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真经
1696500000032

第32章 完善管理制度,为执行提供保障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总统是靠不住的,唯一可靠的是制度。

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们不断去落实企业的方针政策,需要员工们不断去落实自己的工作和职责。所以,落实在工作中往往显得极其重要。为此很多公司纷纷引进机制,决心构建一支落实型团队。

然而。有些企业却忽视了一点,就是使企业工作落实到位。不仅要有高度执行力的团队,更需要有精细化的企业管理机制为其做保障。因为企业管理不到位,就会阻碍企业决策的执行,而健全的管理机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将管理做细、做到位,可以消除企业运营系统中的不足,使落实更有保障。

完善制度,管理规范化的策略

那么管理者该如何完善制度让管理规范化,并且能够让员工有最大的空间去创造呢?

1. 认识制度的价值

什么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有人说是自身的热爱,有人说是额外的奖励。为什么不让制度成为工作的原动力?让企业的文化与制度交融,赋予制度一个价值?

劳力士手表的“仁心待人,严格待事”无形中使员工得到了精神上的熏陶;“选料必求地道,炮制必求精神”——达仁堂中药公司让制度充满着使命……

当制度内化成员工的理念时,当制度成为所有人共同的目标时,规范必然会不期而至,而企业文化也必然会随着员工思想的发展而不断优化,随之带来的必然是更加完美的制度。

给制度一个价值,建立良性循环的管理,是当今企业发展的第一要义。

2. 让制度成为体系

制度之间总是难免有些交叉,如果处理得不好,必将导致制度的全面崩溃。因此,让所有的制度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必将带动全盘的发展。同时还应建立制度之间的约束力,让制度更好地协调,以创造最大的效力。规范、全面、详细。是制定制度时应当遵从的准则。如果没有这样的准则,制度永远只是一纸空文,更甚者,将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3. 灵动制度的艺术

制度需要有灵动性。在教条的制度下生存的员工会天生有一种对制度的抵抗,这样的情况是管理者所不期望看到的。于是,灵动的制度就成为了一种艺术,一种智慧。《荀子·儒效》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庄子·天下》也提到了:“不离于宗,谓之天人。”即作为管理者,你需要明确你的“宗”为何物。在“宗”的基础上,制度才能确定在什么样的区间内允许员工的创造性行为。掌握制度的“度”,是每个管理者所必须研究的课题。灵动性能赋予制度以新生力和人性化。

4. 让制度走向执行

在海尔,你会发现每一条流水线的终端都有一个“特殊工人”。产品经过各个工序时,一般会在检查出来有缺陷的产品上贴有一些纸条。这些纸条,在海尔被称为“缺陷条”。特殊工人的任务,就是负责把这些缺陷维修好。他把维修每一个缺陷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作为向“缺陷”的责任人索赔的依据。他的工资就是索赔所得。当产品合格率超过规定标准时,他没有失业;相反,他将得到一笔奖金,合格率越高,奖金越高。

这就是著名的“零缺陷”机制,这个特殊工人的存在,使“零缺陷”有了机制与制度上的保证。

一个完善的制度需要明确执行者。很多企业的制度很健全,但是没有很好的管理效果。主要原因在于责任人的不明确。当事件一旦跨越了本职职权范围,制度就形同虚设。因此,让制度从实体走向实施,落实具体的执行者,是保证规范管理的必要条件。

5. 让学习成为常态

制度除了让执行者作为监督的工具外,还需要让员工清楚地了解并做到。在企业管理中,我们不仅要让制度充满价值,融合企业文化与员工精神,而且要让制度成为学习的对象,并且让这样的学习和改变成为一种常态。学习是一个企业自我更新的源泉,也是制度进步的本源。自动自发地学习、工作,用无形的制度做规范的管理,这就是企业保持活力的秘诀。

