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素质的培养(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1698700000023

第23章 领导的决策艺术(3)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享有极高声誉的两家制笔公司展开了一场激烈空前的竞争。出人意料的是,实力雄厚、财大气粗的派克公司竟是一败涂地,走向衰落,而克罗斯公司则乘机崛起,成了美国制笔业的新霸主。

知情者说,克罗斯公司的兴盛,关键是其反间计谋高出派克公司一筹。

被称为“世界第一笔”的派克笔,于1889年申请专利,至今已历经100余年而长盛不衰,年销量达到5500万支,产品销至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克罗斯笔有90年以上的历史,年销量达到6000多万支。所不同的是,派克笔占领的是高档的市场,克罗斯笔则热衷于低档的市场。这两家公司的产品流向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而是经过几番竞争才形成的。数十年来这两家制笔公司虽然在表面上井水不犯河水,但在暗地里却不断加强自己的力量,双方斗智斗勇,各使绝招。派克公司派出间谍多次策反克罗斯的技术人员,而克罗斯公司以牙还牙,利用收买对方关键人员和窃听等手段不断获得派克公司的经济情报。

20世纪90年代初,钢笔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拓展市场,派克公司任命了新的总裁彼特森。与此同时,克罗斯公司也在采取对策,除调整营销策略外,还加紧搜集彼特森的兴趣、爱好以及上任后所要实施的营销策略。

由于种种原因,钢笔的高档品市场呈疲软状态,为了不使公司的经济效益受影响,也为了打响上任后头一炮,彼特森意欲在拓展市场方面下一番工夫。正密切注视彼特森决策动向的克罗斯公司获悉这一信息后,立即召开会议研讨对策,决定实施反间计,和派克公司展开一场殊死的较量。

克罗斯公司通过一家有名气的公共关系信息咨询公司向彼特森提出了“保持高档市场,下大力量开拓低档产品市场”的建议。这正中彼特森下怀。咨询机构的权威建议,使彼特森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针对市场变化上,来改进派克笔的款式和质量,巩固发展已有的高档市场,而是采纳了开拓低档产品市场的建议,趁高档产品市场疲软之时,全力以赴地开拓低档产品的市场。

听到这个消息,克罗斯公司欣喜若狂,赶紧实施第二步计划。一是装模作样地召开应急会议,作出一副恐慌、胆怯状,制定出了和派克公司争夺低档产品市场的措施,给人的印象是克罗斯公司非常害怕派克公司前来争夺低档品市场,全公司上下一片恐慌,而且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变措施。二是由公司总裁给派克公司总裁致函,声言两家产品市场的流向是有协议的,派克不能出尔反尔,逾行规行不义之事。克罗斯这么一番逼真的表演,愈发坚定了彼特森的决策信心,紧锣密鼓地开始向低档钢笔市场进军。为了不使派克公司看出破绽,窥出有诈,克罗斯公司还做了几次广告,制造竞争的紧张气氛,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这一切使派克公司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抢先一步,派克公司凭借财大气粗和名牌效应,投以巨资大做广告,制造声势。

克罗斯公司见已达到预期目标,便倾全力向空虚的高档钢笔市场挺进。

尽管派克公司花了不小的力气,市场效果却收效甚微。试想,派克笔是高档产品,是体面的标志。人们购买派克笔,不仅是为了买一种书写工具,更主要的是一种形象,一种体会,以此证明自己的身份。派克价格再昂贵,人们也乐意接受。而现在高贵的派克笔却成了3美元1支的低档大众货,这还有什么名牌可言呢?派克公司顺利地打进了低档市场,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不仅如此,消费者像受了愚弄似的,拒绝接受廉价的派克笔。

有时候出于种种原因,决策者还没来得及掌握全面的情况,就不得不凭直觉作出各种决策,在这种情况下作出的决策极可能是错误的。

(2)切莫过分自信

自信给人勇气,使人作出大胆的决策。过分自信则是自不量力,毁人毁己。在体育界,这样的事例不少。

一次,一位富商想买一支球队。当时要价特别高,而他认为只要有钱什么都不用担心。过分自信迷惑了他的视线,使他看不到球员的巨额薪金和日渐下降的电视收视率,作这样的投资实在不如把钱放在银行里。然而还是有人在不断地下赌注,收购球队。过分自信使他们觉得自己承受得起这种昂贵的消费。他们相信风水会变,自己不会惨败,但结果往往是,他们一败涂地。成功的决策者绝对不会高估自己,他们会三思而后行,绝对不会为似是而非的好消息盲目乐观。

(3)不要墨守成规

许多人在作出决策的时候往往只凭经验,不去想想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会凭几年前的失败经验告诉你“老兄,5年前我就这么做了,根本行不通。”他们没有想到,5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以前不适用的做法现在没准是恰逢其时。

