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1698300000049

第49章 以佛心修忍辱心——忍是洞天,辱为福地(3)

丘吉尔回到家里非常上火寝食难安,他为自己第一次演讲失败而感到羞愧,他把这次的讲演失败,当成自己终生的奇耻大辱。他第一次登台演讲尽管失败了,他不仅没有得到台下听众的热烈掌声,而且一双双羞辱的目光一起射在他的身上。自从那次演讲失败以后,并没有气馁和灰心,他把那次演讲出丑的事,当成他学习演讲的动力。他自己寻找机会演讲,他在讲演过程中,不再拟稿而是尽兴发挥演讲,通过几次讲演收到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好。

1940年,丘吉尔当选为英国首相,他的脱稿就职讲话博得了台下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人们都为他精彩的演讲喝彩。在反***战斗中,他精辟的演讲振奋了英国军民的士气,英国、苏联、美等几个国家一起战胜了***希特勒。

丘吉尔在反***的斗争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来成了民族英雄、伟大的政治家、演讲家。他的名字和他的功绩一起载入了英国发展的史册,他不畏强暴的精神至今还鼓着英国人民。

由此可见,真的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正像陈毅元帅所说的:“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事难成事难成事事难成事事成。”

百炼成金,苦修成佛

为了教导懒惰的小和尚,老师父给徒弟讲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池塘无所事事,开始与身旁的河流攀谈起来。

池塘对河流说:“无论什么时候抬眼望你,你总是在奔流不息。这是怎么回事啊?难道你不感觉到劳累吗?而且我随时都会看到,有时你拖着沉重的货船,有时你运送着长长的木筏,至于你运载的小艇和舢板,更是多得无法统计呀!这种生活你要到几时才会厌弃呢?说真的,要是我,我会苦闷得死去!跟你相比,我的命运要好得多。当然,我没有什么名气,不像你在地图上蜿蜒了整整一页,也没有哪个歌手弹着琴把我颂扬。可是老实讲,这一切毫无实际意义!我躺在岸边柔软的淤泥上,像贵妇人躺在羽毛褥垫上一般无忧无虑,享受这宁静和安逸。我不仅不用担心货船或木排的侵扰,甚至不知道一条舢板有多少重量!如果发生意外,最多是一阵轻风吹落几片树叶,在我的水面上轻轻飘荡。八面来风,我都能纹丝不动,静观着尘世的忙碌,思考生活的哲理。这样悠闲自在的生活哪里去找啊?”

河流回答道:“既然你在思考生活哲理,那你是否记得流水不腐的规律?如果说我还算得上是一条大河,那是因为我放弃了安逸,遵循这个规律奔流不息。我年复一年,用源源不断的清水为人民服务,从而也赢得了尊敬和荣耀。也许我还会奔流很久很久,而那时你将不复存在,被人们完全忘记。”

果然,多年以后,河流仍川流不息;而可怜的池塘则一年不如一年,先是长满密密的水藻和浮萍,最后竟完全于涸、消失了。

孟子说:舜从田野中崛起,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提举,胶鬲曾是鱼盐贩子,管仲从监狱走向飞黄腾达,孙叔敖从海边被提举出来,百里奚曾沦落于买卖市场。所以,上天要把重责委托给某人,一定是要先使他的心意苦恼、筋骨劳顿、肠胃饥饿、身体穷困,使他的每一行为都不能如意。而后才能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真理。

长在岩石间的树,总是特别苍劲;沙漠里的种子,遇到一点儿水分就能快速萌发;极地的苔藓,可以经历长期的干燥寒冷依然存活。不平凡的遭遇常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顺利的境遇,优越的地位、富足的资财、舒适的生活,似乎应该是个人、家庭以至民族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却一再告诉我们:从来纨绔少伟男。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看到名门望族走马灯般地替换,家运五代不衰便成为治家有方的美谈。满清的八旗子弟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曾是骁勇剽悍的,但成了统治阶层后,不过几代,八旗子弟就沉醉于安乐享受之中,清朝的灭亡也随之来临。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现在重温他的话,依然会心灵震撼。什么叫做“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如从字面上解释,应该这样理解:人只有在艰难困苦之中,才会有活力,才能奋起而获得成功;如果沉湎于享乐没有危机感,那只能走向衰亡。不过,用一两句话还无法说清楚其中的深刻涵义。我们现在常说的“忧患意识”,其实就是对孟子思想的引申,风和日丽时,要准备迎接暴风雪,太平盛世,要有危机感,要保持清醒头脑,更加扎实地做好工作,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