6. 完善制度从我做起

有人活动的地方就会有规则,同样有人活动的演变就会有规则的改变。任何制度的颁行和完善,都代表着管理者心中的一番憧憬。但如何使制度的推行产生我们所期望的效果?这就不是“谁说话算数”的权力问题,而是一门实实在在的艺术。作为管理者,不能仅仅一厢情愿,要采用民主的作风,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和管理的规范到位。

7. 降低制度改进的成本

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制度的改进也需要成本。

当初,孙志刚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促进了《收容法》的废除;南京的翁彪以自焚的形式来反抗不合理的城市拆迁制度,最终导致南京市及全国范围内对城市拆迁制度的反思和修改……

在现实中,一些制度总是在阵痛之后才能够得到有效改进,其实,我们只要认真地反思一下就会发现,许多时候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比如,如果每一项不合理的制度,都必须有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甚至是以“先行者”牺牲生命为代价来推动制度改进的时候,我们必须认真思索一下:

这个成本是不是太大?

我们的相关调适机制和反馈机制是不是不够灵敏和灵活?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以一种前瞻性的眼光来关注制度的改进,以一种对企业和员工负责的责任感来关注制度的完善,并且降低制度成本,是实施制度化管理实现企业迅速发展的基础。

制度作为企业行为的运转规范,一定要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好的制度,可以营造一种简单的工作状态,有利于管理的规范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推开窗,让制度的阳光洒人企业的管理,让管理更加充满生机和力量。阳光普照着生命,制度普度着管理。

当制度内化成员工的理念,当制度成为所有人共同的目标。规范必然会不期而至,而企业文化也必然会随着员工思想的发展而不断优化,随之带来的必然是更加完美的制度。

“实事求是”与企业文化

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企业常将制定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高挂在墙上,然后高枕无忧,似乎制定了这些策略就万事大吉了。他们对待制度只局限于墙与嘴之间,存在于形式上,而不注重如何将其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在工作时,那些制度也就成了一沓废纸,一种装饰墙体的工艺,而很少去执行,去落实。如果这样的企业能在商海中立足,会很让人费解。

企业的失败不是某一方面的错误,既不是策略、计划的错误,也不是政策措施的错误,而是管理者与落实者的共同失误。因为一个计划不去落实,那么制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而在其之后的各种方针政策更无法得到执行。所以,不去落实,再好的方针政策只能是一种空想,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没有落实的计划也就成为空中楼阁,成了泡影。

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因此,我们说一个人的成功,源于把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一个企业的成功,源于把计划落到实处。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卓越的成就,必须抓好落实,将计划、方针落到实处,进而推进工作。在工作中,做到少说空话、大话,从细事、小事做起,不要将工作局限于表面,而要将工作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获得价值的提升。

对管理者来说,应该从落实工作抓起,对待自己的工作也绝不例外。在工作时,不能只停留在制定多少计划、方针,而应该去想怎样将计划完善,怎样将政策落实、推广。同时,建立一支落实型的团队,铸造有落实精神的企业文化,进而带动员工一起执行政策,将计划落实到每个负责的部门,将责任落实到每名具体的员工。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蒸蒸日上。

一个企业的文化会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如果一个企业的整体是一个上进的整体,那么在集体的影响下,个人也将成为上进的个人,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所以,要想使企业得到发展,那么企业就必须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大家去脚踏实地地落实工作呢?那就是务实。

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就这一点而言,正是很多企业员工所缺少的工作精神。在一个企业中,员工如果不能够务实,那么所生产出来的商品质量必然无法保障;中层干部如果不能够务实,那么企业的管理必然松散凌乱;一个领导如果不能够务实,那么当与竞争对手比拼时,必然会败下阵来。所以,塑造务实的企业文化迫在眉睫。

有这样一个地方领导,他为了让自己多出“政绩”,建造了大量的“工程”。

这个领导在一个县城刚刚上任,就大修新城,为了达到“高楼林立、街道整洁”的目的,他要求临街的住户要建三层高的楼房。很多人家没有那么多钱建造楼房,使计划无法实施,他便另辟蹊径,改换了主意,让所有人用墙来代替房子。

