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大师谈人生
1699600000033

第33章 弗洛伊德篇 欲望决定命运(5)

可见弗洛伊德并没有忽视教育在潜伏期所起的作用。他只是认为,教育必须顺应这一时期的变化发展过程,才能起有效的辅助作用,促使抑制更为完整和彻底,并且不留痕迹;亦即随着机体这种自然过程的发端,儿童经由成人的教育,导致社会的各种文化观念开始逐渐渗透到他们的意识中去。弗洛伊德又指出,作为外部精神力量的教育,其作用则是双向的:一方面使性的成分带上社会性甲胄,另一方面又通过潜抑的作用和反向作用,建造起日后用来防阻性欲的堤防。

弗洛伊德还认为,幼儿期的性活动一般是令人失望的,而且这些来自快感区的冲动,也只能给人带来极不愉快的感觉,久而久之,它们逐渐激起一股相反的作用力。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内在的“反动情感”对于教育功效的发挥至关紧要。外部精神力量正是凭借了它才取得了“入场券”,从而将形形色色的文化观念陆续灌输到少年的意识中,渐渐垒砌并不断加固一道抑制性生活的“洞堤”。由此,弗洛伊德形成了对性欲潜伏期的基本评价:“这似乎是人类走向更高文明的必要条件之一,当然这也会导向神经症。”

与此同时,弗洛伊德也举出许多典型的例子,来说明潜伏期的性欲在各种作用力的影响下所呈现的复杂情况:孩子到了10岁或11岁会听到有关性的问题,生活于压抑较弱的社会环境中的孩子,或有机会观察父母行为的孩子,会告诉其他孩子自己所知道的,因为这会使他有成熟感和优越感。

相反,正像由于不知道阴道而难以理解整个性生活的过程一样,有些孩子并不知道何为精子,他们无法猜到除了小便以外男性性器官还会产生其他的东西。它们事实上可起到重新唤起孩子潜意识中最初性兴趣迹象的作用。因此,他们便常常在自己手淫的性活动与对父母的某种情绪体验之间建立了联系。于是教师对该行为的谴责便使该年龄的孩子形成“堕落感”。

弗洛伊德举例说:

一个女孩子听同学说,一个丈夫给了妻子一个鸡蛋,她用身体将鸡孵了出来。听到该说法的一个男孩认为这是睾丸。这个男孩就在考虑阴囊中的东西是怎样更新的,孩子所获得的信息很难避免对性问题的不确定性。

一个女孩可能认为,性交只进行一次,但持续很长时间,而一个孩子的出生均源于这一次性交。有人也许认为,这个孩子的知识来自某些昆虫的再生过程,其实不然,而是孩子的一种创造。

对怀孕过程一无所知的其他女孩甚至会认为,晚上性交后孩子就产生了,为了对抗潜意识和被压抑的旧的和更好的知识,孩子会产生许多错误的观点。有时性压抑如此严重,以致他们什么也不听,这就导致了以后生活的无知——至少到了对神经症施行精神分析时,童年早期所形成的知识才得以复现。

两个10~13岁的男孩,虽然听到过关于性方面的知识,但却拒绝道:“你爸爸和其他人也许会这样做,但我敢保证我爸爸绝不会。”

通过对潜伏期的考察和探讨,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两相出现”的概念,把它视为区别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性生活的主要标志:人类性生活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它的两相出现,也就是两个高潮期,高潮之间有一段间隔。幼儿四五岁是第一个高潮期。高潮过后,早期的性的高峰就此消失;一度显得活跃异常的性冲动被压抑被克制,于是出现了一个潜伏期,这个阶段要一直延续到青春期。在此期间,道德感、羞耻以及厌恶等便建立了起来。在一切生物中,似乎只有人类才有性发展的两相出现的情况。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潜伏期是一种生理现象,但是它只能在文明体制中使性生活完全中断,因为文明体制已把压抑幼儿时期的性欲作为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大部分原始民族那里就看不到这种情况。潜伏期中的性欲虽发展缓慢但并不中断地在潜滋暗长,它和个体在后来的社会生活中所能做出的成就,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在此期间,幼儿性欲的“能源已多少或全部偏离了性用途,指向其他目的”;“这种念有新目的的性动机及其力量,即为升华作用。这种作用曾是文化成就的无穷源泉”。“自性潜伏期开始以后,这同一历程也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个个体的发展”。

