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美元可以买一辆宝马车——理性经济人
有一位妇人在纽约市的多家报纸上刊登了一美元卖宝马车的广告,大多数的人都以为是开玩笑,因为一美元是不可能买到宝马车的。一周过去了,没有人去买这辆廉价的宝马车。刚毕业的小伙子约翰无意中看到了这则广告,半信半疑地拿着一美元按报纸上的地址去买这辆宝马车。很快,约翰就和卖车的妇人办好了手续。约翰很是奇怪,于是就问这位妇人:“为什么这辆宝马车只卖一美元呢?”妇人说:“因为我的丈夫去世了,他的遗产全都是我的,只有这一辆宝马车属于他的情妇。根据他的遗嘱,要把这辆车拍卖,拍卖所得的款项全部归他的情妇,所以,一美元即可。”于是约翰欢天喜地地开着宝马车回家了。
经济人假设,也叫“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中最根本的一个假设,整个经济学大厦就是建立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的。
经济人假设认为,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每个人都受到资源稀缺的约束(如收入的限制、时间的限制、价格的限制等),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在既定的约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如同上文中的约翰,他很乐意用一元钱就能购买一辆宝马车。所谓经济人假设是指作为个体,无论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质都是一致的,即以追求个人利益,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动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以不择手段。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对理性经济人有比较清晰的阐述:“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的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这段论述向我们表明:人和人之间是一种交换的关系,消费者能获得食物和饮料,是因为商家们要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
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经济人的“流氓假设”:社会是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组成的,每个人以一种计算利弊的方式为个人的利益行动;每个人为达到这个目的,都尽可能地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行动。
在经济学家的眼里,虽然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所有的人都是不断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显然,经济人都是自利的,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追求。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着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无论个体的行为是为个体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还是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出,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个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在社会以及经济活动中,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比如说买一件商品,谁都希望买到的是既便宜又实惠的商品,绝不会希望买到价钱又高、质量又差的商品,虽然有时候可能事与愿违,但这也不会改变个体是理性经济人这一事实。
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 两个桃子也能杀人——稀缺性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员猛将,公孙接、田开疆与古冶子,他们都为齐景公立下过赫赫战功。这三个人自恃勇猛,连齐景公也不放在眼里。晏子建议齐景公把这三个人铲除掉,以免留下祸患。景公也觉得应及早除掉这三个人,但是三人都立下过汗马功劳,又勇猛无比,齐景公又觉得很无奈。晏子说,应当巧斗。他向景公建议,赐给他们三人两只桃子,让他们分吃,只赏赐给最有功劳的人。拿到桃子后,三位大臣开始争夺,竞相陈述自己对国家的功劳。最后三人中只有两个人得到桃子,另外一个羞愧自杀。得到桃子的两个人见同伴因自己而死,便也羞愧自杀。
这是《晏子春秋》里的记载,三员大将因为两个桃子被杀死——历史上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可能有人觉得,同伴自杀,自己就也自杀吗?太不划算了吧。别忘了春秋时代的人都是很讲义气的,见到同伴因自己而自杀,自己羞愧自杀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晏子利用的就是经济学上的稀缺性。可以说杀死三个勇士的不是两个桃子,而是稀缺性,因为稀缺才产生互相之间的竞争和争夺,最后在争夺中死亡。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个很奢侈的人,经常邀请大臣们跟他一起用膳。他在宴会上吃饭用的是一个铝碗,而他的大臣们用的都是金碗。因为当时没有电解铝技术,所以铝比黄金要稀有,那时候的铝和黄金的比例是1∶126。由此可见,如果世界上遍地都是黄金,那么黄金肯定一文不值。