就这样,墙高过了房,使整个街道形成了一种远看是房,近看是墙;粗看是楼房,近看是危房的奇特景象。

像这种只存在于形式上的成绩,必然会给百姓带来危害,而这种形式主义是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企业中,如果忽略了务实精神,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老李是一家工厂的技术员,负责对生产线的监督。工厂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举行了生产大比拼,每个工作组匹配一名技术员。自此开始了比拼。老李一直以来都被评为工作努力的模范。但是渐渐地,他更重视“模范”这个荣誉称号,工作开始粗心大意,对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忽视了抽样检查,而且还总是催促自己工作组的工人,让他们加快生产速度,加大生产量。

就这样,老李的工作组成为了全厂的先进典范,大家也都开始相互攀比生产速度,然而公司的产量提升了,质量却失去了保障。

一天,公司的经理接到一个电话,是质检部门打来的,因为公司生产的食品使一名儿童轻微中毒。这样大的安全问题使经理大为震惊,因为一直以来,各车间的技术员他都比较了解,怎么可能出现这种问题呢?

经理处理完赔偿问题后,对此次的货源展开了调查。经过公司领导的调查,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老李负责的生产车间,而需要对此负责的就是老李。

原来老李因为一心想当模范,只注重生产量,忽视了自己的工作细节,他在做完试剂调兑之后,没有换手套就去成产车间检查产品,而化学药品粘在他拿起的食物上,最终导致儿童食物中毒。

为此,老李吃了虚浮而不务实工作的亏,为了满足他对名声的追求,经理也送给他一个响亮的称呼,但不是“模范”,而是“典型”。

可以说,如果企业缺少务实精神,必将导致员工的工作风气不正,使企业走向困境。所以,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必须塑造务实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营造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说实话,做实事,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工作,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标迈进,脚踏实地去争取,最终才能达到目的。

绩效管理要公平

有这样一个假设:如果你在一个大型企业中就职,你每天都辛苦地工作,处处为企业着想,而另一个人每天工作清闲,整日无所事事。但老板却以同样的态度、同样的待遇对待你们。那么请问,你的内心会平衡吗?你还会努力工作吗?

我想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领导这样对你实在太不公平了。

通过这个假设,我们可以看出公平的绩效管理模式对员工的影响有多大。如果绩效管理公平,大家自然会努力工作,反之则会引起员工的怨言。所以一旦企业的管理者发现企业的绩效管理有问题,就必须马上改进,使员工更积极地去落实自己的工作。

江西有个工厂,由于产品质量有问题,连续亏损了17年。后来改进了产品质量,工厂扭亏为盈。但随着订货数量的加大,工人常需要加班加点。星期天加班不算,就连过春节,厂长还宣布不休息,只是发些奖金作为补偿。

这一措施引起许多职工的不满,男的都说:“我们好不容易找了个对象,你星期天不休息,也就算了,春节还加班,要是对象吹了,怎么办?”女的抱怨:“家里还有好多衣服没有洗呢!都过年了,到现在还什么都没有买呢?这年怎么过啊?”

而厂长却说:“我体谅你们的困难,但订货多,任务紧,你们说怎么办?”

工人说:“如果我们超额完成任务。你能不能给我们假日奖励。你们当领导的天南海北都跑遍了,让我们工人也出去开开眼。”

厂长采纳了这条意见,宣布只要完成任务,超额30%的给三天假期,超额200%的给两个星期假期。这个措施一宣布,中午吃饭,食堂人少了,带上两个馒头在车间吃;五点钟下班,你往外轰职工也不走,他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完成工作任务。

