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真经
1696500000027

第27章 让员工服从靠制度

制度化管理,是当今世界最为流行、最为有效的一种管理方式。

当公司过度依赖最高主管的个人领导时,时间一久,不仅容易导致资源错置,更可能压抑创新。持有领导的任务就是实施制度化管理这种观念,必将对公司日后的运作产生深远的影响。领导的责任就是通过系统或程序,在公司上下建立起制度化的领导力。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凡事必须有法可循,市场才能有效运作。

制度必须体现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任何个人、任何组织都必须服从制度。必须坚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殊与例外——违反者必须接受制度的惩罚,就算他们违反的目的是为组织或团体赚钱,亦不例外。否则,制度化管理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服从第一

德国人有句名言:“让规则来统治世界。”

不管是谁,都不能凌驾于规则和制度之上。“服从第一”的理念如果不能渗透在每个员工的思想当中,企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在市场竞争中一定会失败。

所有团队运作的前提条件就是服从,甚至可以说。没有服从就没有一切。所谓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等都必须建立在服从的基础上才能成立。否则,再好的创意也推广不开,也没有价值。

事实正是这样。一家企业的制度和战略的形成,都是无数商战和管理者的智慧、经验的结晶,但常常因为员工的不服从而宣告失败。这样的教训实在太多了。因此,一些长青企业严格规定,一旦制度和战略形成,任何人都必须百分之百地支持和无条件地服从,甚至管理者也不得寻找任何借口。

1. 服从是员工的天职

现在的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有令不行、拒不服从或者阳奉阴违的现象。一般来说,企业高层的主要责任是决策——做正确的事;企业中层的职责是执行——正确地做事;而基层人员的主要责任就是操作——迅速地完成任务。如果企业员工缺乏服从的习惯,就会造成执行力下降、效率低下,最终被竞争者淘汰出局。

当然,执行力度不够也可能是领导能力的问题,但是根本的原因可能就是服从的问题。如果管理者作出了决定,执行者打了折扣,甚至寻找借口不执行决定,最终就会造成有令不行的现象。这时,如果管理者推开下属,自己动手去完成任务,就会造成企业管理的层级消失,权力下放的通道堵塞。这样必然会引发恶性循环:下属愈加不负责任、不听指令;管理者去做下属做的事情,遗忘了自己的职责,耽搁了企业存亡的大事。

其实,军队的服从和企业的服从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军队的服从讲的是既要服从长官的指挥,又要在某些情况下牺牲个人的利益。比如说,要求大家既能从小事着手,做好手头的每一件看似微小的事情,又能密切关注周围的局势,在大事到来时,不发生任何闪失。不要以处理好每件小事为满足,在必要的时候要学会舍弃小范围利益而顾全大局,这就是管理者素质的培养。因为,在危及存亡的时候,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就会发生迅速而巨大的作用。而领导行为就是高度地服从、诚实、专注以及自我牺牲。

企业也是这样,在通常情况下,每个人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做好本职工作,而当企业突然遭遇一些巨大的危机时,就像一群士兵突然遭到炮火袭击,这时候的服从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2. 服从是正直的核心

美国的阿瑟·戈森说过,正直意味着自觉自愿地服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正直的核心……

因此,服从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品质。

首先,服从没有面子可言。面对你的上司,应该借口少一点,行动多一点。在企业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一些主管接受一项业务时,不是一次就把事情做了,而是先让交代任务的人走开。“我现在很忙,先放在这儿”,好像马上去做就会显得自己不权威、不繁忙,其实,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就是好面子。有人戏言,承认自己“在家怕老婆”的人一定能当官,这一观点有其正确的一面。在优秀员工的身上,好面子而延误工作的事绝不会发生。上司一旦安排了工作,他们就会无条件地立刻行动,因为服从面前没有面子可言。

其次,服从还应该直截了当。在企业中,需要这种直截了当、畅通无阻的传递过程。没有“顾忌”、没有“烦琐”、无须“协调”、无须“磨合”,全力而迅速地执行任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管理效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再次,接受当先。企业主管作出的任何一个决策都不是一拍脑门就决定的,他的工作是系列化的,你的某项任务就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不要因为你这一环节影响到主管工作的进程。他之所以将任务分配给你,包含了他个人的判断,而你认为“不可行”,那只是你的判断。你可以先接受他分配给你的任务,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再去和主管沟通。你不应该马上推辞,并列出一堆理由来说明你的困难,这是最不受领导欢迎的,切记这一点。

接着,随令而动。立即行动是一种服从的精神。企业也应该具有这种精神——随命令而行,不能有一时一刻的拖延。如果一个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即令即动,就能积极高效地在第一时间内出色地完成既定的任务。从而使企业成长为“坚不可摧”的组织。

即使领导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至少有一点你不如他的地方,就是他拥有一定的资金、人才、商品、技术和社会关系等资源。

最后,能成为领导的人,首先他的个人能力就是不可否认的。如果员工感觉领导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光相信一些肤浅的、表面的东西,看不清楚事情的本质,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要把服从作为核心理念来看待,老板就是老板,员工就是员工,服从是第一生产力。每个人都要有意识地服从老板、服从上司。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在老板做决策前,给出建议;一旦老板决定了,就要服从决定,虽然这个决定违背你的本意,也要“盲从”。只有“令行禁止”的企业才能全面实现制度化管理。只有严格落实每一项制度和计划,企业才有高效率,才有竞争力。