四、青春期:对异性的强烈渴望

弗洛伊德明确地指出:“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幼儿的性生活已销声匿迹,代之以正常的性生活形态。”但他认为青春期的性欲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时期的性欲表现。

1. 渴望异性的冲动

弗洛伊德明确指出了青春期性欲是幼儿期性活动的继承和延续:

幼儿性生活,我们认为有两个方面具有决定性:一是性兴奋的所有来源都让位于生殖区的主导性;二是开始了对象寻找的历程。这两者在童年期已露端倪。前者通过寻求前期快感的机制得以完成。过去的性行为既有快感又有兴奋,现在变成了服务于新的性目的的行为,这一新目的的快感性使兴奋趋于终止。就此而言,我们应考虑性活动的性别分化。到了青春期,幼儿早年的那些冲动以及与客体的关系又重新活跃起来,其中就有俄狄浦斯情结这样的情感联系。在青春期的性生活中,存在着早年的冲动与潜伏期的抑制之间的冲突。

在这之前,以及在幼儿早年性发展的高潮时期,某种生殖组织已经形成;不过在那一组织中,只有男性的性器官在起作用,女性的性器官还没有被发现。在这一阶段两性的区别不是根据“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而是根据“具有阳具”或者“被阉割”。

弗洛伊德也不止一次地通过跟幼儿性生活的比照,来论证他关于青春期的里比多机制日益成熟的观点:在此以前性冲动多半是“自体享乐”的,如今它开始寻找性的对象。从前每一个冲动都单独作战,快感区各自在其特定的性目的上寻求快感。一个崭新的性目的如今浮现,所有的部分冲动皆合作以求取之,而各快感区则臣服于生殖区的首要性之下。由于这个新的性目的在两性身上截然有别,他们的性发展也就惟有分道扬镳。

对于新的性目的,也就是“一系列相互分离的本能与相互独立的快感区的活动,便以寻求特定的快乐作为惟一的性目的”,弗洛伊德认为,在男性,新的性目的表现为精液的释放;当然,这与早先寻求快感的性目的并不相悖。恰恰相反,最大的快感是在性过程的最后动作上实现的。此时的性本能已臣服于生育功能,也就是说,开始具有利他性。只有本能的原始倾向及所有特征全部介入这一过程时,这一转变才能完成。

众所周知,生物体必须做出新的组合和调整才能实现新的复杂机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若没有新的调整就可能出现病理现象。性生活中的任何病理现象都可视为发展受到压抑的结果。

我们也许以为,女性以喜欢被动的目的为其心理的特点。被动的目的自然有异于被动性,因为要完成一个被动的目的,也许需要多量的活动。女人在性的机能上的地位,可能促使她们倾向于被动的行为和被动的目的,而这个倾向也许更随她们的性的模型的影响的大小,而以不同的程度扩大到日常生活。但是我们可不要因此轻视了社会习俗的势力,因为这种势力迫使女人退处于被动的情境。大自然将生物目的的成就全托付于男子的斗争性,而在某种程度上不依赖女性的合作。

弗洛伊德指出:“一般认为,青春期最显著的变化,便是外生殖器的明显生长。与此同时,内生殖器的生长也足以使它释放精液,也就是说可以制造新生命了。”