为什么没有了加班费,工人的积极性反而更高了呢?原因很简单,就是绩效管理及相关的奖励制度的改变,使员工对工作又充满了希望和激情。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猫因为没有抓到老鼠而被主人训斥:“这么大的一只猫却跑不过一只小小的老鼠,真是可悲!”猫听了之后,做出的回答很简单:“我这样拼命地跑只是为了一顿饭,即使我抓不到它,我还可以吃别的;而它跑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如果它没有跑过我,那它丢的就不是一顿饭了。”

主人听了很气愤,于是决定再买几只猫,引进了竞争机制。并对它们说:“只要谁抓到一定数额的老鼠,我就会奖励它一定数量的鱼,而没有抓到的,我就不允许它吃饭。”于是,每只猫都纷纷努力去抓老鼠,因为与挨饿相比,它们更希望品尝到美味的鱼。

过了一段时间,主人发现一个问题,猫们虽然每天都能够扑捉到几个老鼠,但个头却越来越小。原来猫在扑捉老鼠时,发现大一点的老鼠跑得比较快,而且逃生的经验也比较丰富;而那些小一点的老鼠,不但跑得慢,而且逃生经验不足,相对好抓一些。而更重要的是,主人是按照老鼠的数量来进行奖励的,与老鼠的大小关系不大。

一天,主人终于对这种情况忍不住了,就问:“为什么你们最近抓的老鼠这样小啊?”一只猫边吃鱼边回答说:“反正你是看个数,又不是看个头,为什么我们不抓容易捕获的小老鼠,而去抓难以对付的大老鼠呢?”

主人听了感觉很有道理,于是主人决定改变制度,修改奖励办法,按照它们捕获老鼠的总重量来奖励它们。改变制度之后,猫也都改变了策略,主动去抓大一点的老鼠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主人发现邻居家的猫和自己家的一样多,但是抓到的老鼠却比自己家的猫多。于是主人就向邻居请教,学习新方法。邻居说:“我的猫中有的能力强一点,有的能力弱一点,所以我让他们互相帮助,让能力强的帮助能力弱的,并且我将他们分成几组,并且每一组都让组长分配工作,所以很快他们抓到老鼠的数量及质量都上升了。”

于是主人将学习来的心得融入对自己家猫的管理上,他也用邻居的办法去管理猫。初期还是有所成效的,但过了一段时间,猫与猫之间就出现了矛盾,主人问这是为什么?

一只猫生气地说:“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地抓老鼠,已经很辛苦了,但你还让我们学习,这浪费了我们很多工作时间,时间少了,捉的老鼠也就少了,而你还是按以前的方法分配鱼,所以我们每个小组内部常因为分配不均而大动干戈。”

主人听了,感觉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又着手进行改革。

其实,在这个故事中,主人不断改革制度和我们很多企业的绩效制度是相同的,透过这个故事,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企业绩效不断完善的必要性,如果出现了不合理的奖惩,必然会使员工产生消极情绪,无法更好地落实工作,而只有改善绩效管理,才能使员工更好地落实工作和责任。

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时期制定的绩效管理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绩效的完善性也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而不断改进并增加新的内容。就上面的例子而言,初期只有一只猫的时候,无论你制定怎样的绩效制度,对它都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它没有竞争对手,所以后期制定的绩效制度在前期是无法实施的;而前期制定的绩效制度在后期更是无法起到增进落实效果的作用,因为前期的绩效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已经不能再满足新的管理需要了。

因此我们说,完整的绩效管理应当是循序渐进的。只有不断地去完善,不断地去修正,才能够使其更具全面性,更能促进员工对工作的落实。

考核是落实之钥

既然谈落实,就要有具体的落实指标,对具体的落实目标进行考核,有利于对具体落实情况的把握,进而从整体上对落实效果进行评估;对于一名员工来讲,参加落实绩效的考核,有利于督促自己积极地去落实任务目标,并把落实情况回馈给有关部门,实现落实群体的双向交流。

绩效考核的目的首先是为员工聘岗聘职、收入分配、选优评先、岗位调整、教育培训、职位晋升等提供依据,终极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员工在工作落实中的主动性。

