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1703200000010

第10章 战国争雄(1)

战国(前475~前221年), 中国封建制社会确立。

“战国” 时代, 处于东周末期, 通常为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这一段时间, 因各诸侯国连年发生战争而得名。经过春秋时期一百多国的大变动, 逐渐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 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同时, 战国时期是我国的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战国七雄

进入战国时期后,诸侯列国的征战更加剧烈。这时期的东周王朝已经完全失去了统领的天子之位,东周以一个国力羸弱的小国存在着。经过不断的分裂、结合,形成了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这些强国,各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相互间进行攻击或防御的战争。战胜国扩大疆土,战败国被削地或者是被吞并。七个国家的分布位置为:西有秦国;东有齐国;南有楚国;北有燕国;中部是韩赵魏三国,赵在北,魏居中,韩魏最接近秦国。

秦国

东周时期,秦国还是个文化落后的国家。前361年,秦孝公广招天下贤士。卫国人商鞅应募入秦,得孝公信任,变旧法创立新法。秦从此成为七国中第一强国。早在战国初年,李悝(kuī)在魏、吴起在楚施行的新法,因为旧势力的阻拦,得不到施展。秦国的旧势力较小,这为秦国的新法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

前359年,商鞅在秦国变法。遭到了以秦太子为首的贵族反对,反对者多至千数。商鞅说:“法令不行,由于贵戚犯法,要行法先从太子开始。”因为太子是嗣君不便施刑,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公孙贾两大贵族被施以在脸上刻黑字的黥刑。之后,新法很顺利地得到了通行。可惜,商鞅的两次变法,破坏了领主的宗族制度,也限制了地主的家族制度。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商鞅被车裂而死,就连他的家人也无一幸免。

虽然商鞅没有得到善终,可他在秦国施行的新法经过10年的整顿,秦民风大改,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国富民强,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成为战国的第一大强国,也被称为天府雄国。

韩国

韩国东邻魏国,西边与秦国临近,两面受敌,连年被他国侵扰。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山西临汾县)迁都到郑都新郑(河南新郑县)。后来又迁都阳翟。韩昭侯用法家申不害为相,行苛刻政治,国力暂时加强。申不害死,韩又被侵伐。韩国疆土北自成皋(河南荣阳县西北)过黄河到上党(治设山西长治县),南有陉山(在河南郾城县),东临洧水(源出河南密县,至新郑东南流入颖水)。山地多,平原少,物产贫乏,人口稀疏,在七国中最为弱小。

魏国

前424年,魏文侯即位。魏文侯学儒术,著书六篇,《汉书·艺文志》列在儒家。他尊敬田子方、段干木,重用西门豹、李俚、乐羊及大军事家吴起,当时在诸侯中最有声望。秦孝公变法以前,魏是最强的国家。魏国疆土:南有鸿沟(汴河),与楚为邻;东有淮颖,与宋齐为邻;函谷关内黄河西岸,自郑(陕西华县)西北过渭河,沿洛水(北洛河)东岸到上郡,筑长城,与秦为邻(前328年,魏河西地全部入秦);北有卷(河南新乡阳原一带)、酸枣(河南延津县),与赵为邻。魏地平原肥沃,人口稠密,无险可守,四面受敌。魏惠王因畏秦兵;前340年,自安邑(山西安邑县)迁都大梁(河南开封市),与韩为近邻。

赵国

赵国西有黄河,南有漳河,与魏接壤;东有清河,与齐接壤;北有易水,与燕接壤;西北傍阴山筑长城,与匈奴、楼烦、林胡为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向北开拓疆上,巩固了北方边界。

燕国

燕国国君是西周初召公奭的后裔,东周时期燕国弱小,常被山戎侵掠,燕昭王招募贤士,得乐毅,出兵破齐,燕成北方强国。燕疆域东北有辽东,与朝鲜为邻;北筑长城与东胡、林胡、楼烦为界;西有云中、九原,与赵为邻;南境筑长城,与齐为界。燕离秦远,受战祸较缓,有余力开拓辽河流域,奠定了古代中国东北方的疆域。

齐国

无论是西周时期,还是东周时期,齐国都是大国。前386年,世卿田和取代姜姓国君成为齐国的新王,齐国更加强盛。疆土南有泰山,与楚、鲁、宋为邻;北有渤海,隔海与燕为邻;西有清河,与赵为邻;东滨大海。齐国富兵强,与秦远隔,不受秦兵威胁。齐宣王招集天下成百上千的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让他们自由地讲学议论。这些人聚居在齐国都城的西门外,当时号称稷下先生。宣王以后,养士风气继续保存,各种学派,大体汇集在齐国,临淄成为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

楚国

自西周以来,楚国吞并的小国最多。战国时期,即使农业落后,兵力不强,楚国依旧致力于开疆扩土上。楚国的疆域,北至中原,与韩、魏、宋、齐为邻;西有黔中、巫郡,与巴及秦为邻;南有苍梧,与百粤为邻;东至海滨。在广大国境内,有苗族、华族和许多其他小族,居民相互间交流文化,产生了以巫文化融合华夏文化为基本的楚文化。

