公司的员工表达谢意。毕竟很多时候,员工可能在公司最需要他们的时候离去。

原则三:选择沟通的最佳方式。如果那位执行董事换一种方式,使用员工例会或小范围的会议,那么员工可能会更配合些。他还可以郑重地向员工说明,在当前困难时期他们的努力和支持对于公司有多么重要。

在危机管理中,最关键在于让员工知道真相。这样,你才能取得员工的信任,共渡难关。举个例子,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公司面临巨额诉讼。作为管理者,你应该向员工隐瞒事情的真相,还是向他们公开这一切?你也许会认为为了稳定人心,最好还是先不要告诉员工为妙。事实上,你大错特错。这是学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以为安全了的愚蠢做法。如果员工从其他途径了解真相,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们被欺骗了。相反如果管理层能诚实地向员工说明公司面临的困境和员工进行充分交流,取得他们的支持,那局面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