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1698000000014

第14章

●李斯上《谏逐客书》

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秦国,先在吕不韦手下做门客,并且在吕不韦的推荐下当上了赢政的侍卫。李斯利用经常接近赢政的机会,给赢政上了《论统一书》,劝说赢政把握机会,实现天下一统。赢政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先任命他为长史,后又拜为客卿,让他制定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

后来,秦国宗室贵族借口有人在秦国搞间谍活动,要求赢政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在离开秦国途中,写了《谏逐客书》,劝赢政收回成命。他在《谏逐客书》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客卿能够使秦国强大,劝赢政为成就统一大业,要不讲国别,不分地域,广集人才。

李斯在文章中说:“从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当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业。现在到大王手里,却把外来的人才都撵走,这不是帮助敌国增加实力吗?”

赢政觉得李斯说得有道理,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打发人把李斯从半路上找回来,恢复他的官职,不久又提升了他当廷尉。

●蒙恬伐匈奴置郡

蒙恬,其祖先为齐国人。祖父蒙鹜,从齐入秦事奉秦王,官职为上卿;父亲蒙武,弟蒙毅,都是名将。公元前221年,蒙恬因家世殊勋被拜为秦将,受命攻齐拜为内史。

秦灭六国的最后阶段,逐渐强大起来的匈奴趁中原各诸侯国激烈征战无暇外及,占领了河套地区的所谓“河南地”。秦王朝建立后,匈奴的威胁成为最突出的问题。公元前215年,传说奉命入海求仙的卢生回到咸阳,向秦始皇报告鬼神事,奏上的《录图书》有“亡秦者胡也”的语句。秦始皇认为“胡”谓匈奴,为此,遂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大举北伐匈奴。

蒙恬率军越过黄河,夺取了被匈奴控制的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阳山(今内蒙古狼山)、北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大青山以西地区)等地。匈奴首领头曼单于在秦军的打击下,放弃河南地及头曼城向北退却。秦王朝收复河套以北、阴山一带地区后,增设44县,重新设置九原郡,在黄河岸上构筑城堡戍守。公元前211年,秦迁内地人3万户到北河、榆中(今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以北)屯垦,进一步巩固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当时人们把这一新开垦的地区叫做“新秦”。

●世界第一高速路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便于政令军情的传送和商旅车货的往来,下令在全国各地修筑驰道。驰道工程以秦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各地辐射,东至燕齐(今京津地区及山东),南达吴、楚(今江苏与两湖地区),北抵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西通陇西(今甘肃临眺),形成较为完整的交通网络。驰道宽50步,路基较为坚固;道中央宽3丈,为车马专用道路,每隔3丈植松树一株,作为标志。驰道两旁辅以小径,为百姓行走之途。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命令大将蒙恬主持拓筑从九原至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的直道,其间凿山填谷1800千米,解决了许多工程技术难题。

这些“驰道”“直道”几乎可与现在的高速公路媲美,堪称世界最早的高速公路。“驰道”“直道”,加上西南边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的“新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修路工程虽花去大量的人力财力,但道路修成之后,极大地方便了国家的陆路交通,而且,这些工程对于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发展封建经济和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巡游天下

秦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后,曾几次大规模地带领百官仆从巡游天下,其目的在于:一是向原六国诸侯旧地之民显示武力和威风,压服他们的反抗之心;二是为了遍观各地山川风物人情。秦始皇的大规模出游主要有以下几次。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由咸阳(今陕西咸阳)向西,巡视陇西(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北地(治义渠,今甘肃镇原东),至鸡头山(六盘山支脉,今宁夏泾源北),然后经回中道(今陕西陇县西)回到咸阳。此次巡游,主要意图在视察西北地区边防。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由咸阳向东,巡视山东郡县,上邹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在此立石颂功,召集鲁地的儒生商议封禅望祭山川的事情。之后,秦始皇一行北上泰山祭祀。下山的时候,突遇暴风雨,在一裸大树下避雨,遂封此树为五大夫。他们又在泰山南边的一座叫梁父的小山祭祀,并立石碑颂秦朝之功德,其辞有“皇帝圣躬,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等句。从泰山上下来后,秦始皇一行北至渤海,沿渤海向东,翻越成山(今山东荣城东北),登上之罘(今山东烟台北面的之罘岛),亥刂石颂功。一路走,一路遍祭各名山大川的神灵。离开之罘后,秦始皇南至琅邪(今山东胶南),在此居留三月,徙民三万户于琅邪台下,立石刻,歌颂秦德,辞中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海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厦(即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等句。这便是著名的琅邪刻石。然后,自南郡由武关而归咸阳。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又一次东游,走到阳武县(在今河南)南的博浪沙时,韩国贵族之后张良派力士操铁锥在这里狙击秦始皇,但误中秦始皇的副车。秦始皇受到惊吓,派人追捕,未能捕得,便令天下大索十日,仍一无所获。秦始皇没有停留,继续东行,登上之罘,刻石颂功。回头经过琅邪,从上党(今山西长治地区)取路而归。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北巡,到达碣石(今河北昌黎北),然后由碣石向西,巡视北部边防,取道上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南)而归。