在战国七雄中,楚国的疆土最广,秦、赵次之,齐、魏、燕又次之,韩最小。在人口上,楚、魏最多。楚兵100万,魏兵70万,秦兵60万,赵兵50万。按五人出一兵约计,楚国的人口有500万,魏国人口有350万,秦国人口有300万,赵国人口在250万左右。韩兵30万,燕与韩相似,两国当共有人口300万,七国人口总数约计在2000万左右。

隔岸观火

战国时期,中原被分割成许多小国。列国诸侯互相争夺统治地位,经常兵戎相见,中原大地连年战祸不断。周王室已日益没落,战国群雄各自称强,纷纷割地自立为王。经过长期的战争,秦、楚、齐、赵、燕、韩、魏七雄称霸各占一方。其中秦国地处边地,因其长期与北方少数民族作战,将领作战经验丰富,士兵也很骁勇善战,逐渐成为七国霸主。这时能抵抗强秦南下的国家首推赵国了。

秦国急于进入中原,终于向赵国发动了进攻,在长平秦赵爆发了一场大战,赵国中了秦国的计,阵前换将,换下了老将廉颇,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率领40万赵国精锐同秦国作战。秦国使用名将武安君白起大败赵国。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40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赵国17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春秋四公子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平原君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平原君报于赵王,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对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范雎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范雎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范雎点头称赞,并立即进宫面奏秦王。

范雎进宫就立即面奏:“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范雎是秦王最宠信和依赖的大臣,凡有所奏无所不应,秦王果然同意罢兵休战。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赵国得到一个苟延残喘的机会,避免了眼前的亡国灭族之忧。

但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眼看到手的大功劳白白就这样没了。后来知道是应侯范雎的建议,因范雎位高权大,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就改派大将王陵率10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重新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雎去动员白起,范雎来到白起的住处,见到白起好言劝说白起以国家为重,重新挂帅,进攻赵国,但范雎、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范雎回到秦王处,告诉了秦王白起称病不愿挂帅的事情。秦王很生气地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攻了五个月也没攻下来。秦王只好再次令白起挂帅,白起仍然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范雎又在一旁煽风点火,于是秦王就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雎又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以他的军事才能和对我国的了解,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

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武安君白起,最后落得这个下场。秦国失去了一员大将,而赵国则了结了心头之恨,去了心腹大患。

蔺相如完璧归赵

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非常宝贵的玉璧,相传它是楚国人卞和采到的,所以又叫它“和氏璧”。秦王听说赵国得到了和氏璧,就想骗过来据为己有。于是,秦王派一位使者去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拿15座城市来换那块和氏璧。

赵惠文王君臣都认为:把玉给秦国,秦国恐怕不守信用,得了玉,又不给赵国城市;要是不给玉,又怕得罪秦国。大家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赵王就问谁敢去秦国完成换城护璧的使命,有一个叫缪贤的宦官推荐自己的门客蔺相如。

赵惠文王就让人把蔺相如请来,想听听他的看法。蔺相如说:“如果大王信任我,我愿意前往。要是秦国真把15座城市给我们,我就将玉璧留给他们;若是要骗去玉璧,而不给我们城市,我一定将玉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就这样,蔺相如带着玉璧来到了秦国。秦王听说赵国将玉璧送来了,赶紧召集朝中大臣,在王宫中会见蔺相如。

蔺相如将玉璧捧给秦王,秦王把玩了好半天,可就是不提换城的事。蔺相如站在一边,看到眼前这副情景,心想:秦王果然不怀好意,全然没有要给我们城的意思。于是就上前对秦王说:“大王,您也许没有注意,和氏璧有一点毛病,请让我指出来给您看。”

秦王听蔺相如这么一说,就把玉璧交给了他。蔺相如拿到玉璧向后退了几步,靠到了后边的柱子上,圆瞪着眼睛,满脸怒气,对秦王说:“我王知道和氏璧是稀世之宝,因为您喜欢,愿意拿15座城市来换,所以派我来这里。但今天看起来,您傲慢无礼,毫无诚意,要我们的玉璧,又不想给我们城市。现在玉璧就在我的手里,如果您一定要逼我,我就和这玉璧一起在这柱子上撞碎。”说着,对着柱子就要把玉璧砸过去。

秦王怕蔺相如真的要砸玉璧,忙说:“先生,请不要这样,我说了话怎么能不算数呢?”接着,又让左右取来地图,把准备给赵国的15座城市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看透了秦王要通过这来骗取自己手中的玉璧,就说:“我国大王为了送这宝贝,斋戒了五日,而且我临行之时,他们还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如果您也是诚心诚意的,您也应该同样斋戒,才能接受这玉璧。”秦王心想,反正他也逃不出咸阳,就答应了。

回到秦国馆驿后,蔺相如就吩咐随从扮成一个穷苦老百姓,将玉璧藏在怀里,偷偷地溜出秦国,将玉璧完好地送回了赵国。

过了五天,秦王斋戒结束,就召集群臣和外国使节,来举行受璧仪式。蔺相如从容地走到了宫殿中,对秦王说道:“贵国自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几位君主,但没有一位能守信义。我担心您也蒙骗我,使我赵国既失去了宝贝,又得不到你们秦国的城池,所以我已经派人将玉璧带回国内。秦王要是真有诚意,您把15座城市先割让给我们赵国,你们秦国是当今的强国,我们赵国哪里敢不交出玉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