3. 服从是一种美德

服从的确是一种美德。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明的纪律,就如同一盘散沙。如果没有服从,企业将会溃不成军,谈何竞争和生存。对于命令,首先要服从,执行后方知效果。还未执行,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谈见解和不可执行的理由,那么,你走到哪里都是不受欢迎的角色。对于有瑕疵的命令,首先还是服从,在服从后与领导交流意见,共同改进和提高,“先集中后民主”。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军事化管理,军事化管理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服从”,只有“服从”才能造就一支高效率、富有战斗力和竞争力的队伍,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企业获得了发展,个人才能够获得同步的提高,获得我们人生的成功。让我们将服从这一美德渗透到我们的思想当中,在实际行动中实践它!

服从是行动的第一步。作为企业的一分子,你是企业内部经营运行环节的一个重要部位,你必须遵照指示做事以确保企业流程正常循环运转。服从意味着你必须暂时放弃个人的异议,约束自己去适应所属机构的价值观念。在学习服从的过程中,你就能更深地融入企业这个大家庭中,对企业的战略方针、价值观念、运作方式就会有更透彻的理解。

尽管上司发出的所有指令并不是都正确,但是,一个高效的企业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服从机制上,一个优秀的员工也必须有极强的服从意识。企业是一个高度分工的组织,上司所处的地位、责任决定了他有权发号施令,上司需要依靠权威来保障大家为整体利益服务。一个团队,如果下属不能无条件地服从上司的命令,那么在达成共同目标时,则可能产生障碍;反之,则能发挥出超强的执行能力,使团队胜人一筹。

曾有一位著名的足球教练,每当见到运动员,便苦口婆心地劝他们把头发剪短。据说,他的理由是:问题并不在于头发的长短,而是在于他们是否服从教练。可见,纵然不懂教练的意图,但不找借口地服从,这才是教练所期望的好选手。同样,不找借口地服从并执行,这才是企业所期望的好员工。

“恭敬不如从命”是对服从的最好注解。如果我们在服从之外还有许多理由,那么,既然连“恭敬”都不如“从命”(服从)了,那还有什么理由可以比服从更令人满意的呢?

企业的组织原则同样应该是:“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先服从,有意见和不同看法可以先保留”。

如果员工总以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随时要纠正老板的“错误决定”,要发挥主人翁责任感,这样一来就会自以为是,迷失自己,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从而使得企业的执行力度降低,最终受害的是整个企业。企业里面如果思想不统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就像由很多马拉的马车,没有统一的指挥,每匹马都有自己的方向,车就会原地不动,或者在倒退。还是要由赶车的人,统一群马的方向,并且群马也要服从指挥,马车才能前进。在企业中,制度便是赶车人手中的马鞭,它为员工的行为与活动指出了方向与范围。只有服从制度,遵守制度,才能让企业这辆车朝着成功的方向飞驰。

让员工服从领导工作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名公民,要学法、懂法、守法。作为一名员工,就要严格执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员工行为守则》、《财务管理制度》等等这些带有普遍性和基础性的规章制度,执行起来不能有丝毫的违背。

许多组织都制定有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并指定专门的人员对员工履行制度的状况进行监督,但这种监督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人,也不可能兼顾到每时每刻。更多的时候需要员工自律,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作为员工,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掌握好工作的尺度,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严守纪律的自律员工。

平心而论,没有人真正喜欢被约束,被管制,从而失去更多的自由。但是,这世上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法国法学家孟德斯鸠有句名言:“自由是做法律所允许的一切事情的权力。”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由法律、法令、制度、规定、规章等等来规范着的,每个人所能享受的自由只能是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整个人类社会将是一片混乱、不可想象的。

任何人都要受到一定制度的约束,这种制度既是对每个人的制约,又是每个人获得公平待遇的保证。大到一个国家、军队,小到一个组织,成员是否具有良好的服从意识将决定其事业的成败。

没有员工的服从,企业任何绝佳的战略和设想都不可能被执行下去;没有员工的服从,任何一种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理念都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因此,每—位员工都必须服从上级的安排,就如同每一个军人都必须服从上司的指挥一样,如果说军人的天职是服从,那么也可以说,服从也是员工的天职。

服从是行动的第一步。服从上级,是组织中成员要学习的第一课。每一位员工都必须服从组织的整体利益,在这个大局的协调下,服从上级的具体工作安排。作为组织的一分子,你是组织内部运行环节的一个重要部位,只有严格遵照指示做事,才能确保整个组织业务流程的正常运转。

作为一名员工,首先要有服从的态度。下级服从领导,是上下级开展工作、保持正常工作关系的前提,是融洽相处的一种默契,也是领导观察和评价自己下属的一个尺度。一个团队中,如果下属不能无条件地服从上司的命令,在达成共同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障碍。

服从,意味着你必须暂时放弃个人的异议,约束自己去适应所属机构的价值观念。所谓服从,也就是说,上级的命令必须服从,下级没有权力判断上级指令的对错,上级的对错只能由上级的上级来裁定。员工绝不能自作聪明,认为上级的指令不正确、不合理,就不去执行(明显违法违规不在其列)。

对来自上级的决定、指令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并且要形成习惯,即使不理解的也要很认真地去执行。从另一方面讲,一个人在学习服从的过程中,对其机构的价值观念、运作方式才会有更透彻的了解。