还有一种人,他们死死抱住以前的规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顽固地认为“这个方法5年前有效,现在当然还有用。”在他们眼里世界是静止的。

朱利安·巴赫年轻时在《生活》杂志做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天,他与一名从**集中营逃出来的罗马尼亚小伙子共进午餐。小伙子靠在纽约大都会剧院门口兜售演出纪念品为生。当时剧院正上演著名指挥家索尔·赫罗克指挥的芭蕾舞剧。

那是个5日的星期二,天气晴朗。演出票销售一空,小伙子的纪念品也全卖了出去。又过一个星期,还是星期二,天气依旧晴朗,剧院上演着同样的舞剧,演出票又销售一空。可这一次,演出纪念品却几乎一份也没兜售出去。

演出结束后,小伙子在剧院走廊上遇到赫罗克,告诉他自己实在想不通原因。赫罗克的回答出乎意料的简单,“因为这是另一个星期二。”

因此,每当你作出新决策前,千万不要犯墨守成规的错误。不要以为你以前失败过现在还会失败,也不要以为,你以前成功过现在还会成功。

第二,避免误导

并非做任何事,作任何决定,都能保证没有一点失误。每个人都一样,常常在情况不明之中作出错误的决策。容易使人产生错误而被误导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况不明

有位经理从不认为与之打过交道的人都要记住自己的名字。每当第二次见面时,如发现对方已记不起自己时,总是主动上前自我介绍,以避免重提过去的事使人感到难堪。

类似情况时常在商务谈判中出现,有人因为初次见面的拘谨而不好意思将自己不清楚的地方提出来,就参加谈判,甚至不认真思考就匆忙决策,而没有仔细反省一下这样妥当吗?

(2)真理并非在多数人手中

靠团体的意见来决策并不能保证完全正确。在讨论中,坐在会议室的人都讲同样的话并不是件好事。这里面必然有其他因素作怪。当老板讲完或同仁发言时,迫于老板的威严,不愿与同仁争执而伤和气,不少人总是予以附和,讲出雷同或不痛不痒的意见。这往往会使会议主持者和决策人难以了解真实情况,靠此作决定自然会脱离实际。

这种随大流的思想,不过是犯了多数人的想法不会错这种认识上的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听取大家的意见后,经过论证和思考,等人都走后,自己再作决定。

(3)别为美妙的饰词迷惑

有两个投资合作项目,一个成功的机会是80%,另一个有20%失败的可能,你选哪一个呢?实际上这两个项目成功与失败的机遇对等,只不过前者只提成功,后者强调了失败。但常理中,多数人总会选中前者,原因很简单,成功的字眼顺耳,使人兴奋。精明的销售员会用自己口才去向顾客描述产品的优质、齐备的功能,以讲“好”来推销。但聪明的顾客将不会为这表面现象和推销技巧所诱惑,他会根据多方面的观察作出自己买与不买的决定。

(4)不过分迷信经验

许多商人总爱用老办法来处理新问题。过去的辉煌已变为历史,不一定就适合当前已经变化了的世界。如果你仍用以前的框框来指导目前的生意,期望从中找到共同之处,那只会使你失去更多认识新事物,把握其特殊性的机会。

(5)不忽略基础数字

当主管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基层的职工在一起交朋友,会使你得到更多的在高级职员中听不到的信息。真正准确的报表应该是来自各个车间工段。有不少经理往往忽视了报表的作用,对来自各方的信息和数字,只要与自己的主张对路,就认为业务上没问题了,而不愿多下些工夫去挖掘更深一层的情报资料。例如,总经理问销售经理“这个月汽车销售情况如何?”他回答“行情不错,已有50辆车被客户预订了。”如果掌握的信息更多,他就会汇报说这个月销售量与上个月或与去年同期相比情况怎样,与竞争对手比较又是如何。从50辆车的选型看,哪种品牌、哪种价格的车行情看好,应采取哪种促销手段就能卖出更多数量的车等等。这些情况,对于每一个承担推销任务的人来说,都应该经常掌握。

第三,谨慎从事

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年代。所以我们特别强调速度。这是一个做什么都显得比过去要快很多的年代。

当然,当今时代之所以发展快,一个主要原因是大量高新技术的应用。特快专递、传真、超音速飞机、调制解调器和移动电话等等,已经大大地提高了商业生产率,而且提高了我们对信息进行反馈的速度。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高科技和人们趋向于要求我们用越来越快的速度去工作,但是,这种现象本身并不说明这是一种好现象。有人认为,有些事情,如果慢慢做,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我们应该停下来,平心静气地进行一番思考,然后再做。

