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必学的1000个社会经验
1697000000045

第45章 社交·应酬篇(1)

社交场上呼朋唤友,

应酬场上八面玲珑。

517. 首因效应:给人最好的第一印象

“首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形成了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着我们对他人的日后看法。同时我们给人的第一印象也左右着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因此,年轻人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留给他人好的第一印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仪表,比如衣着要整洁、服饰搭配要和谐得体等。其次,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此必须锻炼和提高言谈技能,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518. 刻板效应:北方人不是都性情豪爽

我们在评判他人时,往往喜欢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而很容易认为他具有这一类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就是刻板效应。比如,北方人常被认为性情豪爽、胆大正直;南方人常被认为聪明伶俐、随机应变;商人常被认为奸诈,即所谓的“无奸不商”;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老人……

刻板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某类人的特征时,就比较容易推断这类人中的个体特征,尽管有时候有所偏颇;消极作用是常使人以点代面、固执待人,使人产生认识上的错觉,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就是刻板效应下的产物。

年轻人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要利用刻板印象中积极的方面,克服消极的方面,更好地与人打交道。

519. 晕轮效应:不要“以偏概全”、“爱屋及乌”

我们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常喜欢从其某一点特征出发来得出或好或坏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

晕轮效应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概全”、“爱屋及乌”的错误想法,影响理性人际关系的确立。

为了避免晕轮效应的不利影响,年轻人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尽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评价他人,理性和人交往。

如果想利用晕轮效应的有利面,年轻人在与人交往时应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全面展示自己的优点、掩饰缺点,以留给他人尽量完美的印象。

520. 定势效应:别用“老眼光”看“新问题”

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于是他观察邻居的儿子的言行举止,觉得他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再看邻居的儿子,怎么也不像一个贼了。

这个农夫就是受了心理定势效应的左右。

在人际交往中,定势效应常使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固定化。比如,与老年人交往,我们往往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过时落伍;与年轻人交往,又会认为他们“嘴巴无毛,办事不牢”;与男性交往,往往会觉得他们粗手粗脚、大大咧咧;与女性交往,则会觉得她们柔柔弱弱、心细如针;与一向诚实的人交往,我们会觉得他始终不会说谎;碰到了曾经圆滑过的人,我们定会加倍小心。

知道了定势效应的负面影响,年轻人就应该注意克服,看待别人要“与时俱进”,要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精神。

521. 投射效应: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投射效应,就是“以己论人”,常常以为别人与自己具有同样的爱好、个性等,常常以为别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所想所思。

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它是由怀疑引起的对别人人格的歪曲。“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投射效应的典型写照。当别人的想法或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从而认为别人是错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认为每个人每天都在嫉妒。

年轻人要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

522. 互惠定律:人与人之间遵循着互惠交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一种德国特种兵的任务是,深入敌后去抓俘虏回来审讯。

有一个德军特种兵以前曾多次成功地完成这样的任务,这次他又出发了。他很熟练地穿过两军之间的地域,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敌军战壕中。

一个落单的士兵正在吃东西,毫无戒备,一下子就被缴了械。他手中还举着刚才正在吃的面包,这时,他本能把一些面包递给对面突然而降的敌人。德国兵没有俘虏这个敌军士兵回去,而是自己回去了,虽然他知道回去后上司会大发雷霆。

这个德国兵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一块面包打动呢?人的心理其实是很微妙的。人一般有一种心理,就是得到别人的好处或好意后,就想要回报对方。

这个德国兵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心理学上“互惠定律”的左右。这种得到对方的恩惠,就一定要报答的心理,就是“互惠定律”,这是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一个行为准则。

年轻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注意利用互惠定律,这样才能化解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障碍。

523. 相似定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有个成语叫“臭味相投”,还有个俗语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都是人们对和自己相似的人容易看着顺眼,容易成为朋友。相反,如果志趣不投,人和人就不容易成为朋友;即使本来是朋友,发现志趣各异,也会变成陌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人生观、宗教信仰、对社会时事看法比较一致的人,更容易谈得来,感情融洽。相似性包括很多方面,如态度、信念、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同年龄、同性别、同学历和相同经历的人容易相处;行为动机、立场观点、处世态度、追求目标一致的人更容易相互扶持……

那么,人为什么会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呢?