为了做到更好地服从,我们对上司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不能认为它仅仅是一个官衔。上司之所以在一定的职位上,是因为组织赋予了他一定的职权。上司是法人或是受法人之托,他的行为是一种组织行为,不尊重、不服从领导,对抗破坏的就是组织的整套管理指挥系统。

作为一个组织中的一员,一定要相信自己的上级,要记住“一级有一级的水平”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他既然能成为你的上级,他肯定有一定的过人之处。不能因为上级的领导方式不合你的口味,就不服从领导。一个好的员工,应该是一个适应领导的高手,只有适应了上级的领导方式,在执行起领导的指令时才会得心应手。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会服从,不管你身处什么样的机构,地位有多高,个人的权利都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企业界亦然,即使是企业的总裁,还需要服从于董事会、股东大会和消费者的利益。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更是如此。

企业有着最基本的上下级关系。在工作中,彼此职务不同,所站的角度也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自然也不尽相同。即使老板的看法有失偏颇,你也应该冷静下来,找机会从客观的角度给老板一些合理的建议,而不应一时冲动使矛盾升级,使事态扩大。你要维护上级的尊严、权威,而不应该头脑冲动,当面指责,以致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当然,我们所说的服从绝不是不动脑子的盲从,不是被动的听从,而是自动自发地服从,是主动地服从,是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能够圆满完成任务,而不是来自各方面压力的服从。

作为一个负责的员工,如果你认为企业的规章制度有什么不完善之处,或者领导的一些工作方式有些欠妥,你应该主动请示领导,向上级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更好地促进公司的发展。但要掌握方式、方法、场合以及时机,找个适当的时机慢慢和上级沟通,委婉地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提意见,并不是故意挑刺,而是为更好地完善上级的意图。你可以以适当的方式,让上司感觉到你既有创造性地干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又有为上司分忧解难的本领。使上司既看到你的好品质,又认识到你的高才能。

与此相反,各自为政的无政府主义不但会毁掉个人的前途,也会腐蚀掉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在一些单位里,经常会有一些纪律观念淡薄、服从意识差的人,他们是领导们最感头疼的“刺头”。这些人或是身无所长,进取心不强,对领导下达的命令满不在乎,或是自以为怀才不遇,恃才傲物,对分配的工作百般推脱。这样的员工只会令上司徒增烦恼,更不可能被委以重任。同样,没有服从精神的企业一定会失败,如果一个企业里,每个员工都不按照公司的命令行事,各做各的,那整个企业就成了一盘散沙。

在工作中,上司对工作都有一个统筹的安排,大家只有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按照上级的指示做事,才能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政令畅通。如果你自作主张、不服领导,那必然会耽误工作,甚至影响他人的进度,从而引起大家的反感。作为下属,你必须首先学会服从,执行上司的决策,否则团队里是不欢迎另类的。

工作中有分歧是在所难免的,但很多时候,对上司的尊重是表现在对其工作的支持。但这种支持并不是盲目地服从,而要让上司感到你对他的指示、意图的执行,是认真对待和经过思考的。

除了服从,还要敬业

全面实施制度化管理,仅仅具有服从的观念和意识是不够的,因为服从只能够保证制度是否落实,而敬业则能够让你在制度的既定范围内做得更好。

对于个人,态度决定一切;对于团队,敬业精神决定成败。敬业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感,不是对某个公司或者某个人的敬业,而是一种职业的敬业,是承担某一责任或者从事某一职业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对于企业来说,敬业能带来效益,增强凝聚力,提升竞争力,降低管理成本;对于员工来说,敬业能带来安全感。因为敬业,我们不必时刻绷紧神经;因为敬业,我们对未来会更有信心。

李素丽就是一个具有敬业精神的人,她说:“每一条公共汽车的线路都有终点站,但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我永远属于我的乘客,属于我的岗位。”

敬业是人的使命所在,是人类共同拥有和崇尚的一种精神。从世俗的角度来说,敬业就是敬重企业里的制度,尊重自己的工作,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其具体表现为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等职业道德,同时其中还糅合了一种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这种道德责任感在当今社会得以发扬光大,使敬业精神成为一种最基本的做人之道,也是人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

任何一家想在市场中竞争取胜的企业必须设法使每个员工敬业。没有敬业精神的员工就无法让企业制度的落实得以保障,就难以给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如果想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也必须使其人民敬业:

警察应该尽职尽责为民众服务;行政官员应该勤奋思考并制定和执行政策;人大代表应该勤于问政……

只有每个人做一行爱一行,我们这个社会才能被称为敬业的社会。

然而,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行业,无论到什么地方,我们总是能发现许多投机取巧、逃避责任、寻找借口之人,他们不仅缺乏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而且缺乏对敬业精神的正确理解。试想,如果一个人连敬业都做不到,那怎么能指望他服从企业的各种制度?如果一个企业里的大部分人都不敬业,那么这个企业所建立的制度将会形同虚设,企业又何谈生存与发展?