公元前210年是秦始皇最后一次出游,左丞相李斯和胡亥跟从。冬十一月,他们到达云梦(今湖南、湖北交界的洞庭湖、洪湖地区),又南至九嶷山(今湖南宁远南)望祀虞舜,然后顺江东下,经丹阳(今安徽马鞍山东南)至钱唐(今浙江杭州西南),到浙江(即今钱塘江)边上。欲渡河,会河水猛涨(即有名的钱江潮),被迫沿河上溯一百二十里渡河,上会稽山(今浙江绍兴西南),祭祀大禹,望于南海,立石颂德,即《会稽刻石》,一路上,秦始皇处处立石树碑,让人们敬颂他的功绩,宣扬秦国的威强。不久,秦始皇死于归程中的沙丘宫。

●焚书坑儒文化劫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文武百官举杯同庆,纷纷歌功颂德。博士仆射周青臣对秦始皇说:“陛下创先所未有的制度,以诸侯封地为郡县,今后得永享太平,万世无优,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君王能比得上陛下的威德。”

博士淳于越不喜欢周青臣拍马屁,就批评郡县制,本意是出于对秦王朝能否持续发展的深沉优虑而向统治者提出的忠告,但秦始皇听淳于越批评郡县制,有些不高兴,就让群臣来讨论。丞相李斯对淳于越提出强烈的反对意见,并将问题推向极端。李斯又花了10天的时间,给秦始皇写了一份奏折,认为儒生只知道钻研古书,妖言惑众,危害很大。他建议:不是秦国历史的所有史书全部焚毁;不是掌管图书的官方博士,不得私藏诗书及诸子百家的书;凡是有两人以上集合讨论诗书的,斩首;以古制来批评责难现今制度的,灭族;官吏知情不报者同罪;接到焚书令30天内不执行的,一律判劳役4年,去筑长城;医药、占卜、园艺等实用学问的书例外;禁止私人办学,想学习政治、刑名、法令,可以向地方官吏请教。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开始烧书。不到30天,秦以前的古典文献尽皆化为灰烬,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事件。

孔子的后裔孔鲋得到焚书的消息,就把孔子的著作藏在墙壁的夹层中,使得儒家的经典可以保存下来。藏书的那面墙早已坍塌,后人另修了一面墙,称为“鲁壁”,作为纪念。

第二年,两个为秦始皇修炼长生不老药的方士侯生、卢生因为不能完成任务,逃跑了。他俩在背后议论指责秦始皇,说他凶残暴虐。秦始皇闻讯大怒,说:“我对这些方士这么好,他们却在背后议论我,又背叛了我。方士都是这个样子,现在咸阳的儒生有几百,肯定经常妖言惑众。这次一定要彻底清查一下。”随后,他就叫御史把咸阳儒生都抓起来拷打、盘问。这些儒生刚开始都大喊冤枉,等被打得一个个皮开肉绽时,都屈打成招了。秦始皇命令把这些儒生活埋了,总计有460多人。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坑儒”事件。

坑儒事件并不只这一次,在此后又接连发生了第二次、第三次。《文献通考·学校考》曰:秦始皇“又令冬种瓜骊山,实生,令博士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余人。秦二世时,又以陈胜起,召博士诸生议,坐以非所宜言者,各数十人。然此秦之于博士弟子,非惟不能考察试用之,惟恐其不澌尽泯没矣。”

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的一次劫难,秦始皇采取极其野蛮粗暴的方式“焚书”“坑儒”,希望以此残酷的手段达到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但是这并不能挽救秦始皇的统治,秦朝开始走向覆灭的边缘。

●张良博浪沙刺秦

张良,韩国人,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率兵攻破韩国都城,韩王安被俘虏,韩国贵族也遭到秦军的杀戮。此时,年轻的张良还没有在韩国朝廷做官,侥幸逃了出来。此后三年,他变卖家产,离开家乡,到处结交英雄好汉,想替韩国报仇。后来,张良在淮阳学习礼法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大力士。张良为其制作了个大铁锤,重达120斤。两人商量好,准备在秦始皇巡游的时候刺杀秦始皇。

公元前218年的春天,秦始皇带了大队人马出去巡视。一天,他们行到了博浪沙(在今河南),张良预先探听到了消息,就和大力士在博浪沙道路两边隐蔽的树林里埋伏起来。等秦始皇的车队经过时,张良和大力士才发现,秦始皇的车队里有好几辆金碧辉煌的大车。原来,秦始皇怕被刺杀,每次出行都要准备好几辆一模一样的车,连近臣也不知道他哪天坐在哪辆车里。张良只好给大力士使了个眼色,大力士就把铁锤扔过去。哗啦啦一声响,大铁锤把一辆大车砸得粉碎,可秦始皇没坐在这辆车里。车队停下来,武士们到处搜查,张良他们已经逃走。秦始皇立刻令在全国搜查,一定要把行刺的人捉到。可足足搜查了十天,什么也没有查到。