有一个人家里很穷,木碗是他唯一的财富,他每天拿着木碗到处流浪。有一天,他出海遇到了大风暴,被海水冲到一个小岛上。岛上的人们非常富有,没有人用木碗吃饭,他们看见这个穷人拿的木碗很新奇,于是就用一大口袋最好的钻石换走了木碗。
一个富翁知道了穷人的奇遇后,非常羡慕。于是他装了一船的山珍海味来到了穷人去过的小岛上。岛上的人接受了富翁送来的礼物后非常高兴,声称要把他最珍贵的东西送给他。结果富人拿到手里的居然是穷人的那个木碗。
钻石和木碗的故事表明,在钻石很少,而木碗却到处都是的情况下,钻石的价格远远高于木碗,然而这个海岛却很特殊,钻石很多,却从没有见过木碗。因此,在这个岛上,木碗的价值远远高于钻石。
我们常常会听说某个手机号或汽车牌照卖出了天价,这正是资源稀缺性的体现。因为这种手机号或汽车牌照的数字非常独特,而且是唯一的,不会再有第二个,所以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商品人人都想购买,自然也就会卖出很高的价格。鲁迅说过,北京的白菜太不值钱了,但南方的白菜拉到北京,就不叫白菜了,叫胶菜,而且价格要高很多,由此他创造了一个俗语:物以稀为贵。
“稀缺”二字,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个是稀有的,另一个是紧缺的。在经济学里,稀缺被用来描述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有限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资源是有限的,相对于欲望的无限性,资源的有限性引起了竞争与合作。竞争就是争夺对稀缺资源的控制,合作就是与其他人共同利用稀缺资源、共同工作,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合作是为了以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合作是解决资源稀缺性的一种途径。
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正因为资源稀缺,才需要经济学研究如何最有效最合理地配置资源,使人类的福利达到最大化。一个物品可以成为商品出售,首先是因为它是稀缺的,并不是因为人们的需求,例如阳光和空气,人人都需要,但因为太多了,所以不会成为商品。而淡水资源却越来越少,所以淡水从原来的免费供应,变成现在的有偿使用,且价格一再上涨。当一个商品变得稀缺的时候,它就开始变贵了。黄金因为属于稀有金属,所以价格才高。权力之所以人人追捧,也是因为权力是稀缺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前提之一。稀缺性对社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正是稀缺性导致了竞争和选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想象一下,如果资源不是稀缺的,而是极其富足的,那么世界会完全变样。自然界中不会有优胜劣汰,不会有厮杀,每个生物都可以得到满足。人们不用工作,不用考虑买房子了,因为土地是富足的,也不用考虑衣食住行了,因为一切资源都是富足的。那么这样的世界就没有任何活力,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最终毁灭。
就像我们的住房紧缺问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住房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人不再满足于只能遮风挡雨的小门小户,更多的是期望房屋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而这种实用性则包括住房面积的大小、房屋的舒适性和房屋所处地理位置的便利性等要求,这样一来,即使人口不增长也会产生住房压力,所以在有限的土地上满足如此庞大的人群的需求,住房紧缺就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这也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何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是会感到资源的稀缺。
可见,用经济学中的稀缺性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火车票在春运的时候可以卖高价,一张奥运会开幕式的门票在奥运会开始前,居然都卖出了20万元的天价,这些都是因为稀缺。因为稀缺,所以才产生需求,因为需求才拉动经济增长,因为稀缺我们才去竞争,才会积极创造未来,推动社会进步。因为稀缺,所以我们必须要每天学习,进步,以适应这个适者生存的社会,因为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你想得到更多,就必须得努力!
■ 被舍弃的潜在机会——机会成本
可能连不喜欢台球的人都知道,中国出了个台球小子,叫做丁俊晖。2002年5月,年仅15岁的丁俊晖为中国夺取了首个亚洲锦标赛冠军,并成为最年轻的亚洲冠军。同年8月31日,他又获得世界青年台球锦标赛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个台球世界冠军。2003年9月,丁俊晖正式转为职业选手。2004年2月,丁俊晖以6:3击败世界排名第16位的乔·派瑞,闯入温布利大师赛十六强的精彩瞬间,让英国的老百姓一夜之间认识并喜欢上了这个来自东方的台球少年。
2005年4月初,他夺得中国公开赛冠军,一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台球界耀眼的明星。2005年12月,他又夺得全英公开赛冠军,成为一经典赛事的第一个非本土冠军。于是,丁俊晖顺理成章成为中国台球在世界上最有魅力的代言人。