比如,聘用人的决定是应该慢慢斟酌后再作决定的。因为,如果你要邀请某个陌生人到你的公司去工作的话,你需要在对这个人有了必要的了解之后再作决定。但是,通常的情况是,人们往往倾向于尽快作出聘用的决定。因为他们迫切需要有人来填补某些空着的岗位。他们通常也不会问这份工作需要他人来代替吗?他们一般也不会重新做一份工作介绍。他们仅仅是在找一个合适的人选来填补一下某个职员离职后留下的空缺。

对高新技术设备的配备是另外一个需要等等看的领域,因为等等看的结果要比直接介入好得多。例如,5年前,一台个人电脑要花近万元才能够买到。而现在,你只需要花费5000元就可以买到一台,而且其性能比以前好得多。绝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没有谁能够压制住要购买这些东西的欲望,等到价格有朝一日降下来以后再去购买。

尽管我们都知道有些事情是需要慢慢完成的,但是,事实上我们并不这么做。在这里,必须提醒大家,慢慢地完成某些工作是很有好处的。

正确地执行决策

对于决策者而言,在决策方案确定之后,并非决策已经完毕。相反,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如何实施决策,仍旧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就好比水烧到了99℃但缺少最后1℃的火候,仍旧不是开水一个道理。没有确实可行的决策实施方法,这个决策必然会遭到失败,因此必须掌握一些技巧。

第一,能够坚持

干任何事业,决策之后很可能会碰到许多不曾想到的困难。这时,敢于坚持自己的决策是第一位的。事业的未来和成功,也在于意志的坚定和百折不挠,这一点对于决策者来说尤为重要。

第二,学会改变

坚持自己的决策也要把握一定的前提。当自己的决策明显偏颇的时候,就不能坚持错误,而是应该果断地寻求改变的策略。许多领导者都觉得改变主意是种无能的表现。而实际上则恰恰相反,及时改变错误主意是明智的举动。这非但不会遭人耻笑还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当然,如何圆满地改变自己的决策,其中也大有“艺术”可言。

(1)选择一定的时机

如果情况发生变化,那你在一分钟内改变想法也无可厚非。不过在改变决策以前,最好还是选个最佳时机。

一般来说,作出决策与改变决策之间的时间越长,这种变化就越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为,时间会使环境发生变化,环境又能让人发生变化,而且时间久了,人们也就渐渐淡忘了你以前所持的态度。

设想在一次会议开始时你赞成某事,而会议结束时你又持否定意见。那么在别人眼里你没准会是个反复无常的怪物。而要是在会议期间,情况发生了新变化,那么在别人看来,你这种改变实在是明智之举。

同样,在以上情况下,把宣布改变决策的工作放到会后,效果会更理想。你改变想法之前,经历的时间越长,你的新决策就越显成熟,看起来像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而且时间一长,人们会觉得那是你作出的一个新决策,而不是什么改变主意的结果。

(2)列出充足的理由

明确地罗列出你之所以改变决策的理由,别人就不会认为你朝令夕改。理由越多,大家就越相信这不是个草率的决策。这个道理再明显不过了,可是许多管理人员只凭直觉妄下断言。当部下问起为什么改变想法的时候,得到的只是诸如“因为我想这么做?”或“我愿意选”那样硬邦邦的回答。从这些回答里,人们只能看到一个飞扬跋扈的老板的形象。

总之,当你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改变决策的时候,最好不要急于改变自己的想法。

(3)试着作一次武断的决定

假如你既没有拖延时间的借口,又找不出足够的理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妨试着作一次武断的决定。显然,这样的决策一旦宣布,肯定会招来一片质疑,可对你来说理由总归是有的。

也许你手头掌握着一系列事实促使你改变决策。可现在时机未到,还不能把它们公诸于世。也许这样的决策会损害公司的短期利益,但实质上却是个大有可为的长线投资。也许这完全是个根据事实推测出来的结论。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只好武断一次,尽管这种做法看上去不会很受欢迎,既称不上公道,又不易被人理解。

但你可以请求周围的人相信你。如果在此之前,你一直特别善于运用前面提到的两种改变决策的艺术,那么偶尔地武断一次也无伤大雅。

六种修炼让你成为决策高手

1.决策者要有果断的素质

果断,说明了决策者的思想高度集中,是他敏锐反应力的体现,他对信息的吸收和消化,对经验的综合和应用,对未来的估计和推测,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要达到这一点,作为决策者就必须对事件有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和选择的能力,有敢于对事件的过程和后果负责的精神和能力。顾虑重重,怕这怕那,畏畏缩缩,“一看,二慢,三通过”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决策者。因为,在看和慢的过程中,时代在前进,情况在变化,在等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风险。

一个企业的决策人,面对形势的变化应当知道如何迅速采取措施,拿出一名决策人所应具备的魄力与勇气。不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或者过分求全责备,凡事都求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