各级管理者要作为业绩改善和提高的有效推动者,而不仅仅是员工业绩和能力的评定者。对员工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管理,是对企业落实效力评估的一部分,这样可以使管理层对员工的工作落实情况有更加直观和具体的了解。为公司制定下一步的落实计划提供依据。

人的潜能是难以估计的,但在通常情况下,人的潜能得不到足够的刺激,就难以发挥潜能的优势。适时地对员工的落实效绩进行考核,就是对员工落实潜能的有效刺激,使员工的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进而推动整个企业的发展。所以效绩管理也可以产生压力管理的效果。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效绩目标的约束,落实工作也会成为空谈。对效绩的要求能够使员工产生一种紧迫感,使员工自动、自觉地对自己的落实行动进行评估,促进企业落实文化的深入展开。从另一方面看,效绩管理也可以与激励管理相结合,用激励的方式满足员工的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等方面的心理需求,使员工在落实工作的同时得到一定的报酬,这是对落实型员工的一种激励,也是对其他员工的一种鞭策。只有把压力与激励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与落实绩效管理结合起来,并达到一定的平衡才能产生最佳的落实效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者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没有做到位,都不能促使员工将工作落实到位。除此之外,绩效管理还可以与竞争机制相结合,通过对优秀的落实型员工的认可与奖励,和对不能完成落实指标员工的处罚,使落实型团队的内部形成一种落实光荣、不落实可耻的价值观,使员工在两者之间进行取舍,有效地建设落实型的企业文化氛围和团队理念。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员工落实效绩的考核呢?

对企业管理者而言,如何做好员工落实情况的绩效管理一直是他们研究探索的课题,绩效评估在员工绩效的提升、人才的正确选拔以及工资、奖金的合理分配方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适时的绩效评估方法主要包括走动式绩效管理、奖惩积分制与员工绩效袋的运用。

适时地对员工的工作落实绩效进行评估,及对落实基本流程。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走出办公室,通过与员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员工在落实工作中的困惑及失误,并及时予以解决,做到随时考核,适时培训,从而逐步提高企业员工的落实效果,将公司的管理风险降至最低。

与传统的绩效评估方法相比,适时绩效评估法有三个优点。

第一,适时绩效评估法更有利于及时发现员工在落实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降低员工工作落实失误造成的资源虚耗和成本损失,提高员工的绩效落实效率。绩效评估的最主要目的是尽可能提升员工的落实绩效,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落实力。通过走动访问式的绩效管理,企业的管理者能在与员工面对面的沟通中及时了解员工的落实表现,并及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这将有利于员工及时认识并改正自己在落实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同时由于及时纠正了员工的工作失误,从而使企业人为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第二,适时绩效评估法使落实绩效评估更具科学性。传统的绩效评估方法一般结合员工的绩效落实计划或落实承诺,采用定期的考核方式进行绩效沟通、总结,季度述职及年终考核的方式进行,这一方面需要设计、使用多种专业性较强的绩效评估表格,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另一方面,由于对员工日常工作落实的关注度不够,缺少必要的落实绩效记录,往往会造成员工自评分数高于实际落实情况,同事碍于情面打人情分,主管凭印象给分的现象,使绩效评估结果常出现偏差,难以让员工信服,也难以对员工的具体落实情况有全面、真实的了解。适时绩效评估法无需设计烦琐的绩效评估表格,可直接根据员工的绩效落实计划指标,运用奖惩积分与员工绩效袋对员工的表现适时记录,然后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与相应的奖励政策相结合,从而鼓励和带动团队的落实效力,最终通过统计出来的分值给员工全年的工作表现做一个科学的评价。

第三,使沟通更顺畅,员工关系更融洽。通过采用走动式绩效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机会与员工交流,适时地对员工优秀的落实分子予以表扬、肯定,对员工在落实工作中的不足及时予以纠正、指导,有利于团队内部各部门与各成员之间增进了解,及时消除隔阂和误会,增强团队协作的落实精神。