◇ 人们与和自己持有相似观点的人交往时,能够得到对方的肯定,便会增加“自我正确”的安心感。

◇ 相似的人容易组成一个群体。人们试图通过建立相似性的群体,以增强对外界反应的能力,保证反应的正确性。

知道了相似定律的实质和内涵,年轻人要好好的把握,掌握人人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交往的心理,更好的与人交际。

524. 互补定律:弱可变强,强强联合

比尔·盖茨原来自己经营微软公司,时间长了,逐渐发现自己在管理方面能力的某种欠缺。而且他自己真正的兴趣是在软件开发上,所以逐渐感到分身乏术,力不从心,工作兴趣也下降了。

他逐渐认识到管理方面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来为他打理,后来就找到了大学时的同学鲍尔默。而鲍尔默恰恰是个管理方面的天才。他热情万丈,善于影响别人,善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对于比尔·盖茨来说烦琐乏味的管理工作,对于他来说则乐趣无穷。这就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缔造了辉煌的成功。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不仅特征相似的人会相互吸引,而且彼此之间差异较大的人,也能够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

任何人都与生俱来地具有一些缺点,而且性格不是那么容易改变。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年轻人往往在寻求生活伴侣和事业伙伴时,注意寻找能弥补自己缺点的人,往往就是源于互补定律。

525. 相互吸引定律:相互欣赏更容易接近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喜欢的人,通常是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他不一定很漂亮,或很聪明,或者很有社会地位,仅仅是因为他很喜欢我们,我们也就很喜欢他们。这个规律叫做相互吸引定律。

有些人很善于利用这个心理定律来赢得别人的好感。那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表现出喜欢对方的样子。比如推销员,他每天要面对许多从未谋面的人,他也许并不了解那些人,但是,他必须表现出对对方的喜欢,这是为了让对方也喜欢他、接受他,他的生意才好做。

可以说,这个规律在社交场中很具有实用价值。这是赢得别人好感的捷径。年轻人可以经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兴趣,这就表明对对方有好感,就很容易赢得对方同样的情感回报。

当然,这个规律也不是绝对的。有时我们喜欢某个并不喜欢我们的人,相反,我们不喜欢的人有时却很喜欢我们。我们只能说在其他一切方面都相同的情况下,人有一种很强的倾向,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即使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与我们不同。

526. 交往适度定律:适度最好,过犹不及

前面说过互惠定律,就是人们对别人给予的好处,总想要同等的回报。于是有的人以为,如果对对方特别好,对方也会对自己特别好。其实,互惠定律如世间一切规律一样,应适度最好,过犹不及。

你对别人过分得好,在人际交往中“过度投资”,可能引起三个不良后果。

◇ 对对方过好,会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对方,而在心里感到愧疚,感到欠你的情。这种心理负担会使受惠的一方只好选择疏远。

◇ 对对方过好,会令对方对这种恩情感到麻木,时间长了,就不觉得你对他有多好。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对方给惯坏了。

◇ 对对方过好,容易让对方觉得你心太软,不怕你,对你无所忌惮。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之辈,所以让自己有点威严,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也让自己更有影响力。如果你总是对别人太好,让人觉得你善良而软弱,容易被利用。作为领导,尤其要懂得恩威并施的手段,既要有软的一面,也要有硬的一面。

527. 换位思考定律:其实就是“移情”

换位思考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移情”,去“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以别人的心境来思考问题。当然这样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倩倩的丈夫忽然心脏病发作去世,料理完丧事,她疲倦且悲伤地回到家后,就开始面对亲友日复一日的关心询问:“他是怎么死的?”“你怎么没有及时抢救?”“之前你们夫妻吵过架吗?”“天哪,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还有“你要母兼父职,好好照顾小孩”的训诲。