从这一浅近通俗的观点出发,弗洛伊德讨论了生殖区的主导性问题。这一器官的活动由刺激引起,观察表明,刺激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外部刺激,由我们已熟悉的快感区的兴奋引起;二是内部刺激,其内容尚须探讨;三是心理生活,它储存了外在印象和内在兴奋。所有的刺激均产生同样的效果,即“性兴奋”。以心理和躯体的指标为标志,心理指标表现为极度冲动的紧张感;在躯体指标中,起初和最重要的变化便是生殖器随时准备性活动。

快感区在此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情形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们均是通过适宜的刺激引发一定程度的快感,快感则引起紧张度的增强,从而为性行为的完成提供必要的能量。这一行为的最后阶段再次需要适宜对象对快感区的刺激。由兴奋引起的快感提供了能量,通过反射渠道释放性物质。这最后的快感最为强烈,其机制也有别于早先的快感。它完全由释放引发;得到完全的快感满足,里比多的紧张此时也烟消云散。

2. 前期快感和终期快感

性过程划分为“前期快感”和“终期快感”两个阶段。弗洛伊德认为由快感区所引起的快感,不同于性物质释放时所形成的快感。

前期快感与幼儿性本能所曾产生的快感相似,只不过范围更小。后期快感是新型的,恐怕要到青春期的某些条件出现时才能产生。快感区的这一新功能或许可描述为:通过快感区的前期快感之途,达到更大快感的满足。

在性过程的准备阶段,若前期快感较为强烈而紧张度太小,那么危险就出现了。此时,性过程继续推进的动机已消失,整个过程被拦截,准备动作替代了正常的性目的。经验表明,这样的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这一相关快感区在童年时期曾有过大量不寻常的快感;若有新的因素介入导致固守,那么以后生活中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强制性行为,即抵抗前期快感进入更新的状态。许多性变态者的形成机制便是如此,在性过程的准备动作上滞留不前。

对于由性目的的不同引起的男女分化,弗洛伊德首先指出:女性的快感主导区在青春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他看来,男女两性特征的明显区分,直到青春期才确定下来。

快感区的“自体性欲”活动在两性间无差异。就“自体性欲”及性活动的“自慰”表现而言,我们或许可以说,小女孩的性活动全然具有男性特征。女孩主导性的快感区在阴蒂,它类似于男性的阴茎。

在弗洛伊德看来,毫无疑问,对孩子来讲,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选择自童年期就用抑制的里比多去爱的人为对象。然而,由于性成熟的拖延,孩子们有时间去建立反对乱伦的屏障和其他的性限制,道德戒律使孩子绝对不能选择与其有血亲关系,而他又曾经爱过的人为性对象。只有在乱伦的幻想被克服与遗弃之时,青春期最重要也是痛苦的心理过程,才能完全摆脱父母的控制。最常发生的是,一个男子初恋的第一个对象是一位成熟的妇女,而女孩则会钟情于一位具有权威性的老人。这显然是早期发展阶段的“余音”,因为这些形象可唤起父母形象的再现。

对象选择中的必要任务之一就是寻找异性。然而,这却不可能不经任何摸索地径直完成。青春期最初的冲动常有偏颇,虽然未必留下永久的严重后果。少年期的男孩和女孩总是与同性建立充满柔情的友谊关系。

毫无疑问,阻止永久性的性变态的巨大力量只能是异性所展示的吸引力。然而,这一因素本身并不足以消除性变态,显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社会的权威禁止。

此外,我们还可以设想,如果男人在小时候总受到母亲或其他异性的照料,那么对童年期这种情感的回忆本身,就会成为一种引导他们选择女性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若在他们早期经验中其性活动受到了父亲的干扰,或他与父亲有着竞争关系,则会使他们远离同性。这两种因素同样适合于女孩,因为她们的性活动尤其受到母亲的严格监视,于是她们敌视同性,从而决定了她们的对象选择趋于正常。

由此可见,青春期的性和幼儿的性是紧密相关的。性观念的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幼儿性习惯。也许性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更重要的不是性本身,而是性与一个人心理的紧密联系,一旦性方面出现了危机和不满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它与一个人的终生都是紧密相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