重视落实的绩效就是重视落实的结果,如果在落实过程中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就证明这样的落实是无效的,或者说是落而不实的。对员工的落实结果进行适时的评价考核,既是对员工已取得成绩的认可与鼓励,也是对员工下一步工作的期望和勉励。考核评价能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新的认识,获得新的动力,为更好地落实工作做好准备。

所以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对员工进行落实绩效的考核,都有利于员工将工作落到实处,进而实现企业总体的落实目标。

将制度化进行到底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时刻都要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要生存,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制度,而且制度管理一定要完善。只有严格且完善的制度,企业才能够形成产业的发展基础,并且具有较强的产业扩张能力。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关键是看其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而企业管理既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过程,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不可能很快得到提升,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发展、不断改进的过程,才能达到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成功的企业数不胜数。其共同的特征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都具有一套极为完善的制度。

比如,企业要想取得好的业绩,离不开员工的努力。而管理好员工就必须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来规定员工的义务,保证工作有序进行。同时要给予员工相应合理的权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员工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宏观上取得整个企业的良好业绩。这就要求企业首先必须建立健全的绩效考评管理制度;在办公设备方面,要取得较成功的管理秩序,配合好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并完善办公设备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在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同时,还离不开对企业文化的管理,这就需要有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制度,来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

当然,一个企业要生存并取得成功,还有不计其数的制度,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与此同时,在各项经营制度健全之后,还要统一规划,宏观调控,保证各项政策有序进行,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要做到事事有制度,事事有规划,就必须做到制度的分化、细化与体系化。

下面主要谈谈制度的分化。

众所周知,任何复杂的事务都是由一个个小的部分组成的。所谓制度分化,就是指把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复杂的工作分解,分成一个个单位,分开来完成。这样,既可以减轻压力,做到认认真真地去完成,保质保量,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下面这个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山田本一获得了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山田本一在自传中写道: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

“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可见,当一个企业能够把一个复杂的制度、规划由繁到简地呈现在每个人面前时,就会减轻每位员工的压力,提高他们的绩效。

让制度无时不在

没有什么比忙忙碌碌更容易。没有什么比事半功倍更困难。——张瑞敏

每天早上,当你走进明亮的办公室,工作的一天就开始了。

新的一天,是忙碌还是盲目?你的心情此刻是阴霾还是阳光?

透过办公室的巨大玻璃窗,你的员工是按部就班,还是急躁抓狂?

什么能让你的管理轻松而且有效?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是当今世界最为流行、最为有效的一种管理方式。要高效实施制度化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制度化管理的功能必须体现普遍性原则

在空间上,要覆盖全方位,做到事事都有制度管,保证不漏事;在时间上,要覆盖全过程,做到时时都有制度管,保证不漏时;在人员上,要覆盖全员,做到人人都有制度管,保证不漏人。这就是说,任何事、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必须在制度的制约之下,而不能超越于制度之外。否则,就谈不上制度化管理。

2. 制度使你的经营大不相同

分析那些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他们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具有比别人更完善的并得到了切实执行的制度。

(1)时时的制度有助于建立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企业是一个多元素、多层次、多系列、多结构的复杂的综合体。要把这个综合体里的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并最优化地组织起来,高质高效地完成经营生产任务,就必须有一整套管理制度,使企业的一切工作和所有员工有章可循。实践也证明,凡是这样做的企业,其各项工作就能按规则制度有序地运转。

(2)时时的制度有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在它的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形成一种集体合力时,这个企业才能搞得好。当企业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符合现代管理原理,并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管理制度时,就会使全体员工知道:

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以及明确自己的主要职责,所担负的职责对整个企业工作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这样,就能把全体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成为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

(3)时时的制度应体现管理者时时刻刻的关心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了一阵冷风,凛冽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意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最终,南风获得了胜利。