●李斯赵高沙丘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巡视天下。在路上,秦始皇感到身体不舒服,就回返咸阳。走到平原津时,他就病倒了,随从的医官给他看病、进药,都没有效果。

到了沙丘的时候,秦始皇病势严重,他觉得自己快死了,就吩咐赵高说:“快给扶苏写信,叫他赶快回咸阳去。万一我不行了,叫他主办丧事。”信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出,秦始皇就死掉了。

丞相李斯怕秦始皇死亡的消息传出引起混乱,就跟赵高商定密不发丧。他们把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车里,关上车门,放下窗帷子。随从的人除了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以及李斯、赵高和五六个内侍外,别的大臣对秦始皇死去的事一概不知。车队照常向咸阳进发,每到一地方,文武百官都照常在车外奏事。

李斯催促赵高赶快派人给秦始皇的长子扶苏送信,让他赶回咸阳。当时,扶苏在北方和蒙恬一起镇守边疆,赵高跟蒙恬一家有仇。赵高偷偷地跟胡亥商量,准备假传秦始皇的遗嘱,杀害扶苏,让胡亥继承皇位。胡亥一听让他当皇帝,当然求之不得。经过赵高一通诱骗说服,李斯就和赵高、胡亥合谋,假造了一份诏书,说扶苏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又说将军蒙恬和扶苏同谋,让他们一起自杀,把兵权交给副将王离。

然后,赵高和李斯急急忙忙往咸阳赶。当时正是夏天,夭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很快就腐烂了,散发出很大臭味,他们不得不在车上堆了许多烂鱼来遮人耳目。到了咸阳,他们才宣布秦始皇死去的消息,并且假传秦始皇的遗诏,由胡亥继承皇位,这就是秦二世。

老实的扶苏接到让他自杀的假诏书,没说二话就自杀了。

●赵高专权杀李斯

秦朝末年,因受压迫严重,各地起义者风起云涌。秦二世就不断责备李斯,身为三公,却不能制止小小的盗贼。李斯不敢以实相告,只好曲意逢迎,建议二世加重打击的力度,以“轻罪重罚”的方法加强对百姓和百官的镇压与控制。结果造成杀人越多,越能成为忠臣;税民越重,越会成为明吏。所以,在这个时候,受刑被杀者越来越多。而二世本人则深居宫中,行乐不止,政事都由郎中令赵高决定。

对于赵高的独断专行,李斯有时会有一些不同看法,这使他逐渐成为赵高的眼中钉。赵高向二世诬告李斯,说李斯准备裂地而称王,还说李斯的儿子李由与盗贼私通。李斯得知之后,反斥赵高心术不正,行为不轨。李斯又与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进谏二世,请求减轻赋役,停止修建阿房宫。但是,在赵高的怂恿之下,二世就下令将三人下狱治罪。二冯自杀,李斯则被腰斩于市,三族之人被杀。赵高被任命为中丞相,大权独揽,最终把秦王朝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指鹿为马臣欺君

赵高利用秦二世杀死李斯后,自己当上了永相。从此,赵高更加野心勃勃,妄图篡夺皇位。为了看朝中的文武百官是否都会顺从自己,赵高上演了一出“指鹿为马”的闹剧。

一天,胡亥正在上朝时,赵高牵着一头鹿说:“皇上,臣献给你一匹好马。”胡亥一见笑着说:“你错了,这是一头鹿,怎说是一匹马呢?”赵高奸笑了一声,说:“皇上,这是一匹马,不信你问左右群臣!”在场的文武百官都默不作声,深怕说出实话来得罪了赵高,要遭杀身之祸。隔了好一会儿都没有人做声,赵高有点耐不住了,他为了在皇上和众大臣面前显示自己的权势,点出几个亲信来回答,都一致说是马。这时,有几个官员实在忍不住了,纷纷指责赵高丧心病狂、颠倒黑白的行为,他们说:“这明明是一头鹿,怎么故意说成一匹马呢?”可是,退朝后,这几个说鹿的官员,一个个都被赵高杀害了。从此以后,秦朝朝廷中再也没有人敢说实话了。

●大泽乡农民起义

公元前209年,900多名被秦二世的暴卒驱赶的农民由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赶赴渔阳(今北京密云)戍边,走到大泽乡(在今安徽)的时候,因下大雨停了下来。

戍边队伍中有个叫陈胜的人很有志向。一次休息时,陈胜曾对大家说:“将来咱们之中要是有谁富贵了,可别忘了大家!”伙伴们觉得好笑,说:“你从哪儿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么会懂得鸿雁的志向啊!”

眼下,因暴雨耽搁了行期,按照秦律,戍卒误期是要处斩的。陈胜与伙伴吴广商议:“现在就是到了渔阳,也已过了期限。同样是死,大丈夫何不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呢?”吴广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二人商量好打着楚将项燕的旗号,假借鬼神的力量号召大家起义。

第二天,伙夫上街买鱼回来,发现买来的鱼中有一条肚子胀得特别大。用刀割开,里面藏有一张帛书,上书“陈胜王”三字,这件事很快在戍卒中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