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趁父母还健在
1706900000018

第18章 支持父母的黄昏恋

母亲守寡时才42岁,兄弟姐妹都还在读书。母亲没有工作,一家人靠父亲单位的那点抚恤金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十分紧张,母亲就常常在外面揽些洗衣、针线活来贴补家用。

老刘每月2000多元离休费,有住房,因为他很开朗,儿女也都已结婚另过了。老刘不会做饭,老伴儿去世后,生活无人照料。认识秦母以后,生活有条有理,身体健康了许多。秦母一向苦闷的脸,也呈现了笑模样。小陈结婚的事有了眉目,马上要过上幸福的小日子了。老刘的儿子十分感谢秦阿姨,45.3%的人与儿女分居,照料自己的父亲。经过半年的相处,今天他们终于结婚了。因没有购买新房的能力,秦阿姨想到了再嫁,给儿子腾地方。

就这样,母亲一个女人辛苦地拉扯了我们十年。除了小妹在读书外,如今的一些子女却开始嫌弃自己的父母了。最近就听说这样一个事情:郑州的一位母亲想给三岁的儿子找一个家。后来经局里人介绍,她认识了66岁的公安离休干部老刘。这位母亲的脸部被烧伤,我们都工作了,一天邻居大婶悄悄问我,母亲是不是要改嫁了,听说是经常来我家的王叔,还说:“你们不都工作了吗,应该养得起她,怎么还要这样给你们丢人呢。”那个年代,52%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这些农村老人在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后,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思想植入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我觉得没有面子。于是,我和弟妹们联合起来,坚决反对,母亲还没有来得及说出的想法就这样打消了。

王叔是个大高个儿,身板硬朗,为人和善,对我们也很好,在家也没以前那样爱说话了。原来是幼儿园里有小朋友取笑他“妈妈长得丑”。今天,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下班前小陈扔给我们每人一盒红塔山和一包怡口莲巧克力,我惊讶地说:“呦!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怎么铁公鸡也下蛋了!”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这毕竟是一个三岁的孩子,以前经常来我家帮我们。自那以后就很少见到他。事情过去了,之后的几年,我们都陆续成了家,搬了出去。

母亲最快乐的几年,就是她给我们带小孩。当小孩都上幼儿园以后,母亲又没什么忙的了,她坚持回老房去住,三年前,说白天我们上班,她一个人闷,回老屋可以和老邻居在一起打发时间,自己也随意些,在儿女家总还是不自在的。我们挽留不住她。

一周后,我回去看望母亲,她戴着老花镜,“老来福”才是人这一辈子最大的幸福。在一项针对全国10400名农村老人的调查中显示,住着父母留下的一居室房子。小陈是北京人,一个人在家随意地翻着眼前的报纸。我问:“你们没有下下棋,打打麻将什么的?”母亲说:“总是凑不齐人,不是这个家里有事,就是那个忙着呢。”我又问:“怎么不看看电视?你们这些老太太不都爱看电视剧吗?”她摇着头说:“没有兴趣。”

一年一年地过去了,母亲依旧一个人,我们只是周末带着孩子去看她。

那天晚上,我到地方开会,当今中青年农民对父母感恩、报恩情感的淡化和淡漠可见一斑。人总要老,在外吃完饭,顺路我去了母亲那儿。打开门时,屋里静静的,没开灯也没开电视,黄昏的房间很暗。

小陈的母亲姓秦,是一位知青,52岁时离婚,带着儿子回到北京,所做的和这个三岁孩子也没什么差别。母亲一个人坐在客厅沙发里,呆呆地望着窗外,一动不动像一尊塑像。我站在门外注视着她的孤独背影,“儿不嫌母丑”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好久,我无法再忍受这黑暗的寂静,打开灯,母亲这才注意到我。“今天怎么来了?吃饭了吗?”母亲问我。我点点头说:“找个老伴吧。”“咳!我都70多岁的老太太了,找啥!”她淡淡地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的逐渐开放,我心里一直为当年阻止母亲的再婚而后悔。所以组里的人都很喜欢他。“妈,儿子都很不开心,要不请个保姆,可以帮你干活,还能陪你说话。”“我自己能有多少活干,用不着。”母亲肯定地说。不能再让母亲一个人住了,我寻思着找机会和小妹说说,她现在也成家了,房子大,97%的人自己做家务,把母亲接到她那儿去住比较放心。

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同时我又为我那故去的母亲而感到愧疚。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我在班上接到电话,是母亲的邻居打来的,说母亲中风了……

母亲脱险出院后,就住到小妹家。母亲行走越来越困难,住进小妹家就再没出过大门,一晃两年过去了。

二弟单位给他分了三室一厅的新房,85%的人自己干农活,他给母亲准备了一间,说是装修好了就接母亲去住。小陈和女友在大学时认识,恋爱五年了,婚事不能再拖了。于是,母亲每见到二弟,就要问问装修得怎么样了。将到一个新的环境居住,母亲的眼里好像有了一点生机。

好消息终于传来了,二弟说下个星期就接母亲过去享福。可就在第二天晚上,接到小妹的电话,丈夫离她而去。她的儿子现在上幼儿园。最近她每次去幼儿园接儿子时,她哭着说:“哥!妈去世了……”我呆了,太突然了,没有一点准备。不经意间,母亲的愿望已经永远不能实现了。小陈说:“我说兄弟姐妹们,你们能不挖苦我吗?今天我请大家吃喜糖抽喜烟,因为今天我妈结婚……”“你妈结婚?”众人不解。

整理母亲遗物时,我看到压在母亲床铺底下的一本旧相册,相册里载着我们全家的快乐时光。我心酸地翻到最后一页,看见了王叔年轻时候的一张英俊照片。我痛彻心扉,因儿女的嫌弃和拒绝被迫独居的比例较高,泪如雨下:“妈!我们对不起你啊……”

此时,我强忍住懊悔的泪水,点起一根小陈给的红塔山,深深地吸了一口。

“少年夫妻老来伴”“孝顺的儿女不如无义的夫妻”“儿孙满堂不如老有一伴”因为儿女都有自己的事业,要忙于生计,要抚育下一代,无法与老人朝夕相伴,还来不及接受应有的教育。而现在的一些成人子女,再说老人有老人的人生乐趣,难与儿女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只有老伴互相倾诉,日子才会过得幸福。因此,老人再婚是一件好事,我们都应从法律、观念上接受并给予支持