1. 敬业,你是在为自己增添价值

敬业表面上看起来是有益于公司,有益于老板的,但最终的受益者却是自己。

当我们将敬业变成一种习惯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这种习惯或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不敬业”成为一种习惯时,其结果可想而知。工作上投机取巧也许只给你的老板带来一点点的经济损失,但是可以毁掉你的一生。

成败往往取决于个人人格。一个勤奋敬业的人也许并不能获得上司的赏识,但至少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那些投机取巧之人即使利用某种手段爬到一个高位,但往往被人视为人格低下,无形中给自己的成功之路设置了障碍。不劳而获也许非常有诱惑力,但很快就会付出代价,他们会失去最宝贵的资产——名誉。诚实及敬业的名声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有一个颇有才华的年轻人,但是工作散漫,缺乏敬业精神。一次报社急着要发稿,他却搂着稿件回家睡大觉去了,影响了整个报纸的出版时间。这种不敬业的人永远得不到尊重和提升。

人们往往会尊敬那些能力中等但尽职尽责的人,而不会尊敬一个能力出众,但不负责任的人。

受人尊重会获得更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论你的工资多么低,不论你的老板多么不器重你,只要你能忠于职守,毫不吝惜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和热情,渐渐地你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以主人和胜利者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工作自然而然就能做得更好。

一个对工作不负责任的人,往往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也是一个无法体会快乐真谛的人。要知道,当你将工作推给他人时,实际上也是将自己的快乐和信心转移给他人。

有人问一位成功学家:“你觉得大学教育对于年轻人的将来是必要的吗?”这位成功学家的回答发人深省:

“单单对经商而言不是必需的。商业更需要的是敬业精神。事实上,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大学教育意味着在他们应当培养全力以赴的工作精神时,被父母送进了校园。进了大学就意味着开始了他一生中最惬意、最快活的时光。当他走出校园时,年轻人正值生命的黄金时期,但此时此刻他们往往很难将自己的身心集中到工作上,结果只能是看着成功的机会从身边溜走,真是很可惜啊。”

巴顿将军有句名言:“每个人都必须心甘情愿为完成任务而献身。”他强调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敬业,都应该为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任务、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付出,要到最需要你的地方去,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

2. 没有激情,如何敬业

敬业对每个员工来说都非常重要,如果说敬业可以让员工做得更好,那么激情则可以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工作,并且在工作中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激情是制度能长久地坚持下去,并得到不断完善的力量源泉。

贝克登曾说:“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和能力的关系少,和热心的关系大。”

阿米尔曾说:“没有激情,人只不过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就像火石,在它能够发出火星之前等待着铁的撞击。”

我们中没有一个人是笨蛋。我们所缺的是一根导火索,这根导火索就是激情。有了激情,我们才能把那潜藏的能量释放出来,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把一个个问题和情绪障碍一一铲除,日积月累,从而使我们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获得提高。在工作中,我们只要抱定非解决不可的愿望和激情,就没有攻克不了的困难。

激情, 唯有激情,才能让你成为万里挑一的人物,才能让你的企业成为卓越的企业。

老板都希望员工个个爱岗敬业,工作充满激情。可是在现实中,不乏仅仅把工作当做谋生手段的人,也不乏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工作的人。我认为,这些人看起来是缺乏敬业精神,实际上恐怕是他们没有找到引爆创造动力的工作激情。

工作激情与我们常讲的敬业有些重合之处,但其区别也是明显的。敬业主要强调一种责任,而激情则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兴趣和热爱。还有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享受到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工作激情不是凭空产生的。从主观上讲,要看你是否能从一种更高的视角审视你的本职工作。一个厌烦自己本职工作又好高骛远的人,是不可能敬业和有激情的。也许有人会想,老板给我涨点薪水就会改善我的工作态度。其实不见得,提薪也许会让你兴奋15分钟,但作为社会的人,还有很多内在需求,比如自信心、成就感、被大家认可的程度等。业绩好的时候,希望听到赞美;心烦意乱的时候,希望找人倾诉。只有自己确实做出了成绩满足了内在的需求,激发出了内在热情的时候,任何来自个人外部的激励才会产生长期的效果。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没有激情,如何创造出工作成绩!

一个人若是对工作没有激情,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也就不能做出有创造性的业绩。

一位寿险推销员曾经这样描述自己对激情的认识:激情能够感染他人,一旦准客户感受到你的激情,说不定因此而成交一张保单。将产品说明会的情形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分析你的肢体动作及各方面的表现。你看起来是否满心喜欢寿险产品,真的认为保险能帮助准客户,并迫不及待地与他们分享保险资讯。在介绍保单时,记着在声音、手势及面部表情注入激情,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才能引起准客户的注意。寿险推销人员若能充分展露激情,准客户对你和寿险产品都会印象深刻。

激情对于一个员工来说就如同生命一样重要,也是成为一名卓越员工的必备品质。

拿破仑·希尔说过:“要想获得这个世界上的最大奖赏,你就必须拥有过去最伟大的开拓者所拥有的将梦想转化为全部有价值的献身精神和激情,以此来发展和销售自己的才能。”

激情是一种动力,在你遇到逆境、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它会给你力量,指引你去行动,去奋斗,去迈向成功。凭借激情,我们可以把枯燥无味的工作变得生动有趣,使自己充满活力,充满对事业的狂热追求;凭借激情,我们可以感染周围的同事,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凭借激情,我们可以发掘出自身潜在的巨大能量,补充身体的潜力,发展一种坚强的个性;凭借激情,我们更可以获得老板的赏识、提拔和重用,赢得珍贵的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充满激情是做成任何事情的必要条件。激情能使一个人保持高度的自觉,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激活起来,完成心中渴望的事情;激情是一种强劲的情绪,一种对人、事物和信仰的强烈情感。工作中需要注入巨大的激情,只有充满激情地工作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才能让制度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才能让企业和个人一起取得最大的成功。