温暖胜于严寒,管理者在管理中,在制定、执行制度时,要学会运用“南风”法则,就是要尊重和关心下属,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使下属真正感觉到管理者给予的温暖,从而去掉包袱,激发工作的积极性。

(4)时时的制度让消费者得到放心的优质服务

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一是要处理好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因为消费者构成市场的核心。企业离开了市场和消费者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

张瑞敏有一句话——“创新创造有价值的订单”。

张瑞敏讲创新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企业创造有价值的订单,他认为企业必须时刻把客户摆在第一位,这个客户不是一般的客户,而是有价值的订单客户。

消费者是市场的核心,我们只有找到消费者才算是找到了市场,不仅要找消费者还要找有价值的订单,这就是管理的精髓。最有效的管理就是化繁为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市场和客户的情况变化是非常复杂的,但是你可以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来对付它。即用制度将消费者的利益置于企业经营的第一位,用制度将为消费者提供全优服务落实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

(5)时时的制度可以培养员工真正的忠诚

在大多数企业都有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即禁止内部员工恋爱。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合法也不可取的。棒打鸳鸯只能导致军心涣散,让员工对组织感到寒心。获得如此待遇的员工即便留下,也会身在曹营心在汉!

工程师田中为日立公司工作近12年了,对他来说,公司就是他的家,因为甚至连他美满的婚姻都是公司为他解决的。原来,日立公司内设了一个专门为职员架设鹊桥的婚姻介绍所。日立公司人力资源站的管理人员说:这样做还能起到稳定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的作用。

日立鹊桥总部设在东京日立保险公司大厦八楼。年轻的田中刚进公司,便在同事的鼓动下,把学历、爱好、家庭背景、身高、体重等资料输入了鹊桥电脑网络。在日立公司,当员工递上求偶申请书后,他(她)便有权调阅电脑档案,申请者可以仔细地翻阅这些档案,直到找到满意的对象为止。一旦他(她)被选中,联系人会将挑选方的一切资料寄给被选方。被选方如果同意见面,公司就安排双方约会。约会后双方都必须向联系人报告对对方的看法。

终于有一天,同在日立公司当接线员的富泽惠子从电脑上走下来,走进了田中的生活。不到一年,他们便结婚了,婚礼是由公司月下老操办的。

有了家庭的温暖,员工自然就能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由于这个家是公司玉成的,员工对公司就不仅是感恩了,而是油然而生一种鱼水之情。这样的管理成效是一般意义的奖金、晋升所无法相比的。

3. 让制度时时刻刻在身边

一流企业必然有一流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内涵则又多是由制度所确定。因此制度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那么,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你应该如何对待时时在身边的制度呢?

(1)让制度成为团队生活的重要部分

完善的制度通常都充分考虑所有员工的需求,根据员工的素质、能力和承受力制定,通过规范员工的行为,为企业实现管理的目的服务,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照顾员工的利益,充分地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教育与管理实施是同步进行的。企业要持续不间断地对员工进行管理教育,在日常工作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全体员工灌输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特别要重视管理者的示范效应。这样长期坚持下来,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就会渐渐地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会在员工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变成员工自己的思想,从而达到员工“自我管理”的目的。而且企业制度管理的实施要持久,要持之以恒,管理与考核并举,奖惩激励制度要完善。

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实施的过程是最容易出现偏差的。稍有不慎,执行管理的人员就会在执行的尺度上出现把握不准的情况。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有人违反了管理制度,但由于事情不大,或碍于面子,或提醒或教育,却不按照管理制度进行处理。久而久之,管理制度慢慢地变成了形式化的废纸。到这个时候,就算你明白过来,已于事无补。所以我们在制度管理中,特别提倡制度管理的“火炭效应”,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2)时时重视制度才能事事严格要求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

有一个驯虎人,本来他也像驯象人一样成功。他让小虎从小吃素,直到小虎长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会伤人。驯虎人的致命错误在于他摔了跤之后让老虎舔净他流在地上的血。结果,老虎一舔不可收拾,终于将驯虎人吃了。

