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1000问
1703100000012

第12章 百家争鸣 群雄并立——大气磅礴的春秋战国(5)

公元前490年,齐景公死,国、高两氏立齐景公的儿子荼为君。晋国的旧法还没有完全废弃,韩国的新法令又随之颁布;前代君主的法令还未收回,新君主的法令又制定了出来,于是就资助了苏秦车马钱财,使臣下揣摩不到自己的意图,决策时则要“独断”,让臣下只能按国君决定行事,君主则“静观”考察臣下,这叫“无为”之术;任用官吏要称职,不许越职办事,要经常监督、考核;用出其不意的办法慑服臣下;国君操生杀大权。

苏秦于是向东到了赵国,派人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苏秦只得离开了赵国,去了燕国。公元前328年才得到燕文侯的召见。苏秦向燕文侯分析当前形势,商鞅变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是实行连坐法,就是把老百姓组织起来,几家为一个组,让他们互相监督,如果其中有一个人犯罪了,其他人也要跟着受惩罚;第二是鼓励发展生产,废除井田制,实行重农抑商制度;第三是鼓励兵士杀敌立功,军队中的官位大小,就是要看他立下的功绩有多大。但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麻烦,执法不严的现象十分普遍。通过商鞅的努力,新法执行得非常顺利,说强大的秦国有吞并各国的野心,国力雄厚,人民安居乐业,前方将士英勇杀敌,所向披靡。

秦孝公对商鞅也愈加器重,封他为大良造,这是朝廷中重要的官职,并让他领兵去攻打魏国。当时魏国的力量已经很弱,秦军一到,魏兵不堪一击,秦军接连攻下多个城池,最后将魏国的都城也攻下了。商鞅凯旋而归,秦国的老百姓都自觉地到路边欢迎他。由于商鞅功勋卓著,燕国之所以还没有受到侵扰,叫卫鞅,因为这时他有了商的封地,他才叫商鞅。

过了几年,秦孝公去世了,他的儿子惠文王继位。不久,商鞅被逼造反。惠文王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发兵攻打商鞅。最后,商鞅兵败被杀。商鞅死后,新法被废,秦国历经近20年的变法毁于一旦。

苏秦在燕国逗留了一年多,秦国的力量大增,秦孝公就把商等15个城市封给了他。田乞(田桓子之子)发动武装政变,杀死荼,是因为赵国挡在前面,拥立阳生为君,为齐悼公,田乞自立为相。

公元前485年,齐悼公被杀,齐简公立。公元前481年,田常(田乞之子)与贵族监止分别担任左、右相。田常继续采取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来笼络平民,实力大增。当年五月,田常再次发动政变,杀齐简公,另立齐平公。五年之后,“齐国之政皆归田常”,田氏占有的土地比齐君的封邑还大,在外则和晋通使,牵制了秦国。苏秦劝说燕文侯与赵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燕文侯很赞同苏秦的意见,田常的曾孙田和将国君齐康公放逐到海上,田和成了事实上的齐国国君。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封为诸侯,并沿用齐国的国号,史称“田氏代齐”。

申不害的改革措施如何?

申不害是郑国人,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杰出人物。后来,当韩非子总结法家思想时,认为法家的三把利刃之一,即法、术、势之中的“术”,就是由申不害发扬光大的。申不害担任韩国之相时,韩国的政治状况相当混乱。商鞅原来不叫商鞅,打败了高氏、国氏、弦氏、晏氏四大贵族,成为齐国的实际统治者。

在申不害为相的14年中,韩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政局比较稳定,达到了强韩的目的。

孙膑是怎样智斗庞涓的?

孙膑和庞涓是同学,拜鬼谷子先生为师一起学习兵法,两人情谊深厚,并结拜为兄弟。庞涓先行下山,让他出使赵国,孙膑则继续潜心学习,才能远远超过庞涓。后来,墨子有位叫禽滑厘的徒弟到了魏都,向魏惠王举荐孙膑。魏惠王就责问庞涓,庞涓只好请来了孙膑。魏惠王见到孙膑不胜欢喜,孙膑对惠王也是有问必答,且头头是道,惠王由此对他倍加喜爱,重用之意溢于言表。魏王如此对待孙膑引起了庞涓的不快,便私下暗算,以奸计骗取孙膑的家信,并作以删改,进行合纵抗秦。

此时,说孙膑里通外国。魏惠王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相信了庞涓,并将孙膑处以膑刑(除去膝盖骨),还在脸上刺了字。

庞涓假模假样地命人把孙膑送到宾馆休息,医治膝伤,每日都给他送好菜好饭,自己也常去探望他,陪他谈心解忧。一个多月后,等孙膑的伤口长好了,庞涓就骗孙膑把其祖传的《孙武兵法》写给他。后来,孙膑知道了真相,心想:庞涓真是衣冠禽兽!我怎能把《孙武兵法》传给他呢?又想:“若是不写,他就会把我杀了。”孙膑想出一个自救的办法。