刚开始接触台球的那年,丁俊晖只有8岁。他的父亲曾经说过:“那时候,我家附近有一家台球室,小晖每天放学回来扔下书包就往那里跑,渐渐地,我发现这个孩子越打越好,也就渐渐萌生了让他走上专业道路的想法。小晖以前念书成绩很好,但最后,我们还是决定让他放弃学业,我一直认为,无论是上学还是打球,都是靠天赋,一通百通,事实也证明了我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从小学四年级起,丁俊晖就开始了上半天学练半天球的“半专业”生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丁俊晖果断地选择了退学。他每天的训练时间都在10个小时左右。在日复一日的重复训练中,他也开始觉得有些“闷”了,“当时,好多同学都很羡慕我每天可以有很多时间来打球,可是他们哪里知道,当打球不再是娱乐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一种痛苦,那个时候我常常很烦躁。”提起当年的生活,丁俊晖微微一笑,“后来有了一点成绩,年纪也慢慢大了,就能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从1997年起,小有名气的丁俊晖在父亲的陪同下开始参加国内的一些赛事。从江苏宜兴到上海再到广东东莞,频繁的奔波使得这个经济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更加拮据。初到东莞,一家三口就挤住在员工宿舍里,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使得母亲常常独自哭泣。
后来,由于丁俊晖多次在国内和国际大赛中获奖,东莞一家化妆品公司每月付给他3000元的赞助,而且作为东英台球城的当家小生,小丁每月还有3000元的工资,再加上偶尔参加比赛获得一些奖金,一家人的生活才渐渐有所好转。
丁俊晖说,为了培养自己,家里倾尽所有,“当初为了我,父母把老家的房子卖了,妈妈总是感觉不踏实,我也一样。无论在东莞学球还是在英国打比赛,总有在外飘荡的感觉。13岁的时候,我看到妈妈偷偷抹泪,我就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用球杆挣回一个家!”
而如今,年入百万奖金的丁俊晖不光用球杆挣回了一个家,更证明了父亲和自己当出的选择是正确的,以至于丁俊晖自信地说:“因为打球而没有继续上学,在当时看来是件冒险的事,今天看来却很正确。”
事实上,对于每个人来说,选择都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面对选择,我们常常左右为难,犹豫不决。丁俊晖当年面对的并不是一项轻松的选择,身边的人都在学校里学习,他自己也曾想在学业上有所作为,显然选择直接关系到他的前途命运,父亲对此也非常慎重。选择为什么会如此艰难呢?因为选择需要付出成本——机会成本。我们都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用来满足欲望的资源却是有限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凡事都难以两全,一定是有所得必有所失,为了去做一件事情,就必须放弃另一件事情,经济学上把放弃的事情叫做为要做的事情所付出的机会成本。通俗地说,就是不但这件事情没干成,还把其他事情给耽搁了。
就像丁俊晖一样,如果他选择了台球之路,就不能选择求学之路,求学之路就是他选择台球训练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练台球必须以放弃学业为代价。学生时代选择科目,学理科就不能学文科,学文科就是学理科的机会成本。对于未来的选择,我们无法知道是否正确,但却可以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来进行判别。还拿丁俊晖的选择来说,丁俊晖在台球方面有独特的天赋,如果继续求学,肯定是离他的特长越来越远,最终的收益只是获得一张大学文凭,找到一份不错的职业。而选择练台球,则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再不济,也是个职业运动员,将来退役后当个体育教练或者教师,和上大学的收益相当,如果发挥得好,还有可能在世界级的比赛上出人头地为国争光呢,经过这样一分析,练台球的收益显然大于上大学。
机会成本往往是以时间为代价的,在我们每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时间。一个人每天24小时,每年365天,一生也就几十年,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每个人所能干的事情也总是有限的:读书的同时不能看报,打牌的同时无法打球,同样的时间里做了这一件事情就不能同时再做另一件事情。时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选择失误,损失的时间就永远也找不回来了。不像选择一笔钱是用于投资房产还是投资股市,即使决策失误导致金钱损失也是可以再挣回来的。所以在考虑机会成本的时候,以时间为代价的机会成本尤为重要。如果一件事情需要你投入最主要的成本是时间,那么对这件事情的选择就必须慎之又慎。
年轻人常常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到底该往哪里去,这是因为年轻人为选择所付出的机会成本主要是时间。年轻人精力旺盛,朝气蓬勃,青少年时期正是给人生打基础的黄金时期,而有些选择,比如体育、音乐、美术等,最佳年龄错过了,以后再选择也没有用了。有些机会,也是一次性的,错过了也就不可能再有了。年轻的时候,是一个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品质、修养、习惯的形成时期,如果选择了不良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学无所成,生活怠惰,作风不良,随着年龄的增长,改正这些不良习惯也会越来越难。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紧要的几步,如果选择不好,往往会影响以后的发展,有时甚至会毁掉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