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虎曾经被习惯绑住,而驯虎人则死于习惯(他已经习惯于他的老虎不吃人)。习惯几乎可以绑住一切,只是不能绑住偶然。比如那只偶然尝了鲜血的老虎。

因此,即使制度已经内化成为员工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放松警惕。要时时处处按制度办事,维护制度的尊严。才不致让某些人或某些现象凌驾于制度之上,让制度最终成为装饰的花瓶。

完善的制度通常都充分考虑所有员工的需求,根据员工的素质、能力和承受力制定,通过规范员工的行为,为企业实现管理的目的服务,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照顾员工的利益,充分地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惠普之道:人文关怀,无往不利

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农田里耕地,我吆喝马,他扶犁。偏偏那匹马很懒,老是磨洋工,但有一段时间它却在地里跑得飞快,我们差点都跟不上它。到了最后,我才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它身上,于是我就把马蝇打落在地。我的兄弟问我为什么要打摔它,我告诉他不忍心让马被咬。我的兄弟说:‘哎呀,就是因为有那家伙,这匹马才跑得那么快。’”

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就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这就是著名的马蝇效应。

马蝇效应说明,刺激和激励可以产生强大的落实动力,因为有马蝇的刺激,再懒惰的马也会跑得飞快。对于人类来说也是如此。

对落实者的刺激和激励可以通过创造反面的压力与危机,形成压力反应,增加危机感、压力感与紧迫感;也可以通过增加正面的刺激和激励,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惠普公司一直以来以人文关怀的企业理念激励着员工。领导的充分信任以及对员工的尊重是员工努力工作的源泉。

惠普的创始人之一比尔·休利特说:“惠普的政策和措施都是来自于一种信念,就是相信惠普员工都想把工作做好,有所创新。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够做得更好。”后来,人们把这种信念称之为“惠普之道”。“惠普之道”就是关怀和尊重每一个人,时刻维护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惠普公司对员工尊重和信任的最突出表现,是灵活的上班时间。这个制度最初于1967年在惠普设在德国伯布林根的工厂中实行,继而推广到惠普在全球的所有企业。根据惠普公司的做法,个人可以上午很早来上班,或是上午9点来上班,然后在干完了规定的工时后离去。这样做是为了让员工能按个人生活需要来调整工作时间,体现了对员工的充分信任。

惠普的高级管理人员实行“走动管理”,十分注重与员工的沟通,经常和公司的每个员工交谈。公司里洋溢着一种友善、信任的气氛。

“开放实验室备用品库”也表明了公司对员工的信任。实验室备用品库就是存放电器和机械零件的地方。开放政策就是说,工程师们不但在工作中可以随意取用,而且实际上还鼓励他们拿回自己家里去供个人使用。惠普公司的想法是,不管工程师们拿这些设备所做的事是不是与他们手头从事的工作项目有关,反正他们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家里摆弄这些玩意儿时总能学到一点东西,公司因而加强了对革新的赞助。

满足个人的不同需要是惠普借以表示对员工尊重和信任的另一个要素。例如,许多公司规定,雇员一旦离开公司,他们将没有资格被重新雇用。多年来,惠普也有一些人因为其他地方似乎有更大的发展机会而离去,但是,惠普始终认为,只要他们没有为一家直接的竞争对手工作,只要他们有良好的工作表现,就欢迎他们回来。因为他们了解公司,不需要再培训,而且通常由于有了这种额外的经历而有着更愉快、更好的动机。

惠普始终坚持与员工“同甘共苦”的理念。在公司效益不佳时,惠普也不会裁掉一个人,而是全体员工,包括领导者在内,一律减薪20%,减少工作时数20%,保证了全员就业。惠普不仅将全体员工团结起来共患难,而且尽一切努力与员工有福同享。惠普坚持高薪金和高福利的政策,野餐会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根本目的是正确地引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提高自身的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持续下去。由此也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