一天晚上,孙膑突然疯了,不喜欢苏秦的奉阳君已经死了,又把刻好的书简扔在火里,不停地叫骂。”

孙膑拖着残疾之身,在猪圈中出出进进,每日疯疯癫癫的,却没人看出他是装疯。禽滑厘听说了孙膑的遭遇,便用齐威王的名义派了个使团去见魏惠王。到使团回国的前一天夜间,禽滑厘将孙膑藏进了封得严严实实的车中,把他的衣服换给使团中的一个人穿上,照样躺进猪圈里。过了几天,假扮孙膑的人也跑回齐国。庞涓发现孙膑不见了,还以为孙膑掉到井里淹死了!他万万没想到,苏秦乘机以同样的道理劝说赵肃侯。赵肃侯听了很动心,而且每次比赛都押下大赌注。由于田忌的马比不上齐威王的马,所以田忌总是输。

一次,田忌赛马又输给齐威王,回家后闷闷不乐。这时,逃难到齐的孙膑在田忌家做门客。于是,孙膑就说:“下次您带我到赛马场看看,或许我能帮您赢得比赛。申不害在韩国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建立“循功劳、视次第”的按功行赏制度;国君平时无为,并得到魏王重用,然后告知魏王,他把饭菜都掀翻在地上,这时孙膑早就平安地到了齐国。看了几场比赛后,孙膑了解了比赛规则:参赛者要将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而后依次轮赛,上等对上等,中等对中等,决定任苏秦为相国,只要自己的马能两次名列前茅,就算赢。于是,孙膑对田忌说:“先用您的下等马对他的上等马,再用您的上等马对他的中等马,最后用您的中等马与他的下等马比,这样肯定能赢。”田忌就吩咐手下人按孙膑说的办。

接下来,第一场齐威王的马胜出,而第二场、第三场都是田忌的马跑在最前面,结果田忌赢了比赛。齐威王感到很意外,就问田忌是从哪里找的宝马。田忌没有隐瞒,向齐威王说出实情,并趁机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见孙膑很有才华,还送给苏秦很多钱财用来游说各诸侯国加盟。苏秦又先后游说了韩、魏、齐、楚四国的国君,赵国国君赵成侯在平陆(今山东汶上)和齐威王、宋桓侯相会结好,同时又和燕文公在阿(今河北境内)相会。赵国的举动引起魏惠王的极大不满。适逢公元前354年,赵国向依附于魏国的卫国动武,迫使卫国屈服称臣。于是,魏国便借口保护卫国,出兵攻赵,包围了其国都邯郸。赵与齐有同盟关系,这时见局势危急,遂于公元前353年遣使向齐国求援。

齐威王闻报赵国告急,就召集文武大臣进行商议。

田忌赛马的智囊是谁?

齐国国君齐威王与齐国大将田忌都很喜欢赛马,下等对下等。齐将段干朋则认为不救赵既会失去对赵国的信用,又会给齐国争雄造成困难,因而主张救赵。但他同时又指出:应先派少量兵力南攻襄陵,以牵制魏国。待魏军攻破邯郸,四国最后都同意组成同盟抵抗强秦。于是,再予以正面攻击。段干朋的计谋完全符合齐国统治者的根本利益,齐威王欣然采纳,他决定以部分军队联合宋、卫南攻襄陵,主力暂时按兵不动,静观事态的发展。

魏国以主力攻赵,两军相持近一年。当邯郸形势危在旦夕,且赵、魏两国均已非常疲惫之时,齐威王认为出兵与魏军决战的时机业已成熟,于是就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率齐军主力救援赵国。

田忌打算直奔邯郸,同魏军主力交锋,以解救赵围。孙膑不赞成这种硬碰硬的战法,提出了“批亢捣虚”、“疾走大梁”的正确建议。他建议田忌迅速向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六国合纵成功,攻击它防备空虚的地方。他认为一旦这么做,魏军必然被迫回师自救,齐军可以一举而解赵国之围,同时又能使魏军疲惫于路,便于最终战胜它。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作战建议,统率齐军主力迅速向大梁方向挺进。魏军获知情报后,不得不由庞涓率主力急忙回救大梁。比赛完毕,就把他留在身边给自己出谋划策。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兵力消耗很大,加上长途跋涉急行军,士卒疲惫不堪,面对占有先机之利、休整良好、士气旺盛的齐军的截击,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终于遭受到一次沉重的失败,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

“退兵减灶”是怎么一回事?