这些人的出发点当然是关心,但对处于情绪低潮的她,却造成重大的伤害。后来她看到“来人”,就害怕起来。“我最需要的是沉默的体谅,但却没有人给我。”她说。

真正的换位思考必然是一个“移情”的过程,要从内心深处站到他人的立场上去,要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但不幸的是,许多人的换位思考却缺少了“移情”这一个根本要素。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或是想当然地假设一种别人所谓的感受。

作为年轻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牢记换位思考,学会“移情”,别只顾自己的感受。

528. 自我暴露定律:适当自我暴露可以获得他人的好感

要想与别人成为知心朋友,就必须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这就是自我暴露。

当一个人向你表白内心深处的感受,你可以感到对方:首先信任你,其次想和你达到情感的沟通。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知心朋友比较多,虽然他(她)外表看起来不是很擅长社交。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样的人一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人真诚,渴望情感沟通。他们说的话也许不多,但都是真诚的。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总能有人来帮助他(她),而且很慷慨。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对情感的需要,就好像对食物的需要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情感纽带下结成的关系,要比暂时的利益关系更加牢固。

实际上,人和人情感上多少总会有相通之处。如果你愿意向对方适度袒露内心,总会发现相互的共同之处,总能和对方建立某种感情的联系。对于可以信任的人吐露秘密,有时会一下子赢得对方的心,赢得一生的友谊。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应该至少让一个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真实的自我。

当然,“自我暴露”不足是不好的,过度也是不好的。总是向别人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人,会被他人看作是适应不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做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529. 没有人会觉得30多岁还羞羞答答可爱

有些年轻人在人际交往中,拘谨羞涩、眉低脸红、说话声小、表情紧张。他们不善于言表,尤其在人多的场合,咕哝半天也表达不出自己的意思,让人着急甚至引起误解,成为社交的一大障碍。

脸红也是腼腆的常见表现,腼腆的人在各种场合都会爱脸红。小女孩的脸红可以看作是可爱,如果在职场上,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还一说话就脸红,只能让人觉得不成熟,可笑。当然,人的性格不同,产生腼腆的原因也不同,但是无论如何,年轻人定要克服与人交往腼腆的障碍。因为腼腆容易使你丧失进取的机会,失去许多本可以交得很好的朋友,错过上司或老师赏识你的可能性,漏掉施展才华、发挥才能的时机等。

那么,如何克服腼腆呢?

□ 要“解放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抛弃那些封建教条和呆板的古训,要做超脱的年轻人,成为一个洒脱的年轻人。

□ 不要惧怕与人视线接触

与人交谈时训练自己看对方的眼睛,让人感觉到你是一个坦诚而又自信的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 在人前鼓起勇气,自我鼓励

只要多给自己壮胆,多给自己鼓劲,随时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腼腆就会被克服。

□ 改变自己与人交谈的方式

腼腆者常常感觉与人交谈十分困难。他们会用“是的,我同意”或“多有趣啊”来敷衍。其实,可以问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是怎么形成这种爱好的?”等。轻松随意的话题能够表达你的友好,也可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而不是自己身上。

530. 嫉妒是把双刃剑,伤人伤己

嫉妒集中表现为心理上的恶性循环。

有嫉妒心理的人总是企图压倒别人、操纵别人甚至占有他人的感情。然而往往由于自己勇气不足、优柔寡断、能力低下、手段恶劣而事与愿违。嫉妒是把双刃剑,伤人又伤己。

所以,年轻人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且不可让心中的嫉妒之火肆意蔓延,防止嫉妒心理的产生:

□ 改变认识

要认识嫉妒对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心胸要开阔,以诚挚友善、豁达大度的态度与他人相处。

□ 客观评价自己,能够驾驭感情

要知己知彼、正确评价,了解彼此优缺点,学会驾驭感情的激流。

□ 要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

一般来说,虚荣心强、好出风头的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狭隘自私、敏感多疑的人也易产生嫉妒心理;软弱、依赖、偏激、傲慢等性格上的弱点,同样是诱发嫉妒心理的温床。

年轻人正确对待嫉妒,对自己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因为嫉妒很容易使你疏远别人和心理上失去平衡,实际上,与其羡慕别人的成就,不如自己去努力争取。

531. 猜疑似一团乱麻,捆绑我们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