全面实施制度化管理,仅仅具有服从的观念和意识是不够的。因为服从只能够保证制度是否落实,而敬业则能够让你在制度的既定范围内做得更好。如果说敬业可以让员工做得更好,那么激情则可以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工作。并且在工作中持续改进、不断提高。

遵守纪律,保证战斗力

一个善于协作、富有战斗力和进取心的团队,必定是一个有纪律的团队。同样,一个积极主动、忠诚敬业的员工,也必定是一个具有强烈纪律观念的员工。可以说,纪律永远是忠诚、敬业、创造力和团队精神的基础。对企业而言,没有纪律,便没有了一切。

要尽快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就要了解职场的规范,遵守职场纪律。而职场纪律的遵守,又不是强制性的,它需要每个员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是一种自觉的状态。

人在职场,就要清晰定位自己的角色。只有角色有了一定之规,才能保证自己不偏离公认和潜在的规则,才能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

一位父亲以水只有放在杯子里,受到杯子的约束才可能被人喝到为例,告诉儿子:只有通过自我约束才能获得成功。

的确,在生活中,有着许多像杯子这样的例子,这其中有外加的,也有自觉的,这种自觉的就是“自我约束和管理”。“自我管理”就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有原则地对待事物。在很多时候,“自我管理”常常意味着放弃一些东西。有时,这些东西正是你渴望已久的。面对诱惑与欲望,能够“自我管理”的人知道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的得到,什么都不放弃往往会失去更多的珍贵的东西。

德谟克里特曾说:“和自己的心斗争是很难堪的,但这种胜利则标志着这是深思熟虑的人。”这句话正是对“自我管理”者的一种肯定。

一个员工,能够做到自我约束和管理,自觉遵守公司的纪律,那他就是一名合格的员工。拥有这样员工的团队,才能保证自己的战斗力。

如果反复问周围的人这样一个问题:“每天早上起床是为了什么?”最常听到的答案总是一个样:“我必须起床,我得……”其实,这是推卸责任的一种回答。它是说,如果一个人想要谋生并照顾自己和家人,就必须起床。事实上,大部分人早上并不是非起床不可。如果他们决定就这么躺下去,无论生活还是世界都不会因此翻天覆地。或许他或她的工作会有些耽搁,第二天必须加紧补上;会议可能错过,约会得重新安排,但依然不会有什么大事发生。“我必须”并非起床的强制理由。

第二个最普遍的回答很诙谐,然而饶有意味:“因为我要上厕所。”这个答案是否能让你更了解自己的同事?你问:“为什么你今天早上到办公室来?”同事:“嗯,我6:30起床上厕所,然后想反正也起来了,索性来公司瞧瞧。”看起来,很多人的驱动力来自膀胱,而不是真正的自律。

我们没有想到,我们固然是踩着时间的尾巴准时上下班的,可是,我们的工作很可能是死气沉沉的、被动的,像这样的遵守,怎么可能在工作上有更大的贡献和突破?我们所说的遵守纪律,不仅仅是在行动上不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光做到这点远远不够,遵守是一种发自内心地对纪律的重视。

员工对纪律的遵守应该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不应该是来自外界的约束力。

对于自我管理的问题,诙谐作家杰克森·布朗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比喻:“缺少自我管理的才华,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鱼。眼看动作不断可是却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后,还是原地打转。”如果你知道自己有几分才华,而且工作量实在不少,却又看不见太多成果,那么你很可能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

我认识一位电器公司的销售主管,他一直保持着将文档做得很工整的习惯,无论当时他有多忙甚至在周末也不例外,这个习惯让他受益匪浅,他很清楚所要完成工作的时间表和采取何种方式去做。在他的个人电脑里,他会跟踪每一件事,从而确保不仅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和落实各项细节,而且兼顾顾客和同事。如果他们没有承诺及时和他联系,他就会给他们发电子邮件。事实上,有一天一个人告诉这位主管:“我还不如主动跟你联系,因为我知道你如果听不到我的消息,一定会在我的语音信箱里留言的。”

这位销售主管如此辛苦地跟踪每一件事,以确保工作质量,倒不如把这些时间用来培养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把外在的约束力转化成内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源于自我的力量才是长久的和可靠的,才能永远保持它的战斗力。

全球“IT代工之王”郭台铭曾说:“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意思是说,除了那些基础实验室的研发人员外,其他像做主板和笔记本电脑的研发人员也要靠严格的纪律来管理。正是要求员工必须执行这些纪律,郭台铭把企业越做越大,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后来成为我国台湾地区的巨富。

当你的企业和员工都具有强烈的纪律意识,在不允许妥协的地方绝不妥协,在不需要借口时绝不找任何借口,比如质量问题,比如对工作的态度等时,你会猛然发现,工作因此会有一个崭新的局面。

对企业和员工而言,遵守纪律、敬业、服从、协作等精神永远都比任何东西重要。但我相信,这些品质不是员工与生俱来的,没有哪个员工从一开始就是严格遵守纪律的,也不会有谁是天生不找任何借口的好员工。