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不变的定律——当一个国家国事达到极盛、最富庶繁荣时,也是将由盛转衰的时候。一个强盛的国家,当人民皆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时,士兵们也会因没有敌人来攻打而松懈下来,不再督促自己,强壮兵力。于是习惯舒适日子的国家,必定是打不过时常训练自己的国家了。我们人也是一样,要时常激励自己,让自己习惯吃苦,才能应变未来将可能发生的任何事。

艰苦和磨难才能锻炼人的坚强意志,激发人的进取精神。安乐富足的生活条件反而容易瓦解人的斗志、腐蚀人的思想,即而颓废乃至灭亡。一个成功的人往往是需要经过磨炼的;一个失败的人由于常身处安逸中,就像温室的花朵,一旦放到温室外,就会禁不起风吹雨打而枯萎凋零。

艰苦、忧患可以使人自强不息,奋斗不已;安逸享受容易叫人满足现状,颓废丧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训,是对沧桑人生富有哲理的深刻认识,是对历朝历代兴盛衰败的经验总结,是提醒我们居安思危的警世名言。虽然人不能非得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也不能有了优越就忘记磨难,享受安乐就不思忧患。请不要忘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如我现在这样只知道整天享清福,就没有意识到有病祸所伏。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拥有多么富足和平安的生活条件,无论我们处于多么困苦和艰难的生活环境,都要具有忧患意识。

“不知常,妄作凶”,醉生梦死,盲目人生,那将是没有好结果的。没有忧患的人生,一定是一种平庸无为的人生;没有忧患意识的社会一定是一个理想丧失、精神瘫痪的社会;忧患意识是人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

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世界上至少有50%以上的人处于身心背离状态,他们总是被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被迫说自己不喜欢说的话,他们也不喜欢自己的待遇和他人的评价,却不得不接受。所以他们的心灵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对生活、对他人充满了抱怨。但是一个人一生中一定要勉强自己做几件他不愿做的事,他的生命才有意义。这也就是“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意思。

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是人生的真谛。只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人活着才有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只要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人活着就有意义。

有人常问人一生是为什么而活,答案很简单就两个字“责任”。有人常问人一生什么是该做的,答案就是承担你的责任。什么是责任?大家所熟悉的英国王子查尔斯对此曾有过一个通俗的解释,他说:“责任就是那些你不愿做,却不得不去做的事。”他的这个说法道出了责任的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责任的义务性。

人世间的事,有两个大戒,孔子上面也讲,一个是认命,一个是义所当为。这个认命,是认天命,做应该做的事,明知道这一条命要赔进去,为国家为天下,乃至宗教家说为救人救世,像耶稣被钉十字架,文天祥被杀头等等;他们都很坦然,这是“迫不得已”,命之所在,义之所在,不得已而为之。

能带给自己以及别人幸福的事我们永远都不该逃避。当一个人明白自己的责任的时候,就会想着去多做一些该做的事,而当他明白自己做的事能给自己以及别人幸福的时候,就会变得愈加勇敢……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都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量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爱因斯坦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科学家,他用相对论的学说,阐述了世间事物的运动规律,攀上了科学的高峰;他不仅用平易的语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人品,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说的“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恐怕有许多人不理解,甚至摇头,不同意这样观点。但是他接下去说清了和自己生存“有关系的”和“不认识的”两种人,实际都是和自己“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让人感受到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和自然。这时无论是谁,只要有良知怕不会不同意他的观点了。

不知何时何地曾看过这样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奇迹的名字叫父亲》。文章说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很久以前,一位父亲带着他四岁大的女儿飘洋过海去看她的母亲。当船离目的地还有三天的时候,父亲面向着窗为女儿削苹果,突然船身的一次巨震将那把小刀深深的扎进了他的胸膛。当小女孩不知所措地趴在瘫倒在地的父亲身上惊恐地叫“父亲”时,父亲却奇迹般地坐了起来,用手抚摸着女儿说:“父亲在这儿,别怕!”说完平静地将那把小刀从胸前拨出,慢慢地拭去了血迹。三天的时间很快地过去了。三天来,父亲不断地向女儿讲述着他和她母亲的故事,告诉她自己是多么地爱她的母亲。当港口在窗口出现时,女儿欢呼了起来,她终于可以见到母亲了。可她此时却没有发现父亲那越来越苍白的脸。父亲抱着女儿来到了甲板上,当他们看见女孩的母亲时,那位父亲把女儿放了下来,俯在她耳边说:“告诉你的母亲,我永远爱她。”在轻轻地吻了一下女儿后,那位父亲砰地倒在了地上,鲜血如泉水般从他的胸口涌出。

他的心脏三天前已被小刀刺透了,但他的生命却延长了三天。把女儿好好地交给她的母亲,也许这就是那位父亲奇迹般地活了三天的原因。这三天的生命,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责任。他的生命不再是单纯地活着,而是为了一种责任而生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