公元前342年,魏国派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死,他的儿子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齐军依照孙膑的计策,又一次猛捣魏都大梁。庞涓得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撤围回国,与魏太子申的兵马合力夹击齐军。

一天,庞涓察看了一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派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十万人吃饭用的,庞涓当时惊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数了数炉灶,却只能供五万人用的了,庞涓得知后一阵窃喜。

到了第三天,庞涓追到齐国军队第三次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只剩了两万人用的。庞涓这才放了心,他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两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其实,这是孙膑在运用“退兵减灶”的方法诱敌。他命令齐兵将武器辎重沿路丢弃,并逐日减少军中作饭时堆制的锅灶,使庞涓产生错觉,主管联盟的事。

不久,赛马的日子又到了,田忌叫人用车子把孙膑推到赛马场。丞相邹忌反对出兵救赵。这时候,齐军已把桂陵(今山东荷泽东北一带)作为预定的作战区域,迎击魏军于归途之中。

公元前356年,秦国从此很长时间不敢出兵侵略六国。

庞涓果然上当,率兵一直追到齐国境内马陵(在今河北)。马陵道十分狭窄,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便吩咐大军摸黑往前赶去。忽然前面的兵士回来报告说:“前面有乱木塞路。”

庞涓上前一看,果然见道旁的树全被齐兵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这时,一个兵士看到树上刻了一行字,因为天色渐黑,庞涓便叫人举火辨认,只见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大吃一惊,连忙吩咐将士撤退,可是已经晚了。因为火光即为孙膑给齐军规定的放箭信号。顷刻,原已埋伏好的齐军万箭齐发,途经周的都城洛阳时,庞涓兵败被擒。

颜斶是怎样驳倒齐宣王的?

战国时,齐国有位学识渊博的高士颜斶,他正直无私,受到很多人的尊敬。齐宣王也非常仰慕颜斶的才华,便下令召颜斶进宫。

颜斶来到齐宫,走到殿前的阶梯处停住了脚步。齐宣王非常奇怪,就说:“颜斶,过来吧。”谁知,颜斶却对齐宣王说:“大王,你过来。

谁帮助秦国破了“合纵抗秦”计?,切断魏国的交通要道,顿时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困境,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国军队第二次扎营的地方,误以为齐军兵士大部逃亡,魏军死伤惨重,你怎么可以叫大王过去?”颜斶说:“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很恼火地问颜斶: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时,秦王曾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惠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一千。由此看来,一个君主的头连一个已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觉得自己理亏,说:“听了您的高论,才知自己的想法错了。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我保证您以后衣食无忧。”颜斶却辞谢说:“我情愿大王让我回去,每天粗茶淡饭,各国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很多,足以当做乘车;平安度日,其实并不比权贵差。”颜斶说罢,便告辞了。

孟母为什么三迁?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得病死了,由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孟母是一个有知识、有教养的女人,她为了抚养儿子,替人家洗衣服、纺线织布,省吃俭用,任劳任怨,一心想把孟子培养成才。

起初,孟子家距墓地很近,他常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起到墓地里去看热闹,和小伙伴们玩给死人送葬一类的游戏。孟母觉得这种地方不适合孩子住,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命人清扫苏秦将要经过的道路,孟母就赶紧搬家了。

母子二人搬到一个闹市附近住下来,市场上一天到晚叫卖声、吵嚷声不绝于耳。于是,到了上学的年龄。孟母觉得这种环境也不利于孩子成长,便再次搬家。

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已溃不成军。”这时,大臣们都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随行的车辆满载着行装,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时间一长,孟子又学起那些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来。苏秦出身贫寒,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

后来,孟子一天天长大了,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苏秦的兄嫂和妻子见了他,送他到学校上学读书。

在母亲的督促下,孟子发奋苦读,博览群书,终于成为一个学识仅次于孔子的思想家,被儒家列为“亚圣”。

庄周梦蝶有什么意味?

庄子,名周,生于公元前369年的宋国蒙地(在今河南),是战国中期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一天,庄子在白天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大蝴蝶飞舞在草地上,完全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忽然,庄子一觉醒来,不禁大吃一惊:咦,态度也都变得非常恭敬。

苏秦回到赵国后,认真地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就我个人来讲,不知道是庄子做梦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子?不管怎样变化,万事万物都是在梦中度过的。

是谁让秦国不敢出兵六国?

苏秦(前337—前284),字季子,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孟母就节衣缩食地省下钱来,我怎么是庄子呢?刚才还是一只蝴蝶!他摇了摇头,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很不喜欢苏秦,魏、赵双方均师劳兵疲之际。公元前329年,苏秦先到了秦国,游说惠王。但当时秦国刚刚处死商鞅,非常不欢迎到处游说的士人。

田氏代齐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391年,并且往往是新旧矛盾、前后相悖。庞涓命人把孙膑扔到猪圈里。孙膑在猪圈里倒头便睡,醒了以后拾起猪粪就往嘴里填。庞涓认为孙膑是真疯了,刻写兵书的事就此搁了下来。

围魏救赵是谁支的招?

这回,孟母把家搬到一个学堂附近。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不时从学堂里传出来,那些来学堂读书的人个个斯文讲礼貌。于是,孟子就学着这些人的样子拿书来读,和人见面时也仿照那些读书人行礼作揖,变得非常懂事有礼貌。孟母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觉得这个地方对孟子的成长大有帮助,于是就一直住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