用纪律和制度说话

要管理,人们就需要依据一些原则,也就是说,需要依据一些被接受、被论证过的道理。法规代表了某个时期的这些道理的总和。

纪律和制度是组织成功的保障。任何没有制度的管人手段,可以说都是不起作用的。说话不灵,做事就无效。纪律和制度的制定是组织中全体成员行为一致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要想让组织有统一的行为,组织的领导者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建章立制”,确定游戏规则。

纪律对任何组织来说都是胜利的保证。每个企业都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棘手的问题,例如,员工抗命、联合起来对抗总裁或要挟领导、不愿与某同事协调合作、醉心于工作外的事项、纷纷请调或离职,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和人有关的,往往发生一两件,就使人感到头痛和焦虑。因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有严明的纪律。

20世纪70年代,日本伊藤洋货行的董事长伊藤突然解雇了业绩赫赫的岸信一雄。这在日本商界引起了一次震动,就连舆论界都用轻蔑尖刻的口吻批评伊藤。

人们都为岸信一雄打抱不平,指责伊藤过河拆桥,将三顾茅庐请来的一雄给解雇了,是因为他的东西全部被榨光了,已没有利用价值。在舆论的攻击下,伊藤却理直气壮地反驳道:“纪律和秩序是我的企业的生命,不守纪律的人一定要处以重罚,即使会因此减低战斗力也在所不惜。”

那么,事件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岸信一雄是由“东食公司”跳槽到伊藤洋货行的。伊藤洋货行是以衣料买卖起家的,所以,食品部门比较弱。因此,伊藤才会从“东食公司”挖来一雄。有能力、有干劲的一雄来到伊藤洋货行,宛如为伊藤洋货行注入一剂催化剂。

事实上,一雄的表现也相当好,贡献很大,十年来将业绩提升数十倍,使得伊藤洋货行的食品部门呈现一片蓬勃的景象。

但从一开始,一雄和伊藤间的工作态度和对经营销售方面的观念就呈现出极大的不同,随着岁月的增加裂痕愈来愈深。一雄是属于开放型的,非常重视对外开拓,常支用交际费,对部下也放任自流,这和伊藤的管理方式迥然不同。

伊藤是走传统、保守型的路线,一切以顾客为先,不太与批发商、零售商们交际、应酬,对员工的要求十分严格,要他们彻底发挥自身的能力,以严密的组织作为经营的基础。这样的伊藤当然无法接受一雄豪迈粗犷的做法,伊藤因此要求一雄改变工作态度,按照伊藤洋货行的经营方法去做。

但一雄依然按照自己的做法去做,而且业绩达到水准以上,甚至有飞跃性的成长。他说:“一切都这么好,证明这条路线没错,为什么要改?”

如此,双方意见的分歧愈来愈严重,终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伊藤只好下定决心将一雄解雇。

这件事情虽然从人情方面说不过去,但是,却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对于最重视秩序、纪律的伊藤而言,食品部门的业绩固然持续上升,但是他却无法容忍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因为这会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可能会毁掉伊藤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基业。从企业纪律的角度来看,伊藤的做法是正确的。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企业必须把纪律放在重要位置。

对于大部分员工来说,自我约束是最好的纪律,他们应清楚理解纪律本身的意义——即保护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领导者不必亲自出面严明纪律,当需要强制实施惩罚时既是领导者的错误,也是员工的错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名领导者应该在其他的努力不能奏效的情况下才借助于纪律惩罚,尤其应该澄清的是,纪律不是领导者显示权威和权力的工具。

员工们的许多不良表现都会成为进行纪律惩罚的原因。对于一般的违纪行为,它们的形式和性质都不会有太多的不同,不同的只是它们的程度。人们常常会忍受一些轻微违反标准或规定的行为,但当违反了大纪或屡教不改时就需要立刻采取明确的纪律惩戒。人们违反纪律会有很多原因,大多数是因为不能很好地调整适应:导致这些后果的个人性格特点包括马虎大意、缺乏合作的精神、懒惰、不诚实、灰心丧气,等等。所以,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员工做好自我调整,如果领导者是个明辨事理的人,他会真诚的关心员工,使员工在工作的同时享受到更多的乐趣,逐渐减少自己的违纪行为。如果员工面对的是一位一天到晚拉长着睑,讲话怪声怪气,动辄以惩罚别人为乐趣的无聊的领导者时,找一些迟到早退的借口,逃离关系紧张的工作环境,还会是出人意料的吗?

纪律的英文单词discipline还有一个意思是训练。可以这么说,好的纪律可以训练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个人修养,而当一名员工已经具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的时候,纪律对于他个人来说,可以被视为是不存在的。纪律的真正目的正是在于鼓励员工达到既定的工作标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句话道出了纪律对于组织、单位的重要性。但纪律的制定一定要在结合现实情况的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切不可故步自封。否则,将无法起到约束人、管好人的作用。

管理者应该把纪律视为一种培训形式。那些遵守纪律的人理应受到表扬、提升;而那些违反了纪律或达不到工作标准的人理应受到惩罚。要让他们清楚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并且认识到正确的表现和行为应该是怎样的。

要纪律也要创新

自古至今,人类所经历的组织不外乎政府、军队、企业。在我们的日常印象中,这几类组织极为不同,然而,它们对其成员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要求:要有组织纪律性。它们都要求加强组织纪律性、追求高效率低成本、具有一定保密性。

或许我们中有许多人会怀疑纪律的作用,然而,我要说,对于任何人类组织来说,纪律是必需的,而对于企业这种人类组织程度最高、组织结构最优美的组织则更是不能没有纪律。纪律并不是许多人时常批评的“束缚人和人的自主性的工具”、“约束人类意志的绳索”、“少数人欲成其利的手段”等。纪律是这样的一种东西,纪律规定了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组织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组织外部处理关系的原则,组织成员的义务与权利;然而,这还不是纪律制定的根本目标。人类创造纪律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杜绝人们由于自身的惰性、劣性而引起的对组织整体不利的行为。如所有的企业纪律都规定了上下班时间,对早退、偷懒等行为的惩罚,对同事、上级要诚实,对企业秘密要保守不外传等等。所有这些我们常见的企业纪律都是合乎人性、合乎情理的,任何员工对这些企业纪律的遵守只会给企业带来益处,而对这些纪律的违背则显然只能是不利于企业发展,对自己则可能导致被解雇等。

1. 纪律是创新的基础

对一个普通员工来说,遵守企业纪律是应尽的义务。实际上,在一个员工心目中,纪律不仅不应该是束缚你、约束你的工具,反而更应该把纪律看做随时能帮助你、指导你的帮手。纪律并不只指企业纪律,各种就业指导、工作指南、员工手册无不是企业纪律的内容,实际上,遵守这些纪律往往能使你方便、快捷地处理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实际上是提高了你的工作效率,促进了你的绩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研究了大量的企业案例之后曾得出这样的结论:

企业制定的各种纪律降低了企业中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员工与客户之间处理关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它有助于降低员工交流的信息损失和交易成本。

此外,各种各样的工作指南、员工手册还往往是无数前辈经验心血的积累,它使我们在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变得更为方便更为有效。

我国著名企业联想、方正自创建之日起就宣称:

“本企业需要的员工不是只会逞英雄,而是各司其职;本企业需要的员工也不是只会墨守成规,而是积极创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的地位和功能已远不是手工业时代所能比拟,今日的企业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名言——“不创新,就死亡”。

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着这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换言之,即每一个员工的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同样,每位员工的创新能力也直接决定着自己职业生命的生死存亡,因为没有创新能力的员工必然不是合格的员工。

几乎所有的美国企业家、经济学家都把美国经济的繁荣昌盛归结为美国企业在科学技术、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上不断创新的结果,而几乎所有的全球500强企业在其企业信条中都把创新列在首位。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企业也面临着“不创新,就死亡”的挑战,中国的员工也同样面临着企业对其创新能力的高要求。

然而,反观我们身边,我们发现许多员工不仅不具有创新能力,而且恐惧创新,更没有培养自己创新能力的主动性。

我的一位在企业做人事总监的朋友告诉我:“员工们只愿在工作时间完成自己应完成的任务,一点都不愿多做。如果今天干得快,本来可以多做一些,但他们会在下班前拖延时间才能做完今天的工作。至于创新,更是从来没有人关心。”他又说:“员工们不是不想创新,企业鼓励员工创新,但员工们自己心里没有信心,他们总觉着自己那么平凡,做不出什么成就。”

已经在索尼爱立信手机北京分公司工作三年的葛健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苦苦思索三天三夜解决了的问题早就已经写在员工指南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系毕业的葛健十分聪明好学,常以名牌大学生自居。尽管就职培训时学习过员工手册、工作指南这些东西,然而他从来没往心里去。一次,他在设计一个电路板时忽然遇到了困难。为了尽快解决这个困难,他花尽心思不断钻研,甚至向以前的同学和老师请教。然而三天后当他非常兴奋地来到主管办公室报告佳绩时,主管只是冷冷地丢给他一句话:“你回去看看员工工作指南第54页。”葛健在第54页看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竟然就是他花了5天时间想出的答案。从此之后,员工手册、工作指南成了葛健手旁桌边最常见的书籍。葛健的工作也因此而顺利不少,他再也不用到处查找资料、找人帮忙来克服困难了。同时,他手中的员工手册、工作指南也不断地被他和同事们的经验所修改着、完善着。

2. 创新,激发你的潜能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杰弗里说:“创新是做大公司的唯一之路。”没有创新,公司管理者肯定会毫无作战能力,也根本不会有继续做大的可能。同样道理,创新是一个员工纵横职场之本。创新即突破常规,创造机遇,找到新招。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你的学习才算有效果。只有通过创新,你才能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做出一些原本你自己也觉得难以企及的事情来,令上司和同事对你刮目相看。

1952年,日本的东芝电器公司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7万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虽然费尽心机地想办法,但进展依然不大。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董事长石板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成为浅色。这一建议立即引起了石板董事长的重视。

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甚至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十万台电扇在几个月之内一销而空。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就能让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在几个月之内迅速成为畅销品。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提出这一办法的员工并非天才。为了想出这样一个好主意,他肯定花费了不少心思,参考了很多人的想法,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不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想法。仅仅是颜色的改变却让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极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其实就是这么做到的,先是凭经验、凭失败给自己的启发,然后再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再凭着对市场信息的捕捉和对市场规律的把握,一步一步就形成了一种顺应甚至超越市场现实需求的正确思路。有了创新性思路,企业才能找到一条发展的出路。虽然有时创新思路并不保证一个企业绝对成功或立马成功,因为成功还需要具备其他条件,但没有思路,你绝对不可能成功。

除了思路对头外,要做到创新,你还必须时刻注意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创新能力本身并不是奇迹,人人都能通过不断的学习与锻炼而获得。但很多人往往会因为在一个职位上待的时间长了,看问题的方式被固定成为单一的模式,形成了思维定式,一旦遇到新问题,还是习惯于以原有的方法来解决,这就很难做到有所创新,在工作上也不会有什么好的业绩。要想做好工作,就一定不要满足于仅仅利用以往的工作经验,而是要在已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此外,你还必须保持进取心。没有什么比进取心更重要的了,这种态度影响着你对自己的评价和你对未来的期望。如果你的态度是消极而狭隘的,那么你的人生将是平庸的。你必须以高于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而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小职员。

你必须坚信自己能拥有更高的职位,以督促自己努力得到它;否则,你永远也得不到。

让我们牢牢记住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名言:组织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平凡的人能够做出不平凡的事。要想在职场上有一番作为,你就必须不断学习、勇于创新。一次、两次的灵光一现,并不能让你真正具备高人一等的资本,只有坚持长期的创新,不断地创新,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超越别人,也超越自己。

同样,作为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营造创新氛围,建立一种创新型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

人类创造纪律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杜绝人们由于自身的惰性、劣性而引起的对组织整体不利的行为。企业制定的各种纪律降低了企业中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员工与客户之间处理关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它有助于降低员工交流的信息损失和交易成本。

最有纪律的一支军队

纪律是执行的保障。纪律是一个团队生存和作战的保障,没有了纪律,团队就会像一盘散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纪律,难成大业。一个团结协作、富有战斗力和进取心的团队,必定是一个有纪律的团队。同样,一个积极主动、忠诚敬业的员工,也必定是一个具有强烈纪律观念的员工。可以说,纪律永远是忠诚、敬业、创造力和团队精神的基础。对企业而言,没有纪律,便没有了一切。

西点名将艾森豪威尔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二战时期,盟军决定在诺曼底登陆。在正式登陆之前,艾森豪威尔决定在另外一个海滩先尝试一下登陆的困难。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三位部下。经过多次的讨论,那三位部下一致认为:这是一次不可能成功的行动,所以他们力劝艾森豪威尔取消这个计划。后来艾森豪威尔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希曼将军。希曼将军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一任务。这一场战斗是极其惨烈的,盟军损失1500人,几乎全军覆灭。但是这一场战斗为后来的诺曼底登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使诺曼底登陆一举成功。

希曼将军就是一位具有强烈纪律意识的优秀将才。他对待任务的态度就是不折不扣地去执行,不说一句废话,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一个士兵如果没有纪律意识,执行力就没有保障。“执行”不是天女散花式地去“幻想”,而是在遵守纪律的前提下、在服从指挥的前提下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一项制度,它是否被严格实施关乎一个企业的生死盈亏。一个科学的制度是执行理念,不是形而上学的摆设,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它不仅是执行的依据,更是贯穿整个执行过程的核心精神。许多执行不力的事件都是没有把制度和纪律贯彻到底的结果。

没有纪律意识的表现就是:

第一,违背规章,投机取巧。

在一些公司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员工经常牢骚满腹,抱怨老板的苛刻和公司制度的严格,而不愿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工作,一会儿工夫就要偷懒或投机取巧,没人监督几乎就不能工作。

一般人都有正常的能力和智力,但很多人为什么没有获得成功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习惯于违背规章、投机取巧,并且不愿意付出与成功相对应的努力。他们渴望到达顶峰,却又不愿走艰难的道路;他们渴求胜利,又不愿为胜利做任何一点牺牲。投机取巧和违背规章都会令人退步,只有努力而勤奋踏实地工作,才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并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想要获得空间自由的人,是必须以严格遵守纪律为前提的。

第二,无视纪律,做事轻率。

许多人之所以失败,往往在于他们的粗心大意、莽撞轻率。许多员工做事不求最好,只求差不多,没有把纪律放在心上,也并不严格要求自己。这种懒散、马虎的做事风格很容易转化为习惯,人一旦染上了这种坏习惯,就会对执行力、对执行结果造成极大的伤害。

现代社会,公司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将会逐渐走向衰落,而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人,同样注定不会有太大的职业发展。

第三,疏忽职守,好高骛远。

曾经有人说过:“无知和好高骛远是年轻人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也常常是导致他们失败的原因。”许多人内心充满梦想与激情,可当他们面对平凡的生活和实际的工作时,却漫不经心,疏忽职守。

企业的营运和发展固然需要有整体性的规划和全局性的战略思考,但更需要有将种种规划与构想加以实施、完成实际事情的员工。“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样连本职工作都不能尽责完成的员工,永远不会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作用。作为一名职场中人,不管未来发展的前途如何,我们都不要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忠于职守,做好每一件小事,培养自己高效的执行能力。

一个战略规划如果不能得以执行,或者执行不力,它再正确,也无异于“纸上谈兵”,最终只会付之东流,企业丧失发展、成长的机会。所以,如果想要战略计划得到真正意义的实施,最关键的就是使员工有纪律意识,纪